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精選18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對故事都不陌生吧,故事主要是寫給孩子的,不過,有童心的成年人同樣能夠在故事中找到快樂,讓心靈純凈。你知道都有哪些經典故事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歡迎閱讀與收藏。
哲理故事 1
一到晚上,安裝在城市草坪上的地燈就亮起來,與附近的`霓虹燈交相輝映,成為一道流光溢彩的風景線。一只螢火蟲飛入草坪,立即遭到地燈的嘲笑:
“哈,看你那可憐樣兒,竟敢在我們面前班門弄斧!”
“我們的光淹沒你,比一杯開水融化一塊糖還容易!”
就在這時,突然停電了,炫耀的地燈立即消失在黑暗中。
螢火蟲卻依然閃亮著。螢火蟲對羞愧的地燈說:“記住,只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才不會輕易失去。”
哲理故事 2
二弟老實,乍出門在外打工,人生地不熟的,我總擔心他吃虧。趁著他回家過節期間,我想交代交代他。不料想,兩杯酒下肚,他倒先打開了話匣子。他說:“哥,老實人沒虧吃!包工頭看我做事實在,總把些關鍵的活路讓我干,比如收發料、管電機、驗驗土方什么的;其實,這些活都輕巧,不但累不著,工錢還一樣拿。”我問:若沒有這些輕巧活呢?他笑了笑,想起了得意的一件事。
“一次挖溝,寬一米深一米的大溝,長度每人20米。別人都老早去搶占地段,揀好挖的地段挖。我不搶占,誰知道哪里好挖?那些滑頭們先后揀了較低凹的地段,最后把一段高崗子剩給了我。哪想到一鍬挖下去才明白:那些低凹的地方卻都是汽車輪子長期軋過的,而我挖的'那一段,連人腳都沒踩踏過,土層松軟著呢。結果,他們兩天沒干完的活,我不到一天就干完了。”
我堅信地說,吃虧是福,老實人天不欺。他連連點頭稱是是是,并反復念叨這一句話:“吃虧在于不老實,老實人不吃虧......”,他說的可不是醉話。
哲理故事 3
有個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廠找到了工作,報酬不錯,工作條件也好,他很珍惜,下決心要好好干。
第一天,老板給他一把利斧,并給他劃定了伐木范圍。這一天,工人砍了18棵樹。老板說:“不錯,社這么干!”工人很受鼓舞,第二天,他干得更加起勁,但是他只砍了15棵樹;第三天,他加倍努力,可是只砍了10棵。
工人覺得很慚愧,跑到老板那兒道歉,說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好像力氣越來越小了。
老板問他:“你上一次磨斧子是什么時候?”
“磨斧子?”工人詫異地說,“我天天忙著砍樹,哪里有工夫磨斧子!”
哲思啟示:磨刀不誤砍柴工。
哲理故事 4
有一個人死后,在去見閻王的路上,路過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宮殿的主人請求他留下來居住。
這個人說:”偶在人世間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輩子,我現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討厭工作。”
宮殿主人答道:”若是這樣,那么世界上再也沒有比我這里更適合你居住的了。我這里有山珍海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會有人來阻止你;我這里有舒適的床鋪,你想睡多久就睡多久,不會有人來打擾你;而且,我保證沒有任何事需要你做。”
于是,這個人就住了下來。開始的一段日子,這個人吃了睡,睡了吃,感到非常快樂。漸漸地,他覺得有點寂寞和空虛,于是他就去見宮殿的`主人,抱怨道:”這種每天吃吃睡睡的日子過久了一點意思都沒有。我現在是滿腦肥腸了,對這種生活已經提不起一點興趣了。你能否我找一份工作?”
宮殿的主人答道:”對不起,我們這里從來就不曾有過工作。”
又過了幾個月,這個人實在受不了了,又去見宮殿的主人:”這種日子我實在受不了。如果你不給我工作,我寧可去下地獄,也不要再住這里了。”
宮殿的主人輕蔑的笑了:”你以為這里是天堂嗎?這里本來就是地獄啊!”
