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集合15篇)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西江月·梅花
宋代:蘇軾
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
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譯文及注釋
玉骨那愁瘴(zhàng)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qiǎn)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么 同:幺)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著神仙般的風致。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冰姿:淡雅的姿態。仙風:神仙的風致。芳叢:叢生的繁花。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素面翻嫌粉涴(wò),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翻嫌 一作:常嫌)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涴:沾污,弄臟。唇紅:喻紅色的梅花。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它淡雅的姿態有神仙的風姿。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
它的素色面容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即使梅花謝了,而梅葉仍有紅色。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梅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
注釋
玉骨:梅花枝干的美稱。唐馮贄《云仙雜記》卷二:“袁豐居宅后,有六株梅……(豐)嘆曰:‘煙姿玉骨,世外佳人,但恨無傾城笑耳!词辜饲矬赋霰戎。”瘴霧:猶瘴氣。南方山林中的濕熱之氣。
冰姿:淡雅的姿態。
仙風:神仙的風致。
芳叢:叢生的繁花。
綠毛幺鳳:嶺南的一種珍禽,似鸚鵡。
涴(wò):沾污,弄臟。
唇紅:喻紅色的梅花。
高情:高隱超然物外之情。
“不與”句:蘇軾自注:“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
創作背景
此詞當作于公元1096年(紹圣三年)。據《耆舊續聞》《野客叢書》記載,此詞乃蘇軾為悼念死于嶺外的歌妓朝云而作。作者創作這首詞時大約60歲。
賞析
此詞當為悼念隨作者貶謫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詞中所寫嶺外梅花玉骨冰姿,素面唇紅,高情逐云,不與梨花同夢,自有一種風情幽致。上闋通過贊揚嶺南梅花的高風亮節來歌贊朝云不懼“瘴霧”而與詞人一道來到嶺南瘴癘之地;下闋通過贊美梅花的艷麗多姿來寫朝云天生麗質,進而感謝朝云對自己純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為知己的情誼,并點明悼亡之旨。全詞詠梅,又懷人,立意脫俗,境象朦朧虛幻,寓意撲朔迷離。格調哀婉,情韻悠長,為蘇軾婉約詞中的佳作。
詞的上闋寫惠州梅花的風姿、神韻。起首兩句,突兀而起,說惠州的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卻不怕瘴氣的侵襲,是因這它有冰雪般的肌體、神仙般的風致。接下來兩句說它的仙姿艷態,引起了海仙的羨愛,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個使者,原來是倒掛在樹上的綠毛小鳥(狀如幺鳳)。以上數句,傳神地勾勒出嶺南梅花超塵脫俗的風韻。
下闋追寫梅花的形貌。“素面翻嫌粉涴”,嶺南梅天然潔白的容貌,是不屑于用鉛粉來妝飾的;施了鉛粉,反而掩蓋了它的自然美容。嶺南的梅花,花葉四周皆紅,即使梅花謝了(洗妝),而梅葉仍有紅色(不褪唇紅),稱得上是絢麗多姿,大可游目騁情。面對著這種美景的東坡,卻另有懷抱:“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東坡慨嘆愛梅的高尚情操已隨著曉云而成空無,已不再夢見梅花,不像王昌齡夢見梨花云那樣做同一類的夢了。句中“梨花”即“梨花云”,“云”字承前“曉云”而來。曉與朝疊韻同義,這句里的“曉云”,可以認為是朝云的代稱,透露出這首詞的主旨所在。
這首詠梅詞空靈蘊藉,言近旨遠,給人以深深的遐思。詞雖詠梅,實有寄托,其中蘊有對朝云的一往情深和無限思戀。作者既以人擬花,又借比喻以花擬人,無論是寫人還是寫花都妙在得其神韻。張貴《詞源》論及詠物詞時指出:“體物稍真,則拘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要須收縱聯密,用事合題,一段意思,全在結句,斯為絕妙!币赃@一標準來衡量此詞,可以窺見其藝術技巧的精湛。
詞典釋義
。ㄡ屃x為系統自動檢索,難免有誤,僅供參考。)玉骨那愁瘴霧,冰姿自有仙風。海仙時遣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素面翻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悵望梅花驛,凝情杜若洲。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
緘素雙魚遠,題紅片葉秋。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
譯文及注釋
譯文惆悵的望著梅花驛,專注的看著開有燕子花的綠洲。祥云下面有高樓大廈,可惜高樓不是用木蘭木做的。想用緘帛寫信可是離雙魚很遙遠無從寄信,于是秋葉都紅了也還沒寫。想借助江水寄托離愁別緒,可是江水是向東流的哪里能夠流向西邊呢?
