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家鄉習俗作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鄉習俗作文3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習俗作文 篇1
每年的春節,我們都會包餃子、放鞭炮,去拜年,而且還會領到紅包。
在除夕那天,大人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有的在包餃子,有的去粘春聯,等到了傍晚,爸爸就讓我去點燃鞭炮,剛一點著噼里啪啦便響起來,那聲音呀,可大了。
等我們放完了炮,就去吃餃子了。來到屋里,奶奶說,他在一個餃子里放了一塊錢,誰吃到了,他就有福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心想:一定要吃到那一塊錢。可是我已經吃了五碗了,還沒有吃到那一塊錢。弟弟卻吃到了。于是奶奶說,弟弟真是幸運,是個有福之人。
天完全黑了下來,每一家又都放一些好看的煙花。我們家的煙花放完了,我們就會坐在房頂上面,觀賞別人家的煙花。
到了正月十五,我們都會吃元宵,媽媽買的元宵,有山楂口味和黑芝麻口味的,吃到嘴里,甜甜的,而且還非常的松軟可口。
到了晚上,孩子們都會挑著小燈籠出來逛燈會,玩游戲。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天剛剛亮每家每戶門前都會燃起一堆熊熊燃燒的篝火。大人們會拿著小孩子的'衣服在上面烤,聽說烤一烤還能治百病呢。
我起床后馬上拿了一個蘋果,把一根棍子扎進了蘋果里面,把它放到火上慢慢烤,終于我把蘋果燒的紅彤彤,熱乎乎的,摸一下還有可能會燙到手呢。于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這個又大又甜的蘋果。
這就是我們家鄉春節的習俗,我從家鄉的習俗里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
家鄉習俗作文 篇2
外婆家在宜興,那里過年家家戶戶除了買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種年貨以外,還有用糯米面包團子的傳統習俗,新年吃團子,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團子過新年。吃完早飯,外公外婆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外婆負責剁肉餡、青菜餡、蘿卜絲餡,還要煮紅豆做豆沙餡。外公的任務是和面,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進盆里,倒入熱水后,使勁地揉成一個大面團,然后再搓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小面團。還有一部分面粉是用事先準備好的艾葉汁去和,雪白的面粉很快成了草綠色,外公說這是要做豆沙餡的青團。兩人配合多年,顯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種餡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綠的小面團。
開始包團子了,我也躍躍欲試,想一起參與進來。征得外婆的`同意后,我說干就干,洗干凈手,卷起袖子,加入包團子的隊伍。我照著外婆包團子的方法和步驟慢慢地學起來。首先把小面團搓圓了,再用手把面團捏成圓圓的、扁扁的小碗狀,接著放入一勺菜餡,輕輕地把小面碗在掌中一邊旋轉一邊用右手封好口,捏緊,捏尖,菜餡都被包進面里,一個圓圓的團子就包好了。外婆為了區別菜餡的不同,還會在蘿卜絲肉餡的尖頂上捏個小凹槽。我也學著捏一下,做個記號。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興極了。在大人們的鼓勵下,我又繼續嘗試包了幾個團子,還用同樣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餡的青團。外公把我們包好的團子排在蒸籠里,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臺邊轉了十多分鐘,熱氣騰騰的團子終于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香噴噴的團子吃起來,又粘又糯,還有菜和肉的鮮香,味道好極了。外公外婆也都夸獎我的“手藝”不錯。
寶馬騰飛迎福至,靈羊起舞報春來。新年即將來臨,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做著美味的團子,過個團圓年,其樂融融,真是開心。
家鄉習俗作文 篇3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從除夕至初五為春節,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稱。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風俗里講究在家歇著,不出遠門。說實話,大年過到這一天,人人都有點疲憊不堪,大魚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么都覺得沒味。這一天,女主人就應該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點清爽可口的飯菜,讓家里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于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清末民初,天津詩人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就寫道:“新正婦女忌偏多,生米連朝不下鍋,杯碗捧持須謹慎,小心‘破五’未曾過。”
農歷正月初五,又稱為“牛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五牛日:東南西北中,路路遇財神。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后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并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
這一天,還是我國大部分地方春節“送窮”的日子。漢唐以來,民間就有了送窮習俗。窮為何人?從傳說上看,有人說是顓頊、帝嚳之子,有人說是帝堯之子,還有傳說認為是姜子牙之妻。韓愈的《送窮文》認為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送窮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打掃房屋,據說“窮鬼”寄身在塵土垃圾之中,將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窮鬼”。
關于“破五”還有很多傳說,一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于是把這天稱為為“破五”。還有一個略為不同的傳說是,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于是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托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里,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
由于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于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于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席,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圖像,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墻外。
陜西比較有特點兩個地方是隴縣和鳳翔縣。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說是“吃窮飯,除窮根”,也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有些地方還傳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而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破五”這天早起,搞大掃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后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么?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于是有“破五”之說。
【家鄉習俗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習俗作文11-06
【經典】家鄉的習俗作文08-31
(精選)家鄉習俗作文11-27
家鄉的習俗作文[經典]12-28
家鄉的習俗作文(經典)12-25
家鄉的習俗作文11-07
家鄉的習俗作文【經典】12-17
家鄉習俗作文06-26
家鄉習俗作文【精選】09-15
[精選]家鄉的習俗作文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