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習俗作文

時間:2023-12-12 10:07:45 習俗 我要投稿

端午的習俗作文【優選9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的習俗作文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的習俗作文【優選9篇】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1

  今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這一天主要紀念一位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在戰國時,屈原雖忠于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后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后,仍然為國著想,心中十分悲憤。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名著,其中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辭”這種文體也是他創立的。

  而端午節的由來也有許多傳說,而最著名的傳說主人公當然以屈原為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我聞到了一股粽子的香味。朋友,你今天吃了粽子嗎?快去吃吧!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2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山東農村老家過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實際上頭天晚上就做好了。故鄉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鄉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數用葦子葉做,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還用竹筒做,我們故鄉除用葦子葉外,還用類似薄羅葉那樣的粽子葉做,且兩個粽子對著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見。故鄉農村人過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沒說紀念什么,只是學校的老師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更沒人去考證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勸諫,還是和楚懷王的后宮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襖扔”,那時人窮,沒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單衣和棉襖兩者之間選擇。就是說,過了端午節,就可完全脫掉棉襖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趕到遠處的山野,去采苗高葉壯的艾蒿,回來后就插在門框上,據說可避邪。實際上是,家中有人得個瘡癤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過后的艾葉采下來,揉成一個個圓錐型的小團,用香點著,讓艾煙來熏患部,在中醫學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曬干,擰成“煙繩”,夏天用來熏蚊子,正因那時多數人家沒有蚊帳。沒有象四川人在端午節扎艾狗掛在門上,是為了讓張獻忠識別是窮人家,起義軍不殺。

  三是扎五絲。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絲線擰成一股細繩,捆在手脖、腳脖上,據說可以辟邪保平安。剛扎上的時候,色彩很鮮艷。時間一長,被水濕了,掉了顏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鮮了。五絲不能隨意剪掉,必須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據說可以變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鋤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裝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來曬干的。那時一種長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個黑色的棗核,用手掰開,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這時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著荷包互相扯來搶去嬉鬧調情。故鄉的習慣是,戴著香囊,不能去瓜地,說一去就把瓜給轟了,光開花不結瓜。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3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

  這天,我和媽媽到街上去買菜,我聞到一股粽子香.回到家,我突然想知道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又有哪些風俗?我便想去問媽媽,而媽媽卻說:“你自己去查書就知道了.“我心里暗想:求人不如求自己,說干就干.

  我找到了百科全書,翻開它,它說:“端午節這天,人們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活動.相傳龍舟競渡是為了撈救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學者聞一多認為,端午節是龍節,是四五千年以前南方少數民族紀念龍神的日子.南方一些少數民族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無論南方北方,這一天還要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個“王“字,還要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

  這時,媽媽叫我吃粽子.我看見香噴噴的`粽子,情不自禁的唱著關于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4

  1端午節的習俗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傳說是楚國著名愛國詩人,當聽說自己的國家滅亡時,難忍亡國之痛,悲痛欲絕,于是,在公元前二七八年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而死。

  每到端午節的時候,主要的活動是包粽子,賽龍舟。我先說包粽子吧,包粽子先要把蘆葦葉煮一下,糯米泡兩至三個小時,然后把米包在葉子里,再煮上一小時。賽龍舟就更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都配有漿手和舵手船頭有?船尾有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因此,劃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眾的吶喊聲,真是熱鬧非凡啊。

  如今,每到端午節,人們仍要在江河里劃龍舟,包粽子……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梢娫娙俗髌泛蛺蹏閼咽怯来娴。

  2端午節的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吃粽子、佩香囊、插菖蒲等。

  今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爸爸、媽媽早早起床,出去買回很多菜。還有我不認識的“長草”,我問爸爸這是什么草,爸爸說:“這是菖蒲”。爸爸把菖蒲做成寶劍,貼在門眉上,左右各一把。媽媽也調好了雄黃酒往墻角、衣柜邊上噴灑說:“可殺菌防病呢!”

  中午時候,媽媽燒好豐盛的一桌菜;有雞、有鴨、有肉、還有粽子和食餅筒等等,可香啦!在吃飯的時候爸爸和媽媽給我講端午節由來的故事:在很早以前有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名叫屈原投汨羅江之后,人們就包粽子紀念他。我聽得入了迷,吃得也津津有味。

  今年的端午節過得真開心啊!

