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諸葛亮兵法全文譯文
《諸葛亮兵法(圖文版)》內容包括:一、將苑,二、便宜十六策,三、諸葛亮傳!秾⒃贰钒ㄎ迨,從各個方面闡述了為將之道,下面就是小編整理諸葛亮兵法全文譯文,一起來看一下吧。
機形
原文
夫以愚克智,逆也;以智克愚,順也,以智克智,機也。其道有三,一曰事,二曰勢,三曰情。事機作而不能應,非智也;勢機動而不能制,非賢也;情機發而不能行,非勇也。善將者,必因機而立勝。
譯文
大凡愚笨的人能夠戰勝聰明的人,是違反常理的偶然事件;聰明的人能夠戰勝愚笨的人,是合乎常理的必然事情;而聰明的人在一起交戰,就全看掌握戰機如何了。掌握戰機的關鍵有三點:一是事機,二是勢機,三是情機,當事情已經發生,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時,不能作出相應的反應,不能算是聰明;當形勢發生變化,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敵時,去不能拿出克敵制勝的辦法,也不夠賢者的資格;當整個態勢已經很明確對己方有利時,卻不能斷然采取行動,這也不能算是勇敢。所以,善于指揮軍隊的將領,一定要根據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取得勝利,即因機立勝。
重刑
原文
吳起曰:鼓鼙金鐸,所以威耳,旌幟,所以威目,禁令刑罰,所以威心。耳威以聲,不可不清;目威以容,不可不明;心威以刑,不可不嚴。三者不立,士可怠也。故曰,將之所麾,莫不心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矣。
譯文
吳起說:“軍隊中敲擊鼙鼓、金鋒的目的,在于引起士卒在聽覺方面的敏銳注意力,聽從指揮,揮舞旗幟,在于集中士卒在視覺方面的注意力,而各項法規、禁令及刑罰的目的在于管理士卒,節制士卒的行動。”在軍隊中,用聲音引起士卒的注意,要求士卒聽從指揮時,發聲的器具必須音質清脆宏亮;用旗幟來指揮士兵作戰時,旗幟的顏色要鮮明、醒目;用刑罰、禁令來約束士卒的行動時,執法必須公正、嚴明。如果做不到上述三點,軍容就會紊亂,士卒就會渙散、懈怠。所以說,在指揮部隊的問題上,應該達到這樣的程度:只要將帥的指揮旗幟揮舞搖動,部下就會英勇前進,只要將帥的命令一下,所有的士卒就會同仇敵愾,拼死上前,報效國家。
善將
原文
古之善將者有四,示之以進退,故人知禁;誘之以仁義,敵人知禮;重之以是非,故人知勸;決之以賞罰,故人知信。禁、禮、勸、信,師之大徑也,未有綱直而目不舒也。故能戰必勝,攻必取。庸將不然,退則不能止,進則不能禁,故與軍同亡,無勸戒則賞罰失度,人不知信,而賢良退伏,諂頑登用,是以戰必敗散也。
譯文
從古至今,善于領兵打仗的將領用兵的原則有四點:令出如山,向部下講明什么是進,什么叫退,什么是不應該做的;用仁、義的思想教育部下,使士卒能知書達禮;告誡部下明辨是非,使士卒能互相勉勵,規過勸善;嚴格賞罰,使士卒不敢渙散,有信用,上述四點基本的原則:禁、禮、勸、信是部隊中的重要規范,如果徹底做到了這四點,就好象主要的支架已經搭好,其它的細微末節也就自然地順展開來,有了法規,具體的內容也就明晰了,這樣軍隊就能戰必勝,攻伐時得其所需。無能的將領做不到這四點:沒有規制,一旦下令撤退,士卒不聽指揮,抱頭鼠竄;而下令進攻時,則沒有節制,步調不一,甚至紛紛逃避,怠慢拖延,全軍也就難逃滅亡的下場;勸戒不明,賞罰無度,失信于士卒,上下不能一心,賢德之人紛紛遠走,諂媚狡猾的小人得勢,這樣的將領帶出的部隊,一定會每戰必敗。
