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顆慈母心散文
當我看著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蛙》時,腦子不由自主浮現的卻是林巧稚的形象。
莫言在后記中寫道:“正如小說中所寫的一樣,我確有一個姑姑,是一位從業多年的婦科醫生。我們高密東北鄉數千名嬰兒,都是在她的幫助下來到人間。當然,也有為數不少的嬰兒,在未見天日之前,夭折在她的手下。小說中的姑姑,與生活中的姑姑,自然有巨大的差別。”林巧稚與小說中的姑姑,差別更是天懸地隔,但又有共同點,就是職業都為婦科醫生,都沒有生育過自己的孩子。
不過,小說中的姑姑,很長時間從事的是計劃生育的工作,阻攔更多無形的生命產生,消滅有形的生命于萌芽之中。
林巧稚應該沒有專職從事過計劃生育的工作,尤其是農村的計劃生育,那簡直就不是受過文明熏陶的人所能干的活兒,我被下放到農村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補課”時,也試圖把鄉鎮的所有工作都學習個遍,計劃生育自然也干過,但那是我“學習”所有工作中時間最短的一項,只有一天,就讓我落荒而逃,再不敢做了,一句話可概括它的性質,那工作是必須匪氣十足的人才能勝任的,我做不成,林巧稚應該更做不成。
在七十年代末,我讀過理由寫的一篇報告文學《她有多少孩子——記著名婦產科專家林巧稚》,當時我的記憶力特別好,對一切讀過的文字都印象特別深刻,林巧稚的名字和事跡就是那時深深地刻在了心上,一直沒有磨滅。當我來到廈門鼓浪嶼毓園,參觀了林巧稚紀念館,更加感覺到林巧稚是有仁慈之心的女性,是真正救人的醫生。
那是一個不起眼的平房,非常平民化的紀念館,展覽第一部分是“鐘靈毓秀、雛鷹展翅”。
林巧稚自己寫過:“我是鼓浪嶼的女兒,我常在夢中回到故鄉的大海邊,那海面真遼闊,那海水真藍、真美……”
光緒二十七年(換算為公歷為1901年12月23日),林巧稚出生在福建省思明縣鼓浪嶼的一個教員家庭。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林巧稚上蒙學堂(女子小學校),之后,就讀于鼓浪嶼懷仁學校(鼓浪嶼女子高中)。三年后升入鼓浪嶼高等女子師范學校,畢業后留校任教。
1921年,畢業于廈門女子師范學校。同年考入協和醫學堂,那一年美國注冊的洛克菲勒基金會在北京創立了協和醫院,林巧稚屬于第一批女生。
她的少女時代是屬于南國的廈門,廈門的門字很有意思,它的確是我們國家面向大海的一扇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的大門,在中華民族命運多舛的年代,在青年真正有報國之志的年代,與魯迅、郭沫若等胸中燃燒對科學激情的青年一樣,林巧稚選擇了學醫,走出國門向近現代提倡科學的國度去深造,先后去過英國、奧地利和美國。在美國被聘為“自然科學榮譽委員會委員”。一九四〇年回國,不久升任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成為該院第一位中國籍女主任。現在女子上學、當官,屬于很平常的事情,在林巧稚那個年代確是破天荒之舉,她成為中國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展覽第二部分是“生命天使、醫界楷模”。
林巧稚不但解放前是名醫,建國后仍是最杰出的醫生,在一九五九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學部委員(院士),并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她不僅是協和醫院的驕傲,是廈門人的驕傲,更是中國的國寶級驕傲。
她開拓性地在我國婦產科學許多方面進行了研究,許多研究結果留存在《用造袋術治療后腹壁囊腫一例》、《新生兒自發性肺氣腫》、《妊娠及非妊娠婦女的陰道酵母樣霉菌》、《在協和醫院生產的畸形頭胎兒》、《對妊娠母親試用破傷風類毒素免疫小生兒》等發表的文章中,她著有《乙酰膽堿在正常分娩機制中的作用》、《二十四例良性葡萄胎及惡性葡萄胎轉移的研究》等專著,主編《婦科腫瘤》、《農村婦幼衛生常識問答》、《家庭育兒百科大全》等醫學普及書籍。這些都是中國以往婦產科醫學史所未涉及到的領域,延續著她破天荒的記錄。
她終身未嫁,更沒有自己的孩子,即使是生日,她也在工作,她說:“我到產房過生日更有意義,我為難產的孕婦接生,當小寶寶在我生日的時候降臨人世,那哇哇啼哭聲是最動聽的生命贊歌。對我來說,那是最好不過的生日禮物。”這不是林巧稚奉行獨身主義,而是因為協和醫院的不合理規定,擔任住院醫生的女性,一旦結婚自動解聘,女護士如果結婚必須辭職,白紙黑字約束著:“聘任期間凡因結婚、懷孕、生育者,作自動解除聘約論”。她不想放棄醫生的事業,就只能做出終身未嫁的犧牲。
展覽第三部分是“參政議政,巾幗英才”。
