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品味語文-議論文
中華民族的語言豐富而生動,語文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語言文字的豐富內涵,入其境,體其味,動其情,感染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前輩的經驗之談在語文教學中理應受到重視。一篇好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僅靠老師“講”是不夠的,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師生對作品的品讀體會,從鑒賞中獲得美的享受和藝術的熏陶。
閱讀包括朗讀和墨讀兩種方式,朗讀與墨讀相比,對于語言的反復揣摩和玩味,不是弱化,而是增強了,朗讀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一個人的言語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語文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賞析教學,邊讀邊理解邊欣賞,獲得一種審美感受,品味作者寫作的匠心,領略作品的立意、構思、文法和風格的精妙,兩種閱讀方式都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精品,一直是語文教材中的典范。這樣的優美散文,如果由老師作籠而統之或條分縷析的程式分析,都必將沖淡學生的審美情感,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重視閱讀。教師先可讓學生默讀思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境走出靜謐的荷塘的?在這靜謐的夜晚作者的情感活動有什么變化?第六自然段中,作者為什么說:“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最后作者又怎么會聯想起江南采蓮的舊俗?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一方面能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又可體味作者筆下的美景和那淡淡的哀愁和惆悵的情緒,從總體上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獲得一種總體的感受。默讀之后再讓學生放聲朗讀,逐一體味月色籠罩下的荷塘美景和荷塘中的朦朧月色給人的美感體驗。
課文中描寫的荷中之景美妙絕倫,“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還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一段描寫共計187字,不但比喻新穎、別致,通感精妙傳神,僅輕聲音節出現就達45次之多;如果不仔細品讀揣摩作者所勾畫的藝術美景,就很難體會出輕重有致的節奏,更難獲得廣泛的藝術享受。
再如李樂薇的散文《我的空中樓閣》,作者一開始就用比喻句來描繪山和小屋:“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一比喻反復吟誦和體會后就會發覺作者用詞的精妙,它即刻畫了山的形態、色彩,又把小屋對山的'點綴和生氣描摹得形象逼真,不僅增加了眼前美景的形象性,而且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和藝術的感染。文中一方面有作者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另一方面又有對臺灣黑暗現實的不滿。這兩種感情是通過品讀全文后再品讀文題而得來的。“空中樓閣”可以說是一種缺憾的美,一種深思的美。作者的匠心和文章內蘊,只有通過閱讀品味才能感悟得到。
朱自清在《了解與欣賞》中說:“吟誦與了解極有關系,是欣賞必經的步驟。吟誦時對于寫在紙上死的語言可以從聲音里得其意味,變成活的語氣。不過在吟誦時,要能分辨語氣的輕重,要使聲調有緩急,合于原文意發展的節奏。”蕭蘊也說:“讀、吟、誦乃至唱,是學習語言、體味意境不可缺少的過程。”兩位大家都極其關注讀甚至吟誦,他們的獨到見解不無道理。同樣一句話,由于重音位置不同,人物情感和性格就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所以通過朗讀吟誦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閱讀中品味文字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力求準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盡,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這是我們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