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情況的調研報告
有關于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情況的調研報告
聯合國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按此標準,我國在1999年即已邁入老齡化社會。近年來,隨著人均壽命的顯著提升和出生率的明顯下降,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也變得日益嚴重。截至20**年底,我國老齡人口已超過2億人,占人口總數超過14%;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2.43億,占人口比重的18%,這意味著我國將逐漸進入重度人口老齡化社會。
一、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理念謀劃早,政策發展快
我國家庭養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老年人由家庭成員提供養老的理念根深蒂固。在養老、尊老、敬老的傳統觀念影響下,家庭成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在農村更幾乎成為唯一主體,保障著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在現實國情以及國際養老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的家庭養老服務理念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家庭提供養老服務的主體地位不變,社會養老服務理念逐漸形成。
(一)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的探索。
2000年2月,為滿足迅速增長的社會化養老需求,國務院轉發了民政部、國家計委等11個部門《關于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的通知,明確了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指導思想是“在供養方式上堅持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社會福利機構為補充的發展方向”。 同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提出今后一個時期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建立以家庭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社會養老為補充的養老機制;逐步建立比較完善的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體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老年服務體系。從2000年開始,上海、北京、大連、南京、寧波等地開始了居家養老服務的探索。在各地試點的基礎上,2005年3月,民政部發布《關于開展養老服務社會化示范活動的通知》,正式確定了居家養老的地位。此后,居家養老服務的基礎性地位在各種政策文件中得到確認。
(二)居家養老服務政策的發展。
2008年1月,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10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全面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這是我國首次專門針對居家養老服務出臺的具體政策,具有里程碑意義。各省、市陸續出臺服務政策,全面開展了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此外,我國開始制定實施養老服務規劃。2011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同年9月和12月,國務院分別印發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明確指出:“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并將“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導向,以長期照料、護理康復和社區日間照料為重點,分類完善不同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功能,優先解決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從2011年起,在國家養老服務政策的推動下,各地居家養老服務政策進一步細化,制定出臺了相關服務規范,居家養老服務步入了規范化全面發展階段。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傳統的以家庭為主的養老模式已無法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正成為我國城市養老模式的最佳選擇。目前,全國各主要城市在多年實踐的基礎上已初步建立起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二、廣東省居家養老服務加快改革,規劃先行
(一)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
目前,我省人口老齡化的形勢十分嚴峻,老年人口基數大,至2010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72萬人,占全省戶籍人口的12.6%,預計到2015年老年人口將達到1167萬人,人口高齡化的現象也日益突出。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我省居家養老服務總體上尚處于起步階段,社區養老服務配套設施匱乏,缺乏專業服務人員。據《南方日報》2015年1月底報道,全省城鄉養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1%,既遠低于發達國家的5%至7%,也落后于發展中國家2%至3%的水平,與全國1.6%的平均水平差距也較大。區域、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區的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
(二)加快改革,制訂規劃,落實指標。