她曾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醫學組成員、中央技術管理局發明審查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婦產學會主任委員和中華婦產科雜志社總編輯,衛生部教材編審委員、考試委員會委員、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人民保衛兒童全國委員會委員等,承擔了大量的社會工作。雖然這些職務很多,但都在她的專業范疇之內,她無愧于這些專家之稱。她由衷熱愛新中國,覺得“新出來的太陽比什么都好,我愛這明朗的天空和這明朗天空下的生活”。
展覽第四部分是“德藝雙全,風范長存”。
林巧稚把一生奉獻給了中國的婦產科學事業,她眼里病人沒有高低貴賤,她看專家號,也看普通號的病人,別人不敢治的病,她敢去嘗試治療。來醫院的患者,她一視同仁,不能來醫院看病的患者,她上門去出診,不但不要診費,還把身上所有的錢送給貧窮的患者。找她看過病的.朱德夫人康克清回憶道:“林巧稚看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病人是高級干部還是貧苦農民,她都同樣認真,同樣負責。她是看病,不是看人。”
不但患者和孕婦,以及他們的親人了解她、理解她,共和國的領導人,同樣認識她、重視她,國家李主席為她題詞“學習林巧稚大夫無私奉獻精神”,全國政協主席為她題辭“林巧稚同志,著名婦產科專家”,全國人大彭委員長為她題辭“卓越的人民醫學家”。
紀念館外有尊潔白的雕像,是身穿白大褂,面容和藹如老媽媽的林巧稚大夫,基座上,關于她的身份,只有五個字“林巧稚大夫”,以及生卒年份:1901-1983。
翻開如書頁的石頭上鐫刻著林巧稚留下的遺囑:“平生積蓄的三萬元捐獻給首都醫院幼兒園、托兒所;遺體獻給醫院作醫學研究用;骨灰撒在故鄉-鼓浪嶼周圍的海面上。”
她不但奉獻了一生的全部精力給熱愛的醫學事業和孩子,也包括省吃儉用,節儉下來的積蓄,全給了孩子,甚至最后把遺體也奉獻給了醫學事業。
回歸故里的,是僅剩的骨灰,只有在這里,她不是老媽媽一樣慈祥的醫生,而只是一個女孩,如同島上那些散發青春氣息的姑娘一樣,正處于憧憬美好生活的年華。
花叢中一雙潔白的手,托舉起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又有翻開的書頁記載林巧稚留下的另一句話:“我是一個大夫,大夫有大夫的道德,我不能見死不救,能治不治。”平實的語言,現在看來竟是那么的偉大和難得!如今聽慣了太多因為沒錢而死在醫院門口的患者故事,以及太多因為手術中大夫接打電話或做其他私事而致患者死亡的事情,卻極少聽到見到林巧稚這樣有道德的大夫,偶爾有患者因付不起醫藥費被媒體曝光,能在社會上募集大量捐款,最終卻也都捐給了醫院,醫院成為今天最暴利的行業之一。只要沒錢,能救也不救;只要錢多,救不活也裝出治療的樣子,醫院把病人當作搖錢樹,患者進了醫院,想不被過度治療都難。林巧稚走了,見死不救,能治不治的道德難道也走了?
一組雕塑,有五位雙手彼此搭在別人肩上的小孩,聽到有導游問了兩個問題,第一,“雕塑五個小孩代表什么?”真無從猜起,導游公布答案,“這五個小孩每個代表一萬人,林巧稚一生共接生了五萬名嬰兒,包括各種膚色的人。”我雖然沒答,心里猜是五大洲,不全對,第二個問題是考觀察力,“哪個小孩是中國人?”同樣黑乎乎顏色的雕塑,正確分辨說出結果還真得看誰更認真更細致。
林家還有一位終身未嫁的偉大女性,叫林默,從事的職業與林巧稚類似,林巧稚治病,林默看命,目的都是救人。林巧稚被評為一百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林默被尊為天妃天后;林巧稚受聘為世界衛生組織醫學研究顧問委員會顧問,林默是全球華人尊崇的媽祖,都具有廣大影響力。
只要真心救人,把人的生命看得至為重要的人,人民就會給他(她)無尚的榮譽,世世代代銘記。旅游中看山看水,是感受自然的偉力,參觀媽祖、林巧稚這樣的人物紀念地,是感受人心的偉大。
因為《蛙》的作者秉承的是“寫作時要觸及心中最痛的地方,要寫人生中最不堪回首的記憶;寫人生中最尷尬的事,寫人生中最狼狽的境地”,所以書中姑姑的形象,不再單純是見死不救的醫生,而多了漠視生命的粗俗,少了平穩沉著的寧靜。林巧稚是知識分子的良心,有一顆慈悲為懷的醫者父母心。或許生活中有不少“姑姑”那樣的醫生,但患者永遠喜歡的是林巧稚這樣“謀母兒健康,救死、扶傷”的醫生。
站立波浪澎湃的海邊,仰望遼遠的天際,忽然想起雨果那句話: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林巧稚擁有的不正是這樣的心靈嗎!
【她有一顆慈母心散文】相關文章:
慈母心作文09-08
感恩慈母心的作文11-04
感恩慈母心作文06-25
老師慈母心作文08-20
她有一顆金子般的心-寫一個人作文600字04-02
慈母心-600字作文04-06
慈母心初二作文10-02
我教女兒擁有一顆寬容心散文12-13
良苦慈母心的小學敘事作文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