審因
原文
夫因人之勢以伐惡,則黃帝不能與爭威矣。因人之力以決勝,則湯、武不能與爭功矣。若能審因而加之威勝,則萬夫之雄將可圖,四海之英豪受制矣。
譯文
如果能順應百姓的心愿來征伐邪惡勢力,就是黃帝也不能與這樣的行為相比,如果能借助百姓的力量,群策群力獲得勝利,那么就是商湯、周武王也不能與這樣的功勞相比。在此基礎上,審時度勢,以德威服人,則在下的各路英雄都會屈服這樣的將帥之下,四海之內,各方豪杰則也會甘心受到節制。
兵勢
原文
夫行兵之勢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大勢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彗孛不殃,風氣調和。地勢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門幽洞,羊腸曲沃。人勢者,主圣將賢,三軍由禮,士卒用命,糧甲堅備。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聽向者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譯文
大凡將帥領兵出征要注意三種情勢: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戰爭勝利的基本因素和條件。天時,就是指天氣晴朗、氣候溫和適中,寒暑不烈,不旱不荒,天象正常,沒有不祥的征兆,這是有利于我方的自然因素。地利,就是指我方城墻高壘于險峻的地勢之上,有深溝、大河做天然屏障,地形復雜,深不可測,還有唯一的羊腸小路還曲折迂回。人和,就是君主圣明將帥賢達,三軍上下守禮守法,整齊統一,士卒個個都能效命沙場,糧餉充足,武器堅利。卓越超群的將帥如果能憑借天時,就地利,依人和,就可以所向無敵,大獲全勝。
勝敗
原文
賢才居上,不肖居下,三軍悅樂,士卒畏服,相議以勇斗,相望以威武,相勸以刑賞,此必勝之征也。士卒惰慢,三軍數驚,下無禮信,人不畏法,相恐以敵,相語以利,相囑以禍福,相惑以妖言,此必敗之征也。
譯文
軍隊出師必勝的條件是:真正有才德的人擔任著重要職務,沒有才德的人被貶斥到最低位置,三軍將士情緒高昂,團結統一,上下關系和睦,士卒服從命令,勇敢善戰,軍容威武雄壯,法紀嚴明。軍隊出師不利,必然伴隨下列征兆:士兵懶惰、散漫,不遵守軍紀,全軍將士非常畏懼對敵作戰,兵卒不講信義,不畏懼刑罰,對敵軍實力估計過高,內部不團結,彼此之間通常的話題是與利益有關的事情,喜歡猜測事情的吉兇禍福,附會各種無稽之談,軍內流言蜚語盛行,軍心渙散。
假權
原文
夫將者,人命之所縣也,成敗之所系也,禍福之所倚也,而上不假之以賞罰,是猶束猿猱之手,而責之以騰捷,膠離婁之目,而使之辨青黃,不可得也。若賞移在權臣,罰不由主將,人茍自利,誰懷斗心?雖伊、呂之謀,韓、白之功,而不能自衛也。故孫武曰:“將之出,君命有所不受!眮喎蛟唬骸败娭新剬④娭,不聞有天子之詔”。
譯文
將帥是軍隊中的關鍵。他懸系著千萬士卒的性命,關系著戰爭的勝敗結局,左右著國家命運的盛衰興亡。如果君主不把指揮軍隊的權力全部交給將帥,就好象用繩索捆住猿猴的手足卻斥令它快速地攀爬樹木,跳躍飛奔,又好象用膠帶粘貼人的雙眼,卻要求他辨別各種顏色,這都是不可行的事情。如果賞罰大權被權貴所操縱,主將沒有任何可以自主的權力,上下必然會被私心、利力所籠罩,人茍且于私利,就沒有人會為國家效命,更沒有旺盛的斗志。那么,就是有伊尹、呂不韋那樣出類拔萃的才智,有韓信、白起那樣的功績,也不能自保。所以,孫武說:“將帥一旦領兵作戰,一概不
