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1-09-23 19:14:46 古籍 我要投稿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搖曳碧云斜。

  譯文

  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是那遠在天涯的人兒久不歸來。蒼山上空懸掛的明月不知我心中愁事。水面上低吟的風吹落水旁花瓣飄落眼前,遠空搖曳的碧云在晚風的吹拂下微微斜行。

  注釋

  夢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憶江南”等。

  恨:離恨。

  天涯: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搖曳:猶言搖蕩、動蕩。

  賞析

  這首詞以意境取勝,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內心的悲戚和哀傷。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并點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說“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復、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只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讀感受亦自泛泛;幾經推敲玩味,才覺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卻并非偶然。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說盡,故這兩句只能側寫。詞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萬恨”,說她“心里”有“事”當然不成問題;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于“有恨無人省”。她一天到晚,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卻無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時臨照閨中而已。不說“人不知”,而說“山月不知”,則孤寂無聊之情可以想見.這是一層。夫山月既頻來相照,似乎有情矣;其實卻是根本無情的。心里有恨事,當然想對人傾訴一下才好,但平時并可以傾訴的對象亦無之。好容易盼到月亮來了,似乎可以向它傾訴一下,而向月亮傾訴實等于不傾訴,甚至比根本不傾訴時心情還更壞些!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為這個主人公“恨”的內容之一了。這是又一層。至于說“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這也是經過作者精心選擇的。李白《靜夜思》:“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鄉.當然也能使閨人懷遠。況且山高則月小,當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時必在夜深。這就點明詞中女主人公經常是難以入眠的。這是第三層。《詩·邶風·柏舟》:“日居月諸,胡迭而微。”以日月喻丈天,原是傳統比興手法。然則這一句蓋謂水闊山長,遠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體諒自己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這是第四層。

  “水風”句與上聯角度雖異,意匠買同。夜里看月有限,晝間看花也還是有恨。看花原為了遣悶,及至看了,反倒給自己添了煩惱。況上句以月喻天,則此句顯然以花自喻。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華之易謝:花開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現象;但眼前的花卻是被風吹落的。“空落”者、白白地吹落,無緣無故地吹落之謂;這正是《詩·小雅·小弁》中所謂的“維憂用老”一語(《古詩十九首》則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僅是“恐年歲之不吾與”這一層意思了。

  至于所謂“水風”,指水上之風。這也不僅為了求與“山月”工整相對而已。水面風來,風吹花落,落到哪里?自然落在水中,這不正是稍后于溫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種寫法嗎?溫的這句寫得比較蘊藉,但并不顯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駿快的風格,可是造意卻深曲多了。

  “搖曳碧云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么明顯的動蕩,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云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態,說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著“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創作背景

  本詞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溫庭筠有兩首《夢江南》小令,《草堂詩余別集》在此調下有題“閨怨”。閨怨題材在唐宋詞中已經被寫得很爛了,經常看到的或寫外形的憔悴,或寫心情的苦楚,而這一首卻不同,溫庭筠主要是寫感受和印象。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夢江南千萬恨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

  搖曳碧云斜。

  古詩簡介

  《夢江南·千萬恨》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詞作。此詞通過描寫思婦在孤單的月光下獨自思念的情景,表現了其內心的悲戚和哀傷。通篇寫恨,實際是以恨之切,襯愛之深,思之極。前二句純用白描,并運用民歌的頂真格式,詞句明快流暢;后三句觸物生情,借物抒懷,以無情襯有情,詞句流利宛轉。全詞以意境取勝,首尾一貫,率直而深婉,余味無窮。

  翻譯

  恨意千萬如絲如縷,飄散到了遙遠的天邊。山間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綠水清風中,鮮花獨自搖落。花兒零落中,明月不知不覺地早已經斜入碧云外。

  注釋

  ⑴夢江南: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原名“望江南”,又名“憶江南”等。

  ⑵恨:離恨。

  ⑶天涯:天邊。指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⑷搖曳:猶言搖蕩、動蕩。碧云:青云。

  賞析

  這首詞刻畫了一個滿懷深情盼望丈夫歸來的思婦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現了詩人對不幸婦女的同情。同時也寄寓著詩人遭受統治階級排擠,不受重用的悲涼心情,也是感慨懷才不遇的作品。

  “千萬恨,恨極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萬”直貫下句“極”字,并點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遠“在天涯”,滿腔怨恨噴薄而出。說“恨”而有“千萬”,足見恨之多與無窮,而且顯得反復、零亂,大有不勝枚舉之概。雖有千頭萬緒之恨,但恨到極點的事只有一樁,即遠在天涯的那個人久不歸來。這是對全詞的主旨作正面描寫。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三、四兩句,初讀起來很是平淡,仔細玩味卻覺得是妙手天成。這兩句是從側面闡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萬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當然的了,更使她難過的卻在于“有恨無人知”。“恨”是一種無形的心理情緒,是難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詞人卻善于借景將它烘托出來:像風掠過水面時蕩起的陣陣漣漪,像花兒隨風落去時的繽紛繚亂,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搖曳時的飄忽迷離,這樣一來,抽象的“恨”就變得形象、可感了,使人們能夠清晰地體驗到它的紛亂、動蕩的狀態,也增強了詞的審美價值。

