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地調研報告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濕地調研報告3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濕地調研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濕地調研報告1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發源于祁連山北麓,流域東起我市山丹縣境內的大黃山,與石羊河流域接壤,西部與甘肅嘉峪關市境內的黑山為界,北至中蒙邊界,范圍包括青海、甘肅、內蒙3個省的14個縣市區,總流域面積29萬多平方公里。黑河干流從祁連山北麓發源,全長920多公里,分上游、中游、下游,跨三種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是一道天然遏制巴丹吉林沙漠南傾,保護祁連山水涵養區的天然屏障。對于祁連山北麓和黑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問題,人民群眾期望值很高,這次是帶著張掖市人民的重托參加會議的,特別想通過人民網和廣大網友呼吁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的問題,使這一事關張掖人民生存與發展,事關西部發展、社會和諧的重大問題得到全面的關注和國家部委的大力支持。
談到黑河流域治理還存在的問題,安國鋒說,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的第一步是遏制下游的生態惡化問題,是一項應急工程,主要任務是向下游分水。而中游面臨生態保護建設問題,生態經濟問題,黑河流域的一些根本性問題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解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在中游逐步顯現。
一是中游的用水矛盾日漸突出。近10年來,由于大量向下游泄水,黑河中游生態用水嚴重不足。據有關部門的調查,20xx年以來,張掖市人工造林成片死亡的面積達9萬多畝,天然濕地面積縮小了20多萬畝,荒漠化的面積增加90多萬畝,地下水位下降到米,該地區的生態安全受到一定威脅。
二是中游發展空間受到一定限制。實施黑河調水以來,因黑河水大量下瀉,中游用水受到限制。不僅農業用水受到擠壓,工業項目也因水資源緊缺不能立項審批。
三是水資源利用效率比較低。張掖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市,其耕地面積占全流域的95%,由于張掖市工業基礎薄弱,二三產業發展沒有重大的項目支撐和水資源的影響限制,一產比重過高。隨著近年來國家糧食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農民種糧積極性相當高,但農業設施的投入還不夠足,灌溉模式還比較粗放,農業用水居高不下,占全市用水80%以上。因此,保護治理黑河中游的生態環境,不僅對維持中游綠洲工業農業具有現實的意義,對整個黑河生態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關于今后如何整治黑河流域,安國鋒認為,中游、上游、下游應該通盤考慮,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發展與保護相協調,做到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生產方式轉變三個兼顧,達到合作共贏的目標。
一是抓住中游節水這個著力點,把開源與節流結合起來,加快落實黑河中游高效節水措施,實施退耕還水、濕地保護、水涵養環保化治理等生態建設項目,擴大大棚蔬菜等高效優質現代節水作物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并擴大這方面的面積。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設施畜牧業,減少用水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和節水用水的效果,使黑河的濕地、草原、生態林等方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恢復,增強中上游地區的水涵養能力,鞏固下游生態恢復成果。
二是把重點放在調結構、發展現代農業上,堅持推進張掖節水型社會建設,重視退耕還水、生態保護、現代農業、水資源配置4個方面的工程建設,推廣多采光、少用水、節省電、高效益的農田節水模式,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益。
