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習俗作文7篇(經典)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可分為小學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一篇什么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習俗作文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傳統習俗作文 篇1
月,一個丹桂飄香的季節;十五,一個月滿西樓的良辰;八月十五,這個天底下最溫馨最浪漫最美好的節日--中秋節。中秋節傳統,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節日,因為八月十五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稱為中秋節。節日的特色是吃月餅和提燈籠。
中秋節和農歷新年一樣,是一個家人大團圓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賞月一面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么美好的圖景。
中秋節的傳統食品是月餅,月餅是圓形的,象征團圓,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中秋節吃月餅據說始于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日這一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消息。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傳開來。
后來,朱元璋終于把元朝推翻,成為明朝的第一個皇帝,雖然其后滿清人入主中國,但是人們仍舊慶祝這個象征推翻異族統治的節日。
傳統習俗作文 篇2
宗教佛教: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在中國,《佛說盂蘭盆經》在西晉時由竺法護譯出,因強調借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
到了宋朝的時候,儒、釋、道合流日趨明顯。民間流傳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并將佛教的盂蘭盆會與道教"中元地官節"相結合,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眾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
因此民間習俗的.中元普渡著重在祭祀孤魂野鬼,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變成"祭鬼",亦即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餓鬼但與道教和儒家的祭祀習慣不同,盂蘭盆法會以素食施食供養。道教:"中元普渡"習俗是道佛習合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
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地方 每逢農歷七月,我國的華族必定會隆重舉行"慶贊中元",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或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
寺廟也分別建醮,街頭巷尾上演地方戲曲或歌臺助興,呈現一幅熱鬧非凡的景象。中元節的"普度"儀式,因組織形式上的差異,可分為幾類,如街普(也稱弘普)、市普、廟普(或稱公普)等等。所謂街普,指的是以街坊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場為主的普度;廟普就是廟宇所主持的普度。
傳統習俗作文 篇3
說到迎接過年,官府在臘月二十三、一般農民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祀活動后,便正試迎接過年的準備了。每年從農歷臘月七號就到除夕的這段時間被農民稱作迎春日。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這個節日,在千百年來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比如:壓歲錢、拜年、貼春聯、年畫、守歲、爆竹等。
傳說壓歲錢有家長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可以有這些錢賄賂妖魔鬼怪或“年”,讓他們不再傷害小孩子。
傳統習俗作文 篇4
大龍的習俗有很多,像什么“春節去拜祖宗”“發炮”“燒香”“舞獅”等等
但我覺得大龍除夕的拜祖宗還是最有趣的,因為要磕頭,燒香,燒紙,還放炮竹,這是在請祖宗回家過年,過了這茬,就可以吃年飯發壓歲錢了,所以每到這時就特別激動。大龍是山區,民宅依著山腳,人煙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墳建在不遠的山腰上。每年的春節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這次在家燒香,因為我家里離山上老祖宗的祖墳比較遠,還要爬山,所以有這個念頭,卻給爸爸罵得狗血噴頭,直罵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罷。下午快5點鐘,等奶奶、大媽、媽媽、嬸嬸把年飯燒好,我們一行男人,爺爺、大伯、爸爸、叔叔還有我們小家伙一起結伴去拜老祖宗。據爺爺說因為風水的問題,我家的祖宗的墳在一個地勢較險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讓一個人側身而過。遠遠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爺爺邁著方步,大伯尾隨其后,爸爸手上拎著個籃子,里頭裝著雞、鴨、魚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樂的合不攏嘴;叔叔手上則拿著幾副炮竹,等著拿去放給老祖宗聽的;我們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們攙扶這爺爺,我們手腳并用著爬,運氣好的在山邊能撿到幾根樹枝撐著走(因為山太陡,如果沒樹枝,還得爬)。
