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
幼兒園,原稱勘兒園,是幾百年前從普魯士引進的體制。舊稱蒙養園、幼稚園。幼兒園是對3周歲以上學齡前幼兒實施保育和教育的機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上海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相關內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上海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
1、登記對象的范圍
2020年信息登記的對象為2016年9月1日—2017年8月31日出生的本市常住人口適齡幼兒的監護人。
報名幼兒園托班、中大班插班轉園以及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幼兒監護人不作為此次統一信息登記的對象。
2、登記對象及幼兒的條件
幼兒和監護人根據本人情況須持有以下證件之一:
(1)本市戶籍:居民身份證(號);
(2)非本市戶籍:上海市居住證或上海市居住登記憑證,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或港澳居民居住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臺灣居民居住證;
(3)外籍:護照
各區的政策會有所不同,不過基本上按以下規則安排入學:
(1—3按先后順序對口幼兒園入園)
1、本區內住宅房產或本區公房租賃+本區戶籍。
2、本區內住宅房產+本市戶籍。
3、本區內經適房或廉租房+本市戶籍。
(4—7按先后順序視招生情況統籌安排)
4、本市戶籍。
5、本區住宅房產。
6、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有效期內。(按持有居住證年限設定先后順序)
7、持有《上海臨時居住證》滿3年,且連續2年靈活就業登記。(按持有臨時居住證年限設定先后順序)
8、進入民辦幼兒園就讀。
拓展:
參觀上海兩所幼兒園教師心得
3月9日至11日間,我隨幼兒園參觀團一行到上海參觀了維華幼兒園和上海長寧區實驗幼兒園。這是我入南海以來第一次非培訓任務下的參觀學習,短短的兩天,我完全處在欣賞、反思、比較的學習狀態之中。感慨最深的是:
“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環境在這里看到了現狀。”
“我們現有的教育環境與上海優質教育下的教育環境差異太大了。”
“我們南海幼兒教師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幾年來,我們對蒙氏家庭式、溫馨、高雅環境創設中的困惑似乎得到了詮釋,環境創設的瓶頸似乎已突破。
上海維華幼兒園是香港維華教育集團所屬的一所幼兒園,一進園所,我們就感受到雙語教學的氛圍,中西方兒童聚集一起,中西教師各占一半,園所環境文化更是中西結合。幼兒與中文教師交流用的是中文,與外文教師交流用是的外文,雙語融入于生活之中;同一話題下進行中英文的教學,雙語同樣融入于教學之中。相比于我們前期所說的雙語教學是不同概念下的兩種教學方式,雖然我們的英語教師并不少,也是一個班一名,但要達到如此的雙語教學,在近幾年內有一定的困難。
上海長寧區實驗幼兒園是一所有著一定歷史的實驗性幼兒園。一進園所,園所環境的精致、高雅、豐富就吸引了我們,幾位教師顧不上她們的引領介紹,忙著欣賞、拍照了。這里,更有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
環境本是教育的一種方式,教育的一種顯現,教育的一種手段,透過環境,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怎樣的教育呢?我們該以怎樣的教育理念引領我們去做有準備的環境創設呢?環境創設的形式我們只能學一時,如果我們掌握了教育環境的本質,我們何愁創設不出有新意的環境呢。下面我就透過長寧區實驗幼兒園的環境來談自己對教育的一些看法。
一、教育的痕跡可以通過顯性的環境呈現并再次影響著幼兒,成為一種持續性的教育
去年我們在接受計劃調研時,調研員曾向我們提出“計劃中的環境創設在現場看一到。”而我們老師也曾反駁“我們的環境最后以學具的形式呈現。”大家都知道,這只是一個借口。大家深知:教育要留下痕跡,可怎么留,我們一度犯難。
走進實驗幼兒園的各個班級,不用介紹,我們就從環境中感受到本學期已進行的主題活動:長大,媽媽。只是每個班所呈現的形式不同。小班以手指點畫“花燈”、手工“裝飾媽媽的頭發”。同樣是小班,裝飾媽媽的頭發方式也不同,有剪弧線的,有貼圓環的,有涂色的。大班以‘十二生肖’線描畫“漂亮媽媽”的內容呈現著。這就是教育的痕跡。正如周劍園長所說的,“我走進你的班級,我要看到你在進行什么教學活動。”確實,當我們走進她們的班級,我們都能看到她們所進行的教學活動。
那么她們所創設的教學環境,又有什么特點,或是有什么可借鑒的呢?