從君命”。亞夫也講:“在軍中,只有將帥的命令可聽,沒有聽見君主的詔令”。
哀死
原文
古之善將者,養人如養己子,有難,則以身先之,有功,則以身后之,傷者,注而撫之,死者,哀而葬之,饑者,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禮而祿之,勇者,賞而勸之。將能如此,所向必捷矣。
譯文
古代凡是優秀的將領,對待自己的部下就好象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當困難來臨時,身先士卒,首當其沖,站在最前面,在功勞榮譽面前,與部下謙讓,把功勞、榮譽推給部下,對待受傷的士卒,百般安慰和撫恤,當部下為國捐軀時,又能厚葬他們,并妥善地安排好后事,在糧食不夠吃時,主動地把自己的食物讓給下級,在天氣寒冷的時候,把自己的衣服讓給士卒穿用,對待有才智的人,以禮相待,并委之以高官,對待英勇擅戰的部下,他會給予恰當、及時的獎賞并勉勵他再立新功。身為一名將帥,做到了上面的幾項內容,就會所向披靡,百戰百勝。
三賓
原文
夫三軍之行也,必有賓客,群議得失,以資將用。有詞若縣流,奇謀不測,博聞廣見,多藝多才,此萬夫之望,可引為上賓。有猛若熊虎,捷若騰猿,剛如鐵石,利若龍泉,此一時之雄,可以為中賓。有多言或中,薄技小才,常人之能,此可引為下賓。
譯文
凡是三軍出征作戰,將帥必須有各類幕僚人員為自己策劃參謀,共同討論利弊得失,輔佐在將帥左右。有些人口若懸河,能提出奇妙的謀略,見聞廣博,多才多藝,這是萬里挑一的出色人才,可以成為將帥的高級幕僚,有的人象熊虎一樣勇猛,象猿猴一樣敏捷,性格則烈如鐵石,作戰如楚地龍泉般銳利無比,這些人是一代豪杰,可以成為將帥的中級幕僚。有的人喜歡發表言論,但能力一般,只是普通之輩,可以成為將帥的下級幕僚。
后應
原文
若乃圖難于易,為大于細,光動后用,刑于無刑。此用兵之智也。師徒已列,戎馬交馳,強弩才臨,短兵又接,乘威布信,敵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沖矢石,爭勝一時,成敗未分,我傷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譯文
如果能把危險的局面轉換成容易的事情,在事情還沒有轉變成復雜之前就預先做了準備,在事情還沒有變得不可收拾時就采取了應對措施,在軍中設立了嚴明的刑罰但不以動用刑為最終目的,這是用兵的上策,這樣的首領是智者。與敵人交戰,將士已布列陣形,雙方兵馬交錯,短兵相接,這時將帥如果能乘機以種種威勢擴大自己的影響,使敵軍混亂以致失索,這算得上是用兵的能者。在戰場上,將帥冒著槍林彈雨沖鋒陷陣,但只是逞一時之能,雙方損失極大但不分勝負,這是用兵中的下策。
便利
原文
夫草木叢集,利以游逸;重塞山林,利以不意;前林無隱,利以潛伏;以少擊眾,利以日莫;以眾擊寡,利以清晨;強弩長兵,利以捷次,遇淵隔水,風大暗昧,利以搏前擊后。
譯文
在草木茂密的地區作戰可以采用游擊戰略;有濃密的山林地帶作戰可以用突擊的辦法,出敵不意;在平原作戰沒有任何隱蔽物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壕塹戰術;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我方應在黃昏時候攻擊敵人;在我眾敵寡的時候,則應在清晨向敵人進攻;如果武器裝備精良,兵力強盛,則應速戰速決;如果隔岸對峙,又有風沙,視線不清,就應采取前后夾擊的戰術。
