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習俗
元宵節,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后一個重要節令,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以古代歷法而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元宵節習俗,歡迎閱讀與收藏。
元宵節習俗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后,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踩高蹺、舞獅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我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據說踩高蹺這種形式,原來是古代人為了采集樹上的野果為食,給自己的腿上綁兩根長棍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蹺技活動。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里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進行。這天婦女們穿著節日盛裝,成群結隊走出家門,走橋渡危,登城,摸釘求子,直到夜半,始歸。
明清時,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婦女夜間約齊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導,且須去橋。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游,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又稱“走橋”。江南蘇州一帶稱為“走三橋”。
在現在的天津,還保留著“走百病”的習俗。因為是在農歷正月十六進行,當地稱作“溜百病”。但由于條件改變現在多是婦女在這一天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頓。
偷菜節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菜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
廣東的元宵節習俗
喜歡“偷”摘生菜,拌以糕餅煮食以求吉祥;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東莞過元宵節,按照傳統習俗一般有:舞麒麟、 猜燈謎、賞花燈、看焰火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又到了張燈結彩龍獅齊舞的元宵佳節啦!元宵節自古以來就是個團圓浪漫、歡樂祥和的節日,今天各鎮街都將舉行各式各樣的慶祝活動,形式包括粵劇、雜耍、舞龍、舞獅、燈會、燈謎賽、焰火表演等。
這是龍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大伙兒別忘了煮湯圓食“香丸”,還要抓緊最后時間“逗利是”,一起來過個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吧!
煮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是眾所周知的節日食俗,寓意“團團圓圓”。
食香丸
而除了湯圓,在東莞還有一種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圓圓的,直徑約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東莞,朋友親戚相互串門時,總會接到主人家的幾粒香丸,吃過表示與人結緣。
逗利是
除了食俗,廣東地區另一個獨特的過節習俗就是“逗利是”。按習俗,從大年初一到元宵節前,未婚人士都可向已婚人士“逗利是”,今天可是討要利是的最后一天了,大家可要抓緊時間哦!
猜燈謎
“一加一(打一字)”“西游記人物大集合(打一成語)”……這些寫在燈籠上面的字謎是不是讓你回想起童年牽著爸媽的手逛燈會的美好情景?自古以來,游燈市、猜燈謎就是元宵夜必備節目。今年元宵夜,東莞不少鎮街都會開燈會,其中最盛大的莫過于上周六在洪梅鎮文化體育廣場開幕的廣東省首屆花燈文化節,來自全省多個地區的16個代表隊2萬多盞花燈作品參加了聯展,今天是聯展的最后一天。
看焰火
除了燈會,另一個大家不容錯過的精彩就是各鎮街將舉辦的元宵夜焰火表演了。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元宵節是個極浪漫的節日,是未婚男女相遇相識的絕佳機遇,到了現代,一樣是交友聯誼的好時機。
結良緣
今年的元宵節,趁著“花市燈如晝”的良辰美景,有伴兒的不如“人約黃昏后”,沒伴兒的就更得抓住良機,出門晃悠晃悠了,說不定驀然回首,那個你尋了千百度的人,就在那燈火闌珊處喲!
元宵節的由來介紹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后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而為人所知。
元宵節由來說法簡介
什么是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古代稱為“上元”,其夜則稱“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國古代的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滿月,叫做“望”。滿月象征著團圓美滿,在正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據《史記?樂書》記載,早在西漢初期,宮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禮儀活動。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元宵節花燈,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以示祝賀。
關于元宵節的起源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據史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又有一說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 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由來說法
說法一:
秦末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本稱“上元”,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也是道教的天官誕。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
說法二:
另據史籍記載,相傳西漢時期漢惠帝劉盈駕崩后,呂后一族控制了政權。呂后卒后,周勃、陳平等元老奮起剿平“諸呂之亂”,擁戴劉恒登基,是為漢文帝。文帝博采眾臣建議,精心治國,使漢帝國再次強盛起來。因掃除諸呂恰值正月十五,所以在每年的這天晚上,文帝微服出宮游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
說法三:
漢武帝時聽從謬忌之說,在甘泉宮修建太一祠壇,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從黃昏開始,通宵達旦用盛大的燈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經過祠壇之上,從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張燈結彩的習俗。
說法四:
漢明帝篤信佛法,聽從蔡愔的建言,敕命正月十五夜,在宮內“燃燈表佛”,從此民眾效仿,皆點燈供奉佛祖。東漢末年,元宵節作為節日才正式初步形成。
【元宵節習俗】相關文章:
家鄉元宵節的習俗03-21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11-09
元宵節習俗的作文06-01
元宵節的十二種習俗02-21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12-29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最新06-19
元宵節的習俗猜燈謎介紹02-21
元宵節習俗的作文(精選34篇)06-05
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大全02-21
元宵節的習俗作文(精選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