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促進農民增收情況的調研報告
有關促進農民增收情況的調研報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工作安排,于10月8日至13日、10月16日至20日,市人大常委會陳永源、張建光副主任分別帶領調研組,赴建甌、浦城等六縣(市)開展農民增收情況調研。調研期間,共下到6個鄉、村、5個農產品加工企業;隨機走訪了解了30多戶農戶家庭收入情況;聽取了順昌、邵武、建甌、浦城、松溪、政和六縣(市)政府及涉農部門領導的情況介紹;綜合分析了市統計局、農調隊農民增收問題的有關資料。現在,我受調研組的委托,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促進農民增收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根據調查了解,2006年1—9月全市農業生產持續平穩增長,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06.4億元,增長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89元,比增241.1元,增長9.1%,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幅位居全省第三位,連續五年在全省前列。特別是今年遭受“6.3’’特大洪災,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仍保持穩定增長。一是農業生產平穩增長,種植業上持續增收。1—9月份農業產值44.49億元,比增7.44%。主要農作物生產平穩增長。糧食生產基本穩定,茶葉、煙葉、水果增產增收,蔬菜穩產增收,食用菌穩步增長,效益顯著。同時,不斷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提高了農產品質量和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為農民增收開辟了發展空間。二是完成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林農生產積極性提高,投入增加,促進了林業收入持續增收,林業效益明顯,同比增長8.7%。三是主導產業集群發展加快,工業帶動農業取得進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木竹加工,食品加工產業集群發展實施意見,兩大產業集群發展加快,促進農產品的加工,帶動了農民在一產業的收入,并增加了勞動力就業崗位。四是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資性收入大幅度增加。1—9月我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為796.8元,同比增加97.2元,增長13.9%,對現金收入的貢獻率達39.1%。五是堅持和完善“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為主要內容的南平機制以及農村“八大員’’隊伍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了為農民服務水平,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六是認真落實中央省上惠農支農政策和措施,發揮了政策效應。如落實了糧食、種子、農機等補貼,農民種糧效益提高;農村稅費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發展,增加了收益。
二、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是農民人均收入基數較低。幾年來,我市農民人均收入的增幅都在全省前列,但由于我市農民人均收入基數低,與我省經濟發達地區相比,仍相對比較落后。1— 9月我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89元,比全省平均數3613元少724元,低20%,差距比上年同期擴大1.2個百分點,與兄弟地市相比只有福州的 65.6%、廈門的47.4%、泉州的60.2%、漳州的68.7%、莆田的67.6%,與同屬山區的三明相比少468元,比龍巖少386元,只比寧德多 258元,僅位居第八位。
二是農業投入不足。尤其是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近幾年我市連續遭受洪災影響,加之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普遍存在帶“病”運行。如:建甌全市各類水利工程4395處,100%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目前雖已修復80%,但大多是臨時性的修復。邵武全市水毀水利工程1200處,目前修復的僅300處,資金缺口大。
三是非農收入比重較低。1—9月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889元中,來自家庭經營收入1919.05元,占66.4%,其中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為 l597.3元,占現金收入的55.3%,來自二、三產業收入僅為311.75元,占現金收入的10.7%。工資性收入796.8元,占現金收入的 27.5%。
三、對我市促進農民增收的幾點建議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綠色腹地為契機,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要求,全面落實黨的農業農村政策和措施,堅持以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健康發展,提高農業組織化產業化經營水平。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使千家萬戶農民與千變萬化的市場聯接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和規模效益。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年7月1日)生效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對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激發和引導農民參與合作的積極性。鼓勵加工、流通企業以及農民興辦專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如繼續推進林業改革不斷深化,根據林事規律的特點,尊重林農的意愿,引導林農走集約化、規;洜I的路子,興辦林業合作社等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提高林業效益;加強對茶葉、筍竹、畜牧業等產業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指導和扶持。加強示范引導,培育合作典型。要總結完善順昌柑桔、建陽葡萄、建甌蔬菜、邵武、延平豬業等協會的經驗和做法,加以推廣,促進產業化組織化經營,增加收入。通過抓示范典型,以點帶面,真正起到建一個組織,興一方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的作用。要加強規范化建設,積極引導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依照法律,完善制度,強化管理,規范運作,增強活力。同時,要堅持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把發展龍頭企業作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突破口,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引導社會資源向優勢企業集聚,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為龍頭企業提供政策優惠、服務優質,環境寬松的發展環境。組織引導龍頭企業在企業、基地、農戶間有效地建立起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運行機制,形成有競爭力、凝聚力和約束力的經濟利益體,實現企農“雙贏”。
2、進一步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與培訓機制,提高從業技能和就業率。實踐表明,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工資性收入,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而有效的途徑。要推廣XX縣經驗,整合現有勞動就業服務機構,形XX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建立農村勞動力個人檔案和企業用工信息,為有序轉移就業提供有效服務。要建立培訓機制,提高農民非農從業技能,推廣XX縣訂單式就業技能培訓做法,搞好供需對接,一頭對接新增勞動力,一頭對接企業用工需求,解決培訓和就業脫節問題。同時,整合培訓資源,不斷提高培訓效率。加快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就近就地轉移勞動力。繼續實施“一戶一就業”計劃,突出對農業資源缺乏的鄉村、貧困家庭以及失地農民轉移就業的指導、服務和扶持。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要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在搞好農村水利“六百”工程的同時,針對自然災害中暴露出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緊緊圍繞提高農業抗災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扎實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抓緊水毀工程修復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設,著力抓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中小河道治理,盡快恢復和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抓好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努力擴大農業灌溉面積。要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在自身財力有限,資金困難的情況下,按輕重緩急統籌安排,優先保證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要加強項目的跟蹤監管。要建立社會投入機制,調動社會力量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以各種形式參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此外,還要充分發揮資源比較優勢,突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建設優勢產業帶,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繼續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加強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建設和科技特派員、農民技術員隊伍的管理,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做好科技服務,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促進農民增收情況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工程建設進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3
檔案工作情況調研報告范文04-20
關于小雜糧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3-06
關于石膏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范文11-29
關于縣域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02-20
民居保護開發利用情況的調研報告03-19
工會女職工活力與作用發揮情況的調研報告03-03
企業招工難情況的調研報告(通用10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