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時間:2024-08-15 20:18:01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大全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大全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大全

  那本高中歷史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專題一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

  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二、方法與過程:

  ①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言準備。②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淵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四、講授新課:

  一、單元序言分析: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從1996年開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更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呢?本單元我們一起來探究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1、中國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學生形成時間概念。)

  2、本專題的關鍵詞是“政治制度”。考查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響等各方面的內容。本單元分四個階段對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沿革和影響進行了概述,向我們描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發展脈絡和趨勢。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導入新課:從“大禹治水”的故事講起,可以由學生講述導入夏朝的建立。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設問: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傳說很久以前,黃河發大水,把莊稼和房屋都淹了。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舜就派鰥去治理洪水,但鰥沒有使洪水馴服。鰥的兒子禹就自告奮勇地要求繼續治水。他改變了他父親的做法,用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辦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從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間,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也正是因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過禪讓制推選為部落聯盟首領。后來,禹的勢力越來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設問:請觀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圖《戴冠冕的夏禹》,這時的夏禹有何變化?

  這時的夏禹因為權勢的強大,已經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夏國王了。(舉例: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冕是古代帝王專戴的禮帽,圭為古代帝王舉行禮儀所用的玉器。

  1.王位世襲制

  禪讓制,是原始社會部落聯盟內部民主選舉首領的制度,“選賢與能”。

  設問: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還會繼續推行禪讓制,選出他的繼任者嗎?

  材料分析:禹繼位后,社會進一步發展,階級已經形成,組成國家的各政治、軍事要素已經具備,國名“夏”,禹就是“夏后氏”(夏朝)的第一位國王。??他的兒子啟殺掉益而奪得王位。從此,“禪讓時代”結束,“夏傳子,家天下”的時代開始。

  ——《中外歷史問題八人談》

  禹雖然按照傳統的禪讓制推舉伯益為繼承人,卻不給他實權。相反,禹把實權給了自己的兒子啟,啟殺掉益而繼承王位。這說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禪讓制已被王位世襲制取代,中國社會也由“天下為公”的時代進入到了“家天下”的時代。

  提供兩段材料給學生,可比較分析原始社會的“天下為公”與階級社會的“家天下”: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和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材料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需要注意的是,王位世襲制不僅指子承父位,也包括兄終弟及這種形式。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夏商時期,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制定了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商朝為例說明。在中央,最高統治者為王,設相、卿士參與商王決策;卜、祝、史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武官師執掌軍權,各類官職的主要職能劃分非常清楚。在地方,商時期方國林立,方國首領被商王封賜為“侯”“伯”等,他們對方國擁有一定的支配權力,同時對商王效忠,定期納貢、朝見,并奉命征伐。(這里可結合《商朝疆域圖》和學生所熟悉的《封神榜》,以周方國的文王被賜封為西伯侯為例講述,學生更易理解。)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西周強盛時控制的地區,已經遠遠超過商朝。

  材料說明:“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西周控制區域西起今甘肅東部,東達海濱,北起遼寧,南達長江,是三代中疆域最大的王朝。

  情境設置:對于如此龐大的王朝,作為周王,怎樣才能有效地統治?(西周疆域圖)

  1.西周的分封制(“分土封侯制”)(武王開始,周公繼續)

  (1)分封的目的

  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最根本的即鞏固統治)

  情境設置: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結合《周朝分封諸侯分類示意表》說明分封的對象,能認識到分封的主體是同姓分封,同時可結合地圖說說一些功臣的封地)

  (2)分封制的內容(周王與地方諸侯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

  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舉實例說明,周成王、周康王時期的會盟諸侯,周昭王時期的巡游南方。)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封制也是一種分級立宗制,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3)分封制的影響

  設問:當周天子把同姓王室貴族、立功的異姓貴族和先代貴族的后裔分封到各地做諸侯以后,他們到底起到什么作用?是否真如周天子所想,鞏固統治,擴大疆域?(用此設問主要是讓學生充分體會分封制帶來的影響,學生可結合教材以及自己的認識進行思考。)

  教師總結:認識分封制的影響,要注意兩個問題。第一,周王室力量是否強大,與諸侯國勢力強弱成反比。當周王室力量強大時,就能保持對諸侯國的震懾力,并能通過諸侯國強化對邊遠地區的統治;當周王室力量衰弱時,諸侯國獨立性就會增強,并威脅到周王的統治地位。第二,分封制在西周時期對周王朝統治的鞏固起了積極作用,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明顯地削弱了周王室的統治,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我們既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也不能用后者掩蓋前者。

  2.西周的宗法制

  設問:在分封制下,為什么分封的主體是同姓王室貴族?

