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我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假如給我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假如給我讀后感1
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之前,我覺得沒什么。可當合上《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的最后一頁,我深深地被海倫·凱勒震撼了。
海倫剛出生就聰明伶俐,我本以為之后她人生的道路會一帆風順,可沒想到海倫在19個月后莫名其妙地染上了一場大病,讓原本天賦優異的海倫再也看不見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了,也不能聽見孩子們歡樂的笑聲了。我以為海倫會憎恨地詛咒上帝,可是,我又一次猜錯了。上帝似乎也于心不忍,讓莎莉文老師走進了海倫孤獨的世界,打開她心靈的枷鎖。一天又一天過去了,原來那個粗暴無理的小海倫漸漸變得開朗起來,莎莉文老師讓海倫去觸摸水,用手在海倫的小手上寫下“water”,當時,海倫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只覺得手上滑滑的,有東西流過。就按照這樣的學習方法,讓海倫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
皇天不負苦心人,在莎莉文老師嘔心瀝血地“特殊方法”下海倫學會了閱讀,認識了字。后來海倫的父母請了霍勒斯曼學校的莎拉·傅樂瓦老師教海倫說話,海倫把中指放在老師鼻子上、食指放在嘴唇上、大拇指放在咽喉上。要知道這對看不見、聽不著的海倫是十分困難的。最后,在海倫自己和父母以及莎莉文老師的努力下,學會了說話,還成為了哈佛大學的博士生,最終,她成為了美國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讀到這里,我甚至難以想象,失聰失明的海倫是如何艱難地讀著盲文,一邊練習說話,一邊學習的。
我們雖然有靈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卻沒有努力學習,而海倫——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卻沒有放棄學習,沒有放棄生活,反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一切。我們,擁有著健全的身體,卻只知道抱怨。
所以,從今天起,我們應該向海倫學習,珍視我們寶貴美好生命,并努力學習。我們相信,不遠的、美好的將來,正一步步向我們靠近。
假如給我讀后感2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講述了88年的歲月中,海倫·凱勒盡在生命的頭19個月擁有光明和聲音。幼年那場大病無情地奪去了小海倫的視力和聽力,使原本健康的她永遠與黑暗。然而,在她絕望時,安妮、沙莉文老師的到來改變了他的命運。在莎莉文老師的引導下學會了讀書寫字和說話,并在24歲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哈佛大學的的四年學業。她的一生勤于寫作,共創作了14部文學作品。
海倫是一個堅強,勤奮,好學,積極的孩子。雖然在小時候曾經因為煩躁而發生過一些小脾氣外,長大后她的她一直是位勤奮的女孩。即使生活在黑暗中,他仍然是樂觀的。“我的身體雖然不自由,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就讓我的心超脫我的軀體——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悅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
海倫生活在黑暗中,既看不見又聽不到,也不會說話的環境下,仍舊閱讀了很多書籍,而她的讀是靠著莎莉文老師用手寫在她的手心里。就是這樣,一本一本地讀書,一本一本地讀完書。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尤其是難學的便是發音和說話。在炎熱的.夏天,她在莎莉文老師的陪同下和一些教授們學說話,她的這些老師們讓她把手放在他們喉管上,讓她一點點感覺。然而,現在我有時學習一會兒就會感覺枯燥不耐煩,彈一會兒的鋼琴就感覺腰酸背痛,但海倫卻不分白天黑夜地勤奮學習,最終有所成就。
馬克·吐溫曾說:“19世紀有兩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是拿破侖,另一位是海倫·凱勒。
海倫的一生是快樂的,充實而卓越的,她把無聲的真理傳遍世界。今天,海倫·凱勒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不屈不撓斗爭精神的象征。在我們當今的社會是不是更應該向她學習呢?