  “搖曳碧云斜。”夜對山月,晝惜落花,在晝夜交替的黃昏,搖曳是程度不怎么明顯的動蕩,是輕輕移斜了角度的晃動。此句看似單純寫景,卻狀出了凝望暮色與碧云的女主人的百無聊賴之態,說明一天的光陰又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不著“恨”字而“恨極”之意已和盤托出。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3

  天上月,遙望似一團銀。夜久更闌風漸緊。與奴吹散月邊云。照見負心人。

  翻譯

  遙望著窗外,朦朧的月亮就好像一團白銀。夜深人靜,身邊風聲漸緊。月亮被烏云遮住了。風呀,請你吹散月亮邊上的烏云,讓它照到我那負心漢。

  注釋

  更闌:更殘,即夜深。

  奴:古代女子的謙稱。

  負:原誤作“附”,王國維校改。

  鑒賞

  這首敦煌曲子詞,是一首失戀者之怨歌,或是一首民間怨婦詞。但僅僅指出其中的怨意,是很不夠的;還須體味詞中蘊含的那一份癡情,須看到女主人公對“負心人”尚未心死,才能夠味。

  前兩句寫景而兼比興。“天上月”一一是思婦隔窗所見。身處室內I也能見月,表明月已升高,時屆更深。更深而望月,反轉來襯托思婦之無寐。夜深不寐,進一步暗示人被相思所苦。這三個字寫月亮,卻溶入了時間(深夜)、人物(思婦)以及人物的精神狀態(相思)三個連鎖意念。“遙望似一團銀”一一正常的情祝下,月亮雖不比太陽的亮度強烈,卻也晶瑩刺眼。而思婦所見的月亮,卻像質態渾貢、色調灰白的銀團。這是朗月通過窗紙透映出來的形象,表現人在室內隔窗視月所得的視覺映象。按照抒情詩抒發人物主觀感受的需要,高掛在天的月,通過人物感官的過濾,所以有如此的描寫。這一句承接“天上月”而來,是從隔窗所見的角度對月亮的進一步描寫,但它并不單純是對隔窗之月的描寫。用“望”字,表明人物在觀察,這就巧妙地帶出了望月的人物。“望”前加一“遙”字作空間狀語,一則前面承接“月”之遠掛高天,一則后面照應“負心人”之遠離自己。

  從開頭兩句到下面兩句,詞意有個跳躍,形成一處空白,這就是夜闌天變,月被云遮,晦暗不明,所以下文有呼風驅散“月邊云”之語。詞中女子似未感覺到風起正是天變云生的征兆,反而寄望于風,求它“與奴吹散月邊云”,癡態可掬。其所以這樣,是因為她急于讓明月“照見負心人”。然而“照見”又如何,卻不更說,意極含混,卻能啟發讀者尋思。“聽話聽反話,心愛叫冤家。”即便罵對方為“負心人”,也未必是決絕語,反而見出自己的未能忘情。

  可見此詞之妙,全在將俗語所謂“癡心女子負心漢”作了藝術的表現,且寫得很有特色。此詞表現手法之妙,在于將戀愛故事由女主人公口吻道出,情景渾然一體。而口語化的語言,又為詞作增添了活潑生動的情致。

  創作背景

  這首是敦煌曲子詞。這是一首寫于封建的詞。寫一個棄婦的悲吟,“癡心女子負心漢”,這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無數悲劇。詞著重寫中的女子獨自望月懷人到深夜,而那男子卻變了心是為了反映出封建社會里婦女的痛苦心情。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江南月,清夜滿西樓。

  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沈鉤。

  圓缺幾時休。

  星漢迥,風露入新秋。

  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

  天上共悠悠。

  譯文

  天朗氣清的秋夜,皎潔的月光灑滿西樓。云堆散開時,圓月如明鏡高懸夜空;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月圓月缺何時才能停止啊!