  同姓王室貴族和周王的關系最親。他們之間是有血緣關系的。而血緣關系的親疏對周朝同姓貴族政治地位的高低,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實際上,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親疏不同的家族結構,構成了當時另一個重要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它與分封制密切相關。

  (1)宗法制的含義

  簡單說即宗族的法規。它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直接演變而來,是用規定宗族內庶嫡系統的辦法,來確立和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終保證王權的穩定。

  (2)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最大的特點)。

  (3)影響: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早期國家制度以宗法制為核心,用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用世卿世祿制為選拔官吏的基本方式。

  總結:在夏商周時期,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內容。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規定了西周金字塔式的社會統治秩序,分封制則保證了周王對全國各地的統治。它們互為表里,相互滲透,共同維持西周社會秩序正常運轉。

  四、知識與能力鞏固。

  (一)單項選擇題

  1.商朝時,負責占卜祭祀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官員是

  A相、卿、師B卜、祝、史C相、師、卜D師、卜、史

  2.孔子說:“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這句話所表達的主要意思是

  A夏商的制度區別很大B夏商的制度有繼承關系

  C商周的制度區別很大D商周的制度有繼承關系

  3.史書中記載的“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所反映的是

  A封建制度的建立B實行分封制C行省制度的實行D推行郡縣制

  4.在西周的封國魯國的宗法體系中,處于大宗地位的是

  A周王B魯國國君C卿大夫D士

  5.周初實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

  A排除異性貴族B削弱功臣、貴族的權力C鞏固統治D掠奪地方百姓

  6.《說文解字》載:“宗,尊祖廟也。”這說明宗法制得以維系的重要因素是

  A血緣B地域C信仰D出身

  7.西周宗法制下,在諸侯領地內,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各子稱為

  A侯B伯C卿大夫D士

  8.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是

  A與分封制互為表里B小宗必須服從大宗C嫡長子繼承制D宗族內分大宗和小宗

  (二)問答題

  欣賞下列兩幅圖,回答問題:

  請回答:(1)兩圖分別反映了我國古代哪兩種政治制度?簡述這兩種制度的主要內容。

  (2)依據上述內容,簡要指出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答案:(一)BDBBCACC

  (二)(1)分封制、宗法制。分封制的內容:①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②被封的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盡到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③受封的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實行再分封。宗法制的內容:嫡長子繼承制,余子分封;龐大的宗族網;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是最大的特點)。

  (2)特點:嚴格的等級制度;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相結合。

  五、教后記:

  ①就“夏朝是如何建立的?”這一問題,學生一般都能說出“大禹治水”的故事。當看《戴冠冕的夏禹》這幅插圖時,學生還試圖從服飾和神態兩方面來說明成為夏國王的大禹。這展示了學生看問題的多角度。

  ②王位世襲制的產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

  本題設問是上課臨時讓學生回答的,教師預先備課并沒有考慮到,或者考慮到了,但認為學生思考有些困難,故未列入教學內容。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回答令教師喜出望外。應該說,學生思考得也較有深度。如:王位世襲制的產生,使中國有了幾千年的歷史;王位世襲制取代了民主選舉的禪讓制,這是進步的。(教師點評:階級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③提出問題“禪讓制被王位世襲制取代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討論較熱烈,發言覆蓋面也較廣。

  ④在講到“分封制被破壞”這一內容時,教師臨時設問“分封制是否有隱患?”,教學效果較好,學生能迅速反應、討論,從而正確理解分封制為什么導致王權衰微、諸侯爭霸?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設問“分封制的隱患以后是誰解決的?怎樣解決?”從而為第2課“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埋下伏筆。

  ⑤學生的疑問:什么是九族?

