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心理建構的幾點嘗試(教學總結)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時期、某一項目或某些工作進行回顧和分析,從而做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發揚成績,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總結怎么寫才不會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學生作文心理建構的幾點嘗試(教學總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學語文新課標個性化語文教學要求,讓最能體現學生個性心理,個性思維,個性品質及智能的作文教學,越來越成為語文教學中的重頭戲。然而中學生作文難的現象一直是困擾語文教師的難題。盡管老師們在語文知識和寫作技巧的指導學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學生作文的效果仍不盡人意。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觀察探究,發現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重在學生作文心理的建構和調整上。應該說塑造學生健康良好的作文心理,是培養學生熱愛作文,樂于作文,善于作文的根本所在。更是扭轉學生作文難的本質手段。
一,建構學生興趣作文的心理結構
歌德說過:“學問的功夫是要認真地勤勉地來做,而且要以愉快地從容地來對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熱愛是成功的向導。特別是對那些天真幼稚缺乏認知目的的學生,讓他們把自己經歷的生活情景,內心的喜怒哀樂,通過平面的語言來表達,不能不說是一次認知思維的飛躍,更是學生由說到寫這一語言學習過程的發展。這時教師的巧妙誘導和啟發,不僅是構成學生寫作心理的基因,也是激發學生表達欲望的原動力。鑒于少兒心理的構成特點,我們可以進行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創設生動有趣的作文情境
所謂作文情境,就是在學生寫作之前,首先開展符合少兒心理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觀察活動的情景,體驗參與活動的種種心理感受,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感性認識的創作氛圍。在這樣的背景情境中,教師開始根據活動中的細節特征點播指導。最后讓學生選取一個最能表現自己獨特個性的角度去創作。比如:1,各種有趣的游戲活動。2不同季節的戶外觀察活動。3,自己動手的制做活動。4,由教師設立的不同主題的表演活動。5,進入某種情境后的體驗活動。6,實物靜態動態的觀察活動等等。這些符合少年心理興趣的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認知視野,更重要的是這種趣味橫生的作文情境,極大地喚醒了學生們的創作欲望,奠定了學生健康良好的作文心理。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總能驚喜地發現,這種作文教學的形式,讓那些怕作文,煩作文的學生,擺脫了絞盡腦汁仍無從下筆的難堪,找到了源源源不斷的作文的內容。并感到了作文的樂趣,嘗到了作文的甜頭,讓他們走上了作文學習的正常軌道。
(二)捕捉學生個性生活的興趣目標和經歷,挖掘學生潛在的作文資源
學生生活的天空是廣大的,學生的個性生活是豐富的,每個少兒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形成的內心世界就象一個萬花筒,五彩繽紛,多姿多樣。從這一點看,這就為他們的作文提供了可能的寫作資源。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處于少年階段的學生,對于生活的世界,更多的是無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因此那些隱藏在他們潛意識中的往事經歷,生活情景,包括所接觸的人物等,并沒引起他們的注意,而且他們也沒有去思考過用語言文字的形式來表達。這時,教師如果以一個探寶者的細微之心,去觀察研究少兒豐富的心理,捕捉住學生個體的興趣指向,然后再以一個挖寶者的熱情和執著,去開掘學生內心珍藏的種種創作的資源,那么就會為學生開啟一扇通往作文智慧寶庫的大門,為學生找到豐富的寫作資源,并進而激發他們創作的欲望。
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剛上初一年級的學生,數學能力較強,但老師頭疼的是該生作文的能力差。常常是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文題咬爛鉛筆頭,仍是一個字寫不出來。盡管老師有時對他進行單獨輔導,可任你怎樣誘導,該生不過是憋出幾句文不搭意的話。接觸到該生一段時間后,我發現該生在語文課堂上很少發言,但課下卻常和同學玩耍一些簡單機械型的或變型的玩具。而且他還常和同學裝卸玩具,有時搞一些玩具游戲。于是我抓住該生這一興趣點,在課余常常深入他們中間,與該生交談玩耍。我發現只要一說起他的那些玩具,他便滔滔不絕地講述著他與玩具的故事:什么水槍大戰,玩具賽車大賽……那些帶著該生個性生活情趣的神奇故事,源源不斷地從這個被認為“語遲”的學生嘴里說出來,。再看該生那神采飛揚的神態,大有不吐不快難以停止的氣勢。一到這時我總是趁勢說:其實作文就是把你心中的趣事寫出來,讓別人給你一起分享這種快樂呀!該生在老師的鼓勵和指導下,充滿興致地寫出了雖然文法技巧不成熟,但卻充滿童真童趣的《水搶大戰》,《玩具坦克的神奇》,《變型玩具的奇遇》……
