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故事

時間:2023-07-10 13:14:45 哲理故事 我要投稿

哲理小故事精品15篇

哲理小故事1

  借錘子

哲理小故事精品15篇

  有一個人想掛一張畫。他有釘子,但沒有錘子。鄰居有錘子。于是他決定到鄰居那兒去借錘子。

  就在這時候他起了疑心:要是鄰居不愿意把錘子借我,那怎樣辦?昨日他對我只是漫不經心地打招呼,也許他匆匆忙忙,也許這種匆忙是他裝出來的,其實他內心對我是十分不滿的。什么事不滿呢?我又沒有做對不起他的事,是他自我在多心罷了。要是有人向我借工具,我立刻就借給他。而他為什么會不借呢?怎樣能拒絕幫別人這么點兒忙呢?而他還自以為我依靠他,僅僅正因他有一個錘子!我受夠了。

  于是他迅速跑過去,按響門鈴。鄰居開門了,還沒來得及說聲“早安”,這個人就沖著他喊道:“留著你的錘子給自我用吧,你這個惡棍!”

  【哲理】消極的`思想造成錯誤的行為,用心的心態能夠避免一切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

哲理小故事2

  有一天,上帝來到人間,遇到一個智者正在鉆研人生的問題。上帝敲了敲門,走到智者面前說:“我也為人生感到困惑,我們能一起探討探討嗎?”

  智者畢竟是智者,他雖然沒有猜到面前這個老者就是上帝,但也能猜到此人絕不是一般的人物。他正要問上帝您是誰,上帝說:“我們只是探討一些問題,完了我就走了,沒有必要說一些其他的問題。”

  智者說:“我越是研究就越是覺得人把類是一個奇怪的動物,他們有時候非常善用理智,有時候卻非常的不明智。”

  上帝感慨說:“這個我也有同感。他們厭倦童年的美好時光,急著成熟,但長大了又渴望返老還童;他們健康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犧牲健康來換取財富,然后又犧牲財富來換取健康;他們對未來充滿焦慮,但卻往往忽略現在,結果既沒有生活在現在,又沒有生活在未來;他們活著的時候好象永遠不會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象從沒活過,還說人生如夢。”

  智者對上帝的論述感到非常的精辟,他說:“研究人生的問題很是耗費時間的,您怎么利用時間呢?”

  “是嗎?我的時間是永恒的,對了,我覺得人一旦對時間有了真正透徹的理解,也就真正弄懂了人生了。因為時間包含著機遇,包含著規律,包含著人間的一切,比如新生的生命、沒落的'塵埃、經驗和智慧等等人生至關重要的東西。”智者靜靜地聽上帝說著,然后,他要求上帝對人生提出自己的忠告。

  上帝從衣袖中拿出一本厚厚的書,上面卻只有這么幾行字:人啊!你應該知道,你不可能取悅于所有的人;最重要的不是去擁有什么東西,而是去做什么樣的人和擁有什么樣的朋友;富有并不在于擁有最多,而在于貪欲最少;在所愛的人身上造成深度創傷只要幾秒鐘,但是治療它卻需要很長很長的時光;有人會深深的愛著你,但卻不知道如何表達;金錢唯一不能買到的,卻是最寶貴的,那便是——幸福;寬恕別人和得到別人的寬恕還是不夠的,你也應當寬恕自己;你所愛的,往往是一朵玫瑰,并不是非要把它的刺根除掉,你能做的最好的,就是不要被它的刺刺傷,自己也不要傷害到心愛的人;尤其重要的是:很多事情錯過了就沒有了,錯過了就會改變的。

  智者看完了這些文字,激動的說:“只有上帝,才能。”抬頭一看,上帝已經走的無影無蹤了,只是周圍還飄著一句話:“對每個生命來說,最最重要的便是: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上帝。”

哲理小故事3

  一天,兒子拿了本雜志問我:“假如有三個人向你求愛,第一個喜歡請你吃飯,第二個喜歡給你送花,第三個喜歡寫詩贊美你。請問你愿意嫁給哪一位啊?”

  “哪一個也不嫁。”

  “假如這三個人是一個人呢?”

  “那倒愿意考慮考慮。”

  “好了,現在這個人已經是你的了,并且你們在一起已經生活了10年。下面我想問你這么一個問題:10年了,這個男人有點厭倦了,他覺得又是送花,又是請吃飯,又是寫詩,實在有點麻煩了,他想減掉一項工作,請問你想讓他減掉哪一項呢?”

