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未來就是回歸-議論文
今天所有靠物質、靠金錢所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再是主要問題,最難的問題還在于讓教育真正回歸到“人”的本原上來,讓“人”成為教育的目的。
每一個今天都會變成昨天,每一個昨天都會變成記憶的片段,我們需要的是通過對過去走過路的追尋和積淀產生對未來的預見和對撲面而來的未來的洞悉。
不同的時代對教育有不一樣的要求。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引發了全球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劇烈沖撞和交融,還縮短了人類生存空間的距離,模糊了時間概念。
從擺脫電話線到隱形網線,技術正在改變著學習生活方式,而改變的核心就在于丈量“意義存在的尺度”。這種基于數字化生存方式上的改變使得“當下的沖擊”成為一種“文明的沖擊”,它來源于信息技術革命激活的客觀世界的復雜性,而這種復雜性好不好,可以通過主題體驗來檢視。好的標準是什么,通過體驗把握住意義,復雜性就是“好的”;如果失去了意義,讓各種需求剝奪了我們的主體體驗,甚至帶來焦慮,復雜性就是“不好的”。因此,信息時代的時空就是意義存在的尺度,只有學習生活的目的和意義才能調節學習生活的速度。從這個意義上看今天信息時代的教育與學習,為什么要回歸本原、回歸“人”的核心就不言而喻了,而這恰恰是從傳統走來的教育工作者如何迎接未來所帶來的最大挑戰和難得機遇。
美國教育部長鄧肯曾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在教育領域信息技術的投入很大,卻沒有產生像在生產和流通領域那樣的效果呢?其問題的核心就是教育為什么沒有發生結構性改變。美國新媒體聯盟推出的《地平線報告》也預測了云計算、移動學習、學習分析和開放內容將成為基礎教育的應用方向。事實上,上海已經在這些領域展開了探索,但關鍵問題還是在于找到“意義”。只有讓每個人都找到學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時空改變行走和思維方式的意義,那么教育才可能真正實現結構性突破。
與信息化同樣面對機遇與挑戰考驗的是國際化。未來上海基礎教育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標志不是擁有多少門國際課程,而是對多元文化的理解與包容。東西方文化教育之間有差異,但不應有鴻溝。他們的融合應該是水的融合、是看不見的,不是湊合、疊加而是整合。在融合的過程中差異客觀存在,包容至關重要。文化差異是歷史形成的,是因為地域、地理環境帶來的種種因素形成的,是不同民族的歷史傳統及生活習慣造就的'。不管今天全球化背景如何,具體到個人的時候差異則是個性的。全球化不會也不應抹殺差異、磨平差異。但是因為交流的頻繁,差異更加明顯,沖突的機率增加,因此溝通和包容顯得更為重要。
未來曾經很遙遠,遠得讓我們無法清晰地描繪或精準地暢想。但是,教育的未來卻很近,近得可以觸摸——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孩子就是未來。教育是培養未來人的領域,因此我們必須思考教育對象的將來,以超前的眼光觸摸未來,讓未來提前到來。正如《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所說:“如果今天你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明天你將生活在昨天。”
作為一個親歷上海教育改革30年的見證者,我見證并參與了上海大規模的課程改革。面對未來悄然已來的態勢,常常捫心自問:在自己的歷史接力棒中是否盡了應盡的職責?
上海基礎教育在內涵發展“深水區”中破解的難題也是世界共同關注的焦點,這說明我們正在走向前沿,也正創造出自己的經驗貢獻給世界。然而,另一種危機感同樣如此迫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在數據開掘、實證分析以及社會各方關注支持教育的責任態度,深入細致有效的教育改革舉措都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和反思借鑒。兩次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成績問鼎的同時,上海學生的“負擔”問題也被廣泛提起,社會競爭的壓力、學校生存的危機感等因素,化成一股無形的力量,令我們的學生“負重前行”,上海內涵發展“深水區”的教育生態,對我們而言,還有很多隱蔽的區域有待發現。
兩次PISA測試結果大概可印證上海長期以來教育政策的穩定性對這座城市中的學生產生的影響是積極并持續有效的,但這并不等于說三年中我們的教育沒有改變。三年中我們重新審視了上海義務教育在新的歷史方位中走均衡優質之路的新內涵,重新定義了什么是好學校,更加深刻地認識了課程改革的意義價值,更富勇氣地挑戰著最難攻克的評價難題。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推出了許多重大改革措施。但教育是需要積淀的,教育改革是需要全市十多萬教師共同努力來實施的,從改變教師的理念到逐步影響教學方式再到逐步提升教育境界都需要時間和長期艱巨的過程,因此更需要我們具有堅持到底的韌勁。任何教育政策的改變,又往往需要重新調整教育制度,重新塑造教育文化,它所反映出的效果往往有緩顯性,因此,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遵循教育規律來不得半點急功近利。
在未來的日子里,上海基礎教育改革一定會遇到更加艱巨的挑戰,因為今天所有靠物質、靠金錢所能解決的問題都不再是主要問題,最難的問題還在于讓教育真正回歸到“人”的本原上來,讓“人”成為教育的目的。我想,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基礎教育發展一定會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取得成績,長期以來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也會逐步得到緩解。
教育的未來不復雜不艱澀,用最簡單的詞語概括就是“回歸”,回歸人的自身發展。未來的教育,誰對人的研究更加透徹,誰對教育規律的把握更加深刻,誰就找到了振興民族、造福人類的幸福和希望。(作者尹后慶系上海市教委原巡視員,作為一個與上海基礎教育一起成長、親力親為的見證人,他將上海基礎教育改革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反復提煉而出的鮮活經驗濃縮在《見證變革——站在上海基礎教育轉折點上》一書中,表達了一個教育管理者對基礎教育發展的全新理解和深刻認識)
【教育的未來就是回歸-議論文】相關文章:
素質教育是教育本質的回歸議論文06-25
這就是未來的我議論文03-01
伸手就是你的未來議論文07-08
呼喚誠信回歸議論文05-19
議論文熱點論點:回歸誠信05-09
超越與回歸-初三-議論文01-08
回歸“素色”-議論文800字01-10
這就是未來的我01-08
我就是對未來的期待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