  資料說明:族,表示親屬關系。“九族”之說最早見于《書·堯典》:“以親九族。”九族所指,歷來說法不一,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1)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稱之謂九族,具體的來說這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父、子、孫、曾孫、玄孫共九代。史載燕王朱棣(明成祖)率兵入京師,奪得大權后命方孝孺替他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不聽,被殺害。當時受株連而遇害的達847人,就是滅九族的。滅九族時,對已死去的要劈棺鞭尸。

  (2)指異姓親族,即父族四(自己本族四代),母族三(母親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族二代),這樣合起來共九族。

  [教學反思]

  2、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課程標準

  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掌握皇帝稱號和皇帝制度的內涵,理解秦朝至高無上的皇權的權威性。

  2、剖析秦朝重要官制和地方郡縣制的內容和特點,理解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對鞏固封建

  專制皇權的作用。

  3、了解和掌握秦朝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措施;探究封建專制皇權對秦王朝的強

  盛和滅亡的雙重作用;正確地評價秦始皇。

  過程與方法

  1、提出問題,設置歷史情景,引導學生探究問題。

  2、利用辯論的形式,引導學生體驗歷史發展過程。

  3、利用歷史資料和示意圖,引導學生從形式上多樣的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到秦朝統一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作用,培養學生維護祖國統一的愛國情感。

  2、認識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深遠影響。

  三、教材分析

  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它雖然因暴政短命而亡,但極具開創性,特別是通過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縣制度,形成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并通過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形成,影響深遠。

  重點:皇帝制度的建立,郡縣制的全面推行

  難點: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四、教學方式

  1、依據課程標準,依托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增、取、舍和整合。

  2、對教材比較明晰敘述內容,可以略講,以學生講授為主。

  3、培養學生研習和運用歷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師根據主題的需要增加的史實資料和時

  事資料,還包括各種圖片資料。期望學生在研習歷史資料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到歷史材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并懂得利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材料。

  4、在辯論中不斷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

  五、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課件顯示](利用詩歌,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了解這段歷史的興趣)

  《古風》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云,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雄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聘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酈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詩中“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斬浮云,諸侯盡西來。”是指什么歷史事件?

  ②詩中的歷史人物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場?

  ③詩人對他的敘述評價是否客觀?為什么?

  [講授新課]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戰國時代,為什么偏偏只有秦國能夠異軍突起而有實力消滅其他六國呢?

  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

  一、秦的統一原因

  主要原因:商鞅變法,國力強大。

  思考: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是什么意思?

  專制主義:中央的決策方式即皇帝個人專斷獨裁。

  中央集權:全國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控制。

  請一位同學歸納一下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國家秦之后的措施?

  措施:

  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全面推行郡縣制。

  (一)皇帝制度

  請一位同學當秦始皇,說說他怎么樣確立“皇帝”的稱號?

  古人都以“王”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但朕覺得寡人完成了統一大業,完成了前無古人的事業,功高蓋世,如果還以“王”來作為稱呼,不足以顯示朕的權勢以及地位。朕曾讓群臣商議過,但他們上的“泰皇”朕也不滿意,所以朕決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

  那本高中歷史教案篇二:高中歷史選修一全冊教案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梭倫改革

  第一節雅典往何處去

  高二歷史選修改革專題一梭倫改革第二節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那本高中歷史教案篇三:高中歷史必修一政治史教案

  高中歷史必修一政治史教案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1課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學目標】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二、西周的分封制⒈主要內容及特點2.作用及發展演變三、西周的宗法制1.含義

  2.特點及基本原則3.實質及作用

  重點: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結合本節課圖片較多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圖來講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

  【導入新課】

  關于大禹治水的傳說,同學們卻是耳熟能詳的。而中國國家的形成,與傳說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聯系。大禹治水需要統一指揮和動員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強對人民的組織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發展農業的過程就成為打破氏族部落組織,由地域關系代替血緣關系,王權專制代替氏族民主,國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長的過程。伴隨著私有制和階級對立的發展,由于戰爭的頻繁,禹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致發展成個人專斷。據說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一個首領因遲到而被禹殺了。可見,禹似乎已不是群眾的首領,而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了。這反映了中國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開始具備雛形,由此導入新課-----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講述內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約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王朝----夏。

  設問:此時的夏朝已經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國家。為什么?(讓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歸納總結:部落是按血緣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按地區來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這表明夏已具有國家的職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緣關系來維系。還有一點值得同學們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兒子啟以世襲制而不是“禪讓制”的形式繼承了王位。1.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

  設問:王位世襲取代禪讓制,這是一種退步呢,還是一種社會的進步呢?為什么原因何在?