  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月中丹桂不會因秋而凋零;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

  注釋

  星漢:指銀河。

  迥:遠。

  素娥:嫦娥。

  賞析:

  王琪的這首詠月詞,借景抒懷,托物言情:夜月的圓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無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離愁,寫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全詞寫景生動,體物精微,意境悠遠,含蓄蘊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滿西樓”,寫一個天朗氣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灑滿了西樓。“云落開時冰吐鑒,浪花深處玉沉鉤。”月升月落,月圓月缺,不知重復了多少次。上句寫天上月,云堆散開之時,圓月如冰鑒(鏡)高懸天宇;下句寫江中月,浪花綻放深處,缺月似玉鉤沉落江心。前句“鑒”寫月圓,后句“鉤”寫月缺:“冰吐鑒”、“玉沉鉤”,句式新穎別致。本應是“冰鑒”、“玉鉤”為詞,作者以動詞“吐”、“沉”隔開名詞詞組“冰鑒”、“玉鉤”,這樣冰、玉狀月色的`皎潔;鑒、鉤描明月的形態,不僅句式有頓挫峭撥之妙,而且詞意上也頗具匠心。上片結句“圓缺幾時休”,既承接收攏了前兩句,又以月圓月缺何時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開啟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漢迥,風露入新秋”,寫斗轉星移,銀河迢迢,不覺又是金風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搖落恨,素娥應信別離愁。”月中丹桂四時不謝,雖然它不會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離群索居,無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體驗到了離別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別稱。丹桂,神話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斫之,樹創隨合(段成式《酉陽雜俎·天咫》)。結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間離人和天上嫦娥,都為月缺人分離、月圓人未圓而黯然神傷。悠悠,憂思綿遠的樣子。一個“共”字,收到了“一石擊雙鳥”的藝術效果。

  這首詠月詞,留給讀者的回味是深長悠遠的。那清麗瀟灑、簡約含蓄的風致,確乎是人們難以忘懷的。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寄江南故人

  宋代:家鉉翁

  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

  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

  譯文:

  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鄉。

  我曾經住在錢塘時,每每聽到杜鵑的啼叫,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念遠在四川的家鄉。

  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

  如今我被羈押在燕京,不知道今晚夢中,是回到四川,還是回到錢塘?

  注釋:

  曾向錢塘住,聞鵑憶蜀(shǔ)鄉。

  向:在。錢塘:即臨安,今浙江杭州,是南宋都城。鵑:杜鵑。蜀:四川。家鉉翁是四川眉山人。

  不知今夕夢,到蜀到錢塘。

  賞析:

  詩作于南宋滅亡后,分兩個層次。前兩句是寫宋未亡前,詩人客居臨安,每當聽到杜鵑啼鳴,便想起了家鄉。后兩句寫宋亡后的,自己被俘到了燕京,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歸的沉重悲哀。

  這首小詩作于南宋滅亡后,分兩個層次,成今昔對比。前兩句是寫宋未亡前,因為北方領土先后被金元所占,宋偏安臨安,所以家鉉翁住在臨安,每當聽到杜鵑啼鳴,便想起了家鄉。家鉉翁是四川人,聞鵑事切合自己,用的是四川典故:相傳古代蜀主望帝失國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鵑鳥,鳴聲悲哀,常啼至口角流血而止。古人常以杜鵑啼血典來寄托家國滅亡之痛。而杜鵑的叫聲又如同“不如歸去”,家鉉翁“聞鵑憶蜀鄉”,既是對國土淪陷表示憤慨,又寄托對家鄉的深切思念及有家不能歸的沉重悲哀。

  后兩句寫眼前,南宋已經滅亡,自己被俘到了燕京,這時候恢復失土已成畫餅,不要說北方,就是南方,包括以前所住的南宋都城臨安,也都成了異族統治的天下了。由此,家鉉翁無限悵惘地問:今天晚上做夢,是夢蜀地還是夢臨安呢?言下之意,兩地分別代表家與國,都是那么地使他思戀感傷。

  前后二層,后層是前層的延續,前層是為后層預做地步,這就是論詩者所謂的加一倍寫法。詩在謀篇手法上顯然是參考了賈島的《渡桑干》詩:“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干水,卻望并州是故鄉。”但賈島詩只是抒發久客遠游的思鄉之情,家鉉翁詩卻表現亡國之恨,更加催人淚下。通過遞進,前面本來是很突出的思鄉之情,忽然又加入了新的內容,更顯得沉痛。家鉉翁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在感慨興亡盛衰的詩中很普遍,典型的可舉虞集的《挽文丞相》詩,末聯說:“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用晉過江諸人新亭灑淚嘆中原淪喪的典故,說那時還有半壁江山,如今連一點殘山剩水也沒有了。這與家鉉翁夢四川、夢錢塘同一機杼。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6

  望江南·江上雪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賞析

  上片,寫老漁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釣。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兩句。“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斗笠上只聽見雪彈子敲打的聲響,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釣翁雪天垂釣的外在形象,函面簡約,意境空靈。“冰散響”描寫輕細的聲音,襯托出環境的寂靜、釣翁的寧靜。釣翁“時振玉花空”的動作,襯托出釣翁的凝定。“但”字寫出了釣翁的心無旁騖。“圖畫若為工。”展現在眼前不是生活圖景,簡直就是一幅畫,極言其美感。

