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諺語積累

時間:2022-02-01 13:06:42 諺語 我要投稿

農業生產諺語積累

  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肥料、水分、溫度以至于季節、氣象、氣候條件,這些方面在農諺中占有大量內容。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農業生產諺語,一起看看有哪些吧。

  1、早播宜稀,晚播宜密。

  無論哪種農作物,只要按照正常的季節播種,播種量都不宜太大,否則容易分枝較多,會產生倒伏現象。而錯過了正常播種期,補種的作物則需要加大播種量,宜密植才能提高作物產量。

  2、稀三棵、稠五棵,打得糧食一般多。

  意思是說農作物播種后,如果苗期出現一壟苗稠,一壟苗稀現象,這時就不要再刻意進行補種或套種了,只要每畝的總棵數懸殊不大,后期加強田間管理,收獲季節照樣能實現豐產豐收。

  3、花期旱一段,產量減一半。

  農作物開花期間正是需用大量水分的時候,如果此時發生旱災,影響作物光合作用,減少根系對營養的吸收,因此會出現減產現象。

  4、豆子開花,墑溝摸蝦。

  大豆開花的季節,是需要大量水分的時候,哪怕是豆田的墑溝里有水有魚蝦,也不會影響豆子正常生長,大豆開花期只要雨水不淹沒整個豆稞,都不會影響大豆的正常產量。

  5、春分早,谷雨遲,清明種棉正當時。

  清明期間是播種棉花的最佳時機。

  6、清明前后一場雨,大麥小麥全中舉。

  清明前后,是大麥、小麥生長最為旺盛的時候,也是需水量最大的季節,這個時候如果能下一場雨,對于大麥、小麥生長是極為有利的,夏收時大麥、小麥一定會豐產豐收。

  (注:中舉,原意指考取狀元,現比喻小麥產量高。)

  7、冬季麥蓋三場“被”,來年枕著饅頭睡。

  冬季降雪對冬小麥的生長是極為有利的,一是雪水可以滋潤小麥生長;二是雪融化后可以凍死部分越冬害蟲,有利于小麥的豐產豐收。

  “瑞雪兆豐年”、“大雪紛紛落,明年吃饃饃”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8、冬前兩次雪,小麥穩如鐵。

  意思是說冬季連降兩次雪雨,小麥豐產豐收穩成定局。

  9、秋分不起蔥,霜降必定空。

  秋分時節要將種植的大蔥收獲出售,否則到了霜降再收獲,蔥就會減產,嚴重時會空掉半截。

  10、七月棗,八月梨,九月柿子紅了皮。

  棗在七月份成熟,梨在八月份收獲,柿子在九月份上市。

  也可以說成“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亂趕集”,意思大同小異。

  11、桃花開,杏花敗,柿子開花杏下來。

  當桃花開始開放的時候,杏花已經凋謝了;當柿子開花的時候,甜甜的麥黃杏已經上市了。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杏子是較早上市的一種水果。