三是抓住上游治本的著力點,實行退牧還草、退耕還水等生態建設工程,讓更多的農牧民下山定居,扶持發展生態經濟,發展現代設施養殖畜牧業或者第三產業,轉變牧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退牧還草、退畜還草,更好地為天然植被提供良好的休養生息條件,實現保水增水和增收的目標。
“濕地”這個詞最早是1956年美國聯邦政府開展濕地清查時使用的。1971年2月,由前蘇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36個國家在伊朗小鎮拉姆薩爾簽署了《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也就是《濕地公約》),《濕地公約》把濕地定義為:“濕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靜止或流動、淡水或咸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海水區。”按照這個定義,濕地包括沼澤、泥炭地、濕草甸、湖泊、河流、滯蓄洪區、河口三角洲、灘涂、水庫、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時水深淺于6米的海域地帶等。
我國現有沼澤濕地萬公頃,共分為8型:
1、蘚類沼澤:以蘚類植物為主,蓋度100%的泥炭沼澤。
2、草本沼澤:植被蓋度≥30%、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沼澤。
3、沼澤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區的沼澤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區具有高寒性質的沼澤化草甸、凍原池塘、融雪形成的臨時水域。
4、灌叢沼澤:以灌木為主的沼澤,植被蓋度≥30%。
5、森林沼澤:有明顯主干、高于6米、郁閉度≥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澤。
6、內陸鹽沼:分布于我國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鹽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鹽生植物群落組成,水含鹽量達%以上,植被蓋度≥30%。
7、地熱濕地:由溫泉水補給的沼澤濕地。
8、淡水泉或綠洲濕地。
我國沼澤以東北三江平原、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地、四川若爾蓋和青藏高原為多。
濕地調研報告2
時間過得好快,大一結束了,暑期生活馬上就要開始了,這次暑假注定將會是我上學以來最充實的一次,這是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大學總是充滿未知和新意。暑期社會實踐將是最有意義的活動,雖然高中時有做過,但都是為了應付,沒有真正的實踐過,而這一次,我們小組進行了仔細的規劃,明確的分工和討論了實施細節,在迎接暑期來臨的這段時間里,我們都在為這次活動做著準備,與其說是社會實踐,倒不如說是一次對生活的體驗,一次對幸福生活的體會,也是一次對我自身的提高。關于這次暑期實踐我們小組是對洪澤湖濕地保護情況進行一次調研,對濕地里的物種多樣性進行調查,同時向當地群眾普及濕地基本知識,此次活動預計花四到六天。
7月10日我們小組七名成員齊聚江蘇泗洪縣,做著最后的準備工作。調查問卷內容的最后篩選,采訪問題的敲定,宣傳畫的打印,條幅標語的擬定,以及近幾天活動流程的最后的確定。一切做好之后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在短暫與家人相處幾天之后,我們又相聚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沒有了親人,一切都有要依靠我們自己。我們期待明天的到來,因為真正的挑戰從明天才開始,明天我們會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呢?令人期待啊!