  下片寫漁家樂。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鳊魚和鯽魚歸家后,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云水暮,歸去遠煙中”渲染環境的高遠空曠,暗示釣翁生活的閑適自在;“茅舍竹籬依小嶼”,描寫釣翁生活的簡樸與環境的清幽;“縮鳊圓鯽人輕籠”流露出釣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歡笑有兒童”凸現了釣翁生活的溫馨和歡樂。

  古人說:“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不得志的李綱看到漁翁簡樸自在的生活時,他應該也想過“獨善其身”吧!但無論多難,他都沒有放棄,他一直在堅持,直到與這個世界決絕。柔美婀娜的柳絲固然給生活增添了詩意,但世上如果沒有堅挺的胡楊,這份詩意也將蕩然無存。李綱,就是那堅挺的胡楊,民族的脊梁。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7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譯文

  夢中進入了煙雨迷離的江南,走遍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人兒相遇。夢境里離情消魂無處訴說,夢醒來更覺惆悵,消魂離情將人誤。

  想要寫一封書信向你訴說相思之情,可是大雁飛在上空,而魚沉在水底,就算寫成也無法寄去。緩緩彈箏抒發心中的離情別緒,移遍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注釋

  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并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

  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于白絹上。

  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

  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移破:猶云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曲術語。大曲十余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賞析

  這首詞抒寫主人公對心上人的相思之情和離愁別緒。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這首詞開頭三句是說,夢中走向了煙水迷蒙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

  這是說夢游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于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的特征,使夢境顯得更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睡里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上片后兩句是說,夢境里黯然銷魂何處訴說,醒后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說,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倍“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后重疊;但在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層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倍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也不多見。晏幾道詞喜用這種句法。

  上片寫夢中無法找到離人,下片改變念頭,想到寫信。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下片前三句是說,想訴說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寄出。

  說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回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只好借音樂來排遣。

  “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末兩句是說,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由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他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只用“緩弦”、“移柱”來表達難寫的幽懷,行動的描寫比言辭的表白更為鮮明有力。

  這首詞語言清疏明暢,寫情從做夢到寄信,到彈箏,節節遞進,節節頓挫,又顯得沉摯有力,更有一股郁積、盤旋的力量。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監、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8

  憶江南·多少淚

  五代 李煜

  多少淚,沾袖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滴,鳳笙休向月明吹,腸斷更無疑。

  譯文

  我有多少的淚水,縱橫交錯地流在臉上。我的心事不用拿來邊哭邊訴說,那笙簫不要在我流淚時吹起呀,我現在無疑已是極度傷悲了。

  注釋

  望江南:詞牌名。《全唐詩》作“憶江南”,題注:一名“夢江南”,一名“江南好”,一名“夢江口”,一名“望江梅”,一名“歸塞北”,一名“謝秋娘”,一名“春去也”。《花草粹編》中注云:“一名‘夢游仙’、‘夢江南’、‘江南好’。”

  沾袖:(淚水)沾濕衣袖。頤(yí):下巴。全句是說,淚水流在臉上擦斷了,但又橫掛在下巴上,形容眼淚縱橫交流的狀態。

  心事:心中所思念或期望的事。將:拿。和淚說:一面流眼淚,一面述說。

  鳳笙:相傳秦穆公時,蕭史善吹簫,穆公女弄玉愛慕他,穆公便將弄玉許配給他。后弄玉學吹簫,其聲清脆悅耳,引動了鳳,夫婦遂駕鳳飛去。漢應休:不要。向:朝著,在。淚時:傷心落淚之時。吹:吹奏。

  腸斷:形容極度悲傷痛苦。唐代白居易《長恨歌》有“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之句。更:愈發。

  月明:月光明朗。唐白居易《崔十八新池》詩:“見底月明夜,無波風定時。”

  賞析

  李煜另一首《望江南》(多少恨)用的是以反寫正的藝術手法,以樂來反襯苦,筆意有曲婉之感。但這首《望江南》(多少淚)則不同,是直筆明寫,正見正寫,直抒胸臆,坦吐愁恨的藝術手法,因而有愈見沉痛之感。二詞可同讀,對作者的憂思愁恨則體會更深。

  “多少淚”即“多少恨”之續寫,“一晌貪歡”(李煜《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后,悲情更苦,離恨更深,作者再也無法自制,只能任憑“多少淚,斷臉復橫頤”了。眼淚縱橫當不是抽泣哽咽,而是激情難收,也許有號啕之舉,但是,淚可流,“心事”卻不可說,一是滿腔悔恨無法說,二是故國情懷不能說,自傷之情、囚居之苦,片言俱現,作者心中愁苦躍然紙上。不但“心事”不可說,連往日可以寄托情思的鳳笙也不能吹起,這種痛苦和不自由是非常地殘酷。古人悲思不可解,常有“欲將心思付瑤琴”(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之想,而這情此景,作者卻連這一點奢望都不敢有。況且,鳳笙向來為歡歌之用,于此時吹奏,對李煜來講,只是徒增感慨、更添思憶而已,所以一句“休向”,使作者的幽居無奈中又多添了幾分不堪回首的痛苦。于是乎,“腸斷更無疑”但是惟一的結局了。這首詞正是李煜入宋后“此中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真實寫照。