注釋南柯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愛詞》《南歌子》《水晶簾》《風蝶令》《宴齊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夢》等,后用為詞牌。雙調五十二字,前后片相同。兩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梅花驛:寄送信件的驛站。語見南朝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范詩用此,意謂期盼伊人送來信息。驛:驛站,古時供官府信使中途換馬和歇宿處。杜若洲:生長杜若的水中小島。語見《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贝私柚^欲寄杜若給伊人以表情意。杜若:一種香草。木蘭舟:用木蘭做成的船。緘素:古人用帛寫信,因稱書信為緘素。緘:捆扎。雙魚:事見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焙笠蛴秒p魚指代書信。題紅片葉:用唐人紅葉題詩事:唐宣宗時,盧渥赴京應試,在御溝中偶得一片紅葉,上有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盧渥娶得一宮女,這宮女恰是當年紅葉題詩之人。此以題紅表示書信。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離情別緒的作品。上闋從男主人公起筆,下闋則落在女主人公身上,兩闋遙相呼應,如傾如訴。上闋描繪了男主人公的惆悵先是從描摹情態入手的,“悵望梅花驛”,是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的典故,說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滿懷惆悵:“凝情杜若洲”,取《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卻也無從寄去,徒然凝情而望。來鴻不見,去雁也難,終于,他從深思回到了現實:距離阻隔了一對情人,難以相聚。四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組逐漸推近的鏡頭,在令人失望的結局上定了格。
如果說男主人公的愁緒是悠長而纏綿的話,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則顯得熾熱急切,字里行間,流露出思婦坐臥不寧百般無奈矛盾心理!熬}素”、“題紅”兩句用的是書信往來的典故,“遠”、“秋”二字,巧妙地點出了她與情人之間音訊斷絕的愁緒。最后,焦慮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著情人遠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帶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頭的流水和著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終使這段愛情以悲劇作結。不過留在讀者記憶中的,不是悲悲切切的敘事,而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戀歌。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認為:“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睙o論是表述兩人不能相見的痛苦,還是訴說那無邊的思念,作者都寫得含蓄蘊藉。如“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高樓”指女子居處,木蘭舟代喻出游男子:“高樓”與“木蘭舟”的距離點出了他們無法相見的殘酷現實,“不近”一詞用在這里,給人一種語盡意不盡的境界覺。全詞沒有一處用過“思”字,但字字句句卻充滿了思念之情,這表明作者遣詞造句的藝術工底十分深厚,既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主旨,又保持了詞的特點——清遠空靈。
作者善于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泛單調。如“梅花驛”、“杜若洲”都是虛指,但又與雙方遠隔,托物寄情密切相關,寫女主人公無人傳遞書信所選用的“雙魚遠”、“片葉秋”以及“江已東流”也都屬虛擬,但卻和她盼望與情人通信的現實十分吻合,這些虛實的統一,不僅有助于表達男女雙方的真切情意,而且拓實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運用典故也有創新,詞中所用大多為常見的典故,但在作者筆下,別有一番情趣。如“雙魚”、“題紅”兩典的原意都形容書信傳情,平安抵達對方手中,而作者卻以“遠”、“秋”二字平添了悲劇的韻味,頗有新意。
詞中雖有典故,但卻一樣明白,“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兩句,借鑒了白居易“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和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如同已出,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很妥貼地體現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梅花
陳亮〔宋代〕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譯文
稀稀落落地梅樹枝條歪歪輕斜地掛滿那潔白如玉的雪花,使得枝條上一朵又一朵的梅花花萼泛著斑斑點點的雪花在陽光照射下閃著晶瑩的光采。忽然有一朵梅花最先綻開放了,這使得想要在春天競吐芳香的種種百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要想把春天悄然而來的信息傳遞出去,又怎么會害怕被厚厚的積雪所深深埋藏呢!請玉笛不要再吹奏那令人傷感的古曲《梅花三弄》了,讓主宰春天的神東君為梅花留住春天,不要讓開在早春的梅花因一支悲傷曲調而過早地凋謝。
注釋
疏:稀疏,稀落。玉瘦:點:閃著,泛著。休:莫,不要。三弄:指古曲《梅花三弄》,全曲主調出現三次,故稱三弄。東君:司春之神。主張:當令,作主,主宰春天。
賞析
稀疏的梅樹枝條橫斜著,潔白如玉,剛勁有力;花萼上點綴著顆顆雪珠,反射出晶瑩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開了,競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來的信息傳遞,又哪怕那雪壓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復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為春神正在主宰著人間。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擊、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嚴冬阻擋不了春天到來的腳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氣息?頌揚了梅花堅貞不屈的精神,詩人以頌贊梅花的口吻來寄托自己的愛國思想。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玉笛不要再吹奏那傷感的“梅花三弄”曲調了,春神就要來到人間,主宰大地。表達了詩人愛梅、惜梅之情,請東君為梅花作主,讓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讓梅花凋謝。
陳亮一生極力主張抗金,反對投降,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睹坊ā芬辉,表達了他的愛國之志,對抗金的`勝利、國家的前途,都充滿了必勝的信心。詩是詩人情感發展的產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擋不了在春天陽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壯成長,那么,投降派的種種茍且的言論又怎能阻擋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呢?進一步以頌贊梅花的挺然獨立來表達對投降派的強烈譴責,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戰,反對投降的愛國主義思想。
陳亮
陳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陳亮,字同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孝宗淳熙五年,詣闕上書論國事。后曾兩次被誣入獄。紹熙四年光宗策進士第一,狀元。授簽書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謚號文毅。所作政論氣勢縱橫,詞作豪放,有《龍川文集》《龍川詞》,宋史有傳。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飚,徒有霜華無霜質。
古詩簡介
《梅花落》是南朝宋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開頭兩句以雜樹襯托梅花,領起全詩。中間四句,說明自己為什么獨愛梅花,盡寫梅之可愛。末兩句以感慨作結,以雜樹的有華無質,更突出梅的品質。全詩對比鮮明,在表達情感上一改直抒胸臆的寫法,托物明志,借助對不畏霜露的梅花的贊美,來表明自己不愿順隨俗流的堅定不拔的志趣,使得此詩更為含蓄、深沉。
