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春節習俗》作文10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春節是全家人團聚的日子,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我們全家團聚時,通常會用包餃子、包粽子、做湯圓來慶祝。今年我們還體驗了做花樣面食,并且在傳統膠東花饅頭基礎上做了改良創新,既好吃又好看。
臨近除夕了,由于疫情的原因,原本在酒店定的大家族年夜飯被迫取消。雖然有點遺憾,但比起不能回家的人們,我與至親的家人依然能聚在一起,也很知足了。那天下午,全家人都開始忙碌起來。為了備足年貨,姥爺去了好幾趟超市。為了大家的衛生安全,爸爸爬上爬下把家里擦了個遍。媽媽在陽臺上晾衣服,洗衣服,也忙得熱火朝天。奶奶在廚房里洗菜。
只有豐富的菜肴,沒有主食怎么能行呢?我家做面食能手要數姥姥了,于是我邀請她一起完成這個小任務。
我三步并作兩步跑進廚房,迅速地把姥姥榨好的菠菜汁和胡蘿汁分別摻在一小塊白面團里,穿好圍裙,擼起袖子,一遍一遍地揉,終于得到了綠色和黃色面團。姥姥見狀對我說:“顏色太少了,做不出更多的花樣哦!"在她的提示下,我又找來冰箱里的巧克力塊,放到微波爐里融成了漿。我拿出一塊面團,做了一個洞,把巧克力醬倒進去。經過一段時間的揉搓,棕色的面團也誕生了。
接著,我們把紅豆煮爛了去皮,放一些糖攪拌均勻,豆沙餡就做好了。制作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龍蝦”了!我先用搟面杖搟出一張長長的橢圓形面皮,把豆沙餡放上去,折上面皮,又用小勺壓出紋路,最后把洗好的黑豆放上去當作眼睛,美味營養的“大龍蝦”就做好了。
其它的花樣也很精彩,有玫瑰、雙頭魚、夾心餅干等。我越做越起勁,似乎還沒有盡興,就把花樣面點都做完了。我和姥姥小心翼翼地把三盤饅頭放到蒸屜里,又眼巴巴地等著我的作品出鍋。看!一只熱騰騰的大龍蝦出現在我面前,我迫不及待地吃了起來。嗯,自己的勞動成果格外美味。
這次宅家的春節體驗很特別。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生活小知識,更體驗到闔家團圓的幸福。我喜歡傳統節日,喜歡過春節,更喜歡美好的生活。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我國有許多傳統文化,如:中秋節、重陽節、春節……今天我就來說說春節吧!
每年陰歷一月一日就是春節。春節里人們有放鞭炮、貼窗花、貼門神、貼紅對聯的習俗。這是為什么呢?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夕”的怪獸,它經常坑害百姓。有一年春節夕又來坑害百姓了!一位老人請出了灶爐神,讓他去請一位神仙來除掉“夕”這只怪獸。灶爐神到了天庭之后,向玉皇大帝上報了“夕”在人間的所作所為,玉皇大帝大怒派“年”去除掉“夕”。“年”到了人間找到了“夕”,經過一番惡斗,年終于戰勝了“夕”。“年”高興的對村里的人說:“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以后你們每年的一月一日只要放鞭炮、貼窗花貼門神、貼紅色的對聯……就可以驅趕像夕這種怪獸了。”村里的人們高興的異口同聲說:“太好了”
啊!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多么豐富多彩呀!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春節,人們俗稱“過年”。那么,人們過年一般干什么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習俗了。
在大城市里,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著清潔自己的'房子,貼對聯,購買年貨,然后把買來的新花草擺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豐富的團年飯。人們吃完團年飯后,就在規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過年是代表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都要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放鞭炮、去親戚家拜年,在除夕這天晚上,都要到凌晨才能睡覺。
因為傳說古代有一種妖怪叫崇,在除夕這天晚上就會來摸小孩的頭,被摸了頭的小孩就會大哭不止,大人們給小孩“壓歲錢”以防小孩被祟傷害,這也是“壓歲錢”的來歷。
還有,大家知道年的來歷嗎?我今天就給不知道的同學講一下吧!傳說從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他的身長有大約三十個人那么長,體重相當于十頭大象那么重。它住在山里,每年開始都要吃一個人,有一個從遠方來的人不知道這里有“年獸”出沒,他準備進村去。這時,“年”出現了,那個人非常害怕就把火把拿在自己面前,年竟被嚇得落荒而逃,這個人把自己遇到的經過跟村民說了,村民以后就不怕年了,后來村民又發現“年”還怕響聲和紅色,他們就把年來的這一天叫作過年。
這些是過年的習俗和來歷,你知道了嗎?
