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日期為每年公歷的5月5日或5月6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夏的由來和習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
每年四月初一前后(公歷5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農歷的立夏節氣,立夏在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經確立了,“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此致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
“立夏吃蛋”的習俗由來已久。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一天起,天氣晴暖并漸漸炎熱起來,許多人特別是小孩子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因此,立夏節吃蛋的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
古人認為,雞蛋圓圓溜溜,象征生活之圓滿,立夏日吃雞蛋能祈禱夏日之平安,經受“疰夏”的考驗。立夏日一般在農歷的四月,“四月雞蛋賤如菜”,人們把雞蛋放入吃剩的“七家茶”中煮燒就成了“茶葉蛋”。后來人們又改進煮燒方法,在“七家茶”中添入茴香、肉鹵、桂皮、姜末,從此,茶葉蛋不再是立夏的節候食品,而成為我國傳統小吃之一。
關于立夏的由來和習俗我就說到這,作為一名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熟知傳統節日,我們今年可以好好過一過“立夏”節,一起體味“立夏”的味道。
擴展:
立夏節氣知識
立夏節氣風俗活動
1、迎夏儀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舊時,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宮廷里還要“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
2、疰夏繩
舊時,用五色絲線于立夏日系于孩童的手腕等處,寓意消災祈福不得疰夏病,絲線被稱為“疰夏繩”亦稱“長命縷”。
3、吃立夏蛋
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相傳從立夏這天起,天氣晴暖并漸漸炎熱,許多人特別是小孩會有身體疲勞四肢無力的感覺,食欲減退逐漸消瘦,稱之為“疰夏”。女媧娘娘告訴百姓,每年立夏之日,小孩的胸前掛上煮熟的雞鴨鵝蛋,可避免疰夏。孩子們還會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
4、忌坐門檻
立夏日還有忌坐門檻之說。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縣志》中記載:“立夏日,取筍莧為羹,相戒毋坐門坎,毋晝寢,謂愁夏多倦病也。”說是這天坐門檻,夏天里會疲倦多病。30年代《寧國縣志》中記載:“立夏。以秤秤人體輕重,免除疾病,所謂不怯夏也。俗傳立夏坐門坎,則一年精神不振。”立夏日,孩童忌坐石階,如坐了則要坐七根,始可百病消散。忌坐地栿(門檻),謂這天坐地栿將招來夏天腳骨酸痛,如坐了一道就須再坐上六道地栿合成七數,方可解魘。
5、立夏“秤人”
立夏還有秤人的習俗。人們在戶外懸秤于大樹下,為小孩和老人稱量體重,以檢驗一年來身體的變化。秤鉤懸一把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
立夏吃什么傳統食物
1、福建閩東地區吃光餅
福建閩東地區立夏以吃“光餅”(面粉加少許食鹽烘制而成)為主。閩東周寧、福安等地將光餅入水浸泡后制成菜肴,而蕉城、福鼎等地則將光餅剖成兩半,將炒熟了的豆芽、韭菜、肉、糟菜等夾而食之。周寧縣純池鎮一些鄉村吃“立夏糊”,大鍋熬糊湯,湯中內容極其豐富,有肉、小筍、野菜、雞鴨下水、豆腐等等。
2、江浙地區吃“七家粥”“嘗三鮮”
浙江農村地區立夏必吃“七家粥”,也叫喝“七家茶”。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七家茶則是各家帶了白己新烘焙好的茶葉,混合后烹煮或泡成一大壺茶,再由大家歡聚一堂共飲。
蘇州地方有“立夏見三新”的諺語。“三新”指新熟的櫻桃、青梅和麥子。同時,蘇州立夏還要吃海螄、面筋、白筍、薺菜、咸鴨蛋、青蠶豆,各家酒店立夏這天對進店的老顧客奉送酒釀、燒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饋節”。
無錫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莧菜、黃瓜;樹三鮮即櫻桃、枇杷、杏子;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
3、杭州在立夏日有吃“野夏飯”之俗。是日,小孩子們成群結隊,向鄰里各家乞取米、肉。然后到野地里采掘野菜、竹筍,用石頭支起鍋灶,自燒白吃,稱為吃“野夏飯”或“立夏飯”。這種風俗就是自比乞丐,以為可以避災禍。吃完立夏飯,大人拿來籮筐、大秤。給孩子們秤體重,看比去年重了多少。
4、上海立夏日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上海也有“節交立夏記分明,吃罷攤菜試寶稱。”的習俗,立夏之日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
5、南方地區吃筍、槐豆、“五色飯”
6、四川、巖坦山區家家要吃筍、槐豆。說吃了竹筍腳骨硬,好爬山。還吃青梅,燒青茶,以防“蛀夏”。也有吃豆腐的習俗,說吃了豆腐不怕雨淋,不怕赤蜂蜇。
7、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軟菜(君踏菜)的習俗,說吃后夏天不會生痱子,皮膚會像軟菜一樣光滑。
8、在廣西等某些地方,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作立夏飯。
9、吃烏米飯
烏米飯,烏黑油亮,清香可口,由糯米浸入烏樹葉內數小時后燒煮而成。立夏這一天,江南農村人人愛吃。據說,這個風俗源于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臏。
10、吃"立夏馃"
贛東北有吃“立夏馃”的習慣,就像清明吃艾、端午吃粽子、重陽吃桂花酒一樣,從老一輩那兒流傳下來。以討個“春收富實”的年成。
立夏之后天氣還會冷嗎
南北幅員遼闊,立夏后北方涼爽南方氣溫偏高。在我國古代,分別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季的到來。氣象學上以5天平均氣溫為標準,當冬季以后五天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時意為春季開始,當溫度高于22℃時則意味著夏季的開始。立夏全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紅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節。
進入了五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開。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我國南北幅員遼闊,南北的氣溫差異較大,而且同一地區波動頻繁,華南其余的地區氣溫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則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熱,立夏時氣溫已達24℃以上。所以立夏北方很涼爽,南方稍微炎熱些。
【立夏的由來和習俗】相關文章:
小暑的由來和習俗06-26
小滿節氣的習俗和由來05-22
關于冬至的由來和習俗08-29
元宵的由來和習俗作文04-15
立夏有哪些習俗和禁忌05-08
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09-07
國慶節的由來和習俗04-13
寒食節的由來和習俗07-03
感恩節的由來和習俗(精選)04-27
臘八節的由來和習俗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