  全詞與“多少恨”同調,取筆不同但取意同。這首詞直接寫作者深沉痛苦,描摹細致,語言直樸,較“多少恨”有更直入人心的感染力。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開寶八年(975年)李煜亡國入宋之后,與《望江南·多少恨》當作于同時。李煜被曹雪芹稱為“古之傷心人”,他降宋后,由凌駕萬人之上的九五之尊淪落為任人凌辱的階下囚,經歷了千古人生的大喜大悲。這首詞就是為表達他對現實處境的無限凄涼之情而創作的。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初八月,半鏡上青霄。

  斜倚畫闌嬌不語,暗移梅影過紅橋,裙帶北風飄。

  譯文

  初八的月亮,如同半面妝鏡,懸掛青空。她斜靠在雕花的欄桿上嬌媚不語,梅花的影子隨著月光暗暗移過紅橋。北風吹來,裙裾飄飄。

  注釋

  望江南:詞牌名。又名“憶江南”“夢江南”“江南好”。小令,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初八月:上弦月,即農歷每月的初七或初八前后的月亮。

  青霄:藍天,天空。

  畫闌:刻有畫圖的欄桿。

  紅橋:當指有雕飾的橋,或僅僅是對橋的雅稱。一說為位于瘦西湖南端的紅橋,始建于明末崇禎年間,原為紅色欄桿的木橋,后在乾隆元年改建為拱形石橋,取名虹橋。

  裙帶北風飄:語出李端《拜新月》:“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

  賞析:

  這首小詞清麗空靈。前二句以空中懸半鏡喻初八上弦之月,接以倚闌不語的嬌人情景,又轉而刻畫月移梅影的極蘊情味的景象,最后以風飄裙帶之景收束。五句之詞而能翻轉折進,于平淡之中饒蘊深情,確是渾脫超妙。其無聊心緒,無限愁情全在其中了。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0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翻譯

  春天還沒有過去,微風細細,柳枝斜斜隨之起舞。試著登上超然臺遠遠眺望,護城河內半滿的春水微微閃動,滿城處處春花明艷,迷迷蒙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千家萬戶皆看不真切。

  寒食節過后,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點上新火來烹煮一杯剛采的新茶,作詩醉酒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注釋

  超然臺:筑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北城上,登臺可眺望全城。

  壕:護城河。

  寒食:節令。舊時清明前一天(一說二天)為寒食節。

  咨嗟:嘆息、慨嘆。

  故國:這里指故鄉、故園。

  新火:唐宋習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節后另取榆柳之火稱“新火”。

  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賞析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東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這首豪邁與婉約相兼的詞,通過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態的復雜變化,表達了詞人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度。詞的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暮春時節的郊外景色。

  這首詞為雙調,比原來的單調的《望江南》增加了一疊。上片寫登臺時所見景象,包括三個層次。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登上超然臺遠眺,春色尚未褪盡,和風習習,吹起柳絲千條細。首先以春柳在春風中的姿態——“風細柳斜斜”,點明當時的季節特征:春意暮而未老。“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這一灣護城河水繞了半座城,滿城內皆是春花燦爛。其次,三、四句直說,直說登臨遠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設對,以春水、春花,將眼前圖景鋪排開來。“煙雨暗千家。”五句是說,迷迷蒙蒙的細雨飄散在城中。

  三個層次顯示有一個特寫鏡頭導入,再是大場面的鋪敘,最后,居高臨下,說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滿城風光,盡收眼底。這是上片,寫春景。

  下片寫情,乃觸景生情,與上片所寫之景,關系緊密。“寒食后,酒醒卻咨嗟”,進一步將登臨的時間點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傳為紀念介子推,從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過后,重新點火,稱為“新火”。此處點明“寒食后”,一是說,寒食過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說,寒食過后,正是清明節,應當返鄉掃墓。但是,此時卻欲歸而歸不得。以上兩句,詞情蕩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對故國、故人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寫作者為擺脫思鄉之苦,借煮茶來作為對故國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隱含著詞人難以解脫的苦悶,又表達出詞人解脫苦悶的自我心理調適。

  “詩酒趁年華”,進一步申明:必須超然物外,忘卻塵世間一切,而抓緊時機,借詩酒以自娛。“年華”,指好時光,與開頭所說“春未老”相應合。全詞所寫,緊緊圍繞著“超然”二字,至此,進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這一境界,便是蘇軾在密州時期心境與詞境的具體體現。