《春節習俗》作文 篇5
說到節日,梅州的節日還真是不少呢。
讓人第一眼想到的節日莫過于春節吧。其實,春節在梅州的習俗跟大多數地方差不多一樣的。我們第一件事情就是辭舊迎新了。要拔一年的晦氣都統統趕走,從年二十二到春節過后,都不能說晦氣的話,也不能戴白色的飾品,老人家最忌諱這個,他們說這樣剛把晦氣趕走,晦氣又回來了,總之就是不好。
年二十三時,大家更忙,既要準備年貨(榛子,糖,餅干,米酒……還要大掃除一次,打掃的必須像一塵不染,像鏡子那樣還會反光。
最熱鬧的莫過于除夕了。年貨通通都擺上桌,鞭炮,門畫,春聯都貼上,裝飾的更加漂亮。忙完以后,家家都來串門,這應該是最熱鬧的時間,嗑瓜子,吃花生,喝米酒,說說笑笑,給新年又增添了一份喜氣洋洋。
晚上則放煙花,放完煙花,除了小孩子外,大家都要守歲,目的是讓老人家更加長壽,守歲其實也俗稱為熬夜。
正月初一就沒有除夕這么熱鬧了,也有可能是因為守歲的緣故,大家都在休息,如果數熱鬧的話,那就是晚上了,晚上吃年夜飯,正月,年夜飯,圓桌,其實就是象征著團圓了。
正月初一過后,就是上街,處處都喜氣洋洋,張燈結彩,過年的快樂時時刻刻的縈繞在我們身邊。
這就是梅州的春節,梅州過節的習俗。
《春節習俗》作文 篇6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除夕之夜吃餃子也是傳統項目之一,百姓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末休息調整,辭舊迎新,歲歲年年,周而復始。百姓們的生活如此,已經形成了慣例,紫禁城里的皇族們是否也遵從民間過春節的文化傳統,除夕之夜包餃子吃呢?
餃子是一種深受我國人民喜愛的食物,也是一種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謠說的是“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正是形象的表現出了餃子這種食品在中國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人吃餃子的歷史是比較悠久的,據三國時期魏人張揖編著的(廣雅)中記載,當時已經出現類似的食物了,形如月牙,稱為“餛飩”。到了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后,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一直延續下來,而混沌仍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道非常重要的食品。大約到了唐代,“餃子”的形狀與現在的餃子已經基本沒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以現在的吃法一模一樣了,即將煮好的餃子撈出來成在盤子里。宋代時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后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除了上述稱法,元代時還稱餃子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這個說法,萬歷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到了清代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
在特殊的日子吃餃子代表著特殊的意義,多為吉慶祥和的象征。例如,民間長者過生日的前—天必吃餃子,稱之為“子孫餑餑”,意在祝愿福壽綿綿、子孫滿堂。青年人結婚.入洞房后也要先吃煮得半生的餃子。以祈祝早生貴子。除夕晚上。一家老少一起包餃子。待子時一到全家人—起吃餃子,取“歲更交子”之意。餃子的吃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水煮的叫“水餃”,上屜蒸的叫“蒸餃”,在鐺中烙的叫“鍋貼”。可見,民間在喜慶、吉祥的日子有吃餃子的習慣,與民同慶的皇室也深受民間傳統文化的影響,在節慶之日吃餃子。
清代,餃子作為一種喜慶的食物,配合節日的氛圍,形成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習俗,作為國之表率的清代皇室自然要緊緊承襲傳統的民俗文化。
清代,皇帝大婚之時就要吃餃子。據(清宮述聞)中對同治皇帝大婚入洞房的情景有這樣的記載:“……皇上、皇后坐龍鳳喜床,食子孫餑餑……至晚,皇上、皇后用長壽面。”這里面所說的“子孫餑餑”,就是餃子。
當然,每逢辭舊迎新之時,餃子是必不可少的,這不僅寓意“歲更交于”,更重要的是表示不忘祖宗。因為在清朝入關之前,滿族就有過年吃凍餃子的生活習慣。
清代皇帝在除夕子時這一重要時刻,先要進行一系列的瞻拜儀式,然后再開始吃餃子。
