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知章《回鄉偶書》原文及翻譯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接觸過一些比較經典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那么都有哪些類型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賀知章《回鄉偶書》原文及翻譯古詩,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詩】: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注釋】:
(1)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2)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3)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么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一作“面毛”。衰(cuī):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3】
(4)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5)笑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6)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7)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余里。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作者簡介】:
賀知章簡介與生平。
【朗讀節奏劃分】: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寫作背景】: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翻譯】: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
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
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
【翻譯二】: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兒童們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的。他們笑著詢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
【簡析】: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于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著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弦,千百年來為人傳誦,老少皆知。
【賞析】:
《回鄉偶書》有兩首,這是第一首。詩的開頭即直截點題,說明抒寫的是回鄉的情事。而且非同尋常,是從少小時候離開家鄉直到老大才回來。由"少小"到"老大",由"離家"到"回鄉",時間、空間上的距離拉得很長,這既是詩人數十年生活的概括,文含蘊了很為復雜的思想情緒,既有背鄉離井、久客他鄉的感傷。也有落葉歸根、終于回來了的喜悅,真是百感交會,盡蘊心底。在這千頭萬緒的情思中,從何說起呢?詩人緊承上句,在第二句中抓住兩個典型細節,作了自我形象的描繪。一個人從小就聽慣說慣了的鄉音土語,是不容易改變的,即使多年在外有所變化,但當一旦踏上家鄉的土地,親切之感自會油然而生,便也會情不自禁地操起家鄉話來,那怕多少有了點變調。然而,"鄉音"雖說是"無改","鬢毛"卻無可奈何地"衰"了,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挽回。通過這兩個典型細節,一個詩人的自我形象顯現在我們面前,而一個"衰"宇則透露出詩人此時此刻未免感到遲暮神傷的內心世界。三、四句即從這里生發開來。
久客在外的游子回鄉,所見所聞所感的人事,是說不勝說、寫不勝寫的,詩人唯獨選擇一個饒有情趣的生活場景拍攝了下來,即使詩篇鮮活靈動,又寄意深刻。正是由于詩人"少小離家老大回",從未見過面的兒童自然"相見不相識";不相識自然要加以問訊;而面前的陌生人已是"鬢毛衰"的風塵仆仆的老翁,兒童出于禮貌便親切自然地"笑問客從何處來?"整首詩就在這里戛然而止。沒有再寫詩人的答話。乍一讀來,似乎言未盡,意更未盡。然而,這正是詩的妙諦所在,引人尋味。可以推想,兒童原是尋常的一問。并無他意;可有心的詩人聽來,卻受到極大震動,故鄉人的反親而為疏,自己的反主而為客,使詩人于驚愕之余難免引起萬千感慨與無限的哀傷,這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更充分地將久客傷老之情表達出來了。
絕句詩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不容易寫好。這首詩之所以長久為人們傳誦,就因為它來源于詩人豐富而深切的感受,在樸實無華的文字中流露出真情實感,表達了許多人所共有而往往不能恰切地表現的心情,濃厚的人情味和泥土氣息給讀者留下深刻偽印象。清人劉熙載說:"絕句取徑貴深曲,蓋意不可盡,以不盡盡之。正面不寫寫反面,本面不寫寫對面、旁面,須如睹影知竿乃妙。"(《藝概·詩概》)這首絕句就有"睹影知竿"之妙。而且還須著重指出,由于詩人攝下的那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兒童問話場景出以幽默口氣,便大大沖淡了悲傷的情味,整首詩并不給人以低沉、壓抑的感受。
【作者介紹】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號四明狂客,唐越州會稽永興(今蕭山)人,早年遷居山陰(今紹興)。少時即以詩文知名。唐武后證圣元年(695)中進士,初授國子四門博士,后遷太常博士。開元十年(722),由麗正殿修書使張說推薦入該殿書院,參與撰修《六典》、《文纂》等書,未成,轉官太常少卿。十三年為禮部侍郎、集賢院學士。后調任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賀知章詩文以絕句見長,除祭神樂章、應制詩外,其寫景、抒懷之作風格獨特,清新瀟灑,著名的《回鄉偶書》兩首膾炙人口,千古傳誦,今尚存錄入《全唐詩》共19首。
賀知章詩文精佳,且書法品位頗高,尤擅草隸,“當世稱重”,好事者供其箋翰,每紙不過數十字,共傳寶之。他常醉輒屬籍,常與張旭、李白飲酒賦詩,切磋詩藝,時稱“醉中八仙”,又與包融、張旭、張若虛等結為“吳中四士。”天寶三年(744),因病恍惚,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舍本鄉宅為觀,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詔許之,賜鑒湖一曲。玄宗御制詩以贈,皇太子率百官餞行。回山陰五云門外“道士莊”,住“千秋觀”。建“一曲亭”自娛。。繁紙不過數十字。“廳館好墻壁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飛走,雖古之張索不如也。”,愛好書法者視為珍品。他的墨跡留傳很少,現存尚有紹興城東南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的《龍瑞宮記》石刻和流傳到日本的《孝經》草書。
其間,寫下《回鄉偶書》2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孩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為人傳誦而膾炙人口。未幾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肅宗以侍讀之歸,贈禮部尚書。現存詩19首,多為祭祀樂章和應制詩。文有《龍瑞宮記》、《會稽洞記》各1卷。今存《龍瑞宮記》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飛來石上,為難得之古代題刻。《新唐書》、《舊唐書》有傳。
賀知章生性曠達豪放,善談笑,好飲酒,又風流瀟灑,為時人所傾慕。當看到李白的詩文,即贊為“謫仙人也”,后成為忘年之交,并把李白引薦給唐玄宗為官。賀晚年放蕩不羈,自稱“四明狂客”,又因其詩豪放曠放,人稱“詩狂”。常與李白、李適之、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飲酒賦詩,時謂“醉八仙”。
天寶三年(744),賀知章告老還鄉,為道士。離開京師時,玄宗曾賜詩,皇太子及文武百官為其餞行。回鄉后不久病卒。
【賀知章《回鄉偶書》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回鄉偶書·其二_賀知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12-07
賀知章《回鄉偶書》古詩翻譯賞析03-17
賀知章《回鄉偶書》古詩原文賞析12-14
回鄉偶書原文翻譯及賞析10-24
回鄉偶書原文及賞析翻譯02-02
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古詩原文及賞析04-22
賀知章《回鄉偶書》注釋和賞析09-15
回鄉偶書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9-12
回鄉偶書原文翻譯及賞析(8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