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厄運打不垮信念》聽后感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一文記敘了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在艱難的困境中兩次撰寫明史巨著《國榷》的感人故事,表現了談遷在逆境中不屈不撓、持之以恒的堅強意志和毅力。本課的人文性很強,讓學生談談這些人文性的東西并不難,但是也容易落入虛幻的人文精神感悟的空洞說教之中,很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李老師在教學中能力求凸顯語言文字的工具性,引導學生關注語言,立足語言,確保語言,通過語言文字的賞析品位,感悟談遷的堅強,使這一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教學過程中,李柳嬌老師讓學生在文中找出幾組數字。并引導學生將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讓抽象的數字形象化、具體化、情感化。比如課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話中,連續用了“20多年”、“6次”“50多歲”“500多萬”等數字,李老師讓學生說說從這些數字中,你讀出了什么。他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風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著談遷不知查閱了多少史料,不知親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復查證,反復修改,這“6”字包含了多少艱辛和心血。闹袑W生感受到了談遷治學的刻苦和信念的堅定。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寫到“新寫的《國榷》共104卷,428萬4千字……”李老師讓學生思考:從“104”、“428萬4千”中,你又有什么感悟呢?通過交流,他們知道了這是談遷用汗水澆灌、用心血滋潤、用生命鑄就而成的,是對談遷奮斗一生的最好回報。讀著這些數字,學生不禁對談遷肅然起敬。
以學定教。在設計本課的教學方案時,李老師本著這樣的理念: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積極地回答問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老師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所以李老師在課堂上,大膽的讓學生們分小組去預習,讓小組組員展示他們的預習成果,達到了學生在課堂上開展有效對話的效果。
【《厄運打不垮信念》聽后感】相關文章: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說課稿11-18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案01-11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說課稿11-18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設計11-12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設計06-08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設計06-03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設計06-08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教學反思03-03
厄運打不垮的信念作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