  3端午節的習俗

  今天下午放學回家,一進門便聞到一陣濃郁的清香。我問奶奶什么東西這么香?奶奶說是在包粽子,因為馬上就要過端午節了。說完便和我講起了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

  奶奶對我說:“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不是都叫‘端午’的,有的地方稱為女兒節,有的地方稱為重五節……”在這一天要賽龍舟和吃粽子,這些都是為了紀念屈原。

  “那端午有習俗嗎?”我迫不及待地問。

  “當然有!蹦棠陶f:“端午也叫重五,所以都與‘五’有著緊緊的聯系。比如要系五種顏色的長命繩,要插‘五端’,還要吃‘五黃’。”

  “長命繩有哪五種顏色?”我好奇地問。

  奶奶說:“有紅、黃、藍、白、黑!

  “那五端呢?”我追問道。

  “有菖蒲、艾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那五黃呢?”

  “有黃瓜、黃魚、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和雄黃酒。每個地方的五黃都根據地域的不同而略有不同”奶奶耐心地回答我提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

  我感嘆道:端午節的學問真不少!

  4端午節的習俗

  一年里,我最喜歡的節日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是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是;吃粽子,賽龍舟,插艾葉,喝雄黃酒等。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

  端午節一早,我剛睜開眼,就看見奶奶在外面忙真什么。過去一看,原來奶奶在插艾草,餐桌上還擺著用艾草煮成的雞蛋和幾個想噴噴的粽子。這時我才想起今天是端午節?粗蟮木G綠的雞蛋和香噴噴的粽子,口水都忍不住要流下來,幾分鐘,兩個雞蛋和粽子就沒了影。

  到了晚上,爺爺把飯上完了,爺爺從柜子里拿來一個瓶子像是藥酒的什么東西,還要我們每個人喝一口。我問爺爺;‘這是什么呀?’爺爺笑著說:“這是雄黃酒,喝了能避邪。”我端過雄黃酒,喝了一口,感覺辣辣的,但心里想著:這樣我就可以避邪了,辣算什么。

  端午節過去了,但它留給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5端午的習俗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端午節最重要的活動是龍舟競賽。

  比賽的隊伍有熱烈的掌聲。歡呼聲和鼓聲中劃著龍舟前進。這項活動是由當時汨羅江畔的居民在江中劃船尋找屈原演化而來的,這個傳統一直保持了兩千多年。在端午節,最受歡迎的食物就是粽子。粽子是用糯米包著肉;ㄉ。蛋黃以及其他材料,再用竹葉包裹而成,而粽子的傳統則是來源于汨羅江邊的漁夫將米丟入江中,平息江中的蛟龍,希望它們不要將屈原的尸體吃掉。因為端午節流行于漢。

  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所以各地都有各地的特色。

  6端午節的'習俗多

  說到端午節,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賽詩節、重五節等等。

  端午節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地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到今天。

  7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吃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余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5

  端午節有許多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當地的老人們就會在自家的每一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回到啦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啦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啦裂縫之后,再把那一把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與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之一—插茱萸。但,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啦。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6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我們一家人在飯廳快快樂樂的吃著粽子。我突然問爸爸:“端午節是怎么來的呢?”爸爸說他也不知道,其他人也紛紛表示不知道。于是,我只好自己去翻書查找。

  相傳在古代,楚國謀士—屈原深受楚懷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經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楚懷王漸漸不用他了,屈原見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悲憤不已。有一回強大的秦國派人找楚懷王議和,屈原看出這是秦王的陰謀,便去勸阻楚懷王,沒想到楚懷王不但不聽他的,還將他驅逐出都城。結果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關機牢房里,三年后因憂郁成疾死在了秦國。楚懷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國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勸說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遙遠的汨羅江邊。后來親王占領了楚國的都城,屈原知道了這個消息后悲痛萬分,因不愿做亡國奴而于農歷五月初五這天跳進了滾滾的汨羅江里。后來百姓們為了保全屈原的尸體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雞蛋,希望江里的魚不要吃屈原,還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在江面上劃來劃去以便驅趕水怪。從此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就把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