7月11日,早晨八點鐘我們準時出發,迎著朝陽開始了一天的挑戰。我們隨車趕往洪澤湖濕地區,沿途指導老師給我們介紹了一下洪澤湖濕地的基本情況,包括其組成,近年來的發展,發展中的問題等等。在前往的途中我們多次停下來,因為我們發現了一些問題,在洪澤湖濕地周邊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雖然沒有重工業的化學試劑的污染,但其農業污染嚴重程度也同樣令人擔憂。首先是其周邊發達的農業,其發達的農業一方面限制了工業的發展程度,但另一方面,農業的發展注定依靠大量的水的耗費,河流還是農業灌溉用水的主要來源,然而汴河作為一條重要的水源地必定成為農業灌溉的`爭奪點,這勢必與洪澤湖濕地中的水的供應產生矛盾,即使是如此重要的一條河流其水質同樣令人擔憂。農業灌溉使得汴河水位迅速下降,同時沿河的家禽養殖業則是汴河污染的主要來源,從沿途觀察可以得出,汴河周圍的鴨子養殖非常發達,依河而建的鴨廠充分利用了水源,水面被劃分成塊狀,里面養殖著浮萍,這是鴨子最好的食物,但這也是水體富營養化的表現。另一方面,鴨子產生的糞便無人清理,大量糞便直接排入河里,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可想而知,水中生物物種大量減少,水體嚴重缺氧,這樣的水進入洪澤湖勢必影響洪澤湖里的生物多樣性。
據指導老師提供的資料,在98年夏季暴雨季節,汴河上游水位暴漲,將上游的污染嚴重的河水沖入下游地區導致下游水生動植物大量死亡,汴河一度成為死河。洪澤湖濕地環境保護需從周邊環境入手,采取立體式保護和治理。
繼續驅車沿河前行來到了濕地公園,很大一塊濕地已經建起了公園,各式建筑物建在濕地上面,賓館,餐廳等等娛樂設施應有盡有,而且規模相當大,占地面積也很驚人。同時我們也發現了相當多的問題,在濕地公園周邊存在大量建筑垃圾無人清理,可想而知濕地公園里的生活垃圾將如何處理,在其發達的旅游業的背后存在著人類占有與濕地保護的矛盾,開發還是保護,值得我們深思。
沿著鄉間公路繼續深入,不一會我們就來到洪澤湖濕地的入口處,立刻我們就被濕地優美的環境所吸引,雖然是夏天,外面的天氣悶熱,但在濕地附近仍然可以感受到濕地帶來的絲絲涼意,風中夾雜著各種花的香氣和草的清新,其中有一種誘人的清香,是什么的味道吸引著我們,是荷花,那種清香使我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濕地里到底藏著什么寶貝。經過一番周折終于進入了濕地,乘坐電車,我們不斷深入到濕地內部。疾馳的電車不僅帶給我們涼爽的風,更使我們激動不已,無法掩蓋內心的興奮,我們一路狂拍,幾分鐘后我們來到了濕地內部,那股清香變得更加濃郁,稍微準備了一下我們開始了我們的活動。首先是濕地保護情況的問卷調查,濕地里有很多游客在觀賞荷花,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帶隊老師不停地向我們介紹著濕地里荷花的品種,據說現知荷花品種共1006種,濕地里收藏了大部分品種,我們穿梭在各式各樣的荷花之間,收集現洪澤湖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以及整改辦法。
在我們工作一步步推進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門難進:當天我們到達濕地,由于之前聯系的領導出差,所以進濕地成了問題,我們又聯系其他相關領導,但由于上級管理部門派來了監督干部,針對就無票進濕地的問題進行監督,所以濕地領導與其產生糾紛。濕地領導認為我們的到來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查找出濕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促進工作的改進。其次在我們做調查的同時也會幫助宣傳濕地特色,促進濕地旅游業的發展。再其次可以普及濕地保護的基礎知識,增強當地居民濕地保護意識,所以免費進濕地是完全可以的。但上級負責人認為相關文件要求禁止一切憑借關系無票進園的事件,所以堅決按照文件辦事,雙方爭得面紅耳赤。由于當時已經聯系好了,所以門票這筆費用我們沒有算入活動經費,如果此時補買門票的話肯定會增加一大筆活動經費,所以我們決定盡我們最大的能力爭取免費進入濕地,在幾次的協商之下,終于如愿以償。第二個困難是我們活動進行中發生的,在進行問卷調查時遭到拒絕,而且多次發生,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感到十分尷尬,雖然如此,我們還是以良好的態度道謝,受了氣往肚里吞。第三件事,老天不作美,第二天在市區進行濕地保護宣傳,剛進行到一半就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路上的行人紛紛撐起雨傘疾行,我們冒雨堅持完成任務,雖然任務完成的不盡如人意,但這是我們的勞動成果。