安逸的生活原來也是一種地獄!它雖然沒有刀山可上,沒有火海可下,沒有油鍋可赴,可它能漸漸的毀滅你的理想,腐蝕你的心靈,甚至可以讓你變成一具行尸走肉。無所事事也是一種難捱的痛苦,日理萬機有時反倒是一種充實的幸福;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大概是人類共同的命運。你看那些富人,錢多的早就花不完,還在拼命做事,為什么?為了自己的生命力。
哲理故事 5
一個農夫的家里總是有老鼠到訪,于是他安裝了一個捕鼠器。
一只老鼠透過墻壁上的洞,看見農夫和他的妻子正在擺弄一個捕鼠器,急忙跑到農場的院子里發布警報。
但院子里的雞、豬、牛等動物均一笑置之,認為與自己無關。
當天晚上,一條毒蛇被捕鼠器夾住了,農夫的妻子趕來查看時不小心被毒蛇咬傷了。為給住進醫院的妻子補身子,農夫把雞殺了。
鄰居和朋友們聽說了此事,紛紛輪留照顧農夫的'妻子,為了款待他們,農夫又把豬殺了。
后來農夫的妻子毒發不治而死,許多人前來參加葬禮,于是農夫又殺了牛款待。
一個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雞、 豬、牛等動物失去了生命。
哲理故事 6
有一位農夫,家境貧寒,散淡疏放,疏于勞作。
別人忙于農事時,他卻常常躺在樹邊的樹蔭下自去乘涼。
一次,又值農忙季節,一個下田去干活的鄰居看到他還像沒事人似的悠然躺在大樹下,勸道:"你不該這樣活著。"
農夫問:"那么該怎樣活著?"
精明的鄰居說:"你應該比別人更勤于耕作,春天不要偷懶,夏天不要怕熱,起早搭黑,把你田里的莊稼種好。"
"那以后呢?"農夫問。
"到秋天,你就可以收獲很多的糧食。"鄰居說,"你再省吃儉用,又會節余下很多糧食。把節余的.糧食賣了,換成錢,又可以買許多田地。有了更多的田,你可以打更多的糧,賣更多的錢。這樣下去,你就越來越有錢,過些年,你就可以蓋深宅大院,買許多螺馬,雇一大群人,替你干活了。"
"那以后呢?"農夫問。"
那以后你就自在了。別人去干活,你就可以舒舒服服躺在樹蔭下過日子啦!"
"那么,你看現在呢?我不就是舒舒服服地躺在樹蔭下嗎?"農夫問。
哲理故事 7
有七個人曾經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夠的。
一開始,他們抓鬮決定誰來分粥,每天輪一個。于是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來他們開始推選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出來分粥。強權就會產生腐敗,大家開始挖空心思去討好他,賄賂他,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障氣。
然后大家開始組成三人的`分粥委員會及四人的評選委員會,互相攻擊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
最后想出來一個方愛貓撲。愛生活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為了不讓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盡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認了。大
家快快樂樂,和和氣氣,日子越過越好。
同樣是七個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會有不同的風氣。所以一個單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習氣,一定是機制問題,一定是沒有完全公平公正公開,沒有嚴格的獎勤罰懶。如何制訂這樣一個制度,是每個領導需要考慮的問題。
有感:新加坡聽到的一句話—制度決定行為。
哲理故事 8
