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
讀《目送》有感1
《目送》中的龍應臺在兩個身份間游走,向左是作為父母的女兒,目送“前一代”的老去。向右是作為子女的母親,目送“下一代”的青春。曾經的你就是現在的我,以后的我也將是現在的你。龍應臺以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化解橫梗在三代人之間的沖突或矛盾,不僅需要善孝,也應該更多地嘗試去尊重家人。
作者的父親“八十歲人,每天開車出去買菜,看朋友,幫兒子跑腿”,還興沖沖計劃著帶老伴環島游,但老人開車頗出事故,讓兒女們害怕得只能沒收他的車子,老人把“鑰匙和行車執照放在一個大信封里,用舌頭舔一下,封死”,兒女們滿足地松了一口氣,慶幸以后打車出門總安全了,不知道的是“一輩子節儉、舍不得叫出租車的他,從此不再出門。”作者的母親愛美一生,七十歲時還想去隆鼻,八十歲時女兒鼓勵她去買雙鞋,老人指著一雙俏麗的高跟鞋,女兒勸阻說有跟會跌倒,老人又拿起一雙“尖尖的鑲著金邊的鞋頭”,女兒轉手挑了一雙平底圓頭軟墊的鞋,老人沒了興致。我們常以為父母老了,背佝僂、牙不能咬、腳不能走、車不能開、高跟鞋不能穿,都是理所當然,恰如當年父母在面對我們青春叛逆期時那樣的模樣,以自己之心度親人之腹,用溫柔封堵正是合理的訴求,一切,還堂而皇之冠之以“愛”的名義。而所有讓父母們“繳械”的理直氣壯,在聽到身作醫者兄弟“回想起來,他的急遽退化,是從我們不讓他開車之后開始的。”的診斷后土崩瓦解。父母,不能因為“老”,而失去必須的注視與尊重。
面對兒子長大后的疏離,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難以言說的時候。和兒子劍橋散步,興奮地指給兒子看牛頓蘋果樹的后代,兒子卻一個快步沖出五步之遙,“拜托,媽,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來實在太尷尬了。你簡直就像個沒見過世界的五歲的小孩”;和兒子在同一所大學,但“即使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車”,“即使同畫,他戴上耳機——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過馬路時想牽兒子的手,兒子說“我已經十八歲了,你真的應該克制一下要牽我的手過街的反射沖動”。這些畫面是否很是熟悉,因為倒退幾十年,同樣的事我們一件件都對我們的父母做過,我們也曾嫌棄過父母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束縛,也曾看不慣東、想不通西,也曾一心向外、獨立飛翔。因此,在有限彼此擁有的時間內,無需因“下一代”特定時期的共通行為而落寞和酸楚,學會尊重這本屬于青春的肆意,因為尊重他們,就是尊重曾經的自己。或許,若干年后,那時的他們也會像現在的我們一樣發現,其實父母過街時伸過來的手,肥肥短短厚厚,很暖很暖。
讀《目送》有感2
或許我寫不出那種讓人痛哭流涕的文章,但,我可以用我的話語,我的感情,我的見解,來講述這本書給予我的東西。
這本書,我只想用兩個字表示:孤獨、傷感。自己嗎?我很喜歡那傷感文,因為我很喜歡讀別人的故事流自己的淚,生活要過得,只是,那些分離、痛苦與不堪終究是難免的,人生的道路,要自己走完,走不動了,爬也要爬完。或許寂靜的晚上,你會時常想起自己的親人朋友,一幕幕的就像電影一樣,想念時,隨時浮現腦海,我們都曾知道,有一天,我們會與摯愛的人分離,目送著不舍得人與物,但那時,已是物是人非。
分離,你舍得嗎?長大后,一個人走路,一個人,看孤獨的風景,景美嗎?不,它不美。這本書,就是人生:友誼、親情、愛情、生活、學習、娛樂。它展現的只是僅此而已,但這僅此,卻陪伴著我們的一生,一生的快樂、寂寞,揮之不去。
人生的目送很多。當我目送你時,你卻厭倦我的舍不得。這是一種悲劇。失敗后的脆弱,失落后的放手,內心中的不舍,黑暗中的凄涼,無一不是悲劇。孩子長大了,而你卻離他更遠了,遙不可及,你只能看著他的背影,越走越遠,最后留下的只是蒼脆的回憶而已。
作者與兒子、父親、母親的離別,只是目送著遠去,而她,只是站在原地,等待著沒有結果的等待。“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用追。”過往的遺憾,就只剩下悲涼。
一切,盡在目送之中。
讀《目送》有感3
天空飄著細雨,你坐在白色的小圓桌前,享受著這家店鋪有名的焦糖瑪奇朵和馬卡龍,聽著嘴唇涂得鮮紅的女孩拉著小提琴。細雨微微的窗前有人夾著公文包,打著電話一閃而過。
也許他上班要遲到會被扣工資;也許他的妻子正告訴他孩子生病要去醫院;也許他在對他的'母親說“我很忙。”隨時準備掛掉電話。
你無法說他不懂生活,他只是為了可憐的薪酬而奔波著。每天如此,等到有一天,匆忙的腳步終于慢下來了。而這時,自己也老了。那個曾經是小孩子嘴里的“哥哥”成了“大叔”,“姐姐”成了“阿姨”,再也無法跳街舞玩兒跑酷。這就是時間給人的痕跡,抑或說是打擊。
“不是人們變小了,而是你,變老了。”龍應臺講述著生命的進程,像是在講述著一個簡單的故事。
或許多少年后你仍可以坐在那家小店喝咖啡吃甜品,聽紅唇的少女拉小提琴,看窗外的人來來往往。只是你,老了。
