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前三分鐘的哲理小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2024年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14個
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4年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僅供參考。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1
我們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么。曾經的夢想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不知接下來該怎么辦。或許看了下面3分鐘的故事,你會有所啟發。
一只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只舊鐘當中。兩只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只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3200萬次以后,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3200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么大的事?辦不到,我辦不到。”
另一只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 小鐘將信將疑的說,“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就試試看。”
小鐘很輕松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滴答”再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3200萬次。
勵志感悟:
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欠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其實,我們不必想一月、甚至一年之后的事,只要想著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該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這只小鐘一樣,每秒“滴答”擺一下,成功的喜悅就會慢慢浸潤我們的生命。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2
蝸牛的故事
小蝸牛問媽媽:
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
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只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
姊姊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卻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
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
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么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
蚯蚓弟弟會鉆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
我們好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
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3
取得成就的方法
故事:有人問畢加索:“人們都稱你為藝術的前衛。請問“前衛”是什么概念?”畢加索深有感觸地說:“前衛就是受到從后面來的攻擊比從前面來的多得多!”
點撥:其實取得成就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有走在別人前面的勇氣就可以了。
感悟:萬事需求脫俗,品味更需脫俗。媚俗和隨大流的人雖然受到的攻擊少些,但終究無法取得出眾的成就。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要有走在別人前面的勇氣和信心,盡管這樣受到來自后面的攻擊會多些。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4
“禿頭論證”
哲學上有“禿頭論證”的理論,它含有這樣的問題:少一根頭發能否造成一個禿頭——回答說不能。再少一根怎么樣——回答說還是不行。這個問題一直重復下去,到后來,回答卻是已成為禿頭了,而這在一開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為禿頭的界限是頭發一萬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沒有?無法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當頭發還剩下一百根,十根時,人們早已毫不遲疑地公認其為禿頭了。突變是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漸變中發生的.,當你驚覺時,事物的性質早巳走到了反面。
我們的環境變化也是如此。森林正在減少,能在曠野見到零星的樹木卻再也見不到森林的情景即將發生;動物正在消亡,能在動物園中見到獅虎豹象卻再也見不到野獸的情景悄然來臨;空氣、水質正在惡化,臭氧層空洞正在擴大……
也許,在21世紀20、或50、或80年代,地球人驀然回首,才體味到生活已萬事全非。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5
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了井里,它伸長脖子哀鳴著向井外求救。驢子的主人聽到叫聲,立即喊來附近的鄰居,商量著如何把驢子弄上來。但是大家想了大半天,還是一籌莫展。最后,有人說,反正驢子老了,就填填土把驢子埋掉吧,況且這口枯井遲早要填上的。主人同意了。于是人們拿起鏟子,開始填井。當第一鏟泥土落到枯井中的時候,驢子驚恐萬丈――它顯然明白了主人的`意圖。又一鏟泥土落到枯井中,驢子這時出乎意料地安靜了。此后每一鏟泥土打在它背上,驢子努力抖掉,踩在腳下,把自己墊得高一點。人們不斷地把泥土往井里扔,驢子不斷地抖落它背上的泥土。就這樣,驢子終于慢慢地升到了枯井口,在眾人驚奇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地走出了枯井。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6
一個年老的印度大師對總是抱怨的弟子感到厭倦了。有一天,他派他的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后,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吐了口吐沫。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抓一把鹽放進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鹽倒進湖里,老者說:“再嘗嘗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問道:“什么味道?”
“很新鮮。”弟子答道。
“你嘗到咸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年輕人答道。
這時大師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就象是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么多。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于我們將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當你處于痛苦時,你只要開闊你的胸懷……
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個湖泊。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7
次非逃生的哲理故事
楚國人次非在別的國家得到一把寶劍,他準備把它帶回家鄉。回鄉途中乘船渡江,船到江心時,兩條蛟龍從水里竄出,激起的水花像暴雨一樣落下來,次非問船夫:“在水里遇到蛟龍,我們還能活命嗎?”