為期五天的社會實踐很快就結束了,每天都有不一樣的開始,不一樣的結束,每天都有新的收獲,都有新的體會。一方面我們通過與不同的人的接觸中收獲了與人交往的不同技巧,總結出面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要學會觀察,學會總結;另一方面,加深了對社會的了解,使我們向著真正的社會邁進了一大步,在總結為人處世的技巧的同時,學會順應社會,學會利用各種有利條件以圓滿完成任務;最重要的是面對挫折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不能害怕失敗,更不能一蹶不振,勇敢的嘗試,利用挫折磨礪內心,增強抗壓能力;最后一點,幾天的分工合作加深了我們小團體成員之間的友誼,理智的面對沖突,學會了互相謙讓,互幫互助,互相信任,互相鼓勵,這對于我們一群九零后的孩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是我們這次社會實踐的最大收獲。
由于生活條件優越,從小我們對于幸福的理解就有別于我們的前輩,我總是把幸福理解的那么復雜,那么深奧,我似乎體會不到幸福到底在哪里,我總是不滿足于現有的一切,雖然類似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老一輩人用血汗打下來的,你應該珍惜生活”“我們那時哪有白面饅頭吃,能吃窩頭就不錯了,哪有車子可以騎著去上學,都是跑著去”的話語經常在耳邊響起,但幸福似乎離我還是很遙遠,幸福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就這樣我已經這樣生活了20個年頭。這個暑假我在社會實踐中努力的探索著,幸福的樣子。終于,我看到了幸福的樣子,她是如此的簡單明了,幸福來自于滿足,貪念蒙蔽了我的雙眼,我總是要求的太多,總覺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幸福來自于回報,“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的做到,我總是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卻不去感恩。看過一段話:幸福是什么,就是別人挨餓時,我吃雞腿不吧唧嘴。雖然這句話看似不近人情,但很現實,幸福真的很簡單,渴的時候有杯水,餓的時候有個饅頭,困得時候,有地休息,這就是幸福。珍惜現有的,莫等失去才后悔。
濕地調研報告3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閑景區,匯集了生態環境、度假休閑、旅游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景區在突出“自然、生態、野趣”的基礎上,融入觀景、人文、休閑和游樂等要素,規劃設計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閑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全面展現了現代水上田園的自然生態景觀。景區內五十余座名稱造型各異的橋梁,與五里木棧道蜿蜒相連,錯落有致地貫穿整個濕地公園。桃源人家、桑梓人家、七桅古船、漁磯臺、槿籬茅舍、半島茗茶、客至畫舫、煙波致爽等景點,讓人時而如同打開一冊底蘊深厚的志書史籍,時而又有輕松翻閱風情風物掌故逸興讀物的美妙感覺;而植物知識長廊廣場、瀕危植物觀察廊、水八仙景區、觀鳥亭、濕地棲息島等景點又將人們帶入了一個科普知識的教育園地,讓游客汲取生態科學知識,提升自然生態的環保理念。
作為天然濕地,該地區原為太湖的一處秀麗湖灣,水壤交錯,有茭蘆蓮菱、魚蝦蜄蛤之利,更有白鷺飛天、蛙鳴鳥啾之境。當地人文薈萃、物產豐富,因春秋時吳王常來此游湖而史稱“游湖”。
一、周邊環境
自20世紀90年代起,蘇州的城市化進程開始高速化,城市在擴張中吞并了原本位于城市邊緣地帶的濕地。公園的用地范圍是由黃海高程為4m左右的大堤圍起的人工魚塘群,魚塘高程在~之間,屬于人工濕地。大小不一的魚塘形成于19世紀70年代,隨著多年的變化,場地初步形成了4種自然型濕地類型: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漫灘濕地和沼澤濕地等。場地的陸生植被以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為主,有極少量的小喬木,可分為6種簡單的群落類型:灌木叢、蘆竹群落、野生油菜群落和人工菜地、草本群落、藤本群落以及人工林。水生植被類型分為沉水植物群、挺水植物群和浮葉植物群。魚塘中以人工養殖的淡水魚蝦和螃蟹為主,并伴生螺螄、貝殼等底棲動物和浮游生物。總的來說,濕地的現狀不容樂觀:圍墾過度,濕地生態功能下降;鎮區污染治理不到位,對濕地生態環境有嚴重影響;保障與管理不力,濕地保護缺乏良好的法制環境;退漁還湖后,替代產業發展困難。
二、設計形式
太湖濕地公園包括三大景區、兩條主軸線,即原生態濕地景區、濱湖特色文化景區、山嶼生態游憩景區及太湖大堤景觀主軸線和馬山、大小貢山景觀主軸線。