近年來,我省面對不足,加快改革,省政府編印了《廣東省2011-2015年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了我省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目標任務和發展布局;印發了《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意見》,著力解決我省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投入、用地指標、補貼政策、重點項目和工作機制等問題;出臺《廣東省民辦社會福利機構管理規定》,推進民辦養老機構快速發展。2015年2月,省政府又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粵府[2015]25號),對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等都作了明確規定。文件要求,到2020年,我省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文件還規定,符合標準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所有城市社區、9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全省每千名老年人養老床位數達到35張以上。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到2015年,我省要基本實現城鎮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農村社區覆蓋面達50%以上;基本實現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30張;基本建成養老機構信息管理網絡,實現與相關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對接,等等。目前全省城市居家養老服務示范中心已建成運營36個,正在籌建22個。廣州、深圳、珠海、惠州、東莞、佛山、江門等大部分地區采取便民信息網、電信服務、電話專線、愛心門鈴、健康檔案、服務手冊等形式,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廣州、深圳等市居家養老服務走在全省前面。
三、XX市居家養老服務政策配套,先行先試
(一)全市規劃先行,布局有序。
我市由于建市時間相對較短,年輕人居多,人口老齡化相對較晚,直到201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104899人,按戶籍人口占比為10.02%,才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三個行政區中又各有差別,XX區早在2005年已邁入老齡化社會,XX區(包括高欄港經濟區)2009年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XX區由于較多外來人口,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直至2012年老齡化程度才9.31%,仍然沒有真正達到老齡化,但若將前來投親靠友和購房居住的老人計算在內,則老齡化程度應該比統計的要略高。我市很早就對居家養老的問題進行了探索,市政府于2012年9月就出臺了《關于印發XX市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珠府辦[2012]44號),規劃到2015年,基本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老年人口服務需求增長相適應的,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全市基本實現90%的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持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4%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機構的“9064”社會養老服務格局。2013年1月,市府辦印發了《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珠府辦[2013]1號),再一次確定了“9064”的社會養老服務格局,確立了建立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提出了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到2015年形成覆蓋全市、區域均衡、功能完善、適度普惠、全民共享的社會養老服務設施網絡。2014年3月,市民政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建設的實施方案》,要求加快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建設,通過日托照料和上門服務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和個性化服務,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城市普遍開展,在農村加快發展。方案具體要求到2014年底,建設10-15個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站;到2015年末,居家養老服務和日間照料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農村社區。
我市自2005年底開始,已在XX區啟動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并逐步向其他各區推廣。服務對象由傳統民政對象逐步擴大到低收入高齡、獨居、失能老年人及其他有需求的社會老人。目前,一個以保障“三無”、“五保”、高齡、獨居、失能等特殊群體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為重點,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已初步形成。
(二)香洲先行先試,打好了基礎,積累了經驗。
XX區從2005年開始居家養老試點工作,2009年起分別在康檸社區和銀樺社區建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站,取得了良好效果,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14年4月至10月,XX區進一步開展了居家養老服務一鍵通“信息化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譬如一機在手,可以定位老人的地理位置,為老人提供家政上門服務,還可以和120平臺對接方便求助。目前已經有約1500名老年人接受居家養老信息化服務,2015年的目標是到年底有5000名老年人接受服務。
(三)斗門加大動作,打響了頭炮,創新了模式。
XX區目前有4萬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70歲以上的老人則有1萬多名,對日間照料的需求越來越大。民政部門將井岸鎮社會福利中心作為試點,從2014年10月開始裝修興建了面積達1500多平方米的日間照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并于2015年3月13日舉行啟動儀式,創新養老服務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委托XX區國艷康怡服務中心負責日常管理和運營,為長者提供全托常住服務、日間暫托服務、專業陪護、信息支援等逾10項服務。幾乎是同時,全市首家居家養老服務站也在斗門鎮南門村啟動,建筑面積400平方米,南門村60歲以上的村民可以申請入會享受日間照料、康復功能訓練等免費服務。可以說,斗門目前居家養老的硬件設施已經有了相當的配備,新的服務模式也在運作中。