  這這首詞從“春未老”說起,既是針對時令,謂春風、春柳、春水、春花尚未老去,仍然充滿春意,生機勃勃,同時也是針對自己老大無成而發的,所謂春未老而人空老,可見內心是不自在的。從這個意義上看,蘇東坡實際上并不真能超然,這種似是非是的境界,真是蘇東坡精神世界的真實體現。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暮春。蘇軾《超然臺記》謂:“移守膠西,處之期年。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詞。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少年游·江南三月聽鶯天

  清代: 吳錫麒

  江南三月聽鶯天,買酒莫論錢。晚筍余花,綠陰青子,春老夕陽前。

  欲尋舊夢前溪去,過了柳三眠。桑徑人稀,吳蠶才動,寒倚一梯煙。

  注釋:

  江南三月聽鶯天,買酒莫論錢。晚筍余花,綠陰青子,春老夕陽前。

  欲尋舊夢前溪去,過了柳三眠。桑徑人稀,吳蠶才動,寒倚一梯煙。

  吳蠶:吳地盛養蠶,因稱良蠶為吳蠶。

  賞析:

  江南三月,紅瘦綠肥,鶯啼蝶飛,春光老去。欲尋舊夢,再到前溪,柳過三眠,桑徑人稀。結句“寒倚一梯煙”,極有情致,耐人尋味。全詞風流秀逸,流麗自然。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望江南·超然臺作

  朝代:宋代

  作者:蘇軾

  原文: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譯文

  春天還沒有過去,楊柳在和煦的春風中飄蕩。登上超然臺眺望,只見半溝護城河的春水,滿城的春花,煙雨籠罩著千家萬戶。

  寒食過后,酒醒反而因思鄉而嘆息,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鄉了,姑且用新火來烹煮新茶,趁著時光未老,借吟詩飲酒來自得其樂吧。

  簡析

  作者登超然臺眺望滿城煙雨,觸動了鄉思而寫下了這首詞。詞中飽含著青春未過去而人將老的痛楚,強作“超然”以自我安慰。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樂景襯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對有家難回、有志難酬的無奈與悵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詞表達思鄉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3

  望江南·梳洗罷

  作者:溫庭筠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注釋 ①斜暉:偏西的陽光。

  ②脈脈(mòmò):含情凝視、情意綿綿的樣子。這里形容陽光微弱;

  ③白?(pín)洲:開滿白色 蘋花的水中小塊陸地。古代

  詞中長用以代指分別的地方。白蘋,一種水中浮草。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九年級上冊,“蘋”簡體:上“艸” 下“頻” 讀pín。

  譯文

  梳洗完畢,獨自一人登上望江樓,倚靠著樓柱凝望著滔滔江面。

  千帆過盡盼望的人都沒有出現,太陽的余暉脈脈地灑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著。

  思念的柔腸縈繞在那片白蘋洲上。

  賞析

  此詞寫一女子登樓遠眺、盼望歸人的情景,表現了她從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腸斷”的感情。

  這是一首小令,只有二十七個字。“詞之難于令曲,如詩之難于絕句”,“一句一字閑不得”(《白香詞譜箋》)。起句“梳洗罷”,看似平平,“語不驚人”。但這三個字內容豐富,給讀者留了許多想像的余地。這不是一般人早晨起來的洗臉梳頭,而是特定的人物(思夫),在特定條件(準備迎接久別的愛人歸來)下,一種特定情緒(喜悅和激動)的反映。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常以“爐薰闔不用,鏡匣上塵生。綺羅失常色,金翠暗無精”之類的描寫來表現思婦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本篇用法有所不同,離別的痛苦,相思的寂寞,孤獨的日子似乎就要過去,或者說她希望中的美好日子似乎就要來到,于是,臨鏡梳妝,顧影自憐,著意修飾一番。結果是熱烈的希望之火遇到冰冷的現實,帶來了深一層的失望和更大的精神痛苦,重新又要回到“明鏡不治”“首如飛蓬”的苦境中去。這三個字,把這個女子獨居的環境,深藏內心的感情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生動地表現出來了嗎?

  接著,出現了一幅廣闊、多彩的藝術畫面:“獨倚望江樓。”江為背景,樓為主體,焦點是獨倚的人。這時的女子,感情是復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是變化的。初登樓時的興奮喜悅,久等不至的焦急,還有對往日的深沉追懷……這里,一個“獨”字用得很傳神。“獨”字,既無色澤,又無音響,卻意味深長。這不是戀人昵昵情語的“互倚”,也不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共倚”,透過這無語獨倚的畫面,反映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一幅美人憑欄遠眺圖,卻是“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的“離情正苦”。把人、景、情聯系起來,畫面上就有了盛妝女子和美麗江景調和在一起的斑斕色彩,有了人物感情變化和江水流動的交融。

