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祿原文閱讀及翻譯

時間:2022-07-23 17:34:36 古籍 我要投稿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閱讀及翻譯

  《介之推不言祿》是春秋時期文學家、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講介之推跟著晉文公在外流亡回國后,晉文公酬勞功臣,獨獨遺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賞,反而和老母隱居綿上深山終老的故事,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介之推不言祿原文閱讀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閱讀及翻譯

  原文: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 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 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 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

  晉文公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譯文:

  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

  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 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盜竊別人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 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 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 這件事,怎么樣?”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要用盲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象 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

  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注釋

  1、介之推: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于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死后葬于介休綿山。

  2、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

  3、賞:賜有功也。

  4、從亡者:從文公出亡在外之臣,如狐偃、趙衰之屬。

  5、獻公:重耳之父晉獻公。

  6、惠、懷:惠公,懷公。惠公是文公重耳的弟弟,是懷公的父親。

  7、置:立。

  8、二三子:相當于“那幾個人”,指跟隨文公逃亡諸臣。子是對人的美稱。

  9、誣:欺騙。

  10、下義其罪:義,善也。言貪天之功,在人為犯法,而下反以為善也。

  11、上賞其奸:奸,偽也。言貪天之功在國為偽,而上反以此賜也。

  12、蒙:欺騙。

  13、盍:何不。

  14、懟(duì):怨恨。

  15、尤:罪過。

  16、文:花紋,裝飾。言人之有言,所以文飾其身。

  17、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縣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

  18、田:祭田。

  19、志:記載。

  20、旌:表彰。

  創作背景

  晉獻公時,晉國宮廷發生內訌,公子重耳出逃至衛國,衛國不敢收留,他只逃往齊國,途中沒有吃的,大家只能吃野菜充饑。重耳咽不下野菜,侍從介之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煮成湯端給重耳喝。重耳喝完后連稱味道好,后來在趕路時,重耳發現介之推走路一瘤一拐,經過追問才明白經過,重耳感動不已,并許諾回國后重賞介之推后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了晉國,平定了叛亂并當上國君。重耳對跟隨他出逃的人都重重封賞,唯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也認為自己無功,即使自己不割肉,重耳一樣會當上國君,于是帶著老母歸隱山林。此文即為記敘介之推決定隱居時與母親的一段對話。

  賞析

  故事有頭有尾,結構完整,敘事富于故事情節性與戲劇沖突性,這是《左傳》文學藝術特色之一。介之推追隨晉文公流亡在外長達十九年,曾割股之肉給晉文公充饑,但在回國后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樣向晉文公索取封賞,而是超然隱遁,可謂高人。此文通過介之推與其母的對話來表白介之推的心跡,頌揚了他不居功孤高自守的品德。全文共一百九十四字,卻生動地刻畫出功成身退、正直清高的介之推形象。介之推認為君王上應天命,功臣不應邀功請賞,這一出世高蹈的思想,成為后世清高淡泊的隱士所奉行的準則。

  全文采用對話的形式敘事寫人,主要通過介之推母子的三次對答,細致入微、系統完整地揭示了介之推不言祿、隱而死的前因后果,再現了他在仕與隱、進與退之間抉擇、徘徊的心路歷程。介之推選擇隱,直接起因是“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但是如果僅憑這個原因,那么介之推未免也太過意氣用事,逞一時之氣而不能做到真隱。實際上,其深層的原因則是他認為晉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回國即位,“天實置之”,而晉國從亡大臣卻“貪天之功以為己力”,晉文公又賞罰不明,所以這時朝政是“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即是說晉國此時是“無道”,因此介子推選擇了隱。有其心不見得有其行,他的母親曾三次設問試探。開始他言辭過激,只批評他人;第二次他語言明快,反躬自省;第三次語言緩和,將是非名利置之度外。他的母親由懷疑到相信,最后尊重、支持他的選擇。三次設問,從為文的角度看是故作波瀾,從言行的角度看是考驗,從心理學角度看是內在選擇,三問三答,猶如層層剝筍,最終露出了筍心。

  全文語言凝練,概括性強,不少句子如“天實置之”“貪天之功以為己力”已成為成語。文中對話亦寫得十分巧妙,細致入微。

  作者簡介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一約公元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也有人說他姓丘,名明,因其父曾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春秋末期魯國人,曾任魯國史官。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曾說過: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孔子把他引為同道。漢代史家司馬遷稱其為“魯君子”。相傳他鑒于魯史《春秋》太簡,恐后學弟子各持異說,失其真意,寫成《左氏春秋》,后世稱為《左傳》。還編著有《國語》。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閱讀及翻譯】相關文章:

《介之推不言祿》原文及翻譯05-02

《介之推不言祿》閱讀答案03-28

《介之推不言祿》閱讀答案11-16

《介之推不言祿》的閱讀答案11-04

介之推不言祿的閱讀答案11-04

《介之推不言祿》閱讀訓練及答案03-04

《介之推不言祿》閱讀答案及譯文06-30

介之推不言祿的文言文翻譯04-09

介之推不言祿文言文翻譯04-11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伊人大杳蕉久久动漫 | 日本三级国产精品一卡两卡 | 天天摸天天碰天天添中文字幕 |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 日韩福利在线看 | 亚洲日本欧美国产 | 偷自拍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