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精選25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系,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于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哲理小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哲理小故事 篇1
一天,幾個白人小孩在公園里玩。這時,一位賣氫氣球的老人推著貨車進了公園。白人小孩一窩蜂地跑了上去,每人買了一個氣球,興高采烈地追逐著放飛的氣球跑開了。白人小孩的身影消失后,一個黑人小孩怯生生地走到老人的貨車旁,用略帶懇求的語氣問道:“您能賣給我一個氣球嗎?”
“當然能夠,”老人慈祥地打量了他一下,溫和地說,“你想要什么顏色的`?”
他鼓起勇氣說:“我要一個黑色的。”
臉上寫滿滄桑的老人驚詫地看了看這個黑人小孩,隨即遞給他一個黑色的氣球。
他開心地接過氣球,小手一松,氣球在微風中冉冉升起。
老人一邊看著上升的氣球,一邊用手輕輕地拍了拍他的后腦勺,說:“記住,氣球能不能升起,不是正因它的顏色,而是正因氣球內充滿了氫氣。”
【哲理】成就與出身無關,與信心有關。這個世界是用自信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自信,用心的應對自我所擁有的一切,這種用心和自信會幫忙人登上成功的山頂。
哲理小故事 篇2
有一位知名畫家,對登門求教的青年畫家總是很耐心地給人看畫指點,常常一耽擱就是大半天。對于有潛力的青年畫家,他還熱心地向有關部門、媒體推薦,更是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他的時間很寶貴,但提攜后輩完全是盡義務的。于是,就有人不解地問他:“您隨便畫一幅畫就是幾千上萬塊錢,多畫點畫多好,何必把時間都浪費在這些小人物的身上?”
他愣了愣,然后笑著說:“40年前,我拿了自己的畫作到了省城,想請自己敬仰的一位畫家指點一下。那畫家看我是無名小卒,連畫軸都沒讓我打開,就推說自己有事,下了逐客令。因為這件事,我發(fā)奮學藝,總算有了一點小名氣。但我時刻記得那一次冷遇,時刻提醒自己,一個人是否形象高大,并不在于他所處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懷、修養(yǎng)。雖然給青年人指點浪費了我的.時間,但卻有可能成就這個青年的一生。我們現在有機會站在山頂上,在我們往下望的時候,如果我們肯在關鍵的時刻扶年輕人一把,將來年輕人也許會有同樣的機會站到山頂上。”
問他的人沉默了,站在山頂上往下望,會從我們來時的路上看到別人未來的人生。
哲理小故事 篇3
“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后第三天。
正在為排兵布陣發(fā)愁的將軍馬歇爾想到了一個陸軍上校。因為多年前的一次演習,這位陸軍上校出色地完成了艱難無比的保障任務,他給馬歇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當他推開陸軍參謀長辦公室的大門,馬歇爾開門見山地問:“我們在遠東太平洋的行動方針將是什么?”