生命的盡頭,是死神冰冷的親吻,面對這冰吻,最好的選擇叫做從容。很想見一見龍應臺開的“樹海葬俱樂部”的朋友,五十多歲的年紀,從容的用纖細的手指掌著杯,在紅酒杯口留下緋紅的唇痕,唇齒間漫談著生死:“海葬最省事。”像是所說的話,與自己無關。
有人說醫院是生命交界的地方。那里人群匆匆,在生死間行進。一張報告單,在有的人眼里是一紙判決書,在有的人眼里僅只是一張紙。焦慮、恐懼、對生的渴望,這是人的本性。但是一個人生命的進程是只許一個人走的路,沒有人會陪你上路。平和地走好每一天的路,別只顧及結局,而忘卻了美好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經意墜入凡間的天使。幼時擁有一雙通透的眼睛,清澈而純凈。吃多了五谷,眼睛里便有了色彩和欲望。無索取便無欲.生是人最大的欲望。把這最大的欲望放下了,人生將是另一番境界。
死亡是涼爽的夜。這是海涅的詩句。享受著夏夜般的清涼,讓心沉下。不用悲涼,夜,終歸要降臨,走近了也就走進了。不用害怕,記住當死神輕吻你的時候,是個涼爽的夜晚。要做一個恣意游走在生命間的人,靜心地看待生,看待死。
當彼此都做好了準備,一次次的轉身而去,都有一次次的目送。慢慢走,慢慢送,直至走完生命的進程。
讀《目送》有感4
人的一生,不過是彈指一揮間,白云蒼狗,斗轉星移,這在龍應臺筆下的《目送》中流露得淋漓盡致。她以細水流長般的筆觸將我心中的鉛華洗滌,不吐不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只不過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當讀至于此,我的心頭為之一怔,似蒼穹深處獨自黯然神傷的云翳被一抹明媚空靈的陽光不偏不倚、洋洋灑灑地照耀。為人子女,感觸最深的莫過于目送,時光荏苒,歲月蹉跎,我們在父親母親的呵護下茁壯成長。歲月從不饒人,我們從蹣跚學步到亭亭玉立,從與父母寸步不離到背井離鄉,每當離開家門,腳步多挪一寸,身后熾熱的目光便長一寸。縱使一步三回頭,也心知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唯有目送不遠不近,含情脈脈進行著頗具儀式感的無聲告別。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那么深情,驚艷了歲月。、
“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恍惚間,物走星移。”讀罷,心潮一浪高過一浪,再推敲斟酌,不覺已頭涔涔淚潸潸,白駒過隙,日月如梭,不知不覺,父母的青絲逐漸退成銀色,額上兀然平添了幾道格格不入的皺紋,細膩白皙的纖纖玉指也變得黯然無光。他們也曾紅光滿面,意氣風發。歲月不溫不火地敘說著,終有一日,我們也會目送他們。
龍應臺面對著父親的逝世,曾這樣敘述自己的心境:“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裂,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裂縫,最神秘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讀后感·我似乎聽見了他心在滴血的聲音,或遠或近又時遠時疏,細思恐極,令人不寒而栗。誠然,長長久久只是人們美好的幻想,生而為人,離別不期而至,旦夕禍福云譎波詭。子欲孝而親不待是多么痛徹心扉的領悟。最后的目送,將長眠深藏于地下,溫暖余下的歲月。
人生須盡歡,親情趁年華,聚散傷別離,緣盡未有時。世事難料,人生須臾片刻,卻道是人間情盡美。目送又目送,須且行且珍惜。
讀《目送》有感5
品讀目送時,不知不覺地就會進入到文章中,隨著作者的腳步感受人間的真情。她寫的文章既有女兒般的柔情、細膩,可又不失堅強。讀來就如同作者正守著一杯茗茶,與你徐徐道來生活中細小甚至微不足道,但是又無時無刻不觸動你心弦的故事。親情,友情……
文章第一個故事,是寫作者送兒子去上學。可是如今兒子早已長大,思想也開始成熟。不再是那個若干年以前拉著媽媽的手,怯生生地用兩顆純潔的眼眸小心地試探著這個陌生世界的孩子了。而如今兒子也只是勉強忍受母親的柔情,不再如同剛上小學時,一步三回頭地不舍得望著母親。在兒子過安檢時,只給這個為他操勞了一生的母親留下了他那清瘦的背影。
可當年,作者正值兒子這個年齡,讓父親送到學校時,也一樣的最后留給父親的僅是一個背影罷了。文章最后寫到:不必追。這句簡短但又富含著深意的一句話,如同一塊硬物,觸到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它是對生命成長的一種尊重,是對生命即將消逝的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對待生命的高度理性。
母親,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字眼。是母親陪著我們成長,包容我們的過錯。也是母親在我們最累的時候安慰,陪伴著我們。
作者的母親已經老去,神志也開始不那么清楚,可是唯一不變的就是對兒女的愛。就好像她寧愿忘記自己是誰,也一定要記住兒女的面孔和名字。即使再心碌,也不要忘記回家看看。因為家里還有兩個孤獨的身影,正癡癡地等著你回家和他們說說話。老人只要兒女能在身邊,還有什么可想的呢?
