關于烏龜的作文講評
今天,講一篇四年級孩子的作文——《我家的烏龜》(媽媽曬:21群浙江-穎媽)。原文:
《我家的烏龜》
我家養著一只烏龜。
它有一個三角形的頭,頭上有許多不同顏色的條紋,非常好看。那小而有神的眼睛出奇地亮,像一顆夜明珠,夜明珠下面有兩個鼻孔,這兩個鼻孔又小又圓,好像是用針扎出來的針孔似的。針孔下面有個大大的嘴巴,嘴巴緊閉的時候,就像一條細縫。身上穿的那副鎧甲由許多六角形組成,異常地硬,好像用再鋒利的寶劍也穿不進去似的。它的四條腿都有三個尖尖的鋒利的刺,身子后面還有一條短短的可愛的尾巴。
-----------------------------
這只烏龜很貪玩。剛買來時,我們把它養在橢圓形的魚缸里,爸爸怕它寂寞,就在魚缸里放了幾顆光滑的鵝卵石。這下可好了,烏龜有了伙伴,玩個沒完沒了,一天到晚都能聽到乒乒乓乓的聲音。過了一段時間,竟然把魚缸踢破了,沒想到烏龜有這么大的力氣,我們只好給這只調皮的烏龜換了只長方形的結實的新家,但還是每天都能聽到它和石頭玩耍的聲音。
--------------------------
烏龜的調皮還遠遠不只這些。有一次我們從海南帶回來一只由海螺做成的假烏龜,讓它和烏龜作伴,烏龜很快發現這是一只假的,沒過多久,假烏龜就被真烏龜玩得五馬分尸了。
這只烏龜還很貪吃。除了給它吃龜飼料,我們還經常給它喂蝦。每次一放進蝦,烏龜的針孔鼻子就特別靈敏,馬上調頭向蝦追去,一只咬住蝦的脖子,一只腳按住蝦的身體,扯下蝦的頭,馬上狼吞虎咽地吃進肚子里。然后再把蝦的腳一只一只拉下來吃進肚子里,等蝦的腳吃完了,又迫不及待地把剩下的身體一下子全部吞進去,活像一只餓死龜。
人們常把膽小的人說成縮頭烏龜,我家的這只烏龜才是名副其實的縮頭烏龜。有一次,我們給她喂了一只野生的龍蝦,烏龜聞到香味,又像以前那樣爬過來,正要張口去咬的時候,只見龍蝦舉起兩只強壯的鉗子奮起反抗,烏龜嚇得魂飛魄散,趕緊把頭縮進去。后來烏龜又去試了幾次,都被威武的鉗子嚇回去了,連龍蝦換殼最虛弱的時候,烏龜都不敢進攻。從此,烏龜和龍蝦各據魚缸一角。直到一年以后,我們很長一段時間忘記給烏龜喂飼料,而正好遇上龍蝦第二次換殼的時候,烏龜終于征服了龍蝦。
這只又貪玩又貪吃的烏龜真有趣呀!
---------------------------------------------
我們就用另一位媽媽今天的感言,來解讀一下這嘩嘩的波浪線:
鄭州--可欣媽:昨天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一項是預習課文《畫家鄉》,我和孩子一起分析了結構,她自己指出了頭身腳,還打了一個比喻說,頭就像漢堡包的上蓋,腳就是漢堡包的下蓋,中間的身子就像漢堡中間夾的雞蛋、生菜和肉餅,很形象。還能指出文章中的對稱句和對稱段。我發現孩子的接受能力很強,出乎我的意料。
剛才,我們看到了孩子作文上的波浪線,再來看這位可欣媽媽的感言,有一個共同之處——每一個孩子都是具足慧根的,每一個孩子的理解力、感悟力都是超過我們想象的。《三字經》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別的不多解釋,我們就來說善。這個善,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善良,更是完善的善。總的來說,善是表德性的,它的內涵包括了仁、義、禮、智、信。因此,我們也可以講,善的本身就包括了智。
比如,我們在佛學里常講善知識這個說法,就包括且不限于智慧。所以,不要把《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善,簡單地理解成善良,它包括了人性中一切好的、向上的德性,當然,也包括了剛才我們講的智慧。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之初,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都是具足慧根的。但是后面一句性相近,習相遠是說,每一個人初始的德性是相近的,是相同的,沒有什么高低、深淺、好壞之分的。但是因為習的原因,就漸行漸遠,也正所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
換一個說法來講,每一個孩子,在人生的起始、在起跑線上,都是一樣的。但是,今天差一點點,明天差一點點,三年、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下來,就繆以千里,人與人的距離,就會越來越大。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在哪里?就在于當時的失之毫厘。這個毫是什么?就是三字經里的習。這個習說起來,也不是一言能盡,簡單地來說,就是習性、就是環境。那么,孩子們待得最多的環境,是什么?是家庭。接觸最多的人是誰?是父母,上了學以后,還包括了學校。因此,就有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但是,就學校與家庭而言,家庭的環境又是占主導的。但我們要理解,所謂的家庭環境,不是單純指家庭的硬件,不是簡單地說家里有電視、電腦、冰箱,也不是簡單地說家里有IPAD、有DVD。直觀地來講,對孩子影響最大的就是父母的言行舉止。因為這個習,這個環境的不同,就造成了孩子以后的不同,也就有了性相近,習相遠。