你只能抱怨,一個字:煩!但這話我只能在心里說,要是給我爸聽見了,還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了,卻不能休息,唉!終于來到了祖墳,這座墳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祖墳由水泥砌成一個平臺,周圍種滿松柏,中間立著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著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滿小輩的名字,當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臺放眼望去,周圍一座座重重疊疊的青山,下面是一塊塊整齊的稻田,祖先們在這塊寧靜祥和的土地長眠也十分愜意。大人們把祭品擺好,就恭恭敬敬地磕頭;我們小孩咚咚咚磕頭,不要奇怪,因為磕的不響,就是對祖宗的不尊敬,就會遭天打雷劈,雖然我覺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萬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翹翹了么,只好從命了。磕好頭了,第二件事就是燒紙了,大人們虔誠地燒紙,分了幾堆,還嘴里念念有詞,我們幾個小孩子不是燒,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點把自己的衣服燒著了,七搞八搞,弄完了;還不能走,還有第三件事,就是燒香,大人們畢恭畢敬地燒香還拜一拜,我們幾個小孩燒了幾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餓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們就放炮竹,接祖宗回家過年。
我覺得拜祖宗雖然麻煩,但我私下覺得這是對先人的尊敬,沒有他們怎么會有我們,飲水思源,我覺得這是一個好傳統,而且拜祖時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沒有進步,對不對得起先人,也是一個鞭策。我覺得大龍除夕最有趣的風俗習慣莫過于此了。
傳統習俗作文 篇5
我的家鄉大屋諶是個禮儀隆重而且有著無限歡樂的村莊,至今沿襲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習俗。
輩的人崇尚習武,村里請了三個外地武師教武,父輩們愛好黃梅戲,于是大家自發地組織了一個鄉村黃梅戲劇團,白天種地,晚上排練演出,給當時文化貧缺的鄉村帶來了一絲歡樂,我輩碰上改革開放,大家都背井離鄉打工,于是一事無成,但家中的習俗并沒因此而改變。
記得父親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聽到家父辭世的爆竹聲,鄉親們馬上暫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將拆了瓦的屋頂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說:文伢,你爹有福氣,祠堂沒有拆倒,你爹可以進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進都不許進來。是啊,這就是大屋諶的規矩:死在滴水內(即分水嶺)村民才有資格進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許進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權勢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廳里停喪。如是父親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諶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諶姓村民的生死歸屬地。祠堂的上堂廳正中,供著天、地、君、親、師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凈,整齊地穿好衣服,帶上香、紙、爆竹去祠堂請祖宗回家過年,初一清早要去搶頭香,懇請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誰家娶親嫁女都必須經過祠堂門前,讓祖宗看看家庭興旺的喜慶。
這不,為主辦兒子的婚事,我被這些繁瑣的習俗折磨夠了。
先是一個月前就要寫好請貼,由家長親自送給嫡親。寫給這些嫡親的請貼也有講究:全家統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來一個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結婚的日子還有半個月左右,我就請了兩個前輩做臨時管家:一個主內管后勤,一個主外負責請客陪客和禮儀。兒子結婚前的第三個晚上正式辦酒,名叫請媒,顧名思意:提前答謝媒人。雖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從這天開始,連續五天家中餐餐都有這么多桌酒席。
兒子結婚當天,車隊早早停靠在祠堂門口的操場上,紅紅綠綠,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紅日東升時,大家酒足飯飽,一陣激烈的爆竹聲,迎親的隊伍從祠堂門前出發了,下午太陽沒下山之前就接著新娘和嫁妝回到了祠堂門口。這有個寓意:兩頭紅紅火火。
從車到門口開始起放爆竹不停頓,經祠堂門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場景是相當的熱鬧。但最頭痛的事也接著來了。當晚的正宴20多桌,一個不小心,坐位沒排好,親戚們就會彼此傷了和氣。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輩,他為人莊重,衣著整潔,身邊叫了一位年青靈活的靚仔做幫手,靚仔手里托著擺有香煙、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盤,只見前輩走到我家堂廳東邊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輕輕地放上酒杯,斟滿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聲叫道:新客有請,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來,前輩上前輕輕一揖新客請坐.遞上一支煙,扶著新客坐下。依次用這繁瑣程序,請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邊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員,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這兩桌其他人是經過特別挑選出來個個能說會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親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請坐禮節。這個累啊,就別提了。
牽完坐,又是一陣爆竹聲,終于等到了上菜開席。酒過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輩就帶著我(家主)和端托的幫手從第一桌第一席開始,介紹主客,逐個陪酒。 從這個時候起,才是真正的勸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當地的習俗,在剛開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煩了。喝著喝著,喇叭在第一席位吹響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個討飯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湊熱鬧,也能沾上一點油水。不一會,鬧新房的小偷開始又行動了。他們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圍巾、打火機之類的物品,到東家那里兌獎。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個主客的物品都能兌換一條100多元錢的香煙。夜深了,東家客氣,還要拿上糕點慰勞小偷們的辛苦。
