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文檔>燈下漫筆教案

燈下漫筆教案

時間:2024-10-25 17:11:16

燈下漫筆教案

燈下漫筆教案

燈下漫筆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一、幫助學生梳理文章的思路和結構,把握課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構思特點。

  二、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認識魯迅對人對事件內心反應的關注,對人精神世界的關注,從而領會課文思想的深刻性。

  教學重點

  通過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梳理思路和結構來體會魯迅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歷史現象、社會現實和國民靈魂的深入思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曾拜讀過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認識了《故鄉》里木偶人般的中年閏土,結識了《藤野先生》里挾著一疊大大小小書來上課的藤野嚴九郎,也曾為《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象征封建勢力的雷峰塔的倒掉而拍手稱快。今天我們再一次走近魯迅,再一次捧讀他的文章-------教師板書:燈下漫筆

  二、解題

  投影:“全樓都寂靜下去,窗外一點聲音也沒有了,魯迅先生站起來,坐到書桌邊,在那綠色的臺燈下開始寫文章了。”(蕭紅)

  投影:魯迅先生寫過《夜頌》,說自己是“愛夜的人”。據說愛夜的人,“有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夜中觀察,夜中思考,夜中漫筆)

  投影:“漫筆”——“漫”,既是內容的“漫”無邊際,又是“漫漫”心緒,還是一種“漫延開來”的思維方式。“漫筆”,是散“漫”無拘、筆隨心意、興之所至的一篇隨筆。

  三、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925年4月29日這一夜,燈下坐著的魯迅,又“看”到了“暗”中掩蓋的什么呢?魯迅用他那雙“看夜”的眼睛,看到了生活(歷史)深處的什么?

  (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初步感知。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介紹寫作背景。

  (三)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

  1.作者從現實生活中什么樣的小事聯想到重大的社會歷史問題?

  2.鈔票貶值”和“極容易變成奴隸”兩者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3.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導出中國歷史可概括為“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這個結論的?

  4.魯迅為什么號召青年“創造這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四)明確

  1.集體誦讀課文,重點聽個別字讀音是否準確。

  2.找三個學生讀課文。集體再次誦讀全文。

  3.找三個學生分別闡述全文結構劃分及每部分的思路和層次。

  (說明:此處見解與教參有異,僅供教師參考。如學生有自已的理解,應給予充分肯定)

  第一部分(1~4):由鈔票貶值引出對“人”價格貶值的思考(極容易變成奴隸)。

  (提示: 抓住事件和事件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第5段:推而廣之,上升到普遍的社會現象,揭示了中國人易于滿足的奴化狀態(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以及造成這種心態的社會根源(一種暴力)。

  第6段:指出中國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們安于奴隸的地位(歷來所鬧得就不過是這小玩藝——“將人不當人 ”)

  (當百姓連做牛馬、做奴隸的資格都被剝奪了的時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請用課文第7~9段課文中的相關語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第8段: 百姓就希望來另外的主子,較為顧及他們的奴隸規則的,無論仍舊,或者新頒,總之是有一種規則,使他們可以走上奴隸的軌道。

  第9段:厘定規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而且這規則是不像現在那樣朝三暮四的。于是便“萬姓臚歡”了。

  第7~9段作者列舉了大量事實(做不成奴隸的力爭做奴隸,只要有奴隸可做,便心悅誠服,恭頌太平,“萬姓臚歡”),尖銳指出“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先儒”所說的歷史上“一治一亂”的時代,實際上是 “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針見血指出中國封建社會的實質。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國社會歷史的本質,得出“兩個時代”(一治一亂)的結論。

  第三部分(12~14)號召青年創造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第三樣時代”。

  “現在入了哪一時代,我也不了然。”實是諷刺當時現實,還是循環在這兩個時代的陰影里,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統治下的中國實際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號召青年創造出一個走出了“一治一亂”歷史循環怪圈,邁向民主與自由的時代;一個全新的時代。

  (板書順序和學生討論同步,引導學生明確,教師最后聯系解題寫“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業