應機
原文
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于機也。非智者孰能見機而作乎?見機之道,莫先于不意。故猛獸失險,童子持戟以追之,蜂蠆發毒,壯夫彷徨而失色,以其禍出不圖,變速非慮也。
譯文
必勝的要訣及掌握情勢變化以指揮調動部隊的方法是出其不意。如果不是智者,誰又能把握時機當機立斷呢?掌握時機的秘訣在于出其不意。如果猛獸離開山區,失去了險峻的山勢做依托,就是個孩子手持長戟也可以嚇退它,而小小的毒蜂只憑借自己一根毒刺,就可使強壯的大漢不敢靠近,對敵人來說,讓災禍突然出現,防不勝防,無法預料,是最好的制勝辦法。
揣能
原文
古人之善用兵者,揣其能而料其勝負。主孰圣也?將孰賢也?吏孰能也?糧餉孰豐也?士卒孰練也?軍客孰整也?我馬孰逸也?形勢孰險也?賓客孰智也?鄰國孰懼也?財貨孰多也?百姓孰安也?由此觀之,強弱之形,可以決矣。
譯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將領,往往能在掌握了敵我雙方實力的虛實后就對雙方交戰的結果有了基本的認識。將帥在預料勝負的結果時需要了解的內容有:
雙方的君主哪一個比較圣明?雙方的將領哪一個更為賢明有能力?雙方的官吏哪一方更有能力?雙方哪一方的糧草更為充足?雙方中哪一方的士兵訓練有素?雙方的軍容哪一方更為嚴整?雙方的戰馬哪一方跑的快?雙方哪一方占據的地勢更為險要?雙方哪一方的幕僚更有計謀?雙方各有哪些可以畏懼的鄰國?雙方哪一方的國力更富有?雙方哪一方的百姓生活更安定?通過比較上述幾個方面,雙方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可以比較容易地做出判斷了。
輕戰
原文
螫蟲之觸,負其毒也;戰士能勇,恃其備也。所以鋒銳甲堅,則人輕戰。故甲不堅密,與肉袒同;射不能中,與無矢同;中不能入,與無鏃同;探候不謹,與無目同;將帥不勇,與無將同。
譯文
蜜蜂等有毒刺的小蟲子就是憑著令人生畏的毒刺來保護自己,使人不敢輕易地招惹它,士兵在戰場上能勇敢作戰,是因為他有精良的武器作依靠。所以,只要有了鋒利的武器,堅實的鎧甲,那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勇猛善戰。如果鎧甲不夠堅實,就好象赤身裸體與敵人拼殺;如果弓箭射不中敵人,就好象沒有弓箭一般;如果射中了目標,但因為力量不夠沒有射進去,就好象弓箭沒有箭頭一樣;如果戰前的偵察工作做得不仔細,不周詳,就好象一個盲人在準備作戰;如果將帥不能英勇更不善戰,就好象沒有將帥一樣?梢姡@些都是在戰備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地勢
原文
夫地勢者,兵之助也,不知戰地而求勝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狹,蔓衍相屬,此車騎之地。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草淺土平,可前可后,此長戟之地。蘆葦相參,竹樹交映,此槍矛之地也。
譯文
好的地勢對軍隊作戰取勝是最好的幫助,身為將帥如果不能準確地把握地勢地形特點就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嶺、森林險川的地形,適合用步兵作戰。山勢高陡、蔓草雜生的地形,適合用戰車、騎兵作戰。在依山臨水、狹澗谷深的戰場上,可以用弓箭手作戰。在平坦寬闊、可以自由活動的戰場上,可以用長戟與敵交戰。在草木交錯的地帶,又可以充分發揮長槍、長矛的優勢。