上校聽了這個問題,知道這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問題,但并沒有因為要在將軍面前表現自己而信口開河,而是誠懇又冷靜地答道:“將軍,我需要幾十分鐘時間來考慮這個問題。”
正是這一并非最佳之回答,改變了“二次大戰(zhàn)”的走向。因為馬歇爾正在尋找的',恰是一位能夠三思而后行的統帥,而非一位僅能攻城略地的猛將。正是這位沒干過連長、營長,也沒當過師長、軍長,更沒有指揮過一支部隊打過任何硬仗的上校,在此后的四年時間里,擔當起300萬大軍的統帥,成功指揮人類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登陸戰(zhàn)役,并被擢拔為五星上將,與當初的伯樂馬歇爾將軍平起平坐。他就是德懷特·戴維·艾森豪威爾,美國第34任總統。
世間的許多人,都在為機遇姍姍來遲苦惱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人們面對機遇時的機智、機靈、機敏,常常讓他們與機遇失之交臂。
哲理小故事 篇4
非洲的尼羅河里生活著一種全身碧綠的蝦子,當地人都叫它“綠蝦”。
這種綠蝦的奇特之處不在于它的顏色,而是它的生活方式。
綠蝦的一生都生活在扁魚的嘴里,這聽起來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令人驚奇的是,相對于瘦小的綠蝦來說,扁魚是龐然大物,而綠蝦在扁魚的`嘴里生活得優(yōu)哉游哉,絲毫不擔心扁魚會吞下自己。后來,漁民們終于發(fā)現了其中的奧秘。
原來,弱小的綠蝦有一門絕活,那就是會不停地晃動自己身體來吸引其他小魚成為扁魚的美餐。如果沒有綠蝦的幫助,扁魚覓食將會變得很困難。而綠蝦呢,也樂于為扁魚效勞,因為一旦離開扁魚的保護,它們很快就會成為其他生物嘴里的快餐。
對于扁魚和綠蝦來說,這是相互利用的關系。扁魚被綠蝦利用,是借助強者的力量來保護自己;綠蝦被扁魚看重,是為了方便自己覓食。如果不是被雙方利用,綠蝦和扁魚或許就永遠也找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不僅是動物界,人類也是如此。
當你被別人利用的時候,你也在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并從中發(fā)現自身與眾不同的價值,從而找到適合自身發(fā)展的生存之道。
哲理小故事 篇5
他出生在英國的博爾頓,是一名動物標本剝制師,常年與各種各樣的動物打交道。工作枯燥前途渺茫,這讓他很苦惱。
有一天,他來到家附近的天鵝飼養(yǎng)廠。河邊散落著一片片潔白的羽毛,此時正是天鵝換羽期,每到換羽期,在河邊嬉戲的天鵝都會脫落下許多羽毛。他小心翼翼地撿起來凝視著,這么漂亮的羽毛就這樣零落在泥水里,多么可惜呀。
他把幾片羽毛放在掌心里,潔白的羽毛有著一種靈動的美。他突然間想起,有一年曾在新西蘭,看到那里的毛利人,用羽毛來制作藝術品,但那種藝術品很粗糙,就是把幾根羽毛用一種膠,粘貼成各種動物形狀來出售,毫無美感而言。但卻激起了他的`靈感,如果在這些羽毛上畫出漂亮的圖案,那么這些羽毛不再是隨意丟棄在河邊的廢物,而將成為人們欣賞的藝術品。
他馬上沿著河邊,把那些散落的羽毛,一根根地撿起來,寶貝似地捧回家里。此前的他從來沒有拿過畫筆,一切都將從頭學起。他把這些臟兮兮的羽毛清洗干凈,用鑷子將一片片羽毛拉直展開,然后在上面作畫。這是一項緩慢而艱辛的工作,一次次失敗,又一次次重新開始。他幾乎足不出戶,潛心研究創(chuàng)作,整整四年時間,他的羽毛畫終于成功問世。
藝術之美來源于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誰能想象得出如此輕薄的羽毛上竟能繪畫,而他不僅給這些輕盈的羽毛,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變成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作品,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色彩斑斕。他就是英國的藝術家伊恩?達維。
如今,達維的每幅“天鵝羽毛畫”要賣到700英鎊的高價,不僅成為威爾士現代藝術博物館中的展品,還榮幸地成為格格斯特郡自然藝術博物館的常駐藝術家。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用心去品味生活,發(fā)掘生活中的美并給予創(chuàng)造,那么小小的羽毛,也能成就美麗的人生。
哲理小故事 篇6
有人問佛陀說:“我身體一直很不好,到處求神問卜,但是卻毫無幫助。請您開示我到底要不要信神呢”?
佛陀問他:“前面那一個村落的農民,在春天時,他們不去耕田播種,而只是天天在神的前面祈求賜給他們豐收,到了秋天,神會賜給他們豐收嗎”?
“我想不會的”。
“一個農夫在春天很努力的.去耕耘、播種、灌溉、施肥、除草,但他并沒祈求神賜給豐收,他在秋天會不會有收獲呢”?