翻譯/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果實。
可是,一旦到了春天,在春風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卻紛紛隨風飄落凈盡,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卻沒有抗寒霜的本質。
注釋
1.中庭:庭院中。
2.咨嗟:嘆息聲。
3.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4.其:指梅花。
5.作花:開花。
6.作實:結實。
7.爾:指雜樹。
8.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9.霜質: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境的本質。
創作背景
元嘉十六年(439),鮑照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從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所以,他痛恨門閥士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治深為不滿,他在宦途上的這段時間寫下了許多詩篇,大多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睹坊洹芳词谴祟愒娮鞯拇碜髌贰
賞析/鑒賞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作了此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边@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亦指世間悠悠者流”(《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即一般無節操的士大夫;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之后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皢柧为毴唬俊边@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徒有霜華無霜質!薄澳钇洹敝捌洹,謂梅花;“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此詩主要是托諷之辭。其一褒一貶,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態度。他那質樸的詩句中明確表示了對節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快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這首詩采用雜言,音節頓挫激揚,富于變化,詩的構思新穎、巧妙,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樹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對話、對比等手法,使詩中的深刻含義得到形象的體現,象征色彩濃郁。假象見義,借此言彼,以生動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詩歌耐人咀嚼的韻味。
陸時雍說:“明遠才力標舉,凌厲當年;如五丁鑿山,開世人所未有!”從《梅花落》一詩中可以看出,鮑照無愧于陸氏的評價。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說。坼: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睂懨坊ň`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备浅鋈艘獗恚哌~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朝
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注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簡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备浅鋈艘獗恚哌~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古詩簡介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詞人鄭域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描寫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態,較富有詩意。下片具體描寫野人家的環境,與前面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發,形成一種優美恬靜的境界。這首詞以詠梅為題材,采用了比興手法,表現出了一種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頗有發人深思的地方。
翻譯
說它是花,春天卻未到來,說它是雪,卻幽香無比。傍著竹林,探出一根枝條,在鄉村的農舍綻放。
無論在竹籬茅舍的貧寒之地,還是在玉堂瓊廳的富貴場所。栽種地不同,但一樣開出純正高潔的花朵。
注釋
⑴昭(zhāo)君怨: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频溃赫f。
⑶來:語助詞。
、戎窕h茅舍:這里指貧寒人家。
、捎裉铆偅╭ióng)榭(xiè):這里指富貴人家。榭,建筑在高土臺上的房子。
⑹一般:一樣。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自《國風·召南·摽有梅》以來,歷代詩歌中詠梅之作就屢見不鮮,但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精粹雅逸,托意高遠,如林逋的《梅花》詩,姜夔的詠梅詞《暗香》、《疏影》;一種是巧喻譎譬,思致刻露,如晁補之的《鹽角兒》。鄭域這首詞為第二種,由于受到宋詩議論化的影響,這種傾向在詩歌的韻味上稍遜前者一籌。
賞析
宋人張炎說:“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物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薄耙豢匆馑迹诮Y句!币栽~貴在神似與形似之間,它只抓住臘梅的特點,稍加點染,重在傳神寫意,與張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風格質樸無華,落筆似不經意,小中見大,弦外有音,堪稱佳作。
楊慎說此詞“興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隱喻,如同《文心雕龍·諧隱》所說:“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在宋人詠物詞中,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像林逋的詠草詞《點絳唇》、史達祖的詠春雨詞《綺羅香》和詠燕詞《雙雙燕》,他們盡管寫得細膩傳神,但從頭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這類詞讀起來頗似猜謎語,但謎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寫的景物卻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體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詞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樣的手法,它不正面點破“梅”字,而是從開花的時間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較:說它是花么,春天還未到;說它是雪呢,卻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臘月里開花,后者表明它顏色潔白,不言臘梅而臘梅自在。從語言結構來看,則是每句之內,自問自答,音節上自然舒展而略帶頓挫,如“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涵泳之中,別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詠梅,始于南朝蘇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后人詠梅,不離此二字。王安石《梅花》詩云:“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似與蘇詩辯論。陸游《梅花絕句》云:“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眮G了香字,只談雪字。晁補之詞《鹽角兒》則抓住香雪二字,盡量發揮:“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至盧梅坡《雪梅二首》詩則認為各有所長:“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贝嗽~好似也參加這一辯論,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個條件,即開花時間,似乎是作者的獨創。