皇帝的瞻拜活動,是在總管太監引導下進行的,本來沒有絕對嚴格的時間規定。但是,御膳房的廚役們對煮餃子的時間,必須要掌握得十分準確,皇帝一到昭仁殿,餃子就要出鍋,旋即端上膳桌。對此,時間的掌握就尤其重要,清宮規定,元旦前后,皇帝出門、入門,都要放紙炮作前導。御膳房根據炮聲的遠近,就可以推測出皇帝的行蹤。例如嘉慶四年除夕,當嘉慶帝在奉先殿行禮畢,下臺階時,膳房即開始煮餃子,他剛到昭仁殿,太監立刻傳:“送萬歲爺煮餑餑一品!”嘉慶坐穩后,首領太監捧進紅色雕漆飛龍宴盒一副,內置“三陽開泰”瓷碗兩件:一碗內裝素餡餃子6個,另一碗內有乾隆通寶、嘉慶通寶各一個。皇帝吃完餃子后,小太監用瓷碟盛餃子一個、紅薹一塊供在昭仁殿的小佛堂前,以示敬佛。而清宮的(膳食檔)中還記載了光緒過年吃肉餡餃子的情景;“正月初一,萬歲爺在養心殿進煮餑餑。第一次進豬肉長壽菜餡煮餑餑十三個;豬肉菠菜餡煮餑餑十三個。”
由于清官中有許多禮佛奉道之所,元旦日(春節)宮中講究吃素,餃子也必須是素餡的。因為皇帝信佛,故而皇帝吃的餃子與敬佛的餃子要同一鍋煮出來,以求新的一年平安、素凈。素餡水餃以干菜為主,有長壽菜(馬齒莧)、金針菜、木耳。輔以素三鮮:蘑菇、筍絲、麥筋。用的膳桌、餐具也極為講究,非同平日。
《春節習俗》作文 篇7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各地過年都有獨特的習俗。今年寒假,我對家鄉丹城過春節的習俗作了全面的觀察和調查。真是不走不知情,一走開眼界。家鄉過春節真是豐富多彩,按照時間順序共有5種風俗。
祭灶:家鄉的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家鄉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今年我是在阿姨家里過年的,所以在臘月二十四祭灶。阿姨一大早請來灶神紙像,又是熬糖,又是煮小豆飯……一切完畢已是傍晚,點燭,敬香,供奉等一系列程序才算結束。聽阿姨說,祭灶為的是讓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掃塵:舉行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新年的準備。每年農歷臘月二十五起到除夕,家鄉的人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
貼春聯,“福”字:每年大年三十,家家戶戶都紛紛貼上購買的春聯,雅興者自己鋪紙潑墨揮毫,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紅紅火火。春聯貼完,家家戶戶都忘不了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而且是倒著貼,取“福到”的諧音,寄托著人們對新年的美好心愿。
拜年:是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親朋好友,左鄰右舍互相祝賀新年,到處是一派喜慶的氣氛。祭祖:家鄉的人過節都不會忘記去世的先人。過年也不例外。供奉食物表示心意,是我們家鄉人祭祖的普遍形式。
通過這次調查,我全面了解了家鄉人過春節的各種習俗。每一項活動都寄托了人們的心愿。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的加快,對于春節,人們也在不斷增添一些新的形式,如每年一度的春節聯歡晚會,成了除夕夜的一道“大餐”。不少人還在春節期間出門旅游……這樣春節過得就更豐富多彩了。然而,我想,作為一種傳統節日,它所特有的民族特色,地方習俗始終不會被丟棄,如何使春節過得既有傳統地方特色又充滿時代氣息,這將是富裕的人們的不斷追求。
《春節習俗》作文 篇8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杰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象,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夸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正月打秋千,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秋千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秋千游戲。打秋千,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后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于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秋千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秋千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春節習俗》作文 篇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特色,我家鄉也不例外。
我家鄉在德慶縣舊院村。那里山清水秀,風景迷人,鳥語花香,綠樹成蔭,連過年的習俗也別有一番風味。