“我想他會有收獲的”。
“現在我再問你,一個人不務正業(yè),不運動,這個人的家境會好嗎?身體會健康嗎”?
“這是不大可能的”。
由佛陀的這些開示,我們可以知道,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成果,沒有偶然或僥幸的成功,世間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緣果”聚合所形成的,因此,人人向往的福報也是需要認真去耕種才能得到的,而不是只憑空口的祈求而能實現的。
哲理小故事 篇7
英國勞埃德保險公司曾從拍賣市場買下一艘船,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138次遭遇冰山,116次觸礁,13次起火,207次被風暴扭斷桅桿,然而它從沒有沉沒過。
勞埃德保險公司基于它不可思議的經歷及在保費方面給帶來的可觀收益,最后決定把它從荷蘭買回來捐給國家、現在這艘船就停泊在英國薩倫港的國家船舶博物館里。
不過,使這艘船名揚天下的卻是一名來此觀光的律師、當時,他剛打輸了一場官司,委托人也于不久前自殺了、盡管這不是他的第一次失敗辯護,也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例自殺事件,然而,每當遇到這樣的事情,他總有一種負罪感、他不知該怎樣安慰這些在生意場上遭受了不幸的人。
當他在薩倫船舶博物館看到這艘船時,忽然有一種想法,為什么不讓他們來參觀參觀這艘船呢?于是,他就把這艘船的歷史抄下來和這艘船的照片一起掛在他的律師事務所里,每當商界的'委托人請他辯護,無論輸贏,他都建議他們去看看這艘船。
它使我們知道: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故事啟示:雖然屢遭挫折,卻能夠堅強地百折不撓地挺住,這就是成功的秘密、 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沒有不帶傷的。
哲理小故事 篇8
有個人一生碌碌無為,窮困潦倒。一天夜里,他實在沒有活下去了勇氣了,就來到一處懸崖邊,準備跳崖。
自盡前,他號啕大哭,細數自己的種種遭遇和挫折。崖邊巖上生有一棵低矮的樹,聽到它的種種經歷,也禁不住地流下了眼淚。此人見樹流淚,就問道:看你流淚,難道你同我有相似的不幸嗎?
樹說:我怕是這世界上最苦命的'樹了。生在這巖石的縫隙之間,終年營養(yǎng)不足;環(huán)境惡劣,讓我枝干不得伸展;根基淺薄,又使我風來欲墜。看我似堅強無比,其實我是生不如死呀!
此人不禁與樹同病相憐,就對樹說:既然如此,為何還要茍活于世。
樹說:我死倒是極其容易,但這崖邊便再無其他樹了。你看我頭上這個鳥巢沒有?此巢為兩只喜雀所筑,一直以來,它們在這里棲息生活,繁衍后代。我要是不在了,兩只喜雀可咋辦呀?
此人聽罷,忽有所悟,就從了懸崖邊退了回去。
【啟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其實,每個人都不只是為了自己而活著,一個再渺小、再卑賤的人,對于他人來說都是一棵偉岸的樹。
哲理小故事 篇9
有一個人想掛一張畫。他有釘子,但沒有錘子。鄰居有錘子。于是他決定到鄰居那兒去借錘子。
就在這時候他起了疑心:要是鄰居不愿意把錘子借我,那怎樣辦?昨日他對我只是漫不經心地打招呼,也許他匆匆忙忙,也許這種匆忙是他裝出來的,其實他內心對我是十分不滿的。什么事不滿呢?我又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是他自我在多心罷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給他。而他為什么會不借呢?怎樣能拒絕幫別人這么點兒忙呢?而他還自以為我依靠他,僅僅正因他有一個錘子!我受夠了。
于是他迅速跑過去,按響門鈴。鄰居開門了,還沒來得及說聲“早安”,這個人就沖著他喊道:“留著你的錘子給自我用吧,你這個惡棍!”