上片三、四兩句,寫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態,較富有詩意。“竹外一枝斜”,語本蘇軾《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彼稳苏簟哆q齋閑覽》評東坡此句云:“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閑靜之趣!辈芙M《驀山溪·梅》詞中也寫過:“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钡珔s把思路引到杜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來,離開了梅花。此詞沒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為典所囿,一氣呵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它以疏竹為襯托,以梅花為主體,在猗猗綠竹的掩映之中,一樹寒梅,疏影橫斜,閑靜幽獨,勝境超然。而且以竹節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句末加上“野人家”一個短語,非但在音節上倩靈活脫,和諧優雅而且使整個畫面有了支點,流露出不識人間煙火者的生活氣息。
詞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
下片具體描寫野人家的環境。原來山野之中這戶人家居處十分簡樸,數間茅舍,圍以疏籬。這境界與前面所寫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發:前者偏于虛,后者趨向實。它成了一種優美的恬靜的境界,引人入勝,容易令人產生“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聯想。而“冷落竹籬茅舍”之后,接著寫“富貴玉堂瓊榭”,意在說明栽于竹籬茅舍之梅,與栽于玉堂瓊榭之梅,地雖不同,開則無異。詞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開一層,然亦有所本。李邴《漢宮春》詠梅詞云:“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毕啾绕饋,李詞以情韻佳,此詞則以哲理勝。它以對比的方式,寫出了梅花純潔而又傲岸的品質,體現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詠梅詩詞相比,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安皇茄,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翻譯
梅花開滿了路邊,亭亭而立,花容艷麗;未到時節就開放了,散發著濃郁的芳香。
嫦娥與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樣子;青霄玉女之冷峭勝過了嚴霜。
手中空握滿把的梅花,卻不知寄往何方;與梅花傷心離別的時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憤欲絕。
梅花為了誰造成了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才開花,成為舊歷新年時的香花呢?
注釋
匝路亭亭艷:匝路,圍繞著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樣子。
非時裛裛香:非時,不合時宜,農歷十,一月不是開花的時節,梅花卻開了,所以說“非時”;裛裛,氣味郁盛的樣子。
素娥惟與月:素娥,嫦娥;惟與,只給。
青女:霜神。
贈遠虛盈手:贈遠,折梅寄贈遠方的親朋;虛,空;盈手,滿手。
傷離適斷腸:傷離,因為離別而感傷;適,正。
早秀:早開花。十一月中旬開的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作年芳,為迎接新年而開花芬芳。
鑒賞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币婚_頭就奇峰突起,呈現異彩。裛裛,香氣盛貌。雖然梅樹亭亭直立,花容清麗,無奈傍路而開,長得不是地方。雖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氣沁人,可是梅花過早地在十一月中旬開放,便顯得很不適時宜。這正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作者的感情通過詠梅來表達。作者的品格才華,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艷”、“裛裛香”。作者牽涉到牛李黨爭中去,從而受到排擠,以及長期在過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處非其地。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倍淝逶蛊喑瑒e開意境。同是月下賞梅,作者沒有發出“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贊嘆,把梅花比作風姿姣好的美人;也沒有抒寫“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一類的頌詞,贊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獨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與月”,繼而又指責“青女”的“不饒霜”。原來在作者眼里,嫦娥讓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給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沒有梅花,她也會讓月色皎潔的。嫦娥只是贊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凍來摧折梅花,所以她決不會因為梅花開放而寬恕一點,少下些霜。一種難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與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寫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達到飽和。突然筆鋒一轉,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也沒有什么用。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的可悲,所以就哀傷欲絕,愁腸寸斷了。“傷離”句一語雙關,既含和朋友離別而斷腸,又含跟梅花離別而斷腸,這就更加蘊蓄雋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這里表達了他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聯系到詩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賞識,請他到幕府里去,把女兒嫁給他。王茂元屬于李德裕黨,這就觸怒了牛僧孺黨。在牛黨得勢時,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夠進入朝廷,貢獻他的才學,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開放一樣。這一結,就把自傷身世的感情同開頭呼應,加強了全篇的感情力量。詠物詩的最高境界是“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來描繪,委婉地再現其形象;同時,也曲折地傳達出內心的感情。這首詩正是這樣。梅花是一定時空中盛開的梅花,移用別處不得。與之同時,又將詩人的身世從側面描繪出來。兩者融合得紋絲合縫,看不出一點拼湊的痕跡,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現。
創作背景
這首詠物寫于何年,諸說不一,可能是詩人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應東川節度使柳仲郢聘請為書記,入蜀時所作。他的《韓冬郎即席二首》,有“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冬雪到時春”句。作者赴蜀,在這年冬天,有《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遇雪》一詩。這首詩或者是在這年所作。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南柯子·悵望梅花驛
作者:范成大
悵望梅花驛,凝情杜若洲。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
緘素雙魚遠,題紅片葉秋。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
南柯子·悵望梅花驛譯文及注釋
譯文惆悵的望著梅花驛,專注的看著開有燕子花的綠洲。祥云下面有高樓大廈,可惜高樓不是用木蘭木做的。
想用緘帛寫信可是離雙魚很遙遠無從寄信,于是秋葉都紅了也還沒寫。想借助江水寄托離愁別緒,可是江水是向東流的哪里能夠流向西邊呢?
