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作文合集六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的習俗作文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1
新春佳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新春佳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新春佳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農歷正月初一是新春佳節。新春佳節是中國農歷歲首,也是中國民間最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中國民間過新春佳節的習慣大概是從原始社會的時代‘臘祭’演變而來的。
新春佳節的習俗有:每家每戶門口都要貼紅對聯,有的人家大門上有掛紅燈籠,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長拿壓歲錢給我們。人們都穿新衣服,舞龍,登山玩樂。
每年的新春佳節都一樣。過年這天我們穿好新衣服去跟長輩拜年,要說好話祝福語。吃團圓飯,熱熱鬧鬧的。小孩子都喜歡過新春佳節。
新春佳節是我們太倉地區一個傳統的節日。
每年新春佳節,人們都要歡歡喜喜地慶祝一番。新春佳節將至,我們這兒家家戶戶都要蒸年糕,希望來年生活節節高。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放煙火,守歲到深夜。爆竹聲聲,從黃昏一直響到天明。大年初一早上要吃“百歲圓”,還有菠菜和黃蘿卜絲,“百歲圓”寓意長命百歲,永遠健康;菠菜希望人們勤儉節約,生活“把把細細”,吃黃蘿卜絲表示祝人們財源滾滾,收入越來越多。
奶奶告訴我,年初一不能掃地,據說初一掃地要掃走財運的,到初三才掃地,而且要把掃的垃圾倒在自家的田角頭,這叫“發田財”。初五早上“接財神”,要放爆竹把財神迎進家門。到了正月十五圓宵節,家家吃圓宵,吃餛飩。吃完晚飯,小孩子們在大人的帶領下,高高興興地去田頭“旺田財”,預祝來年糧食大豐收。
啊,新春佳節的習俗真多,讓我搞也搞不清。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2
中華民族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各種節日都各具特色。但最重要的節日還是春節了,由于地域的差異,全國各地過春節的方式均有不同。我的家鄉重慶秀山是土家族自治縣,每年春節,父母都帶領我回秀山老家過年,而我的老家又座落在距秀山縣城較偏遠的一個小山寨里,這個小山寨的春節很有土家民族的風味。
大年三十的早上,每家每戶的學生都要去商店買紅紙自己根據家里的情況編寫春聯,無論編的水平如何、寫的水平如何,它都象征了土家族人民除舊迎新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貼完春聯就由小孩子們貼年畫,土家族年畫是一種美麗的山水畫、人物畫、字畫或其他畫等等,它具有驅邪避鬼、拜祭祖宗、祈求富貴的畫,家家戶戶布置得花花綠綠勝似仙宮。
貼門神也是老家過春節必須做的事,由長輩們在老家吊腳樓的大門上貼一種神象。每年春節必貼,圖個吉利,也添氣氛,驅鬼驅邪、增加喜色。聽爸說:門神均是唐朝兩位悍將,一位是勇猛無比的尉遲公,一位是百戰百勝的秦叔寶。
接下來就是吃團年飯了,土家族的團年飯很講究,比如吃飯時不能打破碗,如有發現便要注意人口損破。吃飯不能泡湯飯和喝湯,如果喝了湯水來年種田下地怕碰到雨天。要說吉利話,不打小娃,如打小娃,叫封印等等……
但全家人吃團年飯之前,必須先要進行幾分鐘的“叫飯”,聽爺爺說這是土家族祭祖的一種方式,也叫擺飯。這是過年不可少的一種祭祀活動,先擺上豐富菜肴在桌上,不急于品嘗,而是靜坐凝神,將筷子放在酒杯或飯碗上,由爺爺悼念:“三代宗祖老少亡人,地盤業主古老前人前來吃飯飲酒”。念完后才能吃團年飯。
吃完團年飯后要進行“送亮”,就是三十日晚上,要給先亡送亮到墳前,在墳前點燒臘燭,擺上飯菜,燃放鞭炮以示懷念。
夜晚來臨后,就是我們常說的“守歲”了,我們全家人圍火而坐,這天晚上爸爸說要保證燈火通明,相傳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三十晚上燈也不滅,家里的每一個地方都要有燈不能是黑處,黑處必藏瘟神、瘟疫,因此必須用燈火照明,讓瘟神、瘟疫無藏身之地,來年人口清潔平安,無瘟疫流行。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也是我們土家民族的一些春節傳統習俗,覺得挺有意思的,所以說寫下來與大家共同分享,但愿這種具有民族傳統的的春節能夠保存下來。同學們,有時間,你們也可以去我們老家秀山做客,親自感受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3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流長。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我最喜歡的傳統節日——春節。
春節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俗稱“過年”。它是我國最重要、最隆重的節日。
其實,“春節”和“年”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我國古代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后的事了。而“年”呢?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覓食人肉。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小村莊,恰好遇到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聽到響聲嚇跑了。它來到了另一個村莊,又看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袍,它不知這是什么東西,也被嚇跑了。后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個人家門里一看,只見里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走了。人們由此猜測到“年”是怕響、怕紅、怕光的。便想到了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漸演變成今天過年的習俗。
進入臘月二十三,人們就忙碌起來了。大家一起把屋子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開始辦年貨,一直忙到除夕的下午。除夕的早晨大家把春聯貼在了門上,紅彤彤的,一下子讓節日的氛圍濃厚起來了。然后,大人們開始準備年夜飯了。年夜飯十分豐盛,一定要有魚,預意是連年有余。夜里十點多,大家放完鞭炮,就應該享受年夜飯了。我們明明是吃不下了,可還要吃餃子。因為這一天的餃子里面有錢,據說吃至錢餃子,新的一年就有花不完的錢。守完歲,第二天給長輩拜年,還能得到壓歲錢呢!
