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心理作文錦集四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通過作文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心理作文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心理作文 篇1
古代有一老禪師,夜晚出房門巡夜時,發現墻腳有一把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小弟子違背寺規私自溜出去了。老禪師沒有聲張,走到墻邊,移開椅子,就地蹲在那里。過了一會兒,一個小和尚在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脊梁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驚覺剛才踏的不是原來放的那把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出乎他意料的是師父并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很關懷地說:“夜深天涼,多穿件衣服,別凍著!甭犃藥煾傅脑,小和尚很慚愧。他捫心自問,決心改過自新,以后再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小和尚沒因所犯的錯誤受到嚴厲的懲罰,卻被老禪師的寬容態度感動了。有時候,嚴厲的懲罰不如一句暖心窩子的話更能即使人受到教育。因而,寬容是一劑良藥。
由此,我聯想到我的教學工作,有時候,對于犯錯誤的學生,嚴厲的懲罰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有時候你對待犯錯誤的同學越寬容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記得有一次我上英語課,即將下課的時候,我正在黑板上寫字,忽然一只紙飛機落在我的腳下,這時,教室里鴉雀無聲,靜的能聽到一根繡花針落地的聲音,同學們都在屏住呼吸等待我發火。
當時我想,如果我大發一通脾氣,去查是誰扔的飛機,那么我的課就沒辦法結束,而且也不一定能夠查出肇事者是誰。既耽誤了同學們寶貴的時間,也使自己下不來臺。于是,我彎下腰撿起了那只飛機,笑笑:“謝謝!同學們知道老師太辛苦,等會兒下課可以乘飛機下樓了。不過下次同學們要折紙飛機,千萬別用這么白的紙,浪費了多可惜!彪S著同學們開心的笑聲,下課鈴響了。
第二天,在我上課之前,一位女同學站在教室的外面,等我好久,主動向我承認了錯誤,以后她上課非常認真聽講,作業也不用督促了,學習成績也進步了許多。后來我想,如果當時我發了脾氣,學生不但不會承認錯誤,而且還會對我產生抵觸情緒,還會厭倦我的課。所以還是以寬容待人為好,寬容是一劑良藥。
心理作文 篇2
英國科學家發現,人類在決策時也有“羊群行為”,會盲目跟隨他人的行動。他們相信這項發現將會有重要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災難管理方面。相關論文發表在20xx年2月的愛思唯爾期刊《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上。
由利茲大學Jens Krause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做了一系列試驗。試驗中,大量志愿者被告知在一個大廳里隨意行走,不允許互相說話。只有一部分志愿者事先得到具體行走方向的指令。試驗結果表明,5%按照指令行走的志愿者就可以影響至少200人的方向選擇。其余95%的人都會選擇跟隨那些按照指令向同一方向走動的人,而他們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Krause教授說:“人的這種行為特征與動物群體行為非常類似。我們每個人都有過從眾行為,這并不奇怪。該研究的有趣之處在于所有志愿者在沒有語言和手勢交流的情況下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從眾行為。并且,絕大部分的參與者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在被其他人引導!痹撗芯宽椖坑蒏rause教授、John Dyer,以及牛津大學和威爾士班戈大學的同事共同完成,
在此研究之前,荷蘭烏特列支大學的Simon Reader教授研究發現,大部分人都喜歡玩一種名叫“學領袖”的游戲,即使那位領路的“領袖”并不知道是要去向何處。讓人更感奇怪的是,即使其他人發現了一條捷徑,他們依然會選擇跟隨‘領袖’,并且告訴其他人也跟上來。
這項研究發現可能會在建筑物或船只災難發生時的疏散工作中挽救生命,可以利用人們的從眾行為引導快速疏散。
心理作文 篇3
今天(12月8日)下午,我們三年級的同學們聚集在電教室里,由陳由俊媽媽,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而有意義的心理課。
首先,陳由俊媽媽讓同學們玩個游戲,游戲規則是選4組同學,每組8人,每組的同學都要把帶有勺子的毛線團從左邊的袖管穿到右邊的袖管,再把它從右邊的袖口處拿出,然后依次把毛線團傳給自己組的下一位同學,最先完成的那組就獲勝。大家聽到做游戲都興高采烈地舉起了手,雖然我沒有參加游戲,但我卻發現了通過這個游戲充分地培養了同學之間的團隊合作意識。接著,由陳由俊媽媽的助手——馮叔叔給我們講了一個小男孩被別人欺負的故事,他讓同學們回答故事中的小男孩應該用什么辦法來解決。馮叔叔話音剛落,大家就議論紛紛了起來,有的說應該以牙還牙;有的說應該告訴老師;還有的說應該和他評理......