注釋⑴驛:驛,音亦,驛站、傳舍,古傳遞文書、官員來往及運輸途中暫息住宿之所。古驛傳有亭,故又稱驛亭。清末置郵局后始廢。
⑵杜若:燕子花也。
⑶雙魚: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又《漢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
南柯子·悵望梅花驛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離情別緒的作品。上闋從男主人公起筆,下闋則落在女主人公身上,兩闋遙相呼應,如傾如訴。上闋描繪了男主人公的惆悵先是從描摹情態入手的,“悵望梅花驛”,是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的典故,說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滿懷惆悵:“凝情杜若洲”,取《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卻也無從寄去,徒然凝情而望。來鴻不見,去雁也難,終于,他從深思回到了現實:距離阻隔了一對情人,難以相聚。四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組逐漸推近的鏡頭,在令人失望的結局上定了格。
如果說男主人公的愁緒是悠長而纏綿的話,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則顯得熾熱急切,字里行間,流露出思婦坐臥不寧百般無奈矛盾心理!熬}素”、“題紅”兩句用的是書信往來的典故,“遠”、“秋”二字,巧妙地點出了她與情人之間音訊斷絕的愁緒。最后,焦慮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著情人遠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帶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頭的流水和著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終使這段愛情以悲劇作結。不過留在讀者記憶中的,不是悲悲切切的敘事,而是一首優美動人的戀歌。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認為:“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睙o論是表述兩人不能相見的痛苦,還是訴說那無邊的思念,作者都寫得含蓄蘊藉。如“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高樓”指女子居處,木蘭舟代喻出游男子:“高樓”與“木蘭舟”的距離點出了他們無法相見的殘酷現實,“不近”一詞用在這里,給人一種語盡意不盡的境界覺。全詞沒有一處用過“思”字,但字字句句卻充滿了思念之情,這表明作者遣詞造句的藝術工底十分深厚,既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主旨,又保持了詞的特點——清遠空靈。
作者善于運用虛實結合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泛單調。如“梅花驛”、“杜若洲”都是虛指,但又與雙方遠隔,托物寄情密切相關,寫女主人公無人傳遞書信所選用的“雙魚遠”、“片葉秋”以及“江已東流”也都屬虛擬,但卻和她盼望與情人通信的現實十分吻合,這些虛實的統一,不僅有助于表達男女雙方的真切情意,而且拓實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運用典故也有創新,詞中所用大多為常見的典故,但在作者筆下,別有一番情趣。如“雙魚”、“題紅”兩典的原意都形容書信傳情,平安抵達對方手中,而作者卻以“遠”、“秋”二字平添了悲劇的韻味,頗有新意。
詞中雖有典故,但卻一樣明白,“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兩句,借鑒了白居易“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和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如同已出,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很妥貼地體現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梅花開到九分原文
亞枝低拂碧窗紗,鏤月烘霞日日加。
祝汝一分留作伴,可憐處士已無家。
翻譯
梅樹花枝低垂輕拂綠色窗紗,花朵似鏤月烘霞漸漸盛開,美麗的無以復加。
希望你永開九分與以梅為妻的林和靖長相伴,只可惜處士已無家可歸。
注釋
鏤云:寫花的質感輕盈勻薄。
烘霞:寫花的顏色艷麗鮮明。
祝:祝愿。
汝:你。
賞析
“梅花開到九分”這個題目就很有意思。如開到十分,便是全盛了。古人很早就明白滿招損,盈必虧,物極必反的道理。全盛的梅花接著便會凋零的。所以慧心的詩人寧愿花只半放,以蓄其開勢,有道是:“山腳山腰盡白云,晴香蒸處畫氤氳。天公領略詩人意,不遣花開到十分!保ㄔZ《馬家山》)花取半放,詩亦取不盡,是其妙處。葉燮詩亦從九分著意,寓惜花之心情,是一首富于情韻之作。