情勢
原文
夫將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喜利者,有仁而不忍者,有智而心怯者,有謀而情緩者。是故勇而輕死者,可暴也;急而心速者,可久也;貪而喜利者,可遺也;仁而不忍者,可勞也;智而心怯者,可窘也;謀而情緩者,可襲也。
譯文
將帥的性情對作戰有直接的影響。有的將帥勇猛頑強不懼怕死亡,有的將帥性情急躁沒有耐心一味追求速決,有的將帥貪愛小功、小財,有的將帥過于仁慈失去了威嚴,有的將帥雖有計謀但常常猶豫不決,有的將帥則謀略有余而不能身體力行。所以,對待上述不同性情的將帥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對待僅有匹夫之能的將帥要設法使其暴躁起來然后消滅他;對待性情急躁沒有耐心的將帥,要用持久戰、消耗戰去消滅他;對待貪圖功利的將帥,要用財、色去賄賂引誘他;對待仁慈有余威嚴不足的將帥要使用各種辦法使他整日奔忙;對待智而心怯的將帥,可以用猛烈的進攻使他陷入窘迫的境地;對待謀而情緩的將帥可以用突然襲擊的辦法使他徹底滅亡。
擊勢
原文
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敵情而后圖之。凡師老糧絕,百姓愁怨,軍令小習,器械不修,計不先設,外救不至,將史刻剝,賞罰輕懈,營伍失次,戰勝而驕,可以攻之。若用賢授能,糧食羨余,甲兵堅利,四鄰和睦,大國應援,敵有此者,引而計之。
譯文
古代善于用兵的將領,一定會首先打探敵人的情況然后再采取相應的對策。凡是敵人處于下列情況:軍隊長期征戰失去銳氣,糧食供應不上;百姓對戰爭怨聲不斷;士兵不熟悉軍中的各項法令;武器裝備不充足;行動作戰沒有任何計劃可言;戰時孤立無援;將、官對部下刻薄無度又暴斂資財;賞罰不清,士兵懈;陣營混亂,沒有秩序;偶爾取得一點成績就驕傲自大,這時就可以向敵人發起進攻。凡是敵處于下列情況:能選派賢良之士輔助將帥,糧餉充足有余,百姓生活安定,鎧甲、兵器銳利精良,能與周邊國家保持和睦友善的關系,又有大國作后盾,這時,就應設法避開敵人,不可輕舉妄動。
整師
原文
夫出師行軍,以整為勝。若賞罰不明,法令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之師,無益于用。所謂整師者,居則有禮,動則有威,進不可當,退不可逼,前后應接,左右應旄,而不與之危,其眾可合而不可離,可用而不可疲矣。
譯文
部隊作戰以保持整體的戰斗力為勝利的關鍵。如果將帥對部下賞罰不公,賞罰無度,將官的命令不能讓部下信服,如果士兵不服從指揮,該進時不進,該止時不止,就是有百萬大軍,也起不到任何實際的作用。所謂部隊的整體戰斗力,是指軍隊平時井然有序,駐留時能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行動起來威武有勢,進攻進銳不可擋,后退地則敵人無縫隙可鉆,部隊能前后呼應,左右一致,服從指揮調度,所以很少出現危險的局面,這樣的部隊內部團結,士兵有很高的組織紀律性,能經受任何考驗,總是保持旺盛的斗志。
厲士
原文
夫用兵之道,尊之以爵,瞻之以財,則士無不至矣;接之以禮,厲之以信,則士無不死矣;畜恩不倦,法若畫一,則士無不服矣;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則士無不勇矣;小善必錄,小功必賞,則士無不勸矣。
譯文