  (1)再讀課文深入體會文章的深刻思想內容。

  (2)思考課后習題第二、三。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一、抓文中凝煉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語句仔細揣摩,把握感情基調,領會文章情理交融的語言特色,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

  二、培養學生提煉語句,鑒賞語言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揣摩下面含義豐富的語句,特別是要注意加點詞語的理解。

  1.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

  提示:“極容易”說明中國“亂”是長期的,“治”是短暫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隸而不得”;他們把做奴隸當作是一種奢望,甚至是一種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統治者滿足了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們自然就“萬分高興”了。

  2.只要一翻孩子所讀的《鑒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國古”的中華,歷來所鬧的就不過是這一個小玩藝。

  提示:“這一個小玩藝”是指“我們極容易變成奴隸,而且變了之后,還萬分喜歡”,也指后文所說的強盜官兵反復爭奪天下,歷史總陷入“一治一亂”的循環怪圈中,老百姓總是在“奴隸”和“下于奴隸”兩種命運之間反復掙扎。

  3.假如有一種暴力,“將人不當人”,不但不當人,還不及牛馬,不算什么東西;待到人們羨慕牛馬,發生“亂離人,不及太平犬”的嘆息的時候,然后給與他略等于牛馬的價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別人的奴隸,賠一頭牛,則人們便要心悅誠服,恭頌太平盛世。為什么呢?因為他雖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馬了。

  提示:這段話通過打比方,憤怒地抨擊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國民的奴性人格,諷刺所謂的“太平盛世”,不過就是一個百姓“略等于牛馬”的時代,至多是一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4.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

  提示:“‘人’的價格”內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強盜官兵的愚弄,不再淪為牛馬,甚至不再是奴隸,而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充分享受做人的資格,獲得做人的尊嚴,實現當家作主的夢想。

  5.中國的百姓是中立的,戰時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面,但又屬于無論哪一面,強盜來了,就屬官,當然該被殺掠;官兵既到,該是自家人了罷,但仍然要被殺掠,仿佛又屬于強盜似的。這時候,百姓就希望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

  提示:這段話揭示了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躪的悲慘命運,諷刺國民的麻木不仁和奴性性格,批判國民缺少反抗精神。

  6.假使真有誰能夠替他們決定,定下什么奴隸規則來,自然就“皇恩浩蕩”了。

  提示:“奴隸規則”是指“怎樣服役,怎樣納糧,怎樣磕頭,怎樣頌圣,總之,是“有一個一定的主子,拿了他們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們去做牛馬,情愿自己尋草吃,只求他決定他們怎樣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納糧之外”,不受“意外的災殃”。

  7.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戰爭,稍富的遷進租界,婦孺則避入教堂去了,因為那些地方都比較“穩”,暫不至于想做奴隸而不得。

  提示:這段話揭示了當時的現實,仍是強盜官兵交互為禍的時代,老百姓仍處于“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悲慘境地。

  二、總結

  本文情感基調:對老百姓的深深同情;對封建歷史的憤怒批判;對現實復古主義者的無情抨擊;對青年的熱切呼喚;對中國未來社會充滿必勝的信心。為了充分表現這豐富的情感內涵,作者使用了個性化的語言,這主要表現在:

  1.形象性,用極為形象的語言進行高度哲理化的議論;

  2.概括性,把中國歷史概括為兩個時代,高度濃縮;

  3.準確性,用詞準確形象,入木三分。再加上雙關、反語等修辭手法和幽默、諷刺等表現手法的運用,使文章語言情理交融,富有力度。

【燈下漫筆教案】相關文章:

《左傳》教案10-24

存貨教案02-28

愛蓮說的經典教案03-20

《牧場上的家教案》經典教案設計03-20

《什么蟲》教案01-08

關于《勇氣》的教案03-20

飛天音樂教案10-31

《 西瓜船》教案11-17

人生多彩的教案09-04

激素調節教案02-02

用戶協議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在线看片国产的免费 | 亚洲一级电影第一页 | 在线播放中文有码国产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老牛 | 亚洲AV日韩AV高清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