  傳說中,禹一方面奉行“禪讓”同時也積極培植兒子啟的勢力,禹死后,雖推舉伯益為首領,但啟憑借實力奪取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置,從而結束了這種軍事民主制的歷史,此后王位世襲制確立,它通過“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形式,保持著王位在家族內部的承繼,“家天下”的局面從此確立。奴隸社會是階級社會的開始,它用“天下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會的平等和無剝削壓迫的“天下為公”的局面,但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因為奴隸社會形態的出現是建立在生產力高于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從夏朝開始就已經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對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導學生課下去搜集有關夏商的官位及其職能的文獻和考古資料來進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點。最后教師給學生概括指出:夏商時從中央到地方就已經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時國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屬的方國。奴隸制的等級關系已初步確立。對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響。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發動了滅商的總攻擊,紂王逃回王宮,自焚而亡,商朝滅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歷史上稱為西周。

  設問:西周建立后,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權剛剛建立不久,武王姬發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誦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攝政。當時,管叔、蔡叔、霍叔作為宗親諸侯,被封于殷都周圍監視殷商遺民,謂之“三監”。他們不滿周公攝政,勾結紂王之子武庚及東夷部族發動叛亂。周公毅然平定內亂、率部出師東征,西周政權才得以穩定。面對周初出現的內外叛亂,周公敏銳地意識到,沒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禮儀制度和宗法等級秩序,單靠武力征服或刑罰鎮壓是不能實現社會安定和國家大治的。為此,他主持進行大規模的立法活動,建立起一套典章禮儀制度與宗法等級秩序。

  設問: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項什么樣的政治制度?⒈主要內容及特點

  講解分封制時,可以先給出學生以下兩段材料:

  材料一據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誦繼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輔政,而帶兵駐守在殷都周圍的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奪取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致使紂子武庚有機可乘,拉攏二叔,又聯合東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經過三年苦戰,才被平定。戰后,周公意識到分封勢在必行,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材料二據史料記載,周初封建的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荀子·儒效篇》說: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昭公二十八年》也說:“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

  設問:從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實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又有什么特點哪?

  通過閱讀材料,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習慣。最后教師指導學生觀察課本提供《西周分封形勢圖》,得出以下認識:周朝對建國的元老、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后代等進行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鞏固西周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封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封建制度。分封的辦法是把王畿(首都地區)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親屬、功臣、元老,建立起諸侯國,以鎮守疆土,保衛王室。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周王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諸侯與周王室的關系是:周天子是最高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并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諸侯國像屏障一樣拱守在周王室周圍,和睦四方,安天下。周初,從武王到成王共分封大小71個諸侯國。其中主要有(教師掛圖,并指出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在東方分封了魯、齊等國;在北方分封了燕等國;在南方分封了吳、楚等國;在中原分封了鄭、晉、衛、宋等國。西周成為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最后通過學習讓學生研討一下分封制的作用。(可讓學生課前準備,事先查找資料)2.作用及發展演變

  教師在上課時做一下指導。然后根據教師自己查找的資料和有關文獻做以下概述:

  首先,分封制大封同姓子弟、功臣及古帝王之后,讓他們在自己的諸侯國內享有一定的特權,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方面的建設,這就避免了類似于管叔及蔡叔的事情的發生,暫時地滿足了西周奴隸主貴族的欲望及要求,緩和了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起到了“穩定政局”的作用。在分封過程中,