四、XX區居家養老服務布局謀篇,期待新突破
(一)歷史欠賬多,基礎較薄弱。
據市民政局統計,我區(包括高欄港經濟區)到2009年60歲以上老人占戶籍人口比已經達到10%,呈現老齡化社會特征;若以現有我區管轄的三灶、紅旗鎮范圍統計,2015年初我區60歲以上老人9021人(三灶鎮3637人,紅旗鎮5384人),占8萬戶籍人口的11.2%,其中80歲以上老人有943人,說明我區老人化社會特征已經逐步顯現。與此相適應我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硬件設施和軟件管理應該要達到相當配備的程度。但是長期以來,我區所有住宅小區沒有一個能夠按照國家規定,在規劃上按人均0.1—0.3平方米的標準建設社會養老服務場所,新建居住(小)區也沒有按照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即社區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要按每百戶室內面積不少于2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少于30平方米的標準無償配套建設),沒能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造成了歷史欠賬。
XX市目前的16所公辦、10所民辦敬老院中,我區只有2所,全為公辦。其中三灶鎮敬老院因XX區中心醫院建設被征用,暫停運作,新場所還沒能確定下來,常住的僅1位老年人不得不轉移到紅旗鎮敬老院居住,因此我區實際上只有1所公辦敬老院在運作。紅旗鎮敬老院目前有120張床位、49位老年人居住,其中除了民政照顧的對象外,有22位老年人是自費入住(這當中有10位是子女在本地工作卻無暇照顧的外地戶籍老年人)。經調查,部分老年人認為我區現有的敬老院檔次低,周邊環境及衛生條件不理想,這進一步降低了老年人到敬老院養老的欲望。由此可見,以我區目前的養老服務條件,離大多數老年人的期望有不小差距,對他們的吸引力不夠,部分本愿意到養老院養老的老年人卻寧愿選擇居家養老。
(二)軟硬件不足,“準入”門檻高。
我區在2012年前開始啟動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目前雖以保障“三無”、“五保”、高齡、獨居、失能等特殊群體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為重點,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已經初步形成,但服務符合條件的對象只有70人,與全區老年人總數相比顯得微不足道,服務內容也僅僅是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日常生活所需,比較單一,尤其娛樂場所和設施不足。我區硬件設施配備和軟件服務不足,對許多老年人吸引力不夠;“準入”門檻高,又把絕大部分老年人擋在了服務的門外。這就造成了相當部分符合條件的老年人不想進敬老院,而想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卻不夠條件的現狀。
(三)差距比較大,未來任務重。
縱向上與外地先進地區比,橫向上與市內兄弟區比,我區在硬件設施、管理經驗方面都突顯不足。
一是上級下達給我區的任務未能及時完成。2014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中“建設10-15個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站點”,我區有建設1個服務站點的任務,市里已經給予20萬元的支持,但由于站點選址等方面確定不下的原因,我區只能延后建設。
二是與上級對區一級的要求、規定的標準比,我區存在的差距很大。例如,市府辦印發的《關于加快社會養老服務事業發展實施意見的通知》(珠府辦[2013]1號)要求:規劃預計到2015年,我區要建有1所省二級以上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每個鎮要有1所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臨時托管或日間照料服務的養老服務機構,扶持建設1所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的專業性護理機構;同時,要有1個鎮完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所有的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農村社區都要開展居家養老及社區日間照料服務;全市老年人享有社會養老基本公共服務,基本實現90%的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持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4%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機構的“9064”社會養老服務格局;全市每千名戶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40張……等等諸多指標。對照要求,我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都突顯匱乏,未來的建設任務很重。
區府辦于2015年5月印發了《XX區2015年居家養老服務站(點)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珠金府辦[2015]18號),對我區開展居家養老服務的工作作了具體詳細的部署,落實了任務,規定了時間,區政府提供了政策和財政上的保障。近兩年來,區民政局制訂規劃、緊鑼密鼓全力推進,使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有了明顯進展。
五、幾點建議
據調查,我區老人對居家養老服務有很大的需求,如設社區飯堂、社交娛樂場所、日托服務等,部分有入住敬老院的愿望。我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歷史欠賬多,遠遠滿足不了群眾的需求,與上級的要求距離大,與其他先進地區的差距不小,須立即行動起來,尋求突破,盡快建立起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根據我區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解放思想,提高民生意識。居家養老服務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我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當前我區“二次創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2015年區政府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是我們對群眾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一項承諾。因此,一定要解放思想,摒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是只花錢、不能產生經濟效益因而不重要的“短視”認識,克服舍不得掏錢的“吝嗇”心里,更要破除居家養老服務工作不是主要政績考核的“硬指標”而置之不理的“功利”思想。充分認識到我區薄弱的基礎與上級高標準要求之間的巨大差距,感受到群眾對我們的熱盼,提高責任意識、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