將帥對待自己的部下,要委之以高位,封賞以錢財,這樣就可以吸引有才德的人前來盡力;要以禮相待,以信、誠來鼓勵部下,這樣部下就會以舍生忘死的決心投入戰斗;要經常對部下施恩惠,賞罰時公平嚴明,一視同仁,這樣就會贏得部下的信服、敬佩;要在作戰中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在撤退時主動掩護他人,這樣部下會英勇善戰;對待部下的點滴小心都要給與充分的重視,并進行適當的獎勵,這樣部下會積極向上,互相勸勉,永保昂揚的斗志。
自勉
原文
圣人則天,賢者法地,智者則古。驕者招毀,妄者稔禍,多語者寡信,自奉者少恩,賞于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
譯文
大凡圣人都崇尚天道,賢明之士則推崇自然法則,而有智慧的人則以效法古代的賢者為根本的立身之道。驕傲自大的人注定要失敗,狂妄荒廖的人則極易招惹禍患,夸夸其談的人很少有信議可言,只顧自我標榜的人對待他人則薄情寡義,身為將帥獎賞無功肯定會被部下離棄,懲罰無罪的人則肯定使百姓怨聲載道,喜怒無常的人,難逃滅亡的厄運。
戰道
原文
夫林戰之道,晝廣旌旗,夜多金鼓,利用短兵,巧在設伏,或攻于前,或發于后。叢戰之道,利在劍盾,將欲圖之,先度其路,十里一場,五里一應,偃戢旌旗,特嚴金鼓,令賊無措手足。谷戰之道,巧于設伏,利于勇斗,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后,列強弩而沖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水戰之道,利在舟楫,練習士卒以乘之,多張旗幟以惑之,嚴弓弩以中之,持短兵以捍之,設堅柵以衛之,順其流而擊之。夜戰之道,利在機密,或潛師以沖之,以出其不意,或多火鼓,以亂其耳目,馳而攻之,可以勝矣。
譯文
軍隊在森林中作戰的方法是:在白天以旌旗作主要的指揮工具,在夜間用銅鉦、擂鼓指揮,以短兵為主,可以巧妙地設置埋伏,有時進攻敵人的正面,有時進攻敵人的背面,有時采用前后夾擊的戰術,在草叢中作戰的方法是:利用刀、劍、盾牌等短型武器,在與敵人交鋒之前,事先調查好敵人的進軍路線,在敵人的必經之路埋下哨兵,十里一大哨,五里一小哨,把所有的旗幟收藏好,把銅鉦、鼓包掩好,當敵人過來時,出其不意,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在兩山之間的谷地作戰,可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埋伏,勇猛出擊,讓身手狡捷的士兵站在高處,讓不怕犧牲的士兵切斷敵人后路,用弓弩向敵人射擊,接著使用短兵繼續進攻,使敵人瞻前顧后,沒有反擊的機會。在水上作戰的方法是:利用船只作戰,訓練士兵掌握各種水上技巧以攻擊敵人,可以在船上多插旗幟以迷惑敵人,要用弓、弩猛烈地向敵發射,也可用短兵與敵人在近處交手,還要在水上埋設柵欄防止敵人入侵,這一切都要順水的流向進行。在夜戰作戰,以安靜、隱密為主,可以秘密地派部隊偷襲敵人,也可以用火把、戰鼓擾亂視聽,用最快的速度攻擊敵人,以取得勝利。
和人
原文
夫用兵之道,在于人和,人和則不勸而自戰矣。若將吏相猜,士卒不服,忠謀不用,群下滂議,讒慝互生,雖有湯、武之智,而不能取勝于匹夫,況眾人乎。
譯文
將帥領兵作戰,要注意使部隊內部官兵之間、官官之間、兵兵之間和協、團結、作到了這一點,部下會主動地竭盡全力沖鋒殺敵。如果上下猜忌,互不信任,有謀略的人得不到重用,士卒在背后議論紛紛,讒言與惡念滋生迅速,那么就是有商湯、周武王那樣的智慧,也不能打敗一般的庸人,更何況是人數眾多的敵軍呢?