  本來我是想敷衍他的,沒想到這小子還有一招,望著他調皮而又認真的樣子我說:“那就把那頓飯省了吧。”

  “好了,又是十年過去了,這個男人還是覺得有點麻煩,他想再減掉一項,請問你想讓他減掉哪一項?”

  “那就把寫詩免去吧。”

  假如兒子繼續問下去,讓我答應再減掉一項,我豈不愿意嫁給一個既不給我送花,又不請我吃飯,也不給我寫詩的'人嗎?

  按正常的順序問我,我不會同意;而從后往前問,我卻無條件地同意了,這到底是為什么?

  后來我拿那本雜志反復閱讀,發現是愛在起作用。

  沒有愛的時候,你會要求他很多,一旦心中擁有了對他的愛,你就什么都不在乎了。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剛談情說愛的那一陣子,約會時我們要求他提前到達;下雨時,我們希望他拿一把傘出現在公司門口;生日時對他給不給過生日,也非常在意。然而一旦真正地相愛,這一切好像都可有可無了。只要有愛存在,誰會計較外在的東西?

哲理小故事4

  一個年老的印度大師對總是抱怨的弟子感到厭倦了。有一天,他派他的弟子去買鹽。弟子回來后,大師吩咐這個不快活的'年輕人抓一把鹽放在一杯水中,然后喝了它。

  “味道如何?”大師問。

  “苦。”弟子吐了口吐沫。

  大師又吩咐年輕人抓一把鹽放進附近的湖里。弟子于是把鹽倒進湖里,老者說:“再嘗嘗湖水。”

  年輕人捧了一口湖水嘗了嘗。大師問道:“什么味道?”

  “很新鮮。”弟子答道。

  “你嘗到咸味了嗎?”大師問。

  “沒有。”年輕人答道。

  這時大師對弟子說道:“生命中的痛苦就象是鹽;不多,也不少。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痛苦就這么多。但是,我們體驗到的痛苦卻取決于我們將它盛放在多大的容器中。”

  所以,當你處于痛苦時,你只要開闊你的胸懷……

  不要做一只杯子,而要做一個湖泊。

哲理小故事5

  心理邊際效應

  甲去買煙,煙29元,但他沒火柴,跟店員說:“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

  乙去買煙,煙29元,他也沒火柴,跟店員說:“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這一毛買一盒火柴。

  這是最簡單的心理邊際效應。第一種:店主認為自己在一個商品上賺錢了,另外一個沒賺錢。賺錢感覺指數為1。第二種:店主認為兩個商品都賺錢了,賺錢指數為2。當然心理傾向第二種了。同樣,這種心理還表現在買一送一的花招上,顧客認為有一樣東西不用付錢,就賺了,其實都是心理邊際效應在作怪。

  啟示:變換一種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換一種做法結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維方式是很重要的`。

哲理小故事6

  無法歸還的贓物

  上個世紀20年代,歐美上流社會最有名氣的人不是某某貴族或某某富豪,而是珠寶大盜---阿瑟·貝里。他幾乎光顧過所有名流的保險箱、收藏室。當時,如果哪位名人從未被貝里暗算過,圈內人甚至會瞧不起他。

  但法網恢恢,“技藝精湛”的盜賊還是被捕了。18年后,刑滿出獄的貝里已是兩鬢斑白。他獨自搬到一個小鎮上,隱姓埋名過起了平靜的日子。小鎮居民們對他的過去一無所知,都覺得他為人謙虛,是個可敬的.紳士。

  轉眼3年過去了,偶然間,貝里的真實身份被發現了。消息不脛而走,報社來人采訪舊日的江洋大盜。談話中記者的一個問題是:“您可記得當年得手的價值最高的東西是什么?是誰的?”

  “當然記得,”貝里眼中流露出無限悲哀,“被我偷得最厲害的人叫阿瑟·貝里,我偷他的東西是無價之寶,叫光陰。當我想歸還贓物時,卻發現已經不可能了。”

  以貝里的頭腦,他能成為一個學者、一個商人……他的一生本可以很有價值,但因為貪婪,大好時光在偷盜和監牢中虛度了。泣不成聲的貝里在最后只說了一句話:“現在我才意識到,我是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搶劫自己!”

哲理小故事7

  一對年輕的夫婦對面搬來一戶新鄰居。第二天早上,當他們吃早飯的時候,年輕的妻子看到了新搬來的鄰居正在外面洗衣服。

  妻子對丈夫說道:那些衣服洗得不干凈,也許那個鄰居不知道如何清洗。也許她需要好一點的洗衣粉。丈夫看了看了妻子,沉默不語。

  就這樣每次鄰居洗衣服,妻子都會這樣評論對方一番。

  大概一個月后,年輕的妻子驚奇地發現,鄰居的晾衣繩上居然懸掛著一件干凈的衣服,她大叫著對丈夫說:快看!她學會洗衣服了。我想知道是誰教會她這個的.呢?