【哲理】消極的思想造成錯誤的行為,用心的`心態(tài)能夠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
哲理小故事 篇10
開會的時候,遇到一位老太太,又美麗又丑陋的老太太。
她氣宇軒昂地坐在椅子里,仿佛驕傲高貴的女王。女友說,瞧,核桃皮似的,還打扮得艷如桃花,語氣中的蔑視和不屑無遮無攔。
我還發(fā)現老人扶在椅子把手上的左臂不停抖動,從袖口伸出的則是一只干燥樹皮樣的手。
但,無法否認,她打扮得極其精致:梳得紋絲不亂的發(fā)髻,兩只銀光閃動的大耳環(huán),朱紅色光滑如水的裙子。連指甲都精心修剪過,涂著淡紫色的油彩。我微微笑了笑,算招呼。您?目光落在她發(fā)抖的手臂上。
涂了口紅的嘴咧開,她表情愉悅,雖然丑,卻親善。“我患了帕金森氏綜合癥,已經兩年了,”她更柔和地凝視我,“你覺得我很可憐是不是?”
我誠懇地搖頭。這樣的打扮一定專門有人伺候,決不該屬于可憐的'人。
“我很丑是不是,不該這樣賣弄?”
我無法表態(tài)。相貌的丑陋似乎跟裝扮的美麗不搭界,但是,假如有一天,我變丑、變老、變得身殘體弱,會不會自暴自棄?她不再解釋,淺淺笑,風輕云淡。
傳說蝸牛從前是沒有殼的。軟綿綿的身體上伸出丑陋的觸須,很多動物都對它嗤之以鼻。蝸牛爬到上蒼那里去,祈求上蒼賜給它一個殼。
為什么一定要裝美麗的殼呢?虛偽還是自欺欺人?
蝸牛沉思片刻,鄭重回答:為了僅此一次的生命。
很久以后,我想起那個已經淡忘了容顏的老太太,突然肅然起敬。
還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貴的?為這僅此一次的生命,難道不該活得漂漂亮亮!
哲理小故事 篇11
幾年前到韓國出差,有一件小事令我至今難忘。
在韓期間參加了幾場研討會,會場設有飲水處。第一次到這類飲水處,卻找不到水杯。只看到飲水器旁邊放著一疊紙,像辦公桌上用來寫備忘錄的貼紙一樣的東西。有人就拿起這玩意裝水飲用。我拿起一片,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小紙口袋。尺寸比一張名片稍大,上面有英文寫著BEST MINERAL WATER CUPS(最好的礦泉水杯),用手撐開即可裝水飲用(見下圖)。裝水量也就夠喝一兩口,想多喝只能再裝。
媒體經常有“如今我們是否還應該省儉”之類的討論。在我看來,韓國社會比我們富裕,但他們比我們講究節(jié)約。我也到過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發(fā)現人家也比我們注意節(jié)約資源。我在英國一家大學訪問期間,住在校園附近的一家旅館。它的房間不大但舒適,陳設優(yōu)雅而不奢華。浴室不放牙刷牙膏肥皂毛巾,墻上貼了告示:為了環(huán)保和節(jié)約,如有需要可到柜臺索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淋浴設備:電熱水器,淋浴龍頭的出水孔極為細密,噴出的不是水柱倒像是濃霧,洗一次澡用的水大概也只有我在家里用的三分之一。我回國后跟家人談起,曾開玩笑說,英國人是用噴霧器沖涼的。
這些國家都比我們富裕,但社會的整體取向并不奢華,而是注重省儉。在個人是省錢(老板省成本),在社會是節(jié)約了資源。
哲理小故事 篇12
一懶人整天抱怨上天沒讓他出生在豪門之家,憤怒于大千世界沒給他一席發(fā)財之地,甚至痛恨財運之神偏心,一直沒讓他發(fā)大財。絕望之下,懶人想盡一切辦法,找到了山上的大師,并將內心的不滿一股腦兒全都倒給了智者,期望他能給自己指明一條能迅速發(fā)財致富的道路,最好是越快越好。
大師聽完他喋喋不休的抱怨之后,平靜一笑說:“這個很簡單,我可以告訴你發(fā)財致富的道路。”
懶人大喜,忙伏地作膜拜狀,且一臉虔誠地等著智者的答案。
“多一些辛勤汗水,少一些懶惰之心;多一些堅定之心,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些智慧,少一些貪欲……”