從前,某個國家的森林內,喂著一只兩頭鳥,名叫“共命”。這鳥的兩個頭“相依為命”。遇事向來兩個“頭”都會討論一番,才會采取一致的行動,比如到哪里去找食物,在哪兒筑巢棲息等。
有一天,一個“頭”不知為何對另一個“頭”發生了很大誤會,造成誰也不理誰的仇視局面。
其中有一個“頭”,想盡辦法和好,希望還和從前一樣快樂地相處。另一個“頭”則睬也不睬,根本沒有要和好的意思。
如今,這兩個“頭”為了食物開始爭執,那善良的“頭”建議多吃健康的食物,以增進體力;但另一個“頭”則堅持吃“毒草”,以便毒死對方才可消除心中怒氣。和談無法繼續,于是只有各吃各的。最后,那只兩頭鳥終因吃了過多的有毒的食物而死去。
在一家公司內,每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就好像是個大家庭,成員中的兄弟姐妹,應該和和氣氣,團結一致。若發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大家應開誠布公地解決,不應將他人視為“敵人”,想盡辦法敵視他。因為大家都在同一家公司內服務,一旦某個組織潰不成軍時,其他組織也將深受其害。
親密是介于組織、主管和員工之間的一條看不見的線。有了親密感,才會有信任、犧牲和忠貞。
哲理故事 9
有個商人要參加一年一度的美國商品展覽會,他運氣不佳,根據抽簽結果,他的展位被分配在一個極偏僻的角落,這個角落被稱為“死角”。有人就勸他放棄,等明年再來參展, 商人卻不以為然,決心要把展位設計得與眾不同。
商人請來一位優秀的`設計師,兩人一起冥思苦想,最后決定把展位設計成古阿拉伯宮殿的樣式,展位前的大路則設計成人工沙漠。展位上的工作人員一律穿上阿拉伯國家的服飾,女職員還要用面紗把臉遮住,只露出兩只眼睛。商人還派人買來六只雙峰駱駝用來運輸貨物,同時做了一大批氣球,準備在展會上使用。
開展后,展會上空飛起了無數色彩斑斕的氣球。氣球升空后不久,便自動爆破,變成一片片膠片撒落下來。有人好奇地撿起一看,只見上面寫著:憑此膠片,可以去展會某處的阿拉伯式展位前換取一份紀念品。這下,商人的展位前人頭攢動,人們爭相跑去領取紀念品,反而冷落了處于黃金地段的展位。展會結束后,商人大賺了一筆。
有時候,難題反而會成為創造機會的動力。
哲理故事 10
孔子說“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事情已經這樣了,人已經得了大病,既然已經無法挽回,就不必說,不必諫,不必歸咎。
同樣的道理,老孫的女兒交了個男朋友,老孫怎么看怎么不順眼,信誓旦旦地說就算打死女兒也不準她嫁那小子,搞不好還挖出一堆那“渾小子”的爛事。你聽了也覺得確實是一朵花插在牛糞上。
但是漸漸地老孫不吭氣了,遇到你甚至避談她女兒的`男朋友。這時候你該怎么說?主動問“你女兒還跟那個小混蛋來往嗎”,還是先打破僵局說:“老孫哪,我覺得你這個人有偏見,其實我看你女兒那個男朋友很不錯,你女兒比你有眼光。”你這么說保證萬無一失。因為如果“他們”已經吹了,老孫大不了說:“當然混蛋,已經拆了!”表示老孫厲害,他贏了。
相對的,老孫可能突然臉上一亮:“沒想到你還真會看人,可不是嘛,經過這陣子的觀察,那小子還真不差。”接著他很可能說:“下個月他們要結婚了。”
突然間,你發現老孫由躲著你,變成跟你特別親近。為什么?因為她女兒非嫁那渾小子不可,他軟化了。而他過去所有詛咒的話,都回到了他身上,好像自己打了自己一個耳光。而你,主動為他解了圍。
哲理故事 11
講理:常理哲理
哲理、常理本應各得其所
哲學家、數學家坐船渡河,數學家問正在用力劃槳的船夫:“你懂數學嗎?”
船夫搖搖頭,數學家不無遺憾地說:“那你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生命。”
過了一會兒,哲學家問:“那么你懂哲學嗎?”
“不懂。”船夫還是搖搖頭。
哲學家感慨地說:“那你只剩下一半兒的生命。”
這時,一陣狂風吹來,打翻了小船。哲學家、數學家和船夫都落到水里,精通水性的船夫問哲學家和數學家:“你們會游泳嗎?”
兩人大叫:“不,我不會!”
船夫深深嘆息道:“那么你們將失去全部的生命!”