《目送》以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走入我們的生活。給我們以人生的啟迪。告訴我們要獨立,要堅強。因為: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讀《目送》有感6
假期讀了龍應臺的《目送》,書中寫盡了作為女兒、母親、姐妹的她與自己的父親,兒子,哥哥一次次的聚散離合。一次次的目送也意味著人情的濃淡,一次次的目送講述了多少滄桑巨變。
新學期伊始,我和爸爸離開了我們一直生活的營口,來到了大連。爸爸來這里工作,而我也來到了一個新的學校,開始了新的生活。一直生活在母親身邊,突然的離別讓我感到興奮和恐懼,興奮的是我終于可以擺脫母親無微不至的照顧,恐懼的是我面臨的陌生環境常常讓我感到離開了母親的孤獨。
曾幾何時,我一直是她的翅膀下長不大的小小鳥,可是現在我要一個人來面對以前從來不用費心的日常生活,盡管還有爸爸,可他是個工作狂,忙的時候常常自己的顧不得吃飯。
臨行前媽媽收拾好了我所有的該帶走的東西,但我們踏上月臺,例行揮揮手的一剎那,滿載著行將遠行的興奮的我突然發現母親眼角的淚痕---我是不是太粗心了,還是我太不在意了,我還沒有能力去體會她此時此刻的感受。當列車漸行漸遠,我依稀能感覺到媽媽一直站在初春的寒風中,列車,也許是我的身影,像一塊吸力巨大磁鐵,牽引著她的目光,就那樣,她會一直望著遠方。
這種經歷讓我想起《目送》一書中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作者的兒子安德烈,他在媽媽的心目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從小對母親的依賴,直到學校門口也不肯松開緊抓著我衣角的小手在通往學校的路上,在茫茫的人海中,一次又一次地回頭,與我四目相對,跨越一切。可是當他一天天長大,漸漸對母親不解,不屑,甚至反感,當他終于有一天遠赴異國求學,臨上飛機之前,我們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夠到他的胸口,很明顯,他在極力忍受著這種告別在他等待檢查護照的過程中,我一直站在那里,等待他那一次又一次的回眸,但這次,他沒有,他沒有回頭,甚至沒有做出任何動作,自動門‘咻’地關閉了,再開門時,人影全無,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垃圾桶,就那樣佇立,靜默著
仔細想想,我和母親又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我沒有象安德烈那樣對母親抵觸,但我以后不會嗎?我永遠不會嗎?我不敢答應自己雖然我現在每天都樂此不疲第和媽媽電話匯報、滔滔不絕講我的新生活,但我會不會有一天面對著她卻默默無言嗎?我不敢肯定。
時常想起和媽媽一起在超市里推著購物車,看到我中意的東西,無論多么貴媽媽都會撿到籃子里,而有一次她選了一包自己喜歡的餅干,我竟然說媽媽,這種口味的餅干最難吃了!快放回去吧!在我的印象里,媽媽只對那些被我吃膩了而丟到一邊的食品感興趣,而且那樣津津有味。
當年的媽媽身后的跟屁蟲現在已經自己單飛了,我和她可能也要同樣經歷著無數次的彼此的目送,當她過來陪我度過每個周末返回營口,當我每次從營口返回大連,看著列車遠去,看著彼此的身影從對方的視線中變小變小、直到消失,我知道在這個過程中她在變老,而我,在長大。
沒錯,就象龍應臺在書中所寫:我漸漸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與他的緣分是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在小路的這一段,他在小路的拐角處,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讀《目送》有感】相關文章:
讀目送有感匯編15篇04-14
最新《目送》有感經典例文五篇04-14
讀《飄》有感05-26
讀《活著》有感05-26
讀《簡愛》有感05-20
讀《童年》有感05-15
讀《曹操》有感04-24
讀《看見》有感04-22
讀《魔戒》有感04-11
讀《母愛》有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