“不不不,我不想聽這些大道理,”懶人迫不及待打斷了大師的話,“你只要告訴我,什么辦法能快速致富,最好是立即、馬上。”
大師長嘆一聲:“唉,我可以告訴你發(fā)財致富之道,卻實在沒有快速致富,特別是立即致富的答案呀。”
大師看懶人一臉失望之情,微微一笑,“不過,我可以滿足你的一個愿望,只能是一個。”
懶人大喜過望,脫口而出:“我要全世界的錢現在就全都屬于我。”
懶人話音剛落,大師點了點頭,念了聲佛號,只見大把大把的錢突然從天而降,鋪天蓋地往懶人身上砸去。
最終,懶人的愿望實現了。但是,懶人最終卻被大把大把的錢砸死了。
看著壓在身上數也數不清的錢,懶人臨死前氣若游絲地說:“原來,即使想賺再多的.財富,還得要一個能夠接得下的容器。”
大師長嘆曰:“世間萬物,凡欲所求,即使再多的財富,也必經辛勤拼搏、腳踏實地鑄就的容器,方能容納得下。”
哲理小故事 篇13
一只章魚的體重能夠達70磅。但是,如此龐大的家伙,身體卻十分柔軟,柔軟到幾乎能夠將自我塞進任何想去的地方。
章魚沒有脊椎,這使它能夠穿過一個銀幣大小的洞。它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將自我的身體塞進海螺殼里躲起來,等到魚蝦走近,就咬斷它們的頭部,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然后美餐一頓。對于海洋中的其他生物來說,它能夠被稱得上是最可怕的動物之一。
但是,人類卻有辦法制服它。漁民掌握了章魚的天性,他們將小瓶子用繩子串在一齊沉入海底。章魚一看見小瓶子,都爭先恐后地往里鉆,不論瓶子有多么小、多么窄。
結果,這些在海洋里無往不勝的章魚,成了瓶子里的囚徒,變成了漁民的獵物,變成人類餐桌上的.美餐。是什么囚禁了章魚?是瓶子嗎?不,瓶子放在海里,瓶子不會走路,更不會去主動捕捉。囚禁了章魚的是它們自我。它們向著最狹窄的路越走越遠,不管那是條多么黑暗的路,即使那條路是死胡同。
【哲理】工作生活中,咱們經常會遇到許多羈絆和束縛,對于它們,咱們毫無辦法。殊不知囚禁咱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我,是咱們不健康的心態(tài)和偏激的態(tài)度。
哲理小故事 篇14
一個年老的印度大師對總是抱怨的弟子感到厭倦了。有一天,他派他的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后,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吐了口吐沫。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抓一把鹽放進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鹽倒進湖里,老者說:“再嘗嘗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問道:“什么味道?”
“很新鮮。”弟子答道。
“你嘗到咸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年輕人答道。
這時大師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就象是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么多。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于我們將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當你處于痛苦時,你只要開闊你的胸懷……
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個湖泊。
哲理小故事 篇15
蘋果快要成熟之時,一只老狐貍每天晚上都要來到一棵蘋果樹下張望注視那可愛的蘋果。一連數日,這只老狐豬都極有耐心地仰望著那美妙可愛的蘋果饞得垂涎欲滴。
蘋果樹為此極為困惑地問道:“你在這兒等什么呢?”