  12、寒露兩旁看早麥。

  當寒露節氣來到的時候,早種的麥苗已經出土了,這句諺語告訴人們,寒露節氣就應該開始播種小麥了。

  與“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意思相近。

  13、立秋栽蔥,白露種蒜。

  立秋之后,各種秋熟作物都不能再種植了,但是是可以栽蔥的。白露季節是可以種蒜的。這兩句諺語告訴人們應該按照季節來安排播種和收獲,不可違背農作物的生長規律。

  諺語“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14、立秋三天秫秸響,小孩早上抱肩膀。

  立秋之后,天氣漸漸變涼,早晨和晚上的氣溫有些低。高粱穗變紅了,棉花到了成熟的季節,所有的秋熟作物都應該收獲了。

  與諺語“立秋三天遍地紅”、“棉花立了秋,大頭小頭一齊揪”是一個意思。

  15、三百六十行,莊稼人頭一行。

  意思是說農業和糧食生產是各行各業的基礎,告誡人們要重視農業生產,人人都要尊重種田的農民。

  “七十二行,種地為上”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16、添田不如換種。

  這句諺語是說增加農作物的種植面積不如改換良種,提高作物單產,這樣才能達到增產增收的效果。

  17、萬物生于土,萬物歸于土。

  人世間的所有物種都是從大自然中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大自然中去的。

  18、深耕地一寸,多打糧一囤。

  農田要深耕淺種才能多打糧食,豐產豐收。

  與“地要耕種,兒要親生”、“深耕淺種苗兒旺”等諺語意思相近。

  19、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莊稼長勢如何,能否豐產豐收,全靠施肥多少來決定。

  與“種地不上糞,等于瞎胡混”、“種地無師傅,全靠灰、糞、土”意思相近。

  20、水利不修,有田也丟。

  要想種好田,首先必須開挖好內外三溝,做到旱能灌、澇能排,這樣才能確保農作物豐產豐收,否則,不興修水利,即使有田也不能確保豐收。

  與“修好水利萬年甜”意思相近。

  21、小麥澆芽,油菜澆花。

  小麥在生長過程中,發芽初期是需要大量水份的,在此期間,只要澆足水份,施足底肥,才能使麥芽苗齊、苗壯、苗旺,為將來豐產打下基礎。“人怕老來窮,麥怕胎里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而油菜在整個生長周期中,花期是最需要大量水份的,花期澆水同樣可以使油菜豐收。

  22、山芋見濕泥,一天長一皮。

  山芋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水份支撐,才能確保生長得旺盛。

  23、家土換湖土,一畝頂二畝。

  意思是說莊稼喜歡土雜肥,有了土雜肥才能確保莊稼豐收,施過肥的田地一畝的產量能頂二畝的收成。

  (注:家土,指家庭生活中漚制的土雜肥。湖土,指大田中的普通泥土。)

  24、耕地深、透、早,肥地、滅蟲又滅草。

  秋耕時土地要早耕、深耕,不能耕一犁,埋一犁,這樣既可以促使土壤得到曬田,相當于給土地施肥,又能使一批害蟲得到凍死,減少來年病蟲害危害,還可以使草種翻入生土壤之中,減少來年草害的發生,所以說深耕土地是百益無一害的。

  25、夏收有“五忙”,割打運曬藏。

  夏季收獲時節,是農人們最繁忙的季節。拿收獲小麥來說,起碼要過五關:一是收割忙。小麥成熟了,要搶時間將麥子割下來;二是運輸忙。收割之后,防止雨水淋濕,要利用交通工具,及時將麥子運到打谷場上,等候脫粒;第三是打麥忙。將麥子運到場上之后,開始用碌磆一遍又一遍地反復碾壓,直到將麥草碾碎,才能把麥粒脫離下來;第四是晾曬。將麥粒脫粒后,選擇好天氣,反復晾曬,直到可以入倉為止;最后是儲藏。將曬干揚凈的麥子運到家中,裝入折子或口袋中,儲藏起來,如果趕上好的天氣,半個月可以使小麥歸倉,如果趕上連陰雨天氣,一個多月也未必能打完麥場,可見夏收有多忙。

  現在有了機械化收割,麥收再也不用這么繁瑣,一般三到五天即可完成收麥任務。

  26、會揚場的一條線,不會揚場的一大場。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會揚場的莊戶把式能將揚起的谷物揚成長長的一堆,既干凈又利于裝運。而不會揚場的人則胡亂扔,揚得既不干凈,也不利于裝運。

  (注:揚場,農村夏秋收獲時節,農民將收獲的谷物堆積在打谷場上,用木锨一锨一锨迎風揚起,可以將谷物中的泥沙、塵土、葉子、秸稈等雜質揚去,叫揚場。)

  27、入伏不打頭,棉花別想收。

  進入伏天,棉花易瘋長,根據管理需要,必須將棉花枝上的嫩頭掐去,否則,棉花會生長出許多徒長枝,光長棵秧,不結桃,造成棉花減產或絕收。

  與諺語“棉花不打杈,瘋長你別罵”的意思相近。

  28、餓不死僧,旱不死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出家之人云游四方,走到哪里都會有人施舍。而蔥是極其耐旱的蔬菜之一,一般情況下是不易旱死的。

  29、麥子上場,做好“四防”。

  小麥運到打谷場上,要做到防火、防盜、防陰雨、防霉爛等管理工作,才能確保顆粒歸倉。

  30、秋除一棵草,春減十日忙。

  秋天是植物成熟的季節,野草到了秋天會結種子,如果除掉一棵草,等于來年消滅了數百棵甚至上千棵小草,所以減輕了春天鋤草的繁忙。

  31、鋤頭有“火”,鋤頭有“水”。

  莊稼澇了,用鋤松松土,可以幫助土壤蒸發水份,防止漬害的發生,有利于作物生長;莊稼旱了,用鋤松松土,可以減少土壤水份的損失,幫助作物抵御旱災。

  “三鋤抵一澆”、“鋤頭底下三件寶、防旱防澇又防草”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32、稠倒秫秫稀倒谷,棉花地里能走豬。