在不同的地方,春節有不同的習俗,以后我還會繼續為你們介紹。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是一個很熱鬧的一個小城市,雖然沒有大城市那么多的高樓,也沒有那么多的車子,但是到了春天,寧靜的村子就會有一種熱鬧的氣氛,家鄉的春節是特別重要的,春節里面除夕也是一個重頭戲。
在除夕夜,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團圓,幸福美滿,只有到了除夕,我才能看到經常不在家的爸爸,才能享受到一家人的親情,等到夜色降臨,家人們全部都坐在桌子前面,講著自己的經歷和一年來的收獲,不時還會發生笑聲,這個時候,我才體會到曾經的真正的含義,等到吃完飯以后,大人們開始了打麻將,這個也是我們加上一個普遍的現象,在這個時候打麻將不一定要輸贏,關鍵的就是大家的聯絡感情,在這個時候,我們兄弟幾個就會開始放鞭炮,各種各樣的鞭炮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快樂。
家鄉春節的第二個重要日子就是初一。在我的記憶中,初一是睡不成懶覺的,父母總是很早把我喊起來,穿上新衣服,吃完湯圓或面條,便開始我們的拜年之旅。初一拜年在我們家鄉是一個很重要的習俗,代表著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是一種美好的祝愿。小孩子逢人就說好話,然后就等著大人的紅包,大人當然不會這么容易就給紅包,還故意"為難"一下你,把你弄得很急之后,再笑呵呵地把紅包給你,現在看來這都是一些再美好不過的童年記憶。
家鄉春節的尾聲就是正月十五,這雖說是尾聲,但仍可以和除夕有得一拼,吃湯圓,鬧花燈就是正月十五的特色。正月十五的時候,春節將逝,人們都即將恢復忙碌的工作,自然要在這最后的放松中狂歡一次。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完美味的湯圓后,便一起出門"鬧花燈"。花燈會可是熱鬧非凡,各式各樣的花燈掛滿了整個會場,人群熙熙攘攘,不時還有幾個小孩拿著精致的花燈從你身邊擠過。兩頭"獅子"在會場中央狂舞,還不時引起一陣喝彩。一家人穿梭其中,賞花燈,猜燈謎,觀舞獅,那種樂趣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
時間過得誠真快,春節就這樣過去了,我在心里面又期待另一個春節的到來,家鄉的春節帶給我溫馨帶給我團圓,不僅僅是鞭炮響起時的驚訝,不是收到紅包的喜悅,而是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團圓氣氛,不一樣的親情,他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底蘊。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5
春節就是農歷新年,是華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春節降臨,萬象更新,象征著一年的開始;標志著人生的另一個起點。
春節之所以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節日,是因為通過這個節日的慶祝儀式,能加強家庭聯系與親情。諸如吃團圓飯、向親友拜年送禮等等,這些習俗都在提醒人們,家庭在社會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華人聚居的地方,無不隆重而熱烈的慶祝這個節日。春節的慶祝活動,從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到農歷正月十五,一連15天。
古代帝王繼位,為了顯示“天子”的`權威,往往自立歷法,因此歷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漢武帝繼位,決定重修歷法,使之統一。今日我們所采用的歷法是漢武帝以后,經過多個朝代修定的。
歷代皇室慶祝“春節”的場面往往反映出那個朝代的強盛、穩定與繁榮,國家越富強,慶祝儀式就越隆重。
為了接待親戚朋友上門拜年,家家戶戶都在節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掃得干干凈凈。一些家庭還在門上貼上春聯,寫上吉祥聯語,祈求好運,年年豐收。
春聯在我國華人社會已逐漸簡化了。今天我們還可以看到人們把象征吉利的
“春”“福”等單字當作裝飾品掛在門上或墻上,有者還特意把這些單字倒貼,那是因為“倒”與“到”諧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聲聲三羊開泰羊群來 鞭炮陣陣萬馬齊喑馬兒過
春節的習俗作文 篇6