老狐貍回答道:“我在等待你樹上的蘋果掉下來。”
蘋果樹說道:“你這不是做夢吧!你這樣苦苦地等待有什么用呢?不久你就會后悔的'。”
老狐貍說道:“我有目的地等待,我并非在做夢;我從不做無用的事,我知道只要你的果子成熟了,它就會自然而然地掉下來,所以我要一直耐心地等待著你的果子掉落下來;我既然決定在這里耐心地等待,我就不會后悔的。”
蘋果樹聽了老狐貍的話,它感到極為好笑,它笑到禁不住全身都晃動起來,它樹上的一些熟透了的蘋果便掉到了地上,老狐貍輕而易舉地得到了那美妙可愛的蘋果。
老狐貍隨后對蘋果樹說道:“你瞧,我老謀深算,這樣執(zhí)著地等待,我現在不是如愿以償地得到你樹上的那些美妙的果子了嗎?”
正確地耐心等待,必然會有美好的收獲!
哲理小故事 篇16
有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時常輕視飽經風霜的老人。
一天,父子倆同游公園。青年順手摘了一朵鮮花,說道:"爸爸,我們青年人就像這朵鮮花一樣,洋溢著生命的活力。你們老年人,怎么能和青年人相比呢?"
父親聽罷,在經過小賣部的.時候,順便買了一包核桃,取出一顆,托在掌心里,說道:"孩子,你比喻得不錯。如果你是鮮花,我就是這干皺的果實。不過,事實告訴人們:鮮花,喜歡讓生命顯露在炫目的花瓣上;而果實,卻愛把生命凝結在深藏的種子里!"
年輕人還不服氣:"要是沒有鮮花,哪兒來的果實呢?"
父親哈哈大笑:"是啊,所有的果實,都曾經是鮮花;然而,卻不是所有的鮮花都能夠成為果實!"
哲理小故事 篇17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于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xù)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后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并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后,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哲理小故事 篇18
那年,我沒考上大學,心灰意冷,整天待在家中,悶悶不樂。父親為了讓我盡快走出落榜的陰影,常帶我出去散心。
一天,我與父親來到一個池塘邊。父親揀起一些石子,放進我的手里,說:“能扔中那朵荷花嗎?”我瞄準荷花,將手中的石子一塊塊地扔出去,結果一塊也沒有扔中。父親感嘆地說:“看準了目標,不是都能擊中的啊!”頓了頓,他接著說,“就像考大學,看準這個目標的'人不少,但看準了的,不一定都能考上。”
父親又揀起一些石子放在我手里,說:“你隨意扔扔看。”扔出去的石子落進水里,濺起細密的波紋,波紋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出熠熠的光彩。
“美嗎?”父親問。
我點了點頭。
“你看,石子落在哪里,就以哪里為‘靶心’,激起美麗的漣漪。人若能像這些石子一樣,不論是否達到預定的目標,都熱愛自己所處的世界,世界也就會因你的愛而美麗。”父親開導我。
父親的話,讓我懂得了,那些沒有扔中荷花的石子,也能濺起美麗的漣漪。于是,我努力使自己振作起來,利用空閑時間學習寫作。后來,一些文章陸續(xù)發(fā)表,我也開始走出生活的陰影,變得開朗起來。
感謝父親,他使我感悟了人生的哲理,并改變了自己的一生。處處都是生活的“靶心”,都是為之奮斗的目標,只要努力去做,就能開出絢麗的花,結出甘甜的果。
哲理小故事 篇19
有一天,一只蝦慢慢的爬出來溜達。
蝦見到螃蟹身上有時呈現出好看的紅色,很是羨慕。
于是它問螃蟹,“你身上的紅色真好看,我要怎樣才能和你一樣呢?”