隨著該生作文興趣的不斷提高,我又與該生進行更深入地了解交流,在我的誘導下,該生又把家養小動物的各種故事一一地寫出來:《烏龜爬缸》,《烏龜吃魚》《金魚大戰》等等,那些鮮為人知的充滿童趣個性的觀察描述,讓我看到了一個孩子豐富神奇的精神世界,更讓我認識到,打開孩子創作欲望的智慧之門,最重要的捕捉住孩子個性生活中的興趣,并善于誘導之,挖掘出他們創作的素材。
二,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培養學生在閱讀中學習作文的心理習慣,
課文是學生學習作文的最好例子。這一方面是由于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范文。另一方面,語文教材在編輯時,不但注意了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而且還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教材分編為不同主題的單元教學。每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這一單元作文訓練的宗旨,編選了在章法結構,寫作技巧,語言風格,思想內容等諸多方面具有學習價值的精典范文。這種注重少兒心理和認知規律的科學編排,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的雙重能力發展,提供了最適宜的語言學習環境。所以教師在課文閱讀教學中,既要有重點﹑有目的地去挖掘教材潛在的作文指導價值,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作者認識事物的思想,觀點,體會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做到讀中悟理,提高認識能力。同時通過閱讀,讓學生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有意識掌握一定量的與寫作具有對應關系的基礎知識。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讀中悟法,提高表達能力,解決好“怎么寫”的問題。用讀來帶寫,以讀來促進寫,循序漸進,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學生在自我閱讀中學習作文,提高作文的心理定勢。
(一)建立符合少兒心理特點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到寫作的章法
茅盾說過:“學習是把前人的名著來消化,作為自己創作時的血液,并不是剽竊前人著作的皮毛和形骸,依樣畫起葫蘆來”。所以我告訴學生,仿寫求的是形,旨在吃透課文,還要超越課文,目的是練出自己的真本領。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中,覺得“很難”的創作,“有法有依”,從而嘗到了作文的甜頭。也更激發了他們自覺的去閱讀教材內或外的文本,養成了在閱讀中學習寫作的心理習慣,
(二)提升學生欣賞課文的能力,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寫作的技巧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償
生活的閱歷在加深,學習的知識在增長,思想認識在提高,因此對事物的審美能力也在增強。這時對他們的作文要求,不能再是能表達會寫作,而是對他們要提高作文的衡量標準:表達內容的深度廣度,表達技巧的運用,表述語言的生動深刻精要等等。要試著提高學生的創作水平。因此在進行課文教學中,我會抓住不同內容體裁的課文,引領學生捕捉揣摩體會文中的精妙之處。如果是寫人敘事的記敘文,我讓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引導他們捕捉課文表現作者創作智慧和技巧的地方:敘事情節的伏筆鋪墊,懸念的'設置,能表現人物個性特征,思想精神的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正面側面描寫的有機結合的表現效果,環境描寫對人物或事件情節發展的作用等等,那些多方面體現文本價值的段落,句子,字詞等,讓學生聯系文章的主題從多種審美角度把握創作的巧妙之處。把這種或那種創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運用到寫人的記敘文中,往往會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
如果是寫景的散文,我會引領學生分析:課文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種特征來描寫?作者調動了什么感覺?采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來描寫景物的特點?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美?有時,我會抓住某篇課文的題目,引導學生推敲他的妙處,培養學生擬一個好題目的能力;有時我會抓住課文的開頭結尾,引導學生探究揣摩作品的匠心所在;有時我會抓住課文的某些細節創作,分析體現作者寫作功力的地方,讓學生借鑒學習。