  高粱喜稀,怕株距太密,否則容易倒伏;谷子喜密,怕稀植;棉花怕行距太密,容易瘋長,不結棉桃,造成減產。古人用“地里能走豬”來說明棉花行距較寬,既形象又容易理解,實在是絕妙的比喻。

  33、春種夏鋤,秋收冬藏。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夏天是田間管理的季節,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冬天是儲藏的季節,這簡明扼要的八個字勾畫出莊稼人要緊緊抓住一年四季不同時節的特點,種好、管好、收好、儲藏好農作物,嚴格遵循四季規律,才能使四季的生活更精彩。種田是這樣,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34、玩龍玩虎,不如玩二畝土。

  意思是說各行各業,都不如種田有保障。

  35、餓死婆娘,留著種糧。

  意思是說家中生活再困難,也要留著來年種植的種子。

  與諺語“寧愿餓死老娘,不要吃了種糧”的意思相近。

  36、稀麥稠豆哄死人。

  小麥種植不能太稀,大豆種植不能太密,否則會影響作物的正常產量。

  37、風熟豆子雨熟麥。

  秋風吹來,可以加速大豆的成熟,“大豆搖鈴千里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小麥處于蠟熟后期階段,小規模的降雨可以加速小麥的成熟,有利于提高麥子產量。

  38、蠶老一時,麥老一晌。

  蠶上簇結繭的時間很快,剛剛看到蠶寶寶還在吃食蠶葉,轉眼之間就開始吐絲結繭了,所以提醒蠶農們要提前準備好簇室,簇具,防止蠶兒結繭來不及應對。小麥成熟時,早晨看還有點夾生,過了一個晌午,下午可能就成熟了,告誡農民朋友要抓緊收割,搶收搶種。

  39、秫秫鋤九遍,給金也不換。

  高粱根系發達,在生長過程中適宜疏松的土壤才可以把根扎牢,經常用鋤松土,除草,非常有利于高粱的豐產豐收。

  (注:秫秫,高粱的俗稱。)

  40、孩子離不開母,莊稼離不開土。

  土壤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主要支撐,除了供給植物所需的氮、磷、鉀、鈣等元素外,還可以為植物提供根系呼吸,土壤是農業的基礎,沒有土壤就沒有農業。所以古人將“孩子離不開母”來比喻莊稼對土壤的依賴性。

  “大米白面,土中提煉”也是這個道理。

  41、井水不如河水,河水不如雨水。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上降的雨水比河水、井水澆灌莊稼效果都好。因為天上降的雨水能澆到莊稼的生長點上,雨水還有利于疏松土壤,不影響土壤的理化性能,而地面澆灌容易使土壤板結。

  42、春天捅一棍,秋天吃一頓。

  春天用棍子戳一個坑,種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獲一些糧食,足夠人吃一頓飯的。這句諺語告誡人們要珍惜土地,見縫插針種植糧食。

  43、有錢買種,無錢買苗。

  意思是說播種的時候,要確保把種子下足,防止出苗時欠缺,影響作物正常生長,一旦因缺苗誤了季節,作物產量就會因此受到影響。

  44、冬施金,夏施銀。

  給土地施肥的時候,最好選在冬季進行,這樣有利于土壤吸收養分,開春后就可以促進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夏季施肥容易造成肥效流失,總而言之,冬季施肥好于夏季施肥。

  45、花生怕草“咬”,“咬”了結果少。

  種植花生,最怕雜草叢生,因為雜草過多影響花生果穗深入土中,如不及時除草,可使花生減產40%左右。

  46、過了芒種不植棉,過了夏至不栽秧。

  棉花在我市種植的最佳時間是在清明、谷雨期間,過了芒種種植棉花,節氣已進入梅雨季節,不僅不利于棉花生長,而且秋后也很難開花結桃。夏至之后種植水稻,結出來的稻子是癟的,難以形成產量。

  47、麥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倉里才牢靠。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麥收期間,天氣極不穩定,極易產生冰雹、大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即使豐收在望,也不能掉以輕心,只有經過緊張的搶收搶曬,儲藏于倉庫之中,真正的麥收才算結束。