螃蟹告訴蝦,它常常跑到陸地上曬太陽,當強烈的陽光照耀它時,身上便呈現出好看的紅色。
蝦聽后興奮不已,一躍跳到了岸上,也學著曬起了太陽,結果卻被太陽曬死了。
故事寓意:
故事里的蝦沒有充分認識到自身活動的規(guī)律和生活習性,盲目跳到岸上去曬太陽,可見,迷失自我的過程,也就是釀造悲劇的.過程哦。其實生存的道理很簡單,只要不模仿別人就行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哲理小故事 篇20
一個農夫的家里總是有老鼠到訪,于是他安裝了一個捕鼠器。
一只老鼠透過墻壁上的洞,看見農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擺弄一個捕鼠器,急忙跑到農場的院子里發(fā)布警報。
但院子里的雞、豬、牛等動物均一笑置之,認為與自己無關。
當天晚上,一條毒蛇被捕鼠器夾住了,農夫的妻子趕來查看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傷了。為給住進醫(yī)院的妻子補身子,農夫把雞殺了。
鄰居和朋友們聽說了此事,紛紛輪留照顧農夫的妻子,為了款待他們,農夫又把豬殺了。
后來農夫的妻子毒發(fā)不治而死,許多人前來參加葬禮,于是農夫又殺了牛款待。
一個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雞、 豬、牛等動物失去了生命。
故事寓意:
小朋友們,你從這個故事中看到了什么呢?有些時候你所遇到的.事,其實已經有人告訴你了,你自己不留意最后導致缺口越來越大,最后的結局一定是失敗了。我們不要認為一切事都說的那么無關緊要,我們要盡量懂得體諒對方,對方告訴你的某些事,對你來說都是一個選擇!千萬不要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哦!
哲理小故事 篇21
兩個和尚路過一個村莊,看到孩子們在折磨一只可憐的小貓,他們把小貓拋進池塘,又拽著它脖子上的繩子,把它拖上來,如此反復折騰,小貓已經奄奄一息。
大和尚念了一聲,阿彌陀佛,雙掌合十而立。小和尚從身上摸出幾文錢,把這只貓買了下來。孩子們搶過錢,興高采烈地跑了。
小和尚高興地說,師父,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我救了一只貓的命,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大和尚閉著眼睛道,你恐怕未必能救小貓的命呢。
小和尚仔細看看小貓,它緊閉著眼睛,肚子一鼓一鼓的,鼻子里不斷噴出水來,水里還帶著鮮血。
小和尚不禁垂下淚來,叫道,師父,師父,你救救小貓吧。
大和尚說,我也無能為力啊。
這時一個老婦慢慢走來,看到地上的小貓,舉起手杖就打小和尚,咒罵道,是你把我的'貓弄死的吧?出家人怎能做這種惡事呢?
小和尚捂著腦袋分辯,老人家,不是我把小貓弄死的,是我把小貓救下的!
老婦更是生氣,你還狡辯,小貓已經死了,你還說是你救的!
小和尚叫著師父,躲到老和尚身后。老和尚也不分辯,只是閉著眼睛念經。
老婦的手杖打到老和尚面前,就停住了。她罵道,看你教的好徒弟。然后彎腰撿起死貓,嗚嗚咽咽地哭著,轉身走了。
小和尚隨著老和尚回山,心里很不平靜,他問老和尚,師父,我被冤枉了,你怎么也不替我說句話呢?
老和尚淡漠地說,分辯有用么?
