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民風鄉俗散文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風俗,不同的風俗造就當地特有的文化,對于家鄉的民風俗我們要懷有一種敬畏心,這是一代代傳下來的,并且知道的人只有當地人,正是這些民風俗才造就我們特有的文化。下面給大家帶來的是關于家鄉的民風鄉俗散文欣賞。
我的家鄉地處偏僻深山,改革開放以前,交通很差、出行艱難、信息閉塞,本分的家鄉先輩們,曾一度近乎于“畫地為牢”,戀守著這片熱土,沒進過城的人不占少數,民風鄉俗一旦形成,就很難更新。因此,對事物的認知、理解及處理方式,和他們吃的糧、菜一樣,一直保持著原生態。近年來,隨著交通的快速發展,隨著信息信號的覆蓋與信息工具的普及,家鄉人們也在不斷地爭先趕“潮”,雖然是往好的方面邁進,但不經意間也丟失了很多不該丟失的“故鄉魂”。讓人喜悅中參上了絲絲憂傷,也讓我產生了回憶總結的責任與沖動。
家鄉的民風鄉俗受宋代文化影響較深,多數與中原相似,尤其與安陽、林州一帶最吻合。
婚俗:家鄉人的婚俗,與大多數地區的漢族婚俗沒有太大區別,也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執行訂婚、相家、對八字、定好兒、過彩禮、迎娶、送小飯、認親等程序。不同的只有一點,那就是不管婚前婚后,對岳父岳母稱呼始終是“叔叔、嬸嬸”。感覺有點別扭,遠沒“爸、媽”親切。
食俗:歷史上,面對貧瘠的土地與單調的作物,心靈手巧的家鄉人,通過粗糧細作,傳承著很多食物花樣,最具特色的有:扯面、餃子、手搟面(分純白面、三合面、金裹銀、紅白面等等)、揪片、小粉面饸洛、小米燜飯(含撈飯)、稀粥(含軟米稀粥)、米琪、煎餅、油圪擦、疙瘩(分煮疙瘩、蒸疙瘩、渣疙瘩、豆皮疙瘩等)、黃蒸(分軟米面、黍米面、豆餡、菜餡)、軟米紅棗年糕、油糕、油茶等等;菜類也變化很多,炒、蒸、煮、熗、燉、涼拌等工藝齊全,但最具特色的還是回味無窮的老酸菜和自制的鹵水豆腐。
葬俗:家鄉傳承著唯一的土葬習俗。講究夫妻同穴、父子相連、家族同墳的群葬風格。在家鄉,越來越少的陰陽先生們生意興隆,每逢喪事必請。人剛去世,先要告土,緊接著就立即委托靠譜的人去告請陰陽先生。由他們破土(儀式)后,才能打開早已圈好的墳墓,入殮與下葬時間也必須由陰陽先生“算”好才能確定。一般在家里擱置三至七天不等,期間,主家會委托家族較有威信的長輩做總管,統一安排處理“開孝”、用餐等大小事務,孝男孝女日夜哀守靈柩,親朋好友可隨時祭拜,村上各家各戶,都送來錫箔或祭品以表不舍,對來祭拜的、幫忙的,孝子們都要一一單腿跪拜表示感謝。下葬的頭一天晚上,孝子們跪地陪著誦經祈禱,一會跪靈前哭泣,一會跪堂前磕頭,直到半夜四點多,才能結束,并有專人給陰陽或齋工師傅們做五頓小鍋飯表示慰勞。第二天去到墳上,陰陽先生撒五谷、看方向、誦經安慰死者等等,一系列程序走完,才可以下葬,下葬結束后,還得誦經安神、圓工。與此同時,家里早已由死者兒媳婦們打掃完畢(按規矩,打掃草埔就是兒媳應該干的活,以表其孝道),喪期跪坐的草埔連同死者的衣物,已經在村邊路口變成一堆火,墳上回來的人們必須跨過火堆回家,孝子們到家后,還需領著齋工師傅挨家挨戶“撒鎮”,撒鎮什么緣由,不得而知,反正工序不少,去到每戶,隨著一聲“***,撒鎮了”,然后各忙各的:齋工嘴里念念有詞,孝子們有燒香的、有撒香米茶飯的'、有往燒紅的鑄鐵鏵上噴醋的、有放鞭炮的、有只拖著一根鐵繩收尾的,叮叮當當、呼呼啦啦,每家每戶必須轉到。孝子不夠,就由直、旁系同輩湊數。撒鎮結束,親人們約定好燒服三紙、一月紙、仨月紙的日期后才能各回各家,才算徹底結束。