  喔,原來端午節是這樣來的。

  有關這傳統的節日,有很多種說法。在此我只想說我家鄉的端午節。

  自從我能跟在哥哥,姐姐后面跑開始到離家工作幾乎每個端午節都是在村子西北的最高的沙丘上過的。

  有很多年,我爺爺都黎明前就挑過來無根水,又上山采回艾蒿草放在窗臺上,夾在門把后,還夾在我們姐弟幾個的耳朵上。這過節的氣氛就是在這艾草的淡淡清香中彌漫開來。無需任何華麗的語言,滿是對兒孫健康,幸福的祝福。

  有時我爺一給我夾上我就能醒過來,而有時卻是聞到那艾蒿的陣陣清香后慢慢才從睡夢里醒來。不管咋醒這天早晨沒喝無根水以前是不能說話的。平時嘰嘰喳喳鬧個不停的我們幾個這天都很乖的,喝完無根水,象征性的用無根水洗洗臉,下一個程序該分雞蛋了。雞蛋是我媽或我姑起早煮好的,但得分好。那時雞蛋不是天天有,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大哥是男孩,爺爺奶奶總分給他s十個,而我們姐妹幾個能分到六道八個。每每這時看我撅嘴奶奶也能偷偷的多給我一兩個,還不忘在我后腦勺上輕輕拍一下。

  我們揣好分得的雞蛋,叫上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很早就出發。必須在日出前爬到北沙丘的最頂端,然后回頭再看日出。五月末六月初的家鄉已綠成一片,每家每戶的孩子,還有鄰村的.都從四面八方往這趕。

  男孩們領著小狗,吹著口哨從我們身邊呼嘯而過,看誰能第一個爬到最高呢。往上爬時不穿鞋的,網上褲腿就上,有時還倒滾回去。每爬上一個小山丘拿出雞蛋相互磕一下誰的現碎現吃她的雞蛋,所以分雞蛋時都挑紅皮兒的小一些的。

  登上最高處的都很自豪的跟下面的揮手,喊叫,就這樣邊吃雞蛋邊上。四五個人扯著手唱著歌上,春風伴著歡笑飛舞,春日迎著我們升起。北沙丘的每一粒沙子也都歡快地在震動。

  等瘋累了,玩夠后,滿身是沙子的我們回到家時,香噴噴的韭菜臥雞蛋,還有我媽烙的蕎面餅已經擺好了。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7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歷正月初七,或謂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北阕载囟,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節第三個意義是為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端午節第四個意義是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8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而成立的。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在很久以前楚國人因為舍不得屈原投江而死去,所以有很多人劃船去趕救他,他們都爭先恐后,但是追到了洞庭湖屈原就不見了蹤影,之后的每年5月5日他們就會劃龍舟,來紀念屈原,借劃龍舟驅散水中的魚,以免讓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到現在賽龍舟的習俗還是有,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賽龍舟。

  端午節吃粽子,也是中國人民,在端午節的一個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从蓙硪呀浐芫昧耍一右卜浅6啵诠艜r候,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且不讓屈原被雨吃掉,所以,人們每當那個時候都會在水中扔下粽子,這樣魚就不會去吃屈原的身體,而是去吃那些粽子了。端午節的`時候,還有小孩子佩香囊的。

  端午節的習俗可以說是種類繁多,各種各樣的習俗都有。

  但最終,這些習俗大多都是來紀念屈原的。

端午的習俗作文 篇9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產生了眾多節名,而且各地也有不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賽龍舟和吃粽子等習俗,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直到現在,端午節仍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傳統節日之一呢!

【端午的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的習俗作文08-03

端午習俗作文12-29

端午習俗的作文12-02

端午的習俗作文06-17

端午的習俗作文01-28

端午習俗作文01-28

端午的習俗作文[經典]10-17

端午的習俗作文【精選】12-01

端午的習俗作文(精選)11-19

端午的習俗作文(精選)10-04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中日韩欧美高清在线 | 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五月 |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色五月这里只有精品 | 色婷亚洲五月hd免费在线观 | 亚洲一级在线一区二区 | 色久桃花影院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