最后,馮叔叔讓我們舉手投票來決定。
下課時間到了,雖然我們還意猶未盡,但是我們在沃老師的帶領下有次序地回到了教室。通過這次活動,我明白了很多以前我不完全明白的道理,平時做人應該學會寬容。希望我們高一的同學都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并有著向日葵般的陽光心態。
心理作文 篇4
作文課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怎樣使學生興趣為文,這是中學寫作課一直探討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 ,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作文課一定要研究寫作者本身,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和心理特點,才能“ 言為心聲”,讓學生寫出文、理、情并茂的。
以下就“貼近學生心理特點”命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發 表一點淺見。
一、運用探索、獵奇心理命題。
探索、獵奇心理是中學生普遍的心理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求知的增 強,社會接觸面的拓寬,學生探索、獵奇心理也愈強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著他們去認識,去探尋 。這種心理實際上是青少年對未知領域有強烈的求知和證服欲望。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我們可以從社會生活中 ,選擇一些學生感到新鮮而又有討論價值的問題,供他們辨折。例如,有一則材料名為《鹿狼之戰》,談一群 生長在自然環境中的鹿被趕進了養殖場,結果生長狀況愈來愈差,病弱越來越多。有人想了個辦法,在養殖場 里放進了兩只狼,結果鹿群非但沒被消滅,反而越來越壯大。這個材料很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怎么沒有天敵 而反有害,有了天敵反而有益”,一題激起千層浪,學生討論熱烈,歧見迭出,想叫他們不說也不行。再如寫 談《王熙鳳的“笑”》、《新乞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鳳,怎么單寫她的笑呢?乞丐也有 新舊,這里的“新”到底是什么含義?由于命題新穎見奇,引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學生普遍喜歡寫。探索、 獵奇心理是學生寫作愿望的內在引發因素,命題時善于運用,會產生很好的引發效果。
二、運用質疑、是非心理命題。
在學習生活中,學生必然會遇上許多疑難,許多是非難辨的事物,這會 引起他們的思考、爭辯。隨著年齡的增長,獨立性、理性思維的增強,他們表現出樂于思考,不愿盲從,有正 義感。倘能通過自身努力去解決疑難,辨明是非,從心理上他們會感到很大的滿足。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我們 在命題時,就可以出一些學生希望解決而又有探討價值的疑難、是非問題,供他們討論。如《考試成績是衡量 學生的唯一標準吧?》、《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前一問題經常困擾著學生,因為幾乎每個學生 都在成績浪線上起伏,也同時引來家長、教師、同學的不同評價和不同對待,現實中這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 決,于是他們想質疑、想說出心里話。后一命題是題目本身使學生質疑。“走在前面的人怎么會最痛苦?”這 似乎有悖常理,于是學生產生了征服疑難的愿望,結合《記念劉和珍君》一課,他們認識到先知先覺者、披荊 開路者是最大的幸福者,又是最大的哀痛者。再如《有“禮”走遍天下》、《班門弄斧辨》,這類文題很觸動學生的是非心理!坝枚Y來走天下,打天 下,這是哪來的道理?”“弄斧為什么不能到班門?”一種反對歪風邪氣、反對舊傳統觀念的情緒油然而生, 寫作沖動產生了,學生自然會興趣為文。
三、運用關注、責任心理命題。