在規劃設計中,以“大地記憶”——“文脈延續”——“生境培育”為主線,提出七大濕地功能區: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閑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和原生濕地保護區。城市主要干道分布在整個公園的東部和西部,整個公園分別設置了三個主要的出入口,在出入口設置機動車停車場,減少對濕地公園環境的影響。公園內部主要通過人行散步道和電瓶車組織游線。公園設一條寬的主環路和多條寬度分別為、的二、三級游路,以及各類自然式小游步道。
(見P3規劃總平面圖)
三、項目功能
公園場地基質比較單一,地勢平坦,濕地景觀和生物環境以魚塘形式為主,一個大型濕地公園,應具有多樣化的濕地生境。在設計方案的過程中加入了大型湖泊、山體、密林、水巷等斑塊,力圖形成生態環境完善、景觀形態豐富、游覽項目合理的濕地公園。
公園一期范圍有四個分區,二期范圍有三個分區。
(1)濕地漁業體驗區:公園西部的濕地漁業體驗區規劃有密林活動區、原生濕地保護區、水街商業區和漁耕文化景區四大景區。
(2)濕地展示區:濕地展示區是讓游客在游憩之余學習更多有關濕
地的知識。按照植物生長特點和水文特點,本區有五個相互獨立又彼此聯系的景區作為濕地植物展示場所。本區域最南邊的兩個島嶼則是體現太湖之濱的稻作文化的場所。在蘆白稻黃的大地農業景觀的大背景下,體會千年傳承下來的農業文明。
(3)濕地生態棲息地:此區作為太湖水進入濕地的源頭部位,需要有極為重要的水源凈化功能。縱橫交錯的條帶型島嶼和曲折的蘆葦水巷既可加強凈化功能,也能吸引不同鳥類來此覓食、筑巢、棲息。
(4)濕地生態培育區:在原有湖泊濕地生境破壞較嚴重的北部,我們利用土方工程多余泥土堆成島嶼和水灣,恢復已被破壞的濕地生態條件,增進整個公園生態體系的完整性。
(5)水鄉游賞休閑區:這個緊靠鎮湖鎮的公園二期建設范圍內的區域,是將來濕地公園與城鎮發展區的結合部分,規劃為一個具有休閑度假功能的商住區,并在河邊原有塘埂上種植樹木和濕地植物,以協調其與自然濕地間的關系。
(6)濕地生態科教基地:一個僅僅為旅游者設計的`濕地公園是不完整的,它必須還能完成濕地研究和科學考察的需要。計劃在該片區域引入濕地植物研究和鳥類研究中心,為科研機構和學生提供一個探索和實踐濕地知識的平臺。
(7)原生濕地保護區:二期范圍內還有一處是位于濕地公園東北角的原生濕地保護區,這里作為和基地外農田的過渡地帶和湖水流出濕地的必經之地,是以生態保護為主,不考慮加入人的活動。(見P5功能區分析圖)
四、藝術小品
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的設計在環境藝術小品及構筑物中,設計思路取材于原汁原味的民居和鄉間建筑,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建筑、橋梁形式古樸自然。盡量避免使用大量的混凝土構筑物,反之,廣泛應用了木、草、石等生態綠色材料。
五、特色植物景觀配植:
(1)森林沼澤:主要位于公園西側的邊緣地帶,以落羽杉、中山杉,水松等樹種為主,林下種植沼生草本植物如野燈心草、千屈菜、莎草、沼生水馬齒等。
(2)草本沼澤、草甸:在各湖心小島周圍依水面營造草本沼澤景觀,既起到固定小島堤岸的作用,又可為水禽、涉禽提供棲息場地。
(3)桑基魚塘:規劃區內營造一定面積的“桑基魚塘”,使游客能夠親身感受到植物與動物互養的良性生態循環系統的運行方式。
(4)蓮荷情趣:蓮、荷是重要的水生觀賞物種,有很高的視覺、經濟和生態學價值。盡量使品種多樣化,以滿足游客在短時間、小范圍內能夠觀賞到多種多樣、妙趣橫生的蓮花荷花。
六、結語
城市的濕地景觀,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濕地系統在生態上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生態方面的設計。景觀設計師需要在思想中樹立生態的觀念,從而在對城市濕地系統的景觀設計中,做到美學與生態兼顧,使自然與人類生活環境有良好的結合點,使人與自然達到和諧。
【濕地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濕地調研報告03-31
統計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5
消防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6-13
醫院調研報告_調研報告04-20
汽車調研報告范文_調研報告05-06
制藥企業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3
停車場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7-27
鄉鎮鄉村旅游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2-22
學校安全工作調研報告-調研報告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