這種在從課文或其他課外文本中學習寫作方法和技巧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更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作水平。
三,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培養學生用心觀察體會生活的心理習慣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是學生作文的活的語言,葉圣陶說過:必須尋找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能做成什么文學。
小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善于引導他們走進生活,用心觀察生活,體會生活,把作文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生活聯系起來,把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情實感寫出來,讓作文成為表現自己生活個性,情趣追求的最好形式,從而寫出血肉豐滿的作文。
(一)培養學生樂于觀察的心理習慣,體會觀察的樂趣
根據小學生對事物充滿好奇,對生活充滿樂趣的心理特征,我盡可能創造集體性的觀察實踐活動,讓他們在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中,感受到觀察帶來的種種樂趣。因此,我會抓住不同季節的變化,組織學生春游,秋游,讓學生樂此不疲的活動中,去觀察自然界的種種微妙的變化,感受自然與萬物的的美妙神奇;冬季,我會利用北方特有的雪資源,帶領學生開展打雪仗,堆雪人等刺激活動。有時,我還會抓住天氣突發性的種種變化,讓學生觀察風云雨雪,霞霧雷電等短暫的景象。觀察中,我引導學生或細看,或靜聽,或走出室外去感觸,每次觀察活動后,我先讓學生分組表述自己捕捉觀察到的事物,同學之間互相補充,最后再讓學生融入聯想而作文。有時,我會根據作文的目的,設置作文的情境,讓學生在充滿情趣和歡快的情境活動中去觀察體會;有時我會在作文前,設置好觀察的目標,讓學生在課余生活中去捕捉某種形象,某個場面,體驗某種心情,某種感受。如:觀察媽媽關愛自己的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乃至一個過程;觀察老師上課,教導學生的一個神態,一次談話;觀察同學玩耍時的特征動作,神態語言;體會自己受到批評或表現的一次心理活動;目睹某個場景或某件事的心理感受;看到某種場景的一次思維聯想,思維想象。有時,我會利用多媒體,放一個影視片斷鐿頭,讓學生觀察其中的景物,人物的樣子;放一曲帶有一定趨向特征的樂曲,讓學生通過聽覺去體會想象其中的情境……
這種趣味橫生,新奇獨特的作文準備形式,強烈地誘引著那些充滿好奇掠異心理的孩子,孩子們樂于參與并樂在其中,久而久之養成了學生樂于觀察,勤于觀察的心理習慣,為學生筆下作文找到了源源不斷的資源庫。
(二)引導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心理,掌握觀察的方法和技巧
羅丹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
許多學生在自我觀察的活動中,總覺得自己每天的生活面孔幾乎是一個模式,既沒有轟轟烈烈的事情發生,又沒有新奇獨特的感受,因此觀察的收獲太少。這時我告訴學生,學做生活的有心人,熱愛生活,細心觀察,真心體會,就能在平常無奇的生活中,發現別人沒發現的事,體會別人沒體會的情;就能捕捉到許多精彩生動的“鏡頭”。我讓學生從觀察身邊的人開始,不僅要觀察他們的外貌,神態,語言,行為,還要從觀察的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發現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我讓學生觀察身邊的景物,教給他們抓事物的特點的方法,再按一定的邏輯順序觀察景物的各個方面。我還讓學生從身邊耳聞目睹的事開始寫:先是確立寫作目的,為什么要寫,再是有順序,觀察事物發生變化的過程,最后是通過思考明確所敘事情的中心。為了讓學生能及時將觀察到的情況和感想用文字記敘下來,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素材本,及時記錄下自己捕捉的人,景物,事件。并定時檢查,定時按不同階段的寫作目的進行練習。這時我會常常驚喜地看到,那一篇篇來源學生自己生活的文章,不但充滿童真童趣,更顯現他們細心地捕捉和智慧的發現。
總之,學生作文心理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話題,建構學生良好作文心理的手段,遠遠不只以上這些。但只要我們依據學生的心理規律,在教學中,不斷探索科學高效的教學形式。我們就會創造學生作文實踐中的奇跡。從而收獲“人人愛寫,人人會寫”的教學效果。
【中學生作文心理建構的幾點嘗試(教學總結)】相關文章:
中學生的心理作文(3篇)02-22
中學生的心理作文3篇02-22
中學生的心理_600字02-22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文03-04
嘗試寬容作文09-08
我努力嘗試的作文12-25
嘗試的高二作文02-16
在嘗試中的成長作文12-12
嘗試中成長的作文范文10-27
嘗試的成功作文8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