  她的丈夫卻回答到:?我今天早上一大早起來,然后我把玻璃擦干凈了。

  【啟示】:在我們作出判斷之前,首先要看一下你的窗戶是否干凈。我們所看到的東西取決于眼前窗戶的純凈度。

  在我們作出任何評判之前,我們應該檢查自己是否客觀,是否能看到對方好的一面,而不僅僅是找出問題審判對方。所以請務必擦凈你的窗戶。

哲理小故事8

  一個推銷員對一家庭主婦喋喋不休,把所有產品優點一一介紹,主婦毫無反應,推銷員最后問到:“府上究竟缺少什么?”主婦直接了當的`說:“錢”

  【哲理故事啟示】:我們總在提推銷,什么是推銷?其實就是先認定買得起或可能買東西的人。盲目制定營銷策略,會讓你對根本沒可能的人用盡力氣。

哲理小故事9

  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上了宋朝開國皇帝。但仍有很多割據在南方的勢力沒有歸順大宋朝。為了平定江南,趙匡胤派大將軍曹翰率軍出征。曹翰這個人性情暴躁、粗野,嗜酒如命。

  這一年,曹翰率軍渡過長江,直闖廬山寺。寺里的和尚聽說曹翰來了,都嚇得躲了起來,只有一個叫緣德的老和尚留了下來。

  曹翰來到寺里,只見緣德禪師閉目靜坐,既不起身迎接,也不作揖行禮,就像什么事情也沒發生一樣。曹翰見了,非常惱怒,他拔出長劍,大聲喝道:“老和尚,知道我來了,為何不出來迎接,難道你沒聽說過有殺人不眨的曹翰將軍嗎?”

  緣德禪師依然穩坐在那里。突然,他睜開眼,像利劍一樣,直瞪著曹翰:“我為什么要迎接你呢?難道你沒聽說過有不怕死的和尚嗎?”

  曹翰性情剛烈,對那種怕死的懦夫是非常鄙視的.。他見緣德禪師一點也不害怕,反倒有了幾分敬意,于是改變了說話的口氣,他用較和善的態度問道:“老禪師,難道這廟里只有你一個人嗎?應該還有其他和尚吧?你把他們都叫回來吧!”

  緣德禪師見他口氣軟了,就回答說:“寺院里有規矩,集會時都敲鼓,聽到鼓聲,他們就會回來啦。”緣德禪師用手指了指前方的一個大鼓,又說道:“看見那個鼓了嗎,你自己去敲吧!”

  曹翰走向前去,拿起鼓槌,使勁地敲了起來。鼓聲很大,卻不見一個和尚回來,曹翰感到很奇怪,問道:“我已經敲響了鼓,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回來呀?”

  緣德說:“聽你敲的鼓聲,兇狠而不慈善,透著一股殺氣,所以他們聽到鼓聲也不敢回來。”說完,他起身將曹翰手中的鼓槌拿了過來,在鼓上輕輕地敲了幾下。那聲音細柔和善,沒過多久,躲藏起來的和尚都陸續回來了。

  【感悟】

  為人要做一個心胸磊落、正氣凜然的人,這樣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哲理小故事10

  樹上有只誘人的蘋果,因為太高,掂起腳都夠不到,只好搬來梯子,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蘋果脫枝而落,摔在地上成了一團泥。

  生活中充斥著這種無奈——眼看到手,卻又失去了。但卻不算白費力氣,至少,我知道這只蘋果不屬于我。比如從梯子上下來再去摘另一個還不算晚。

  因此,生命中每一次探索,從本質上說,都是成功。

  “傾斜”

  人在走路的時候,身體要來回擺動,來回傾斜。過分的傾斜,會摔倒;不傾斜,一點也不傾斜,誰能走?誰能走得快?

  人如此,事業發展也是如此。

哲理小故事11

  父親欲對一對孿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為其中一個過分樂觀,而另一個則過分悲觀、一天,他買了許多色澤鮮艷的新玩具給悲觀孩子,又把樂觀孩子送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車房里。

  第二天清晨,父親看到悲觀孩子正泣不成聲,便問:"為什么不玩那些玩具呢?"

  "玩了就會壞的`。"孩子仍在哭泣。

  父親嘆了口氣,走進車房,卻發現那樂觀孩子正興高采烈地在馬糞里掏著什么。

  "告訴你,爸爸。"那孩子得意洋洋地向父親宣稱,"我想馬糞堆里一定還藏著一匹小馬呢!"