船夫害怕地說:“遇到一條蛟龍我們都活不了,更別說兩條了。”
一船人都嚇得發抖,癱軟在船上等死。次非從背上抽出寶劍說:“蛟龍不過是江中腐朽的枯骨,今天,拼也是死,不拼也是死,我拿這把寶劍豁出去了。”說著跳到江中,與蛟龍搏斗。
船上的'人只看見江水像開了鍋一樣翻滾,在漫天的水花中看不清蛟龍,更看不見次非。最后,江中平靜下來,鮮血從水底一陣一陣地冒出,蛟龍的尸體也慢慢浮出了水面,最后,次非從水里探出頭來,回到了船上,一船人因他的拼命而得救了。
哲理點撥:面臨絕境的時候,與其受命運擺布,不如與命運抗爭到底。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8
有一只青蛙,長期居住在一口深井里。它每天看到的只是井口上方的一小塊天空,卻以為那就是整個世界。有一天,一只小鳥飛到井口,告訴青蛙外面的世界有多么廣闊,天空有多么遼闊。
青蛙卻不信,它認為小鳥在吹牛。小鳥無奈地搖了搖頭,飛走了。青蛙繼續過著它井底的生活,對外面的世界一無所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不能像井底之蛙一樣,只看到自己眼前的一小片天地,而忽略了外面更廣闊的世界。我們應該保持開放的心態,勇于探索未知,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認知。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和變化,成為更加優秀的人。
同時,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不要過于自信或固執己見。有時候,我們需要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尤其是那些有經驗和見識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因為自己的無知和偏見而做出錯誤的決策。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9
一滴水在宇宙中只不過是一個微小的點,可是它卻能反映出整個太陽。這就意味著整個太陽被“壓縮”進一個水滴之中。于是,當我們面對清晨綠葉上的串串露珠時,仿佛看到無數的`太陽在微風中舞蹈;當我們凝視到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時,似乎看到了一個奧妙無窮的宇宙。
佛說:“一花一世界。一沙一菩提。”古語云:“窺一斑而見全豹。”一滴晨露中能映照出整個太陽,“小”與“大”其實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截然對立、毫無聯系,由此我們明白細小的事物中同樣蘊涵著人生的真諦,日常瑣屑中同樣能領悟生活的本質。不過世上也有目光如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人,也有心存芥蒂難以容人的人,所以,只有敏銳的目光才能“一葉知秋”,洞悉宇宙的奧秘,只有寬廣的胸懷才能擁抱整個世界。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10
在一個遙遠的古代,有個叫塞翁的老人,他養了一匹健壯的馬。有一天,這匹馬突然走失了,鄰居們都來安慰塞翁,說他的損失很大。塞翁卻笑著說:“焉知非福呢?”
不久,那匹馬竟然自己跑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一匹胡人的駿馬。塞翁的兒子非常喜歡這匹駿馬,便騎著它出去游玩。沒想到,兒子從馬背上摔下來,折斷了腿。鄰居們再次前來慰問,塞翁依然淡然地說:“焉知非福呢?”
后來,胡人大舉入侵邊境,附近的青壯年都被征召去打仗,很多人戰死沙場。而塞翁的兒子因為腿傷,得以留在家中,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的'得失往往難以預料,有時候看似是壞事,實則可能是好事;有時候看似是好事,實則可能是壞事。因此,我們應該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得失,不要過于悲喜。同時,我們也要學會在困境中保持樂觀,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機遇等待著我們。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11
日本北海島出產珍貴的鰻魚,海邊漁村的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十分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回到后,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人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港后全部都是死的。由于鮮活的鰻魚的價格要比死鰻魚貴一倍以上,因此沒幾年的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翁。老漁翁臨終時把秘決傳授給了兒子。
原先,老漁民保證鰻魚不死的秘決,就是在整倉的`鰻魚中,放進幾條狗魚。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死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倉的對手,為了求得生存,便在鰻魚堆里四處亂竄,這樣反而把整倉死氣沉沉的鰻魚給救活了。
【人生哲理】:狗魚與鰻魚的“死對頭”關系,成就了魚倉中鰻魚的生存;反之,沒有鰻魚,漁倉中的狗魚也是死氣沉沉。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12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心得: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13
著名表演藝術家英若誠成長在一個熱鬧的大家庭中,家里總是人來人往,每頓飯都是一大家子人圍坐在餐桌旁。有一天,英若誠突發奇想,決定給家人們一個驚喜。他趁著大家還沒進餐廳之前,悄悄藏身在一個角落里,準備等待他們發現自己不在的'時候再跳出來。
英若誠感到有些尷尬,因為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他不在場。大家吃喝玩樂之后陸續離開,他才默默地走出來,開始吃剩下的菜。
自那以后,他就告戒自己:永遠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則會大失所望。
不要自以為是,整天對著鏡子琢磨著自己的打扮,其實別人并不一定會注意到。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和事情要忙,不會總在意你的細枝末節。所以,放下虛榮,專注于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不要總是為了別人的看法而糾結,做好自己最重要。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 14
在一個漆黑的晚上,老鼠首領帶領著小老鼠出外覓食,在一家人的.廚房內,垃圾桶之中有很多剩余的飯菜,對于老鼠來說,就好像人類發現了寶藏。
正當一大群老鼠在垃圾桶及附近范圍大挖一頓之際,突然傳來了一陣令它們肝膽俱裂的聲音,那就是一頭大花貓的叫聲、它們震驚之余,更各自四處逃命,但大花貓絕不留情,不斷窮追不舍,終于有兩只小老鼠走避不及,被大花貓捉到,正要向它們吞噬之際,突然傳來一連串兇惡的狗吠聲,令大花貓手足無措,狼狽逃命。
大花貓走后,老鼠首領施施然從垃圾桶后面走出來說:"我早就對你們說,多學一種語言有利無害,這次我就因而救了你們一命。"
故事啟示:多一門技藝,多一條路、"不斷學習實在是成功人士的終身承諾、 只有一個洞穴的老鼠很快被捉。
【課前三分鐘哲理小故事】相關文章:
課前哲理小故事13篇01-07
課前三分鐘的哲理小故事(精選27篇)01-30
課前哲理故事(精選35個)08-07
經典小哲理故事06-27
經典的哲理小故事03-06
哲理小故事07-05
經典哲理小故事06-07
經典小哲理故事03-06
三分鐘哲理小故事作文(精選20篇)06-15
經典勵志哲理小故事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