  “過盡千帆皆不是”,是全詞感情上的大轉折。這句和起句的歡快情緒形成對照,鮮明而強烈;又和“獨倚望江樓”的空寂焦急相連結,承上而啟下。船盡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滅,這時映入她眼簾的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落日流水本是沒有生命的無情物,但在此時此地的思婦眼里,成了多愁善感的有情者。這是她的痛苦心境移情于自然物而產生的一種聯想類比。斜陽欲落未落,對失望女子含情脈脈,不忍離去,悄悄收著余暉;不盡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無語流去。它像一組電影鏡頭:一位著意修飾的女子,倚樓凝眸煙波浩淼的江水,等待久別不歸的愛人,從日出到日落,由希望變失望,把這個女子的不幸,表現得多么動人。

  至此,景物的描繪,感情的抒發,氣氛的烘托,都已成熟,最后彈出了全曲的最強音:“腸斷白蘋洲。”“末句最當留意,有余不盡之意始佳。”和全詞“不露痕跡”相較,末句點出主題似太直,但在感情的高潮中結句,仍有“有余不盡之意”。白蘋洲在何處?俞平伯先生說,不要“過于落實,似泛說較好”,(俞平伯《唐宋詞選釋》),這是極為深刻的見解。但在本篇的藝術描寫中,應該是江中確有白洲在的,不是比喻、想像,也不是泛指,而是實寫。獨倚望江樓,一眼就可看到此洲,但那時盼人心切,只顧看船而不見有洲了。千帆過盡,斜暉脈脈,江洲依舊,不見所思,能不腸斷!

  詞是注重作家主觀抒情的藝術形式。這首小令,情真意切,生動自然,沒有矯飾之態和違心之語。詞中出現的樓頭、船帆、斜暉、江水、小洲,這些互不相干的客觀存在物,思婦的由盼郎歸來的喜悅到“腸斷白蘋洲”的痛苦失望,這些人物感情神態的復雜變化,作家經過精巧的藝術構思,使之成為渾然一體的藝術形象。作家的思想感情像一座橋梁,把這些景物、人物聯系了起來,而且滲透到了景物描繪和人物活動之中,成了有機的藝術整體,使冰冷的樓、帆、水、洲好像有了溫度,有了血肉生命,變得含情脈脈;使分散孤立的風景點,融合成了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藝術畫面;使人物的外在表現和內在的心理活動完美統一地顯示出來。這正是現實生活中的思婦的怨和恨,血和淚,深深地感動了作家;在這些似乎平靜的字句中,跳動著作家真摯熱烈的心。

  這首小令,像一幅清麗的山水小軸,畫面上的江水沒有奔騰不息的波濤,發出的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連落日的余暉,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盤旋著一股無名的愁悶和難以排遣的怨恨。還有那臨江的樓頭,點點的船帆,悠悠的流水,遠遠的小洲,都惹人遐想和耐人玩味,有著一種美的情趣,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這首小令,看似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中醞釀著熾熱的感情,而且宛轉起伏,頓挫有致,于不用力處看出“重筆”。

  思婦題材寫的人很多,可說是個“熱門題材”,但這首小令,不落俗套,很有特色。這也是個軟題材,但這首小令不是軟綿綿的,情調積極、健康、樸素。在有著綺靡側艷“花間”氣的溫詞中,這首小令可說是情真意切,清麗自然,別具一格的精品。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4

  憶江南·多少恨

  [五代]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譯文

  有多少遺恨呀,都在昨夜的夢魂中。夢中好像我還是故國君主,常在上苑游樂,車子接連不斷像流水一樣馳過,馬匹絡繹不絕像一條龍一樣走動。正是景色優美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注釋

  望江南:《全唐詩》、《詞譜》等均作《憶江南》。

  夢魂:古人認為在睡夢中人的靈魂會離開肉體,故稱“夢魂”。

  還似:一作“還是”。上苑:封建時代供帝王玩賞、打獵的園林。

  車如流水馬如龍:意思是車子接連不斷像流水一樣馳過,馬匹絡繹不絕像一條龍一樣走動。形容車馬絡繹不絕,十分繁華熱鬧。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花月正春風,意思是形容春天鮮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風微拂的情景,描繪春光的明媚。

  賞析: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國入宋被囚后創作的一首記夢詞。詞人以詞調名本意回憶江南舊游,抒寫了夢中重溫舊時游娛生活的歡樂和夢醒之后的悲恨,以夢中的樂景抒寫現實生活中的哀情,表達對故國繁華的追戀,抒發亡國之痛。全詞語白意真,直敘深情,一氣呵成,是一首情辭俱佳的小詞。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開頭兩句是說,我有多少的恨,昨夜夢中的景象。

  開頭陡起,小詞中罕見。所恨的當然不是“昨夜夢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這場夢的本身。夢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時時眷戀著的,但夢醒后所面對的殘酷現實卻使他倍感難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夢來了。兩句似直且顯,其中卻縈紆沉郁,有回腸蕩氣之致。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這三句是說,還像以前我還是故國君主時,常在上苑游玩,車子如流水穿過,馬隊像長龍一樣川流不息。正是景色優美的春天,還吹著融融的春風。