  故事啟示:樂觀者與悲觀者之間,其差別是很有趣的,樂觀者看到的是油炸圈餅,悲觀者看到的是一個窟窿。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的人在每個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哲理小故事12

  有一天,素有森林之王之稱的獅子,來到了天神面前:"我很感謝你賜給我如此雄壯威武的體格,如此強大無比的力氣,讓我有足夠的能力統治這整座森林。"

  天神聽了,微笑地問:"但是這不是你今天來找我的目的吧!看起來你似乎為了某事而困擾呢!"

  獅子輕輕吼了一聲,說:"天神真是了解我啊!我今天來的確是有事相求、因為盡管我的能力再好,但是每天雞鳴的時候,我總是會被雞鳴聲給嚇醒、神啊!祈求您,再賜給我一個力量,讓我不再被雞鳴聲給嚇醒吧!"

  天神笑道:"你去找大象吧,它會給你一個滿意的答復的。"

  獅子興匆匆地跑到湖邊找大象,還沒見到大象,就聽到大象跺腳所發出的"砰砰"響聲。

  獅子加速地跑向大象,卻看到大象正氣呼呼地直跺腳。

  獅子問大象:"你干嘛發這么大的脾氣?"

  大象拼命搖晃著大耳朵,吼著:"有只討厭的小蚊子,總想鉆進我的耳朵里,害我都快癢死了。"

  獅子離開了大象,心里暗自想著:"原來體型這么巨大的大象,還會怕那么瘦小的蚊子,那我還有什么好抱怨呢?畢竟雞鳴也不過一天一次,而蚊子卻是無時無刻地騷擾著大象、這樣想來,我可比他幸運多了。"

  獅子一邊走,一邊回頭看著仍在跺腳的大象,心想:"天神要我來看看大象的情況,應該就是想告訴我,誰都會遇上麻煩事,而它并無法幫助所有人、既然如此,那我只好靠自己了!反正以后只要雞鳴時,我就當做雞是在提醒我該起床了,如此一想,雞鳴聲對我還算是有益處呢?"

  故事啟示:在人生的路上,無論我們走得多么順利,但只要稍微遇上一些不順的.事,就會習慣性地抱怨老天虧待我們,進而祈求老天賜給我們更多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難關、但實際上,老天是最公平的,就像它對獅子和大象一樣,每個困境都有其存在的正面價值、 一個障礙,就是一個新的已知條件,只要愿意,任何一個障礙,都會成為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

哲理小故事13

  1、報復記者

  羅素于1920年曾來過中國。可到中國后生了一場大病。病后,他拒絕任何報人的采訪,一家對此很不滿意的日本報刊謊登了羅素已去世的消息,后雖交涉,他們仍不愿收回此消息。在他回國的路上,羅素取道日本,這家報社又設法采訪他。作為報復,羅素讓他的秘書給每個記者分發印好的字條,紙上寫著:"由于羅素先生已死,他無法接受采訪。"

  2、死而復生

  一個邊遠省份的讀者給法國哲學家、作家伏爾泰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長信,表示仰慕之情。伏爾泰回了信,感謝他的深情厚意。從那以后,每隔10來天,此人就給伏爾泰寫封信。伏爾泰回信越來越短,終于有一天,這位哲學家再也忍耐不住,回了一封僅一行字的'信:"讀者閣下,我已經死了。"不料幾天后,回信又到,信封上寫著:"謹呈在九泉之下的、偉大的伏爾泰先生。"伏爾泰趕忙回信:"望眼欲穿,請您快來。"

  3、豈可再乎

  1717年,伏爾泰因為譏諷攝政王奧爾良公爵,被囚禁在巴士底監獄11個月之久。出獄后,吃夠了苦頭的哲學家知道此人冒犯不得,便去感謝他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攝政王深知伏爾泰的影響,也急于同他化干戈為玉帛。于是兩人都講了許多恰到好處的抱歉之辭。最后伏爾泰再一次表示感激說:"陛下,您真是助人為樂,為我解決了這么長時間的食宿問題,我衷心地再次向您表示感謝。可今后,您就不必再為這件事替我操心啦。

  4、驗明正身

  當伏爾泰到了84歲高齡臥床不起等待死神降臨的時候,一位牧師自作多情,走到他的床邊,為他祈禱懺悔——這是為垂死者訂購天國飛機票或入場券的一貫作業,但是,這位老頑固非但不領情,反而追根究底,盤問起人家的身份來:"牧師先生,是誰叫你來的?""伏爾泰先生,我受上帝的差遣來為你祈禱懺悔的。""那么你拿證件給我看看,驗明正身,以防假冒。

  5、富翁的價值

  英國哲學家、詩人貝恩斯在泰晤士河上看見一個富翁被人從河里救了起來。那個冒著生命危險營救富翁的窮人,竟只得到一個銅元的報酬。圍觀的人被這富翁的吝嗇激怒了,要把他再扔到河里去。這時,貝恩斯立即上前阻止,說:"放了這位先生吧,他十分了解自己的價值!

