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絨玩具拉拉教案
絲絨玩具拉拉教案
活動目標
樂意模仿教師的動作,參與游戲,感受和教師、同伴一起游戲的快樂,并從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活動準備
1、用松緊帶和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絲絨布縫制玩具“拉拉”,每個孩子人手一個。
2、“拉拉樹”兩棵。
活動過程
一、環節一:發現“拉拉”、找找“拉拉”
1、教師和孩子圍坐在“拉拉樹”邊,教師示范如何將樹上的“拉拉”找出來,向孩子介紹新玩具。
重點提問:看,它是誰?這個“拉拉”是什么顏色的?
觀察要點:孩子的視線是否被“拉拉”吸引。
2、引導孩子一起找找、看看,動手拉出“拉拉”。
重點引導:鼓勵孩子動手,找到藏在樹洞里的“拉拉”,并用力拉出來。
觀察要點:孩子是否愿意和同伴一起去找“拉拉”。
3、說說自己手中“拉拉”的顏色、特征等,為“拉拉”取名字,如紅拉拉、綠拉拉等。
重點提問:你的“拉拉”是什么顏色的?叫什么名字?
觀察要點:孩子是否能開口回應教師,是否有親近“拉拉”的表情、動作或語言。
4、小結:對“拉拉”說一句話,如×ד拉拉”,我喜歡你,我要親親你(鼓勵每個孩子開口表達)。
二、環節二:模仿教師玩“拉拉”
教師利用“拉拉”的彈性,配以情境性的語言,引導孩子模仿教師的動作玩“拉拉”,感受“拉拉”可以變長變短的特性,體會模仿游戲的樂趣。
1、游戲:
“拉拉”變變變——“拉拉拉,用力拉,拉拉變長了;變變變,拉拉變短了;變變變,拉拉變長了,拉拉親親孩子小臉蛋;變變變,拉拉變長了,拉拉親親孩子小手手”(要及時鼓勵與回應和教師一起做動作的孩子:你真棒,“拉拉”喜歡你)。
觀察要點:孩子能否模仿教師玩“拉拉”的動作,能否聽懂教師的情境性語言,是否會用“拉拉”來碰觸身體的各個部位。
2、游戲:
套“拉拉”——“變變變,拉拉變成圓拉拉”(指導孩子自己動手將松緊帶的套環套在大紐扣上,變成一個圓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手臂上,親親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小腳上,親親小拉拉;套套套,套拉拉,拉拉套在脖子上,親親小拉拉”。
觀察要點:孩子套的動作是否正確,關注個別有困難的孩子,給予幫助。
三、環節三:和同伴一起玩“拉拉”
1、游戲:開火車
引導孩子將自己的“拉拉”和同伴的“拉拉”套在一起,變成一個大“拉拉”,兩組孩子手握大“拉拉”,玩開火車的游戲。
觀察要點:孩子和同伴共同游戲時的情緒是否愉悅,注意調控游戲節奏,由慢到快。
2、游戲:做小“餅餅”、大“餅餅”
將兩根長“拉拉”分別變成兩個圓“拉拉”,將孩子團團圍住,變成一個小“餅餅”。將所有的“拉拉”合并成一個最大的圓“拉拉”,將所有的孩子圍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大“餅餅”。
觀察要點:關注孩子和同伴身體接觸時的情緒反應,注意控制人數,逐漸增加人數。
3、小結:“拉拉”玩得有點累了,我們把“拉拉”送回家吧,跟“拉拉”說再見。
活動建議
第一,模仿和重復是托班孩子最主要的學習方式,但這種模仿和重復不能是單調的、乏味的,而是要在富有變化的游戲情境中,在快樂的情緒感染下,不斷地在模仿和重復中學習。因此,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利用富有節奏感的情境性語言,營造不同的游戲情境,讓孩子充分感受玩具“拉拉”的“多變”和“好玩”,吸引孩子圍在教師身邊,模仿教師的動作玩“拉拉”,同時初步建立小群體活動的經驗。當孩子們發現“拉拉”在自己的把玩、操作中發生種種變化時,這種滿足感、成就感會給他們帶來愉悅的情緒體驗。
第二,在活動中,教師應該先充分地和孩子一起玩,滿足孩子對教師的依戀,建立“和教師一起玩真開心”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組織身邊2~3名孩子一起玩,再逐漸擴大到5~6名孩子共同玩一個游戲,讓孩子們體驗與同伴共同游戲的歡樂,對處于從適應期向發展期過渡階段的托班孩子來說,建立與同伴交往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托班教師要有非常明確的“每一個”的意識,即在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關注每一個孩子的不同反應和活動情況,然后及時作出調整。
【絲絨玩具拉拉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音樂依拉拉教案02-26
《我最喜愛的玩具》教案02-02
《玩具大集合》優秀教案(精選11篇)09-28
和朋友一起玩玩具小班教案(通用11篇)10-23
玩具測試報告范例02-15
《泥玩具》教學反思(通用8篇)10-24
關于民間玩具的教學反思(通用5篇)08-17
小學一年級美術下冊會搖的玩具教學設計范文06-08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