小年,即每年農歷臘月23或24,它是慶祝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和伏筆,主要活動有兩項:掃年和祭灶. 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搞家庭環境衛生。北方人以臘月23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24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每家每戶黎明升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行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這個習俗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先民驅役鬼,祈福安康的宗教儀式.后“塵”與“陳”諧音,故掃塵就是一掃而光陳舊的東西,這既指庭院里的陳年老垢,也指舊歲中碰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了控制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晚上向玉帝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匯報了.祭灶的祭品中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今年公歷二月六日),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舊歲至此而除,新年明晨而始”,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禳災祈福為中心。 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守歲。其中最有特點的還是守歲。
守歲,俗稱“熬夜”,即除夕之夜,達旦不眠。傳說,遠古時侯有一種兇猛的怪物叫“年”,它每到臘月的最后一天夜里出來吞食人畜,危害百姓。后來,人們發現它的弱點是怕火光,怕聲音,于是人們便在除夕之夜,通宵不眠,燃起火堆,焚燒青竹,使其發出爆響,年這個怪物也就不敢出來為非作歹了。從此就留下了除夕晚上熬夜和放炮的習俗。不過,守歲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包餃子,而且還必須包素餡的餃子,這是為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素素凈凈,平安順利”。還有人在餃子里放糖,花生等物,吃到糖者意味著生活甜蜜,吃到花生者意味著長壽。
注意,守歲還有不少禁忌,如禁掃地,過小年時,平時很難觸及的角落都要打掃干凈,而進入除夕至大年初一早晨,即使地面再亂也不能掃,習慣上認為那樣會“破財”。再如,禁用剪刀,禁說“沒有了”凡此種種,都是人們盼望吉祥的心理反映。
春節 五天
大年初一到初五是一般意義的春節的正節,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在這五天中充分表現出來。下面我們就分幾個方面來介紹。看看我國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個什么樣子,有什么沿革和掌故。
飲食習慣
春節的飲食卻實很有講究,北方民諺有“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初四烙餅卷雞蛋”之說。餃子是春節的重要食品之一,除了除夕(臘月的最后一天)吃餃子外,正月初一,初五也要吃餃子,但這三天吃餃子的講法就大不一樣了。除夕吃的餃子必是素餡,取來年平安,素素凈凈之意,而且餃子不能一下煮完;初一吃的餃子一定是除夕(即昨晚)沒煮完剩下的,取吉慶有余之意;初五吃餃子則一定要做成“花邊形”,俗稱“捏小人嘴”,目的是為了防止來年小人撥弄是非,圖個吉利。
春節的另一種傳統是年糕,年糕由糯米制成,分南北兩種,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多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等作法,味道也是甜咸皆有,由于年與粘諧音,高與糕諧音,故吃粘糕即包含著年年高,即人們對新的一年的期望,久而久之,粘糕也就變成了年糕。
居室部置
傳統上,春節的居室布置要四貼,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貼窗花。
貼春聯
起源于民間為驅鬼避邪而在門兩側懸掛的桃木板,(古人認為桃木有驅邪之功效),后明太祖朱元璋統一天下,要求天下百姓于春節張貼對聯歌頌天下統一國泰民安,乃有此俗。《宋史*蜀世家》記載了歷最早的一幅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新春"
貼年畫
從內容上看,多迎合廣大群眾的求吉慶心理,以豐收,多子,多福,多壽為題材常見的有"麻姑獻壽","天女散花","麒麟送子","鐘馗衛福"等。我國的年畫產地有: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河北武強,山東濰坊等地。
貼福字
俗稱迎春貼福,是祈求新的一年豐調雨順,人壽年豐,貼福字時還要把福字倒過來,諧音"福倒(道)了".此俗至今仍久盛不衰。
貼窗花
窗花來布置居室,其形式通常有"窗花","門箋","墻花","燈花"等,形狀不一,創作自由,其題材也十分豐富,常見的有"肥豬拱門""老鼠娶親","連年有余".但所用材料卻十分統一,大紅紙配少量金鉑,彩光紙,此俗在廣大農村歷經百代,至今不衰……
春節的團拜活動
按傳統習慣春節的團拜有一定時序,大年初一通常是鄰居或自家親戚之間相互拜年,初二出嫁子女攜帶夫婿回娘家拜年,初三則是姑表親以下的子侄相互拜年,對于那些不在本地或難于見面的親朋故舊,還可以寄送賀年片,此俗起于漢代,至清康熙年間定制,稱"年貼,年片",上寫節日祝詞,寄送親朋,以增進友誼。親朋之間相互走動時,長靠對未成年而又未工作的小孩還要給壓歲錢,通常壓歲錢是逢五逢十,以取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