--------------------------
回過頭來,從剛才可欣媽的感言,我們看到了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對于孩子的熏習。我們正知正見地來看,每一個孩子都有慧根,每一個孩子都有能力接受有益的方法。同樣的,我們看到媽媽曬的作文,上面畫滿了紅色的波浪線,都在從不同的方面來證明,孩子是有慧力寫好作文的,孩子是有慧力理解作文的,關鍵是我們要把這個習的氛圍營造好。我們在《作文,多大點事兒——基礎篇》中講:媽媽一個小小的改變,將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變化。媽媽一個小的進步,就是孩子一個大的飛躍。這個道理,是一點不假的。可以這樣講,孩子之間的差距,是因為習的不同;習的不同,是因為媽媽的差距。對于孩子,是鼓勵的,還是批評的?是鞭策的,還是激勵的?是指責的,還是表揚的?是看到其亮點的,還是看到其缺點的?是認真輔導的,還是甩手掌柜的?差別就在這里。
正是因為在孩子的人生之路上,第一個習是在家庭,第二個習是在學校,所以《三字經》中接下來就講: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教育是優先于學校教育的,如果家庭教育這一步沒走好,放到學校里,單純地依靠學校,那是要出問題的。習相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道理就在這里。
前面講了第一個習、第二個習,第三個習就在社會了。如果第一個習、第二個習差得很大,那到了社會上,這個習就不能講了。我們時常感嘆人生的際遇如此不同,差別如此之大,那都是因為最初的習性所造成。往南走的,就走到了南極;往北走的,就走到了北極。這是我們講作文之外的題外話,看似與作文無關,但又是相關的,大家好好地去思考。
其實,如果我們眼光看得透一點、深一點,當我們聽到一位家長抱怨自己孩子的時候,說自己的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時候,我們都幾乎可以想到孩子的未來。孩子的不行,都是您說出來的;孩子的未來,都是您現在講出來的;孩子的未來,都是您現在算出來的。
--------------------------------------
回到正文上來。先來看一下媽媽的感言:
(浙江-穎媽(1794172)):我是2011年9月份經朋友介紹加入21群學習的,記得一進群管理員們都在喊還差幾個就能讓非常老師進來講課了。當時感覺很神秘,隨著一堂一堂課的學習以及博客中的補習,心里是越看越興奮。第一周便把六根六塵打印了下來,很有感情地讀給女兒聽,那周剛好寫三升四的第一篇周記,我在讀的時候女兒正好在吃海苔,立馬決定就寫海苔試試,于是邊吃邊和女兒討論如何寫!最后一小盒很普通的海苔就寫了好幾百,很是開心。
《我家的小烏龜》原本是四上時的一篇單元考試作文,考試時女兒從烏龜的外貌和烏龜的貪玩展開來寫,女兒說本來還想寫貪吃的,但看格子差不多了又怕后面時間來不及就沒有寫,當時這篇作文老師打了顆星。后老師剛好讓孩子們修改下這篇作文作為單元的大作文,于是在家口說修改,把想寫進去的就都寫了,真可謂放手大干了一場。老師的借代法就從這一篇文章中深深印在了女兒的腦子里,以后便是邊學邊在每周的兩篇日記中實踐,日記質量的提高是很明顯的,以至于老師在期末的評語中都說讀女兒的文章是一種享受。當然,我和女兒都知道要學的還有很多!
感言第一段是與本文無關的一段,有點啰嗦了,但我想那是我的初心,所以再回想一下初心,更好地往后面走下去。
-------------------------
希望大家課后預習如下的內容:
一、《提高篇》中:《可愛的鸚鵡》、《牯牛降的一天》;
二、《實戰篇》中:《捕蟹》。
一共三篇,希望認真預習。
【烏龜的作文講評】相關文章:
作文講評教案:等待08-03
追求真我作文講評08-14
《誘惑》作文講評課堂記錄10-18
作文講評課教學反思12-03
作文講評春天在哪里08-08
作文講評稿《春天來了》08-08
我的小雞作文講評課08-19
入學考試作文講評12-11
有關作文講評課的教學反思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