“亞枝低拂碧窗紗,鏤云烘霞日日加!倍鋵懽髡叽巴鈭@中之梅,花開日盛。“亞枝低拂”句雖是寫臨窗梅樹,沒有清淺的溪水 ,卻仍具有疏影橫斜之意。詩人形容花色有明艷,常引云霞為喻,“鏤云”偏重寫花的質感輕盈勻薄,“烘霞”偏重寫花的顏色艷麗鮮明!叭杖占印眲t是從含蕊到吐放,漸漸盛開,不覺已“開到九分”。再下去便要開到全盛即“十分”。開到十分的花朵固然美麗無以復加,但詩人還是寧愿它保持九分的勢頭,接下去便寫這種祝愿。
“祝汝一分留作伴”,這也就是“不遣花開到十分”的意思。留一分保持九分,就可以長久與人作伴了。至于留誰作伴,那是語有出典的。蓋宋代處士林逋,杭州人,少孤,力學而刻意不仕,結廬西湖孤山。時人高其志識,賜謚和靖先生。逋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蓄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梅妻鶴子!白H暌环至糇靼椤北闶蔷鸵悦窞槠薜牧趾途缸飨耄欢趾途冈缫炎鞴,故末句云:“可憐處士已無家”。處士既已無家,那么梅花還留一分何為呢?所以末句實際上又暗含對第三句的否定。其實花開花落,自有規律,“祝汝一分留作伴”只是主觀上的美好想法。無論處士有家無家,梅花既開到九分,也就會開到十分,其花期已就過得差不多了。而詩中卻從梅花的有伴無伴,處士的有家無家作想,寫得一波三折,一唱三嘆。也就將詩人的惜花心情,于此曲曲傳出,極富情致,幾令人“不忍卒讀”。所以高妙。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梅花
唐代:崔道融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梅花初放,花萼中還含著白雪;梅花美麗孤傲,即使要入畫,都會擔心難畫的傳神。
花香中別有韻致,清雅的都不知道冬的寒冷。
心中愁苦之人不愿聽那哀怨的笛聲,病軀倚著梅枝獨看這風景。
北風如果理解我憐悔之意,就請不要輕易的摧殘它。
注釋
萼(è):花萼,萼片的總稱。由若干萼片組成,一般呈綠色,保護花芽。
雪:指白色梅花。
孤標:獨立的標識,形容清峻突出,不同一般。
朔(shuò):北方。
創作背景
崔道融在公元895年(乾寧二年)前后,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后避戰亂入閩,空有一腔抱負卻無處施展。此詩為詩人詠梅之作,既贊梅花之孤高芳郁,亦向世人暗寓自己的高潔情操。
賞析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贝司鋵憽袄洹。只是“數萼”,方顯冷清。詩人家中必無高朋滿座。無朋無友,遺我一人,隱隱花開,淡淡看來。在詩壇眾多的詠梅詩中,林逋《山園小梅》云:“眾芳搖落獨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饼R己《早梅》云:“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贝硕呓允恰芭本,何等的熱鬧,獨不似崔道融詠梅詩的“冷清”“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先寫花形,復寫花香。關于這一點齊己的《早梅》詩和林逋的《山園小梅》詩也與之如出一轍。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毕葘懟ㄐ,復寫花香。齊詩林詩亦然。齊詩云:風遞幽香出,禽竊素艷來。林詩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三者意境則各不相同。崔詩清。香為清香,以清替寒。齊詩雖有一幽字,其境不覺其幽,唯覺流暢而已。林詩著一趣字,所謂文人雅事此般趣味則是。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贝司涑。于花香之后,寫花事。李益《從軍北征》云: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遍吹行路難。律然《落梅》云: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橫笛是特指,故和愁聽。齊詩無此寫人之句。林詩云: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不離其雅趣。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此句苦。苦苦哀求之意。唯此相慰,不忍見其凋殘。此寫花愿。齊詩云: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就花寫花,不似崔詩化人入花,其情深切。林詩至上句已畢。
崔道融四句詩,冷、清、愁、苦,皆出寂寞。人無伴,心亦無寄。偶見之數萼梅花,戀戀不已,卻無大地春回的歡樂。只因心間的孤寒不因人間的寒暑而遷移。律然《落梅》全詩云:和風和雨點苔紋,漠漠殘香靜里聞。林下積來全似雪,嶺頭飛去半為云。不須橫管吹江郭,最惜空枝冷夕曛。回首孤山山下路,霜禽粉蝶任紛紛。意境與崔詩較近。然此為落梅,正當有嘆惋之意。崔道融寫初發之梅,清寒遠甚于此,可想見其人之寂寞何等之深。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梅花