哲理小故事14

  等人

  有位朋友,香港人,為人明快,寫文章做學問也就干凈利落,令人羨慕。

  有一次我經過香港,他請我吃飯,電話里他形容出地鐵后的相見地點,講得清楚明白,有如軍事地圖。

  “只約在地鐵是不行的,還得要說明出口。不然地鐵那么大的范圍,一定跑錯,說明出口還不夠,每個大出口還分幾個小出口。”

  我聽他認真陳述,對自己平日的粗心大意不勝慚愧。

  他不單把空間形容得一清二楚,接著他又開始講時間:“我們約六點半見面,但世界上的事很難講,有時地鐵停電的事也不是不會發生。總之,你先到你等一下,我先到我等一下。但如果等了45分鐘人還沒有出現,那就是發生不可抗拒的事情了。那時候,我們就各自想辦法自己去吃晚飯,誰也別等誰了。總之,在這個世界上無論為了什么理由,都不能等人超過45分鐘以上。”

  那天,我們由于他清楚的敘述,所以在指定的`時間見了面吃了飯。但我事后回味不已的,仍是他那番“約會學”。想起有位朋友和我講了個故事,也不知是不是她自己的:一對年輕的男孩和女孩,相約在圖書館見面,不料到時候空等了許久,彼此竟沒見到。年輕氣盛,兩個人也沒解釋什么便輕易分手了。二十年后偶遇,早已是男婚女嫁。出于好奇,他們質問對方當年為何不赴約。答案很悲傷,原來他們一個在圖書館里面等,一個在圖書館外面等。

哲理小故事15

  1: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2:所長無用

  有個魯國人擅長編草鞋,他妻子擅長織白絹。他想遷到越國去。友人對他說:“你到越國去,一定會貧窮的。”“為什么?”“草鞋,是用來穿著走路的,但越國人習慣于赤足走路;白絹,是用來做帽子的,但越國人習慣于披頭散發。憑著你的長處,到用不到你的地方去,這樣,要使自己不貧窮,難道可能嗎?”

  【故事感悟】:一個人要發揮其專長,就必須適合社會環境需要。如果脫離社會環境的需要,其專長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得需要,決定自己的行動,更好去發揮自己的專長。

  3:袋鼠與籠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籠子里跑出來了,于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他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10米加高到20米。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30米。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于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100米。

  一天長頸鹿和幾只袋鼠們在閑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感悟】:事有“本末、“輕重、“緩急,關門是本,加高籠子是末,舍本而逐末,當然就不得要領了。

  4:扁鵲的'醫術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小故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5: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哲理故事及感悟】:預防重于治療,能防患于未然之前,更勝于治亂于已成之后。

  6:救人

  在一場激烈的戰斗中,上尉忽然發現一架敵機向陣地俯沖下來。照常理,發現敵機俯沖時要毫不猶豫地臥倒。可上尉并沒有立刻臥倒,他發現離他四五米遠處有一個小戰士還站在哪兒。他顧不上多想,一個魚躍飛身將小戰士緊緊地壓在了身下。此時一聲巨響,飛濺起來的泥土紛紛落在他們的身上。上尉拍拍身上的塵土,回頭一看,頓時驚呆了:剛才自己所處的那個位置被炸成了一個大坑。

  【小故事大道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

  7:出門

  古時候,有兩個兄弟各自帶著一只行李箱出遠門。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將兄弟倆都壓得 喘不過氣來。他們只好左手累了換右手,右手累了又換左手。忽然,大哥停了下來,在路邊買了一根扁擔,將兩個行李箱一左一右掛在扁擔上。他挑起兩個箱子上路,反倒覺得輕松了很多。

  【故事及感悟】: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哲理小故事】相關文章:

小故事哲理故事03-07

經典的哲理小故事02-02

哲理小故事01-27

經典小哲理故事01-27

經典哲理小故事08-16

經典哲理小故事(精選)02-02

經典小故事的哲理08-07

哲理小故事06-24

哲理小故事12-14

哲理小故事07-0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精品 | 亚洲中文日韩乱码AV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亚洲精品中文子幕乱码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69影院 | 中文娱乐在线视频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