這樣哆嗦的禮節,搞得我精疲力盡。有時看到廣東人辦酒席,我戲稱是打牙祭。
隆重的禮節儀是豐富的文化蓄養。沒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你無法完成如此莊重的.禮節。
就拿正月游龍來說吧,大屋諶就是大氣,不象細家小屋,玩的是布龍、獅子燈、踩船燈之類,大屋諶玩的是板龍。一個龍頭就得八個人輪換著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別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頭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兩個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兩人抬的大鑼噹噹地敲,打小鑼的七八套咚嗆咚嗆響,幾百人上道浩浩蕩蕩好不熱鬧(小鑼譜有十套,我只記得一套鳳點頭:寬、寬、寬,以寬以去寬,以寬以去寬,寬去以去寬。)
游龍是有講究的,首先是請龍神。龍扎好后,村里前輩選定黃道吉日,從祠堂中請出龍頭龍尾,各家各戶男丁帶著龍節主動到祠堂門口集中,按編號順序接上龍節,盤卷在操場上。隨著幾聲咚咚咚的神銃沖天而響,主司殺上一只雄壯的公雞將鮮血滴在龍的雙眼,起名點睛,證明龍神已附體。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來由小鑼鼓打出三緊三慢鑼鼓聲。男丁們開始操練游龍:如何進別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禮節?親戚朋友客人接龍如何答禮?鑼鼓的配合等等,這是大屋諶的規矩禮節,不能在外面鬧出笑話來。
接下來的日子就開始游龍了。天還沒亮,一通鑼聲,叫醒大家三更造飯。二通鑼響,參與者自覺到祠堂門口接龍節。三通神銃響,鑼鼓齊喧天,喇叭爆竹聲聲不斷,龍頭向祠堂正門輕輕點三下,游龍的隊伍開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宵節夜幕降臨,全村男女老幼,高舉燈籠火把,開始從幾里路外的諶氏來龍山脈包來龍,取意諶氏受龍神保佑,風調雨順,人丁興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見五指,現場啞雀無聲,沒有一盞燈籠亮著,這是祠堂操場中送龍神上天的嚴肅場面。前輩摘下滴過血的龍眼,人們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龍衣,放在一起。這時,沒有喇叭響,沒有爆竹聲,只有三緊三慢低沉的鑼鼓聲反復響起。人們在黑暗中點燃了龍衣,煙灰緩緩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陣激烈的爆竹聲,夾著震耳欲聾的神銃響,諶家男女老幼將龍神送回了天庭
這就是彭澤大屋諶習俗的古為今用。
傳統習俗作文 篇6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古代,可以算是最傳統的節日了。
我和媽媽準備包粽子時,忽然想起端午節的傳說——大詩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屈原,名平,與楚王同族姓。他知識淵博通曉國家興衰之道,楚王十分信任他。上官大夫與屈原同職,他也想得到懷王恩寵,于是在屈原擬定國法時,上官大夫試圖將其奪走,可屈原不給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擬定國法,眾人無一不知,不過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夸耀其功說‘除了他,誰都定不出這些法令’。”懷王聽信了他的話,疏遠了屈原。不久后,屈原寫下巜懷沙》賦,懷著滿腔悲憤抱著石頭跳下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怨紛紛,怕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便包的粽子投下江中,還有人劃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尸體,不過沒能找到。
因此,端午節這天大家通常要劃龍舟吃粽子,紀念大詩人屈原,這天還要在門上掛蒿草,取避邪之意;蒿草旁還要掛猴子,取看門猴子之意。
開始包粽子啦,先得準備一堆糯米許多粽葉。先把粽葉握成一個近似三角的渦,將糯米一把一把的裝進去,不過不能裝得太滿,不然蒸的.時候就會漏掉。將長出來的粽葉卷過來封底,放進鍋中蒸幾十分鐘,美味的粽子就出鍋了。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傳說還有很多,讓我們再去發現吧。
傳統習俗作文 篇7
即夏歷除夜的辭歲家宴。家宴之前,有一系列的禮神儀式。清代詩人黃子云《山中守歲歌》對此寫得頗為詳盡:“……粘戶重書郁壘符,插檐高折冬青樹。茅堂灑掃豁心顏,博山一縷沉香煙。……大兒隨行主家祭,稚女移燈封井泉。中天空光若電掃,知是鄰家共迎灶。……黃昏促席飲屠蘇,上座居然屬老夫……”就是說,年飯之前,要掃地、插青、焚香,禮敬門神、井神、灶神和祖宗。而《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的辭歲家宴,就更是禮儀繁復,令人咋舌。臘月二十九日,“兩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大年三十,“賈母有封誥者,皆按品級著朝服,先坐八人大轎,帶領眾人進宮朝賀行禮。領宴畢回來,便到寧國府暖閣下轎”,進賈氏宗祠,隆重祭祖,然后回到榮國府。賈母“歸了正座,賈敬、賈赦等領了諸子弟進來,賈母笑道:‘一年家難為你們,不行禮罷。’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過了禮。左右設下交椅,然后按長幼挨次歸坐受禮。兩府男女、小廝、丫環,各按差役上、中、下行禮畢。然后散了押歲錢,并荷包金銀錁等物。擺上合歡宴來,男東女西歸座,獻屠蘇酒、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畢,賈母起身進內,眾人方各散出。”這段描寫,不僅交待了年飯之前的禮儀,而且交待了年飯的內容:全家團坐,飲屠蘇酒、喝合歡湯、吃吉祥
果和如意糕等,那種賀歲祈福的'氣氛,真是濃得不能再濃了。
而明代詩人何景明《歲晏行》反映的卻又是另一番光景:“舊歲已晏新歲逼,山城雪飛北風烈。徭夫河邊行且哭,沙寒水冰凍傷骨。長官叫號吏馳突,府帖連催筑河卒。一年征求不少蠲,貧家賣男富賣田。白金縱有非地產,一兩已值千銅錢。往時人家有儲粟,今歲人家飯不足。饑鶴翻飛不畏人,老鴉鳴噪日近屋。…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東鄰聞哭聲。”苦役重稅,苛政吃人,弄得除夕之夜,一片哭聲,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么禮神、敬祖、擺合歡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