  與諺語“麥熟一晌,虎口奪糧”、“麥收時節停一停,風吹雨打一場空”、“小麥不進場,不敢說短長”意思相近。

  48、冷裝豆子熱裝麥。

  豆子收下來之后,要放在陰涼處冷儲幾天,才可以裝入袋中,否則很容易霉爛。小麥曬干揚凈后,要趁熱裝在口袋之中,這樣既能捂死部分蟲卵,又能延長儲存時間。

  49、脫粒機,好又快,一天能打百麻袋。

  相對于傳統的牛拉碌碡打場,用脫粒機脫粒麥子,是非常方便和快捷的,一天能脫粒小麥上萬斤。諺語“聯合機械收麥忙,代替收割和打場”印證了毛澤東主席提出的“農業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道理。

  (注:碌碡,石制的圓柱形農具,中間略大,兩頭略小,或一頭大,一頭小,兩頭有孔,安上框架可以滾動,用來軋谷物,碾平場地。)

  50、有肥沒水,莊稼干癟嘴,有水沒肥,莊稼餓肚皮。

  這句諺語是說種莊稼既要施肥,又要勤澆水,才能確保農作物豐產豐收。

  51、淺播豆,半個露。

  夏天播種大豆的時候,不能播得太深,要似露非露,才能使大豆苗齊苗壯。

  “七月豆,半個露”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52、割青麥,吃白面,割青豆子是混蛋。

  這句諺語是說小麥收獲要搶早,即使割得早一點,也不會影響小麥的產量;而大豆收獲一定要等成熟才能收割,否則,會嚴重影響豆子的產量和質量。

  與“麥收要緊、秋收要穩”、“麥子爭青打滿倉、谷子爭青少打糧”意思相近。

  53、要吃面,泥里站。

  這句諺語是說種田是件很辛苦的事情。

  “要吃豆腐,泥里咕嘟”說的同是這個道理。

  54、夏種無早,越早越好。

  這句諺語把夏種工作要爭分奪秒搶農時的特點描繪得十分精彩。這是由于農作物生長除了受土壤、水份等因素影響外,主要還受氣候條件中的熱量影響最大,夏季莊稼播得早,作物積溫高,莊稼秋后收成就好,所以說夏季播種莊稼越早越好就是這個道理。而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要抓住有利時間,播種就有收獲的希望。

  與諺語“豆不讓宿,麥不讓晌”、“早一宿、高一拳”、“五月六月去種田,午前午后差一拳”、“春爭日,夏爭時”意思相近。

  55、人哄地皮,地哄肚皮。

  種地時不好好加強田間管理,別人耕地時你不好好耕,弄得深一犁,淺一犁;別人鋤草、打藥時你不好好鋤苗、打藥;莊稼旱了該澆你不澆,澇了該排水你不排水,到了秋天收獲時節,人家的莊稼實現大豐收,而你絕對不會有好收成的。

  與諺語“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意思一致。

  56、秫秫扛槍麥上場,豆子扛在肩膀上。

  意思是說,高粱結穗、麥子收到了場上,豆子收在了口袋里,這樣才算是真正的豐收,否則,都也可能存在變數。

  57、一粒糧食一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

  說明種田的艱辛,告誡人們要特別珍惜糧食。

  58、田間管理如繡花,功夫越細越到家。

  種田最需要的環節就是要進行田間管理,深耕、淺種、鋤草、澆水、排澇、噴藥防治病蟲害等,哪一個環節都馬虎不得,要像做針線活繡花一樣細心才行,只有管理好了,才可能實現農作物的豐收。

  “莊稼不認爹和娘,功夫到了自然強”、“精種細管,倉里谷滿”、“只種不管,打破金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59、玉米去了頭,力氣大如牛。

  玉米長出雄蕊(俗稱玉米花)后,隔一行拔掉一行,或者雄蕊授粉后統統剪去,可使籽粒飽滿,能增產10%左右。

  60、棉花不打杈,瘋長你別罵。

  棉花在生長季節,要將多余的徒長枝抹芽,俗稱打杈,這樣可以使更多的結果枝得到營養供給,有利于提高棉花的產量和質量。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精品欧美日韩久久 | 中文字幕永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永久在线免费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看免费 | 日本性爱网站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