2.講政治,提高執行力。上級下達到我區的任務是必須完成的硬指標,尤其是在我區歷史欠賬比較多、基礎比較薄弱、群眾有急切需求的情況下,執行力就必須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越往后問題積累越多,困難越大,愈加被動。能否做成事,關鍵在人,兩者的差別在于“責任”兩字。這就要提高到講政治的高度予以重視,應立即行動起來,調動各方面力量,克服各種困難,全面給予支持,快出成果。
3.執行規定,為養老服務留足空間。國家嚴格規定,規劃上要按人均0.1—0.3平方米的標準建設社會養老服務場所,新建居住(小)區要按照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即每百戶室內面積不少于20平方米,室外面積不少于30平方米的標準),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規劃、建設等政府部門就要按照規定嚴格把關,否則不予審批和驗收。同時,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實施意見》(粵府〔2015〕25號)提出,居家養老服務設施若缺乏現成的用房,就要充分利用閑置的村辦學校、廠房、農戶住宅等,建設養老服務設施;要通過整合現有公共服務設施、發掘社會閑置資源等,綜合發揮多種設施的作用,增加養老服務設施的規模。這其中就涉及到規劃、建設、消防等部門的審批把關,需要各部門負起責任,積極配合。若多種設施得不到利用,那么就會出現一邊是資源閑置浪費、另一邊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卻無房可用的尷尬局面。
4.做好試點,為推廣打下基礎。我區有自己的特殊情況,要辦好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經驗不足,把握不準,必須先做試點。哪些是群眾需要的、哪些是可持續的、哪些是財政可承擔的、哪些是可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等等,都必須通過試點探索,取得成功后再推廣鋪開,這樣可以少走彎路,降低成本。目前,區政府已經選擇三灶鎮的海澄村、三灶社區和紅旗鎮的廣藤片區、小林片區、礦山片區做試點,另外在原紅旗鎮敬老院的基礎上,按照省二級綜合性社會福利中心的要求進行改造升級,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區民政局要牽好頭,三灶、紅旗鎮要各負其責,財政、規劃、建設、消防等部門積極支持,做好配合,要保證如期建設,如期完成,如期投入使用。
5.取別人之長,提高管理水平。這樣可以避免盲目上馬,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遠的有上海、江蘇、浙江,近的有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地,他們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都做得比較早,條件比較好,經驗比較成熟。就是附近的兄弟區,也有可以借鑒學習的經驗。這樣可以使我們得到非常有益的啟發,甚至是采用已經成功的做法,避免碰壁、走彎路,用最少的付出、最短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效益。
6.利用社會力量,共同辦好服務站點。“眾人拾柴火焰高”,社會力量是我們辦好居家養老服務不絕的源泉。企業、學校、社會組織等,捐錢、獻物、出力,哪怕是上門看望關懷,都是他們表達愛心的好方式,都是一種有力的力量,對我們是一種支持,一種肯定。關鍵在于我們要做好發動、溝通和協調工作,將社會的愛心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來,將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服務站點的日常運作可以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聘請信譽好、競爭力強、善于經營管理的專業養老服務組織承接。如香洲、XX區引進專業管理團隊——國艷康怡服務中心。
7.放寬條件,讓更多老年人受益。調查發現,群眾認為我們目前的居家養老服務以“三無”、“五保”、高齡、獨居、失能等特殊群體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為準入條件,這個“門檻”很高,把絕大部分的老年人擋在了服務的門外,這就造成了相當部分的老年人想享受居家養老服務卻進不來,只能望門興嘆。現在,各級政府都發文要求形成“9064”的社會養老服務格局,即基本實現90%的老年人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支持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和托老服務、4%的老年人可入住養老機構,說明我們放寬條件、降低門檻是執行現有政策規定的。按照這樣的格局,我區具體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老年人將從目前的70人增加到540人,入住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將從目前的不足40人增加到360人。
【居家養老服務相關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工程建設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3
檔案工作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4-20
關于小雜糧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3-06
關于石膏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11-29
關于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0
民居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03-19
工會女職工活力與作用發揮情況的調研報告03-03
縣行政服務中心調研報告范文02-08
企業招工難情況的調研報告(通用10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