宋代:張道洽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絕知南雪羞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譯文: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走到荒林的盡頭,只見一條布滿青苔的小路,通向竹林深處,那里數枝梅花傲然開放。
絕知南雪羞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盡管花色潔白,它卻羞于與向陽的白雪為伍。它本想與春風結伴,迎風展瓣又恥于自我為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長在野橋旁邊的梅花呵,你好像只愿意接受月光的恩惠。寒谷中,只要根還在,到了春天你依然會抽枝吐蕊。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我酒醉之后,不忍心睡在庭前梅樹之下,是害怕春風突然吹落花瓣,讓我觸目傷懷灑淚。
注釋: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徑:狹窄的道路。苔:苔蘚植物,綠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
絕知南雪羞(xiū)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恐:害怕。
賞析:
詩人著意突出梅花之品節,而不是突出其形之美。梅花不慕盛春之榮華,不畏霜雪,也不步他花之后塵,獨自在冰天雪地之中傲然開放。
詩歌為突出梅的高尚品節,從三層意義上進行對比描寫:
一是開放于“竹梢深處”,荒林、苔蘚之類更烘托出梅之清高風格;
二是與南雪相比,與桃杏眾花相比,南雪易于消融,而梅花卻不易凋謝,梅花也不像桃杏眾花那樣,輕易委身于東風;
三是以其生長環境之惡劣、冷寞烘托其品節,即使在野橋邊、寒谷中,它也能顯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
此詩托物寓志,借梅花抒發自己真實情感。在張道洽的所有梅花詩中,確為上乘之作。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原文:
梅花
五代: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
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
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譯文: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注釋:
殷(yīn)勤移植地,曲檻(jiàn)小欄邊。共約重(chóng)芳日,還憂不盛妍(yán)。
殷勤:情意懇切深厚,亦指懇切深厚的情意。檻:窗戶下或長廊旁的欄桿,也指井欄。重:再次。妍:美,如“爭妍斗艷”!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gài)寒泉。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步障:用以遮蔽風塵或視線的一種屏幕。溉:灌、澆水;ǎ洪_花。名詞活用為動詞。蛾眉:女子長而美的眉毛。常作美女代稱。這里借指周后。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賞析:
此詩題為《梅花》,卻不是一首詠物詩,而是詠嘆與梅花相關的人和事。據《全唐詩》載:“后主嘗與周后移植梅花于瑤光殿之西,及花時,而后已殂,因成詩見意。”
此詩首聯起句“殷勤移植”語,即指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瑤光殿之西”的“曲檻小欄邊”。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極富雅趣之人,又憑著帝王皇后的特殊條件,便為自己的生活極力營造出優美的氛圍。他們以銷金紅羅罩壁,以綠鈿刷絲隔眼,糊以紅羅,種梅花其外,興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頷聯寫道“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意思是記得當時還曾擔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唯其如此,頸聯便接著說:“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睘榱私o梅花“阻風”,這兩位形影相隨的伴侶還特意為梅花牽開了漂漂亮亮、長長寬寬的“步障”;為了給梅花澆水,也還曾不辭“乘月”披星之勞。實指望來年能觀賞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塊澆灌的梅花的艷美風姿。可是,又有誰能料到花開前后,這正該供夫妻共賞同樂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卻不前”。尾聯的這一慨嘆,緊承在語流上逐層推進的前三聯而發,于升至極高處的波峰浪尖,忽發哀音,跌入深潭,凄惻動人,給讀者心靈以強烈沖擊。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殢人嬌·后亭梅花開有感