這個故事耐人尋味,每次閱讀,都有不同于上一次的感受。這次是想借來說“常理”與“哲理”。哲學家和數學家,對船夫講的大概是“哲理”,因為對他們來說,不懂哲學或不懂數學,哲學家或數學家的'生命意義確實難以談得出來。而船夫,對哲學家和數學家,講的是“常理”或“常識”。風大浪高,小船傾覆,如果不會游泳,生命不保,更何談生命意義呢?若說這個故事是諷刺兩位“家”,其中諷刺的就有他們不知場合地亂彈“哲理”。因為哲理和常理,都是理,卻有著各自不同的適用環境和對象。
哲理故事 12
從前,趙國有戶人家,家中老鼠泛濫成災,于是,他就到附近的中山國尋找一只善于捕捉老鼠的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一只在中山國是有名的捕鼠好手的貓。只是,它有個比較特別的習慣,即不僅善于捕捉老鼠,還喜歡吃雞。一個多月后,趙國人家的鼠患被消除了,老鼠帶來的困擾不見了,可是隨之而來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家里的老鼠被捉干凈的同時,飼養的.雞也被貓吃了個精光。
兒子覺得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便對父親說:這只饞貓吃光了我們家的雞,為什么不把它趕走呢?你有所不知啊,我們家的禍患是老鼠,而不是有沒有雞。試想一下,假如家里沒有雞,頂多在餓時我們不吃雞就是了,還不至于挨餓和受凍!但是假如家里有老鼠,它就會偷吃我們的糧食,毀壞我們的衣物,損壞我們的家具,打穿我們的墻壁,到那時我們就要忍饑受凍了。那樣,豈不是比沒有雞更可怕?照這樣講,我們能把貓趕走嗎?父親告訴兒子說。
人生哲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學會站在整體效益的角度和高度上去考慮問題,用長遠的目光權衡事物的利弊。
哲理故事 13
一日,鎖對鑰匙埋怨道:“我每天辛辛苦苦為主人看守家門,而主人喜歡的卻是你,總是每天把你帶在身邊。” 而鑰匙也不滿地說:“你每天待在家里,舒舒服服的,多安逸啊!我每天跟著主人,日曬雨淋的,多辛苦啊!”
一次,鑰匙也想過一過鎖那種安逸的生活,于是把自己偷偷藏了起來。主人出門后回家,不見了開鎖的'鑰匙,氣急之下,把鎖給砸了,并把鎖扔進了垃圾堆里。主人進屋后,找到了那把鑰匙,氣憤地說:“鎖也砸了,現在留著你還有什么用呢?”說完,把鑰匙也扔進了垃圾堆里。
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鎖和鑰匙,不由感嘆起來:“今天我們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場,都是因為過去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不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與合作,也沒有看到對方的價值與付出、而是這山望著那山高,彼此斤斤計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哲理故事 14
一天夜里,文具盒里的兄弟們爭吵了起來。
尺子老大站起來,大聲地夸耀自己:“對主人功勞最大的一定是我了,我每次都把線畫得非常直,要是主人沒有我……”尺子老大的'話還沒說完,鋼筆老二就把他擠下了臺,夸起自己來了:“我嘛,大家都很熟悉、了解,功勞最大的當然是我了,要是沒有我,哪有主人的第一。”改正液是老三,大吼道:“我才是功勞最大的,鋼筆哥哥雖然能答題,但是不能改錯呀,要是沒有我,主人的試卷就沒那么整潔了。”“我才是……” “我才是”。“我肯定是功勞最大的”文具盒里亂成了一團。
紙先生被吵醒了,對文具盒里的兄弟們說道:“你們比賽一次,誰能在2分鐘之內,在我的身上準確寫出10個字,誰就功勞最大。
尺子在紙上比了又比,劃了又劃,可就是寫不出來字。鋼筆在本子上飛快地寫著,不料,它不小心把紙先生的肚皮插了個窟窿。它也只好將錯就錯了,改正液也沒辦法在紙上寫字。最后,它們互相幫助,總算在紙的身上寫出了工整,正確的數字。
紙先生在一旁,靜靜地望著他們,笑了起來。因為它們終于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
哲理故事 15
喀麥隆有一種叫“撤息尼米”的樹,意為兇殘好斗的樹,因此也叫斗樹。這種樹枝丫很多,枝丫上長有許多三角形的棕黑色硬刺,長長的枝條帶著硬刺,像繩子一樣伸展出去,將鄰近的小樹鉤纏,這些小樹被鉤刺得遍體鱗傷,最終死去。
斗樹如此“殘暴”,源于它體內供輸養分的系統很脆弱,因此,它必須采取辦法,把同一區域內和它爭奪養分的植物殺掉,否則,它便會因為營養不良而死。
供輸養分系統脆弱,僅從斗樹枝丫上的葉子便可以看出。它的'枝條硬刺多而葉片少,斗樹必須通過減少葉片的生長,來降低本就脆弱的供輸系統的壓力。
現實中,有時斗樹傷害周圍別的植物,它自己的下場也不好。因為,在它們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上有兩個同樣的斗樹相鄰并處的情況,于是兩棵樹之間便開始爭斗,互相傷害,最后造成兩敗俱傷——要么一起死去,要么一棵樹死去,另一棵艱難地生長,因受傷后,留下的這棵斗樹的供輸系統也會受到傷害導致供應養分的能力更弱,最后也會死去。