年三十那天,早上一起床洗漱完畢就得忙開了,首先要去柴房拜灶神。灶神是天地之間的一個神,每到今天,他就會告訴上帝這家人一年的喜憂,所以人們買來麥芽糖,先上他幾株香,以示尊敬,然后放一碗麥芽糖,拜三拜,讓他只報喜,不報憂,這樣上帝以為我們過得很好,就能讓莊稼風調雨順。
拜完灶神,大概9點左右就開始做午飯了。午飯幾乎就是年夜飯的“彩排”,因為只是有些人現在來不了。
菜也有講規矩哦!必須有兩碟青菜,意思就是莊稼在夏天可以長得蔥蔥綠綠的,保證秋天好收成。然后是一大碗水煮蛋,只能是孕婦吃或者還沒生的吃,除此之外,就只有小孩可以吃了。然后是一碟公雞肉,意頭是在人們滿山頭叫牲畜的時候不傷害到嗓子。再來1碟紅鯉魚,必須有兩只,意頭紅紅火火,年年有余(魚)。
吃完午飯,在平時,應該是每日一次的午后休閑時光,但今天不是,2點左右就要為年夜飯開始動手了。這個切菜,那個砍排骨,這個生火,那個加柴。大約4點半有多的時候,更為熱鬧。新屋舊屋的柴房一共8個灶洞都塞滿了柴。年夜飯得在7點前開臺,必須要有三個人邊吃飯,邊守柴房。因為這時灶神君嘴上的麥芽糖已經快沒了,沒了的話,就會向上帝報憂了,不過,在家人面前,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七點半上帝就回去休息了,守到七點半就OK了。
到了8點30,人們守歲肚子餓了不能再吃年夜飯的了,只能吃甜食糕點,因為今后三天,是全村的休息日,吃光了就不能做了。
12點00開始了“鞭炮交響曲”,全村都放超長鞭炮,不過是有節奏的哦,這邊剛燒完,那邊正在燒,比年夜飯和制作過程更加熱鬧了!
這是我家鄉的習俗,你的呢?
《春節習俗》作文 篇10
春節有許多習俗,每個習俗都有自己的特點,每個習俗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現在,那些濃濃的春節習俗,還有我濃濃的春節情,還未曾消失。
春節,圍繞除舊迎新,形成了許多習俗。首先就要在春節前清掃庭院,窗明幾凈,迎接春節的到來,慶祝祖國的節日。其次,就是買年貨,貼春聯,掛年畫、糊窗花,讓春節的年味十足。再次就準備年酒、年飯,大年三十包餃子,辦酒席,一家人坐在一起,圍著香味撲鼻的團圓飯,既有一種快樂之情,又有一種幸福之感。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一家人圍在一起,該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吃罷年夜飯,開始觀看地春節聯歡晚會,在春節聯歡晚會中,有歡笑,也有淚水,有快樂,也會有悲傷。各種各樣的小品,抑揚頓挫的歌聲,使我們的心情隨著演員高低起伏。那些感人的事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永刻在心,就像抹不掉的記憶一樣。辭歲的時辰到了,晚輩們向長輩們祝福拜年,長輩們向晚輩們表達良好的祝愿,每個人都帶著真誠的心表達自己美好的祝愿,我們孩子還會得到一份盼望已久的壓歲錢。
接著是守歲。現在,人們守歲通常一邊敘舊話新,一邊迎接悠揚的新年鐘聲的敲響。“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咚——咚——人們高聲呼喊,期待已久的新年鐘聲終于敲響了。初一的早晨,人們都穿上新衣服,吃過新年的第一頓早飯,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地外出拜年了。
啊!春節的習俗可真多啊,個個習俗都讓我們充滿許多的留戀,這是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了,只可惜,這個熱鬧、有趣的節日,每年只有一次,如果一年有12次那該多好啊!
我愛春節習俗,因為春節習俗,包含了我們炎黃子孫對祖國的熱愛。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會有春節,無論身在何處,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著深深的春節情。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10篇】相關文章: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合集4篇04-22
【精品】春節家鄉習俗作文8篇04-22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合集四篇04-21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合集九篇04-19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合集八篇04-14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合集六篇04-10
【精品】春節家鄉習俗作文五篇04-05
【精品】家鄉春節習俗作文八篇04-01
【精品】春節習俗作文合集5篇04-01
【精品】春節家鄉習俗作文10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