  后三句均寫夢境。“還似”二字領起,直貫到底。往日繁華生活內容紛繁,而記憶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園林。在無數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熱鬧繁華景象則是“車如流水馬如龍”。后一句語本《后漢書·馬皇后紀》:“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用在這里,極為貼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車馬的喧闐和游人的興會。緊接著,再加上一句充滿贊嘆情味的結尾“花月正春風”的季節。上苑游樂當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風”的季節,但春天游人最盛,當是事實。這五個字,點明了游賞的時間和觀賞的對象,渲染出熱鬧繁華的氣氛;還具有某種象征的意味——象征著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無憂無慮、春風得意的時刻。“花月”眷“春風”之間用一“正”字勾連,景之秾麗,情之濃烈,一齊呈現。這一句將夢游之樂推向最高潮。

  從表面看(特別是單看后三句),似乎這首詞所寫的就是對往昔繁華的眷戀,實際上作者要表達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處境的無限凄涼。但作者卻只在開頭用了“多少恨”三字虛點,通篇不對當前的處境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這場繁華生活的夢境進行有力的反托。正因為“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經不可再現,所以夢境越是繁華熱鬧,夢醒后的悲哀越是濃重;對舊日的繁華眷戀越深,今日處境的凄涼越不難想見。由于詞人是在夢醒后回想繁華舊夢,所以夢境中的“花月正春風”的淋漓興會反而更觸動了他囚徒般歲月的悲慨。這是一種“正面不寫寫反面”的藝術手法的成功運用。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翻譯

  人人都說江南好,而來到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變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綠更勝天空的碧藍,還可以在有彩繪的船上聽著雨聲入眠

  江南酒家賣酒的女子美麗無比,盛酒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年華未衰之時不要回鄉,回到家鄉后必定要愁腸寸斷。

  注釋

  游人只合江南老:這里指飄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謂。

  只合:只應。

  江南好:白居易《憶江南》詞首句為“江南好”。

  碧于天:一片碧綠,勝過天色。

  壚邊:指酒家。壚,舊時酒店用土砌成酒甕賣酒的地方。

  皓腕凝霜雪:形容雙臂潔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樣潔白。未老莫還鄉,

  還鄉須斷腸: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樂。如還鄉離開江南,當使人悲痛不已。

  須:必定,肯定。

  賞析

  這首詩是《菩薩蠻五首》中的第二首,對第一首的回應。難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嗎?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輕言回去呢?“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寫得多美!但這種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卻是靠濃摯的情感,而且是經過理性的浸潤后的濃摯的情感動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戰亂的人,又怎么會有歸屬感?故這兩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風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綠,比天色的碧藍更美。“畫船聽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臥在畫船之中聽那瀟瀟雨聲,這種生活和中原的戰亂比較起來,是何等的閑適自在。前二句的沉郁,與后二句的空靈,就形成了難以言喻的藝術張力。

  過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漢時蜀人司馬相如,與巨富卓王孫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孫宣布與文君斷絕關系,司馬相如就令文君當壚,自己穿著短褲,在大街上洗滌酒器。所以“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爐就是酒壚,爐邊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綠窗人”。主人公何嘗不思念這位面如皎月、膚色賽霜雪的妻子?說“莫還鄉”實則正由于想到了還鄉。他沒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囑口吻的“莫”字,表現出了一種極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還鄉,而現在沒有老,不能還鄉,表現了對故鄉欲歸不得的盤旋郁結的苦衷。后面說“還鄉須斷腸”,這正是別人之所以敢跟你說“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為你回到那彌漫著戰亂烽火的故鄉,只會有斷腸的悲哀。講到這里再回頭看“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會明白陳廷焯為什么贊美韋莊詞“似直而紆,似達而郁”了。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的風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水鄉的依戀之情,也抒發了詩人飄泊難歸的愁苦之感。

  創作背景

  根據中國古典文學專家葉嘉瑩教授的研究,韋莊的《菩薩蠻五首》詞中的“江南”,都是確指的江南之地,并非指蜀地。這組詞創作于韋莊晚年寓居蜀地時期,是作者為回憶江南舊游而作。本首詞就是組詩中的第二首。

【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相關文章:

《江南春》原文翻譯及賞析10-26

《水仙子詠江南》原文及翻譯賞析02-24

水仙子·詠江南原文翻譯及賞析02-16

夢江南·蘭燼落原文賞析及翻譯12-24

溫庭筠《望江南》原文解析及翻譯賞析12-25

憶江南·江南憶原文及賞析12-23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原文翻譯及賞析08-22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原文翻譯及賞析07-16

《蝶戀花 夢入江南煙水路》原文及翻譯賞析02-27

蝶戀花·夢入江南煙水路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 | 玖玖在线播放玖玖九九 | 色综合久综合久久综合久鬼88 | 久久久人成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