小和尚沉吟著說,也許不管用,但是分辯總比不分辯好吧?那幫孩子真是可恨,這老婦真是糊涂。做好事卻得不到好報。
老和尚道,錯!做事憑的是自然本心,認為是好事再去做,妄圖讓別人感激,好事就不是好事了。
哲理小故事 篇22
有這么一個故事:老族長帶領村民日夜兼程,要把鹽運送到某地換成過冬的大麥。有一天晚上,他們露宿于荒野,星空燦爛。長者依然用祖先世代傳下來的方法,取出三塊鹽投入篝火,占卜山間天氣的變化……大家都在等待長者的“天氣預報”:若聽到火中鹽塊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那就是好天氣的預兆;若是毫無聲息,那就象征天氣即將變壞,風雨隨時會來臨。
長者神情嚴肅,因為鹽塊在火中毫無聲息。他認為不吉,主張?zhí)炝梁篑R上趕路。但族中另一位年輕人,認為“以鹽窺天”是迷信,反對匆忙啟程。第二天下午,果然天氣驟變,風雪交加,堅持晚走的年輕人這才領悟到長者的睿智。其實,用今天的`科學解釋,老族長也是對的,鹽塊在火中是否發(fā)出聲音,與空氣中的濕度相關。換句話說,當風雨欲來,濕度高,鹽塊受潮,投入火中自然喑啞無聲。
年輕人往往看不起老人的哲學,片面地認為它們都是過時的、無用的。其實,一些人生理念如同海鹽,它再老,仍然是一種結晶,并且有海的記憶。
哲理小故事 篇23
寺院里接納了一個年方16歲的流浪兒。這個流浪兒頭腦非常靈活,給人一種腳勤嘴快的感覺。灰頭土臉的流浪兒在寺院里剃發(fā)沐浴后,就變成了一個干凈利索的`小沙彌。
法師一邊關照他的生活起居,一邊苦口婆心、因勢利導地教他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識。看他接受和領會問題比較快,又開始教他習字念書、誦讀經文。也就在這個時候,法師發(fā)現了小沙彌的致命弱點——心浮氣躁、喜歡張揚、驕傲自滿。例如,他一旦領悟了某個禪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師和其他的僧侶炫耀;更可笑的是,當法師為了鼓勵他,剛剛夸獎他幾句,他馬上就在眾僧面前顯擺,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獨尊、不可一世之勢。
一天,法師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送給這個小沙彌,讓他在值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態(tài)狀況。
第二天一早,還沒等法師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著那盆花一路招搖地找上門來,當著眾僧的面大聲對法師說:“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可是,一到早上,它便又收斂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師用一種特別溫和的語氣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沒,沒有,”小沙彌高高興興地說,“它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會吵我呢?”“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以一種特殊的口吻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下,臉刷地一下就紅了,喏喏地對法師說:“弟子知錯了!弟子知錯了!”
哲理小故事 篇24
一個后生從家里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禪院里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閑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么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后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老禪者見狀,問道:“什么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后生大悟!
一只風箏,再怎么飛,也飛不上萬里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么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么,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么牽住了呢?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夜竄奔。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你看,曾經與鷹同一基因的雞,現在怎樣在雞塒邊打轉?你看,曾經遨游江海的魚,現在怎么上了釣鉤而擺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經蹦蹦跳跳的少年,現在是怎樣的滿腸愁云慘淡?你看,當年日記本上紅筆書寫的豪言壯語,現在又怎樣成了黑色的點點符號?
大象在木樁旁團團轉,水牛在樹底下轉團團;我們在一件事里團團轉,我們在一種情緒里轉團團,為什么都掙不脫?為什么都拔不出?
皆因繩未斷啊。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老禪者說:“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哲理小故事 篇25
有個漁人有著一流的捕魚技術,被人們尊稱為“漁王”。然而“漁王”年老的時候非常苦惱,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漁技都很平庸。于是經常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惱:“我真不明白,我捕魚的技術這么好,我的兒子們?yōu)槭裁催@么差?我從他們懂事起就傳授捕魚技術給他們,從最基本的東西教起。凡是我辛辛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們,可他們的捕魚技術竟然趕不上技術比我差的漁民的'兒子!”一位路人聽了他的訴說后,問:“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們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得到一流的捕魚技術,我教得很仔細很耐心。”“他們一直跟隨著你嗎?”“是的,為了讓他們少走彎路,我一直讓他們跟著我學。”路人說:“這樣說來,你只傳授給了他們技術,卻沒傳授給他們教訓,對于才能來說,沒有教訓與沒有經驗一樣,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哲理小故事】相關文章:
小故事哲理故事03-07
哲理小故事12-14
經典哲理小故事(精選)02-02
經典的哲理小故事02-02
經典哲理小故事08-16
經典小故事的哲理08-07
哲理小故事06-24
哲理小故事07-17
經典小哲理故事09-04
哲理的小故事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