  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諸侯在治理諸侯國過程中要“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啟以夏政,疆以戎索”,要實行文王“德明慎罰”的方針,廣求“殷先哲王”的“保民”辦法。通過這些措施,極大地緩和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矛盾,降低了殷民及其他族人的反抗情緒,起到了“鎮撫各族”的作用。周王室的統治范圍擴大。其次,在西周王朝的四周分布著肅慎、山戎、鬼方、羌、濮越等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經常性地侵擾西周的邊界,掠奪財富,而西周在這些邊界建立諸侯國,派王室貴族等直接管理,一方面直接加強了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對一些少數民族以及一些外族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該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邊疆地區與王畿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加速先進文化及先進生產技術的傳播,從而為抵御外侮,鞏固邊防提供堅強的物質后盾,起到其應該起的作用。像太王長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沿岸建立吳國。他們與當地人民結合,不但對開發吳越作出了貢獻,而且還加強了對巴、濮、越、鄧等部的控制。最終使周王確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諸侯受分封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一些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強大。春秋時期,隨著井田制的瓦解和爭霸戰爭的發展,周朝王室衰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被“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取代,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分封制”開始破壞。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取消“分封制”,秦王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郡縣制”。

  在實行分封制的同時,西周實行了宗法制度,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三、西周的宗法制設問:什么是宗法制?1.含義

  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淵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的父權家族和宗族制度,是在中國古代宗族國家制度的形成過程中,為調整人們之間的血緣親屬關系,維護其倫理道德秩序和社會等級制度,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家族和宗族集團的法律規范。設問:宗法制基本原則及特點是什么呢?2.特點及基本原則

  可先讓學生看以下圖表,然后讓學生回答。

  利用《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西周宗法制度的特點和基本原則;明確大宗、小宗的概念,大宗、小宗之間的關系。

  最后教師結合《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圖》和《西周分封和等級制度示意圖》講解宗法制度是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宗法關系,建立了一套族權與政權相結合的統治制度。這是一種從嫡長子繼承制為基本特征的權力分配制。宗法制的基本規則,是將每個宗族中的嫡長子一支確立為大宗,居于同宗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導地位;而把其他庶子分立為小宗,處于大宗的從屬地位或次要地位;宗主照例由大宗擔任,并且世襲繼承。因此,宗法制從一產生時起,就是基于確定繼承順序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等級制度,以鞏固奴隸主的統治。(教師講解圖后,講一步歸納要點如下)①嫡長子繼承,其余子分封。

  ②構成了“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的等級制度。

  ③天子、諸侯、卿大夫、士構成統治階級,士以下的平民和奴隸是被統治階級。3.實質及作用

  設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關系如何?宗法制度實質是什么?

  西周實行宗法制原則下的分封制。周天子以“受命于天”自居,號稱“天之元子”,是天下同姓宗族的大宗,居于至高無上的絕對支配地位。其王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則作為小宗被分封為各地諸侯。各地諸侯在各自封國內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王位也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余庶子則作為小宗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在自己封地里又是同姓宗族的大宗,其封爵仍由嫡長子世襲繼承,其他庶子作為小宗分封為士。這樣,根據宗法制與分封制,便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各級宗主貴族構成的金字塔式的等級制結構。各個等級之間的相互關系,既是大小宗關系,也是上下級關系。每一個等級都必須服從上一個等級,并有義務盡其納貢、服役等責任。周天子位居金字塔頂端,不僅是所有姬姓宗族的大宗,而且通過“同姓不婚”、“娶于異姓”的聯姻原則,又成為有甥舅關系的異姓宗族的共主。于是,宗法等級制度遂成為確立社會等級秩序、維護宗主貴族統治的政治法律工具。

  關于宗法制的作用和對后世的影響,可留課下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有關資料自己獲取和了解。最后給學生留一個討論題,供課下研討及對本課知識的鞏固。【課后研討】《尚書大傳》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衛侯,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大思想家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曰仁”,而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設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修身”最重要的一項就是習“禮”。由此可見“禮”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

  以維護宗法制的禮樂制度,與封邦建國的分封制以及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構成西周古代宗族國家制度的核心內容。請大家上網或去圖書館查找有關禮樂文化的資料,了解西周法制對中國封建法制和現代法制產生了什么影響?

  提示:如西周法制中“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統治

【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相關文章:

復習必修三課本的教案03-20

高中歷史教學感想(通用11篇)04-30

語文《積累 運用一》教案03-19

《練習一》精品教案(精選12篇)11-11

初一《呼吸作用》教案02-02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案03-20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優秀教案03-20

綠色植物的一生教案01-30

初一數學各類習題教案02-02

一些好的課程教案推薦03-20

用戶協議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色婷婷国产福利 | 在线免费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 亚洲老人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