察情
原文
夫兵起而靜者,恃其險也;迫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眾樹動者,車來也;塵土卑而廣者,徒來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半進而半退者,誘也;杖而行者,饑也;見和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數賞者,倦也;數罰者,困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弊重言甘者,誘也。
譯文
將帥領兵打仗需要根據一些現象判斷敵人的真實情況。如果敵人在與我軍爭戰時按兵不動,一定是憑借了險要的地勢;如果敵人不斷地向我軍挑戰,一定是想引誘我軍首先出擊;看到樹木無風而動,一定是敵人的戰車悄悄駛來;看到塵土低飛而且范圍很廣,肯定是敵人的步兵正在進襲途中;當敵人言辭強硬而且做出向我軍進攻的樣子時,一定是在準備撤退;當敵人忽而前進,忽而后退時,就是在引誘我軍進擊;發現敵軍扶仗而行、萎靡不振,敵人肯定已經饑餓難忍;發覺敵人對有利的時機不加以利用,則敵人肯定已相當疲勞,無力再進;飛鳥在敵軍的陣地群集棲飛,則表示敵軍陣營已開始空虛;夜間聽到敵軍陣地喧嘩吵鬧的聲音,則表示敵人內部對戰爭十分恐懼害怕;敵人的軍隊渙散,混亂不堪,是因為敵軍主將正失去應有的威勢;敵軍的旗幟混雜紛亂,表示敵軍內部已經大亂;敵軍的將、官不斷地發怒,則表示戰爭形勢的發展使他們感到無可奈何,敵人對取勝已失去信心;敵軍獎賞過頻,刑罰過繁,表示敵軍主帥已無力扭轉自己內部的混亂和士兵不服從將帥命令的局面;當敵人派遣使者低聲下氣地來求敵時,則表示敵軍想停戰;如果敵人送來貴重的物品,說盡甜言蜜語,則表示敵軍想私下講和。
將情
原文
夫為將之道,軍井來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兩不張蓋,與眾同也。
譯文
身為將帥,在作風上還要注意一些日常的小事:軍營中的水井還沒有打上水來時,作將帥的就不要先喊口渴;給士卒吃的飯沒有煮好,將帥也不要先喊饑餓;軍營中的火堆還沒有點燃,將帥也不能先叫寒冷;軍中的帳篷還沒有搭造完畢,將帥也不能先言困乏;夏天酷熱,將帥不要輕易地拿把扇子取涼;多雨天氣,將帥也不要首先舉傘避雨,總之,在各種生活細節上要處處與士兵相同。
威令
原文
夫一人之身,百萬之眾,束扇斂息,重足俯聽,莫敢仰視者,法制使然也。若乃上無刑罰,下尤禮義,雖貴有天下,富有四海,而不有自免者,桀、紂之類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賞罰,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孫武、穰茸之類也。故令不可輕,勢不可通。
譯文
將帥領兵能使自己指揮的百萬大軍,恭恭敬敬地接受命令,屏氣凝神,穩而有序,不敢松懈,這是嚴格法令的結果。如果將帥不能刑賞部下,部下不知禮義,就是據有天下,盡占四海之內的財富,也難逃自我滅亡的命運,比如夏桀、商紂這樣的
暴君。但是,如果將帥在領兵的時候,能以法令為賞罰的依據,部下是不敢違背將帥的命令的,比如孫武,穰苴這樣善用法制的人。可見,法令是不能輕視的,由法令而生的將帥的威勢也不可以違抗。
東夷
原文
東夷之性,薄禮少義,捍急能斗,依山塹海,憑險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樂,未可圖也。若上亂下離,則可以行間,間起則隙生,隙生則修德以來之,固甲兵而擊之,其勢必克也。
譯文
東夷這樣不開化的少數民族,不守禮義,勇猛強悍,兇狠善戰,他們依山傍海,憑借險要的地形,有較強的自我保護、對外防御的能力。其內部上下和睦,百姓樂業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戰勝他們。如果在他們內部出現了上下不合的兆頭后,用離間的辦法,擴大他們上層內部的矛盾,使之混亂,使百姓背棄他們,造成尖銳的沖突,然后用仁義、道德的理論安撫、招撫他們,并配合以強有力的軍事進攻,就可以取得徹底的勝利。
南蠻
原文
南蠻多種,性不能教,連合朋黨,失意則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侖,東至洋海,海產奇貨,敵人貪而勇戰,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戰,不可久師也。
譯文
南部有許多小的野蠻民族,他們的性情是無法教化的,這些民族常常結合成不同的利益團體,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們平時住在山洞水邊,有的民族聚集一處,有的民族則分散在各處,西到昆侖山、東到大海都是他們活動的范圍,他們那里海產奇貨,敵人個個貪婪好戰,春夏兩季常發生瘟疫,所以對南蠻用兵,只能速戰速決,不可以久留。