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樓楚館,云閑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
坐上客來,尊中酒滿,歌聲共,水流云斷。
南枝可插,更須頻剪,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
古詩簡介
《殢人嬌·后亭梅花開有感》又名《殢人嬌·玉瘦香濃》這首詞是詞人李清照賞梅后所作。該詞因情即景,景中寓情;動靜有致,相互襯托;借物抒情,感傷光陰流逝,花開花落,容顏易老,聚少離多,人生得意與相聚之時需盡情歡暢。與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有異曲同工之妙。
翻譯
細細的梅枝,濃濃的梅香,馨香一直持續到雪化。想起賞梅,發現已經過了賞梅時節,只剩下遺憾。寄居在外,路途漫漫。白日如此漫長,倚欄望去。
宴上客人來來去去,杯中滿是美酒。歌聲唱合,如行云流水。那些最早開花的梅枝要在它們還沒開敗時,就要多采剪。人身的聚散本是匆匆,獨上西樓,聽那幽怨的羌笛聲。
注釋
①殢人嬌:一名《恣逍遙》。
、谟袷荩罕扔髅坊ǖ那逍阒。
③檀:比喻花的香味。
④恨:遺憾。探:觀賞。
⑤江樓楚館:泛指旅舍。
、拊崎e水遠:形容行程遙遠。
、咦蟽删洌骸度龂尽ご掮鼈鳌纷⒁龔埈[《漢紀》:孔融“愛才樂酒,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嗄现Γ合蜿柮分,最先發花。
⑨西樓:指思婦住處。
、馇脊埽杭辞嫉选5亚杏小睹坊洹罚鯙槠鄾。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作者看到后亭梅花開有感而作。雖然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落寂,但述物自然,無半分悲苦之意,讀起來讓人感覺梅亦人,人化梅。
上片開門見山,吟詠梅花且嘆悔此次賞梅又遲來了一步。梅花,以其寒冬臘月發花,且有堅貞耐寒之志而深受愛重,在我國歷來有“國花”之稱譽;其花五瓣,花色有白、亦有紅;古人賞梅講究“四貴”,除貴曲不貴直,貴疏不貴密之外,也貴梅花之瘦不貴其肥,貴梅花之合(含苞)而不貴其開(盛放)。“玉瘦香濃,檀深雪散,今年恨探梅又晚”是說:玉色的白梅花清瘦飄逸,淺紅色的梅中上品檀香梅相形之下顯得色澤濃艷,它們散發著襲人的香氣;白雪正在消融,那雪壓梅枝的美景已不見;真真令人遺憾,沒想到今年賞梅竟然又來晚了。一個“又”字,表達了詞中主人年年探梅、年年嘆晚的心情;當然只有面對愛之甚深的對象,才會發出“恨晚”的嘆息。此處也足見作者遣詞匠心之一斑。
“江樓楚館,云閑水遠。清晝永,憑欄翠簾低卷”之句,交待了賞梅的環境地點、寫出了遠眺近俯的自然景色,也刻劃出了一種閑適恬淡的心境。句中“楚館”的“楚”字,本指春秋戰國時的楚地,即今之湖南、湖北一帶,此處泛指江南。在長江之濱的楚地南天,錯落矗立著無數亭臺樓館,這里梅花競放,又是賞梅的好去處;仰望白云閑散依藍天而飄浮,俯視碧波漣漪逐江水而流逝;清涼的白晝是這樣漫長,沉醉在陣陣梅香中的探梅人,憑倚著雕欄放眼遠望,信手卷弄著低垂著的翠綠色的帷簾。上片至此而止,主要是側重寫景的幽深、人的安閑,為下片不平靜心情的抒發埋下伏筆,達到以靜襯動的效果;當然,如果說此處靜中伏有波瀾的活,便是“清晝永”中的“永”字撩起的!坝馈笔情L的意思,人物感覺上的時間是長還是短,隨人的心情而變:歡樂嫌短,愁苦恨長,這是人之常情。那么詞中人“清晝永”之說,內里是否包含著幾分惆悵!
下片“坐上客來,尊中酒滿”兩句寫的是良友相聚、舉杯飛觴、開懷暢飲、縱歌抒懷的場面!案杪暪玻髟茢唷,充滿詩興豪情的文人雅士對酒自是高歌,何況又面對著象征高雅氣節又令人心神陶醉的梅花!于是,群情激動,縱情引吭,你唱我和,這歌聲充塞天地、嘹亮悠揚,上遏白云、下斷流水。該詞至此,歡樂之情已達頂巔,激越的情緒隨著歌聲止歇漸漸平靜下來,另一種心態便代之而起,詞人的筆觸也宕然轉開,回到賞梅的現場“南枝可插,更須頻剪”,然后便在“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的頗懷傷感的聲中戛然止住。從字面意思看這幾句是指點著眼前的梅樹;那南邊向陽枝頭上的花兒令人喜愛,可以攀折供插,需趁著它方開未殘,快多些采剪,或簪在鬢邊,或插放幾案,把梅的疏姿倩影和梅的寒香冷艷盡多的留在身邊;千萬不要等到花瓣殘落、隨風化泥的時刻再惆悵留連。弦外之音卻是借物抒情,感傷光陰流逝,花開花落,容顏易老,聚少離多,人生得意與相聚之時需盡情歡暢,待到《梅花落》的曲調已經奏起,羌笛聲聲泣訴別離的時候,離愁別怨便會鋪天蓋地地襲來了。
該詞可謂因情即景,景中寓情;動靜有致,相互襯托。最喜結尾句“莫直待,西樓數聲羌管”意在言外,含蓄蘊藉,耐人咀嚼。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梅花》原文及翻譯賞析07-03
梅花原文、翻譯、賞析10-13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6-23
梅花落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梅花落原文翻譯及賞析07-06
梅花絕句原文翻譯賞析07-06
梅花/梅原文翻譯及賞析11-18
《梅花 / 梅》原文、翻譯、賞析10-16
梅花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2-05
《梅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