斗樹這種通過傷害別人,獲得生存的斗爭方式實在讓人心生憤恨,也為人所不齒,這種殘酷的斗爭方式讓它喪了命。它的死提醒我們,對待競爭對手耍狠的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逼人太狠終究是害人害己。
哲理故事 16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陸軍反間諜隊的高級教官伯尼·費德曼在一次戰地值勤中不幸被德軍俘虜獲。鑒于費德曼的特殊身份,為了從他嘴里掏出所需要的情報,德國審訊員施出了種種手段:嚴刑拷打,心理壓力,耍弄詭計,給以厚遇。然均未奏效,以至于德國審訊員無奈地道:“費德曼大概愿意我們折騰他,這樣可以給他機會成為英雄。”但這位鐵打硬漢,最后卻被“出賣”了——“出賣”他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自己的弱點。原來,德國人后來把他送到德國一所培養領導間諜的干部學校去,并讓他每天陪同一個教官上大學。
這位教官不知是故意還是有意,每次學員的東西大都是錯誤的。起初,費德曼極力忍耐,冷笑置之,有一天,他實在忍無可忍了,便情不自禁地批駁了德國人一通并談了美英情報機關的一些內幕,還向德國人提了一些應該怎樣搞清通訊網的建議,自然,這些正是德國人希望知道的。
費德曼的悲劇,在于他容不得褻瀆的職業神圣感和其強烈的.敬業精神。德國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將欲取之,乃先誘之,刺激得他“一時技癢”,在維護他的職業尊嚴中落入別人的圈套。
費德曼的敬業,本不是弱點,德國人都能讓它成為弱點,真有弱點的人就更容易被人抓在手里任意擺布了。
哲理故事 17
古時候,有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聽說某名山一個寺廟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方丈,前去拜訪。
到了寺里以后,先是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了他,很是不高興,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也算小有名氣,方丈卻派個小沙彌來接待,太看不起我了吧?后來老方丈出來后,他對方丈也是表現得十分不滿,態度傲慢。結果老方丈還是非常恭敬的親自為他沏茶,但在倒水時,明明茶杯已經滿了,老方丈還不停地倒。
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么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里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干嘛還倒呢?”老方丈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干嘛還要到我這里求教?
這就是“空杯的心態”的起源,這個故事的道理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學到更多學問,想要學習更多的銷售方法,學習好的經驗,就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而不是驕傲自滿。“空杯心態”并不是完全的否定過去,而是要懷著否定或者說放空過去的.一種態度,去融入新的工作環境,新的事物,以適應行業跨越式發展的需要。
哲理故事 18
這是美國東部的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推銷員克雷斯的汽車壞在了冰天雪地的山區。野地四處無人,克雷斯焦急萬分,因為,如果不能離開這里,他就只能活活凍死。這時,一個騎馬的中年男子路過此地,他二話沒說,就用馬將克雷斯的小車拉出了雪地,拉到一個小鎮上。當克雷斯拿出錢對這個陌生人表示感謝時,中年男子說:"我不要求回報,但我要你給我一個承諾。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也盡力去幫助他。"
在后來的日子里,克雷斯幫助了許許多多的人,并且將那位中年男子對他的要求同樣告訴了他所幫助的`每一個人。
6年后,克雷斯被一次驟然發生的洪水圍困在一個小島上,一位少年幫助了他。當他要感謝少年時,少年竟然說出了那句克雷斯永遠也忘不了的話:"我不要求回報,但你要給我一個承諾……"克雷斯的心里頓時涌起了一股暖流。
愛心感悟:愛心是無價的,它不需要回報,但卻可以心心相傳。如果說,每一件善事都是一顆珍珠的話,那么我們每一個人的愛心都是一根金線。用金線把顆顆珍珠串起來,就是世界上一條最珍貴的無價項鏈!
【哲理故事】相關文章:
哲理的故事及哲理03-22
經典哲理故事02-21
經典的哲理故事01-17
哲理的故事01-16
搞笑哲理故事04-23
經典幽默哲理故事精選04-05
消氣哲理故事03-12
啟發哲理故事02-21
哲理小故事07-05
經典小哲理故事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