西戎
原文
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處,米糧少,金貝多,故人勇戰斗,難敗。自磧石以西,諸戎種繁,地廣形險,俗負強很,故人多不臣,當候之以外釁,伺之以內亂,則可破矣。
譯文
西部的少數民族,性情勇悍貪利,有的結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沒有充足的糧食,但金銀財寶卻很豐盈,這些人個個都勇猛善戰,很難使他們屈服。他們住在大漠以西,種族繁衍很快,有廣闊、險峻的形勢,他們習慣于逞強行兇,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時機,當他們外遇他族挑戰,內朋混亂時,才可以向他們進兵,徹底地擊敗他們。
北狄
原文
北狄居無城郭,隨逐水草,勢利則南侵,勢失則北遁,長山廣磧,足以自立,饑則捕獸飲乳,寒則寢皮服裘,奔走射獵,以殺為務,未可以道德懷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漢不與戰,其略有三:漢卒且耕且戰,故疲而怯,虎但牧獵,故逸而勇,以疲敵逸,以怯敵勇,不相當也,此不可戰一也。漢長于步,日馳百里,虜長于騎,日乃倍之,漢逐虜則赍糧負甲而隨之,虜逐漢則驅疾騎而運之,運負之勢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戰二也。漢戰多步,虜戰多騎,爭地形之勢,則騎疾于步,遲疾勢懸,此不可戰三也。不得已,則莫若守邊。守邊之道,揀良將而任之,訓銳士而御之,廣營田而實之,設烽堠而待之,候其虛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謂資不費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虜自寬矣。
譯文
北方地區的游獵民族,沒有固定的處所,哪里水草豐富,他們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勢,他們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們沒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遠的北方。他們憑借險要的陰山和廣闊的沙漠,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餓的時候,他們就捕食野獸,寒冷的時候,他們就用獸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獵,以捕殺動物為每天必做的事情,這樣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會因戰爭所臣服。漢朝不對他們用兵,理由有三點:一是漢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戰斗,故十分疲憊膽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獵為生,過的是游牧生活,安閑而勇敢,以漢軍的疲力對抗北狄的安閑,以漢軍的膽怯對抗北狄的勇敢,是無法取勝的。二是漢軍以步兵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長騎馬,每日的行程數倍于漢軍,漢朝士兵追擊北狄蛙要攜帶所有的糧餉和鎧甲,而北狄追擊漢軍時用戰馬就運載了這些軍需品,雙方的運輸形式不同,互相追擊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漢朝士兵徒步作戰,北狄以輕騎作戰,雙方爭奪最好的地勢,總是騎兵快于步兵,速度懸殊很大。所以對付北狄,不能用戰爭的辦法,最好的方式為守衛邊疆。派遣將士戍邊,要選擇賢能的人作將帥,訓練精銳的士兵進行防御,大規模地運用種糧使倉庫充實,設置烽火臺探望敵情,等到北狄內部虛弱時就乘機而入,乘其勢力衰竭時一舉打敗他。這樣的話,不必動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滅亡,也不必興師動眾,因北狄入侵邊境出現的緊張局勢就會松緩下來。
【諸葛亮兵法全文譯文】相關文章:
諸葛亮家訓全文譯文09-21
《吳子兵法》全文加譯文08-04
孫子兵法全文和譯文07-31
孫子兵法全文加譯文08-29
大學全文的譯文05-09
《大學》的全文及譯文11-17
秋水全文及譯文12-30
花影全文及譯文05-25
尚書全文及譯文09-16
反經全文及譯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