1.從空間的布局來看,環境是三維立體的。
2.對于一米左右高的墻面,她們采取的是以平面貼的方式;對于區域玩具以及桌面展示物,以立體擺放為主;對于我們頭頂上的空間,以懸掛的方式呈現。形成了班級三維立體的環境。
3.從材料的選用來看,新老結合,廢物利用。
4.大型的環境創設,她們竟以廢舊物品——礦泉水瓶為主要材料,在輔以透明布料、即時貼紙而形成,并成為大廳和走廊一道絢麗的風景線。在長寧實驗幼兒園,雖然各班可選用的紙張類材料很充分,但在環境現場各班都能看到許多廢舊物品的再利用,如一次餐盒、錫紙等。
5.制作的主體來看,師幼互動。
6.讓孩子的作品都能呈現在班級中,又不失高雅、美觀,那是有了教師的點綴與再加工。尤其是小班的幼兒。在孩子畫的十二生肖動物外邊配上色紙,讓孩子在漂亮的房屋周圍點上花燈,讓孩子在媽媽的畫像上剪貼上頭發,美麗無比。呈現的主體都是幼兒制作的,而其中的配色、構思無不顯現出教師的審美感。
二、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一段過程,既要有過程,也要有結果
對于教學的關注,我們走過了不擇手段只求結果到只重過程不問結果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在長寧區實驗幼兒園,我透過環境,看到的教學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既有過程性,又有結果性。
在中班的環境中我看到了她們進行的三八活動,有給媽媽送禮物,有媽媽接收孩子禮物后的想法或與孩子的交流內容,有孩子互相交流給媽媽送禮物時的情景,有媽媽給孩子的一封信。顯然,這是一個系列的持續的活動過程。大班的漂亮媽媽活動,從欣賞線描畫“漂亮媽媽”到欣賞老師作畫“漂亮媽媽”再到幼兒作畫“漂亮媽媽”,這需要一個過程,不是一次活動所能完成的。它是過程性的活動,經過這一過程,孩子確實也有了可視的結果。此時,我再一次的感悟蒙氏三段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我們不要一次完成三段式教學,要等過幾天再讓孩子進行確認的學習重要教學原則。要給孩子完成消化、吸收、內化的時間和空間。
她們的活動結構相對也比較松散,每天一次的團體活動,其余時間均為區域活動時間。這種活動結構更適合幼兒在過程中吸收。
那么我們的蒙氏教學對于過程和結果,又是怎樣的呢?其實,我們追求的也是既要有過程,又要有結果。只是過程的.長短視每一幼兒的差異而確定,沒有統一的時間限定。比如幼兒的小肌肉動作發展,從基本的貼、折、剪的技能學習,最后達到自己創作,完成完整的一幅精美作品。這一過程不管長短,但每一幼兒都能有一結果。又如蒙氏文化的習得,從觀察、探討,到最后形成經驗,文化是隨著幼兒的生活、教學活動而逐漸形成的,它有一個獲得的過程。
蒙臺梭利以有準備的環境為教學方法之一而著稱,我們不僅要準備孩子即將進入的活動環境,更要準備孩子正在進入的活動環境,還要準備孩子已經完成的活動環境,讓環境全方面的影響孩子的發展,真正實現環境的有效性。
三、教師是一個艱辛的富有創造性的職業
長寧實驗幼兒園提倡教師六小時進班制,六小時,意味著教師全天都在班中與幼兒共活動,從中觀察幼兒、了解幼兒。而他們的教室中所呈現的那么豐富的教學環境,他們每一幼兒詳盡的個人發展檔案,他們每學期要繳納的包括各種資料的個人教學光盤等等,又該在何時去進行呢?答案很顯然——工作之余。
她們的教學,有大教研組統一的活動,也有年級組的教學內容。幼兒的生成活動需要教師有心去捕捉,班級教學環境需要教師精心去營造,個人教學資料需要教師苦心去整理。
教師本是一種艱辛的、富有創造性的職業,我們應本著高效、學習、創新的精神去發展我們的園本課程,同時提高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上海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相關文章:
上海公辦小學入學條件02-25
上海公辦高中入學條件02-20
上海市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02-10
上海公辦幼兒園入學有哪些條件11-04
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11-09
公辦高中入學條件03-04
公辦小學入學條件03-02
鄭州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02-08
廣州公辦幼兒園入學條件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