假如給我讀后感3
她,是一個在黑暗中度過無聲的87年的不幸婦女;她,是一個不畏挫折,艱苦求學,最終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哈弗大學的著名文學家;她,是一個熱心于慈善事業,關心殘疾人的愛心人士。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自強不息的女子,一個用生命塑造的奇跡。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是海倫一生的真實寫照,充滿了悲傷和艱辛,同時也體現出了海倫對光明的渴望和她堅強的意志。海倫的童年是灰色的。在她19個月的時候不幸患上了猩紅熱,病魔奪去了她的視覺和聽覺,從那時起,她開始變得暴躁、墮落。然而莎莉文老師的到來就像一盞燈,引著海倫一步步前行。莎莉文改變了海倫的人生軌跡,不僅教給她知識,也讓她懂得了愛,懂得了勇敢面對,懂得了為輝煌而奮斗。
當我們蒙著雙眼、捂著雙耳行走時,心中彌漫著恐懼與不安,可海倫卻在這種不安下生活了87年,這是我們想象不到的痛苦。所以,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一切呢?有時我們覺得太過刺眼、討厭到想躲避的陽光正是千千萬萬的盲人朝思暮想的美景;有時我們覺得太過聒噪、惹人心煩的知了鳴聲正是千千萬萬的聾人渴望縈繞耳旁的音律。海倫·凱勒讓我們留意曾經被自己忽略的美,讓我們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總覺得連天都要塌下來,開始變得灰心意冷、無所事事。殊不知我們的煩惱根本無法與海倫的經歷相提并論,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堅持下去呢?就算再困難,可以對自己說“我好累”,但絕不能在心底承認“我不行”。我們要學習海倫的精神,勇敢跨越挫折的山溝。
我敬佩海倫面對永恒的黑夜與安寧時的樂觀;敬佩她對于如此不幸的承受能力;敬佩她化悲傷為動力的堅強。她將是我永遠的楷模。
假如給我讀后感4
珍惜你的每一天,不要等到即將失去才懂得挽留……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講述了一個被上帝拋棄的女孩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的故事。她自幼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卻從沒有絕望,而是用著別人想不到的毅力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哈佛大學。
如果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幾天失明、失聰的日子,也不失為一件幸事。“黑暗將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靜將使人更加喜愛聲音。”這是海倫·凱勒的心聲。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會將我所有朋友、親人、寵物、家什的面孔深深地銘刻在心中;我要去森林,感受大自然的而美麗,去看夕陽緩緩落下。對于周圍的環境,看得見的人總是習以為常,即使是那些壯麗的景色,也只能使他們多看幾眼。他們從來沒有認認真真地端詳過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和家庭。對于海倫來說,每一個萍水相逢的朋友,都是從手指尖觸摸他們的臉頰,才能知道的。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二天,我會去博物館,看看人類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路,看看歷代的興衰和滄桑巨變;去看看那些古埃及眾神的雕像;去看看達。芬奇的油畫,去欣賞我最喜歡的莎士比亞的戲劇。我將通過藝術來探索人的靈魂,從帶有寧靜的宗教色彩的意大利早期藝術,一直到帶有狂熱的想象的現代派藝術,都在我的眼前展現開來。對于一個看得見的人來說,可以隨便看自己喜愛的任何一幕戲,在他們享受色彩、動作、視覺創造的奇跡時,會不會心存感激呢?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最后一天,我將去迎接黎明的到來,我將從森林出發,走遍這座城市,去旅行。在最后的幾個小時,我將再次跑到劇院,仔細領略一下人類精神世界的杰作;我要站在最繁華的街角,看一看川流不息的人群和車流。當夜幕降臨,黑暗再次將海倫包圍,今后她每觸摸到一件物品,記憶中都會浮現出它鮮活的景象。
“把活著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這樣,你才會懂得珍惜。
假如給我讀后感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年的聾啞生活使整個文章生動,更加的吸引人。
在我看過的所有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便是這本書。這本書帶給了我前所未有的對書的樂趣。坦白來講,我并不是怎么喜歡看這種無趣的書,可這本書不一樣,我一看到就被深深的吸引了。
這本書可以分為部分前半部分主要寫了海倫變成盲聾啞人后的生活。剛開始的海倫對于生活是失望的,用消極的思想去面對生活,情緒非常的暴躁,常常發脾氣,扔東西。她感覺現實生活中沒有愛等等,她是多么希望能重新得到光明。后半部分則介紹了海倫的求學生涯。在海倫的求學生涯中,海倫遇到了許多的困難,但同時她也結識了許多的朋友等等。
我喜歡的是這段“當你為沒有一雙漂亮的鞋子而哭泣時,你該為你有一雙可以穿鞋子的腳而感謝。有視覺的人,他們的眼睛不久便習慣了周圍事物的常規,他們實際上僅僅注意令人驚奇的和壯觀的事物。然而,即使他們觀看最壯麗的奇觀,眼睛都是懶洋洋的。”我最尤為喜歡當“你為沒有一雙漂亮的鞋子而哭泣時,你該為你有一雙可以穿鞋子的腳而感謝”因為如果你沒有一雙鞋,至少你沒有失去雙腳,失去了雙腳得到一雙漂亮的鞋子是沒有用的,正如同在現實中我們為了一件很小的事情而放棄了不該放棄的事情。那件事如果關乎我們的一生但又能如何時間不會再重來。
最后一部分寫了假如她真的有三天光明,她會做什么?去看美麗的大自然?做自己想做的事?還是去看她一直都想看到的莎莉文老師或那些幫助過她的朋友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就自己去讀這本非常吸引人的散文吧!
【假如給我讀后感】相關文章:
《假如給我三天》讀后感03-06
假如給我光明作文04-07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2-22
《假如給我三天光》的讀后感12-26
假如給我3天光明讀后感12-28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2-05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04-2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讀后感03-31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