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從自身的發展出發,他們有自己關注的問題,有 希望自己健康成長的責任態度,特別到了高中,學生自我意識增長,有關他們自身發展的關注心理、責任心理 也愈強烈。結合學生實際,注意學生圈里的熱點問題、關注問題,把文題出在他們關心的焦點上,從而達到既 有利于寫作,又有利于引導的目的,這應是我們命題的又一思路。例如《關于追星族的思考》、《談中學生早 戀》、《中學生當干部弊大于利嗎?》、《讀書與做人》、《機遇》等,這類文題所涉及的問題,幾乎每個學 生都關注過,思考過:什么是真正的星,對待星的正確態度是什么;身邊有同學早戀了,該怎樣認識和對待; 同學們選我當干部,為什么父母卻反對;同樣是博覽群書的人,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這類 問題就不單單是作文問題了,而是關系到他們怎樣成長、怎樣成功的切身利益問題。在關注心理、責任心理的 驅使下,這類問題,他們樂于思考,這樣的文題,他們樂于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確引導。命題中,我們還要 善于運用關注、責任心理,把學生對自身成長的關心同時引入到對國家、社會的關心上來。例如《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見義勇為贊》,這類作文就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胸襟,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
四、運用自強、成就心理命題。
爭強好勝,想有所作為,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點。特別進入高中, 學生進入青春初期,開始意識到生活的連續性,明白了未來對自己的重要意義,遠大的目標、杰出的人物時時 在激勵他們,于是現實中的我開始否定過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斷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強 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這些心理特點,也就給教師提供了命題的引發因素。例如:《要戰勝自我》、《發 光與沾光》、《由圓明園廢墟引起的思考》,這些文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自強自奮心理,前兩題容易激起向自 己挑戰的情緒,后一題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學生會表達出“青年當自強,民族當自強”的強烈愿望。再如《 人才與興國》、《當代青年大有希望》這類文題,不但能刺激學生的自強心理,還能激發他們的成就心理! 興國需人才,我是人才嗎?”“我們榮幸地趕上了這個時代,我能成為棟梁嗎?”寫作這類題,理想的我,成 功的我總是在向自己呼喚,心中總有一種內在的驅動,情緒冷靜之后便會換來理性的思考和表達。
五、運用審美、認同心理命題。
愛美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審美情趣追求著生活。對于中 學生,我們講“五講四美”,主要從道德情操、行為習慣上進行美的教育,力求內在美和外在美的統一。中學 生進入青春初期,除逐漸注意外在形象外,內在審美體驗明顯加強,他們強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 會培養,自己初步建立起來的審美情趣評價著周圍世界,希望社會凈化,環境凈化,世界美好,自己變得更美 好。了解這種心理,我們就可以出一些適合學生審美,培養學生美好情操的文題。如《從一聲“謝謝”談起》 、《談“凈化”》、《談“生活的色彩”》。前兩題能喚起學生美化環境、美化心靈的審美情趣,后一題則能 喚起學生對生活的絢麗多姿、思想的豐富多彩的更高的審美要求,這些文題能把學生帶入到理解美、追求美、 創造美的理性思維中去。當學生用他們的審美觀確立了美好的事物時,認同心理也同時產生了;“善善而惡惡 ”。他們會贊美、學習美好的東西,批判、摒棄丑惡的事物。如寫《我贊廉頗》、《美哉,海迪!》、《壯哉 ,徐洪剛!》,這會喚起他們的審美沖動,又能引發認同心理,產生內摹仿,為文時,他們會由衷地寫出他們 的感受,闡發他們的灼見。如果把學生的生活體驗、心理因素比作一潭水,那么,我們的作文命題,應該作為投水之石,石擊才能浪 起。如果投下去的是一片葉,一片羽毛,則只會冷冷清清。王充《論衡》講“意奮而筆縱”,劉勰《體性》講 “情動而言形,理發而文見”,都強調了情緒的引發及情感調動對寫作的重要作用,如果我們悉心研究并恰當 運用學生心理特點命題,注意“投石效應”,我們就多了一把啟動學生興趣作文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