節俗:家鄉人一直執行著老祖先流傳下來的農歷節日,依次為:春節、破五、元宵、填倉、二月二、清明、端午、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臘八、小年、除夕。每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過法:老家過春節(正月初一)最為熱鬧,一大早就開始了:開門炮競早、架明火、燒香敬諸神與祖宗、放鞭炮;早飯后,以家族為單位,小輩給長輩拜年,長輩也會給小孩子或新婚者發放壓歲錢;下午迎喜神,該活動最為熱鬧:全村人組織起來,拿著供品、鞭炮、趕著牛羊,按照“掐算”好的路線,到“掐算”好的地點,設安祭拜,統一去統一回、統一祭拜統一放炮;晚上家族聚餐、暢飲......一幅幅火紅的對聯、一道道特色菜肴、一杯杯清茶美酒、一張張燦爛的笑臉、一個個喜慶的場景,真讓人回味、難忘。正月初二到初四,忙碌的探親訪友剛近尾聲,便迎來了破五(正月初五),破五講究當天不宜出門,早上到大路上設安燒香送別祖魂后,一天相安無事。慶元宵(正月十五)很隆重,家家掛紅燈顯喜慶,有些村搭柏門,有些村搭秋千,還有些村搞燈樂,各村帶著早已精心排演好的節目到鄉混演、競技,姑娘小伙乘機尋找心上人,已婚男女相聚談談心,興趣相投者一起規劃著今年的發財門路,好不熱鬧。元宵節以后,由于年輕人已經外出打工,所以現在的填倉節(正月二十五)相對冷清,沒有了放路燈活動,只留下吃頓可口的蒸疙瘩了。二月二龍抬頭,寓意著大地解凍,吃頓好飯,該修理擦洗好春耕農具準備干活了。清明節(與歷法一致)和寒衣節(十月初一)一樣,都是祭祀祖宗的節日,家鄉人也很重視,不管身在何處、位有多高,都要盡量想辦法趕回去上墳燒紙,誠盡孝道。端午節(五月初五)正是農忙期,所以相對簡單,偶有吃粽子的,其他沒什么特別之處。家鄉過中元節(七月十五)與其它地方不同,家鄉人不作為祭祖節,多數人帶上自己蒸的面羊、花饃探望岳父母和其它長輩,又叫“走夏”。中秋節(八月十五)、重陽節(九月初九)與臘八節(臘月初八)和其它地方過法基本相同。小年(臘月二十三)是傳說中灶王上天匯報的日子,有些地方給灶王供獻糖瓜,寓意用糖瓜粘住灶王嘴,使其在眾神面前難以開口,家鄉人則是供獻錢財美食,感激灶王,祈求他給人們帶回吉祥,這些做法,也反映了家鄉人們世代傳承著善良與感恩。記憶中,除夕(每年最后一天)是最忙的,打掃庭院、寫對聯、貼對聯、掛燈籠、請祖魂、砍備明火柏枝、挑滿水缸、打掃牲畜圈等等,能想到的都要做好,忙的不亦樂乎。一切準備停當,便坐下來盡情地熬夜,家鄉有個說法:三十晚上熬夜長,一年四季不用慌。這也是家鄉人向往美好未來的體現。
俗話說:“十里鄉俗各不同”。家鄉文化底蘊深厚、人際關系單純、待人友善誠懇、做事有規有矩。然而個人認為,不管什么民風鄉俗,都應該順應時展,把局限于歷史背景的負面東西淘汰掉,把積極向上的民風鄉俗永遠傳承下去,使之成為家鄉獨有的招牌,享譽四方,讓這些“故鄉魂”樂于民、惠于民。
【家鄉的民風鄉俗散文】相關文章:
鄉俗700字作文05-29
家鄉的民風民俗08-01
家鄉的民俗民風12-03
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11-21
我家鄉的民風民俗01-05
家鄉的民風民俗的作文08-05
家鄉的民俗民風作文04-20
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3-10
家鄉的民風民俗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