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雞起舞原文及譯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聞雞起舞原文及譯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祖逖聞雞起舞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①,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②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③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
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
逖將其部曲④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選自《資治通鑒》)
【注釋】
①主簿:州、府長官的佐僚,主管文書簿籍。
②睿:司馬睿,即以后東晉的元帝,當時任左丞相。
③郡國:指全國各地。郡,地方行政區域名稱;國,皇帝分封的藩國。
④當時世家大族的私人兵隊叫“部曲”,由本族貧民、佃戶組成。
【文言知識】
詞的本義及引申義“濟”的本義是“過河”或“渡”,成語有“同舟共濟”。上文中的“復濟”指再一次渡江。由“渡”引申為“救助”、“救濟”,此類行動是幫助別人渡過難關,如“先生豈有志于濟物哉”(《中山狼傳》)中的“濟”就是此意。再引申為抽象的“完成”、“成就”,如“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赤壁之戰》)中的“濟”即是“完成”之意。
【譯文】
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和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一起睡覺,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不吉祥的叫聲。”于是起床舞劍。
等到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于是就讓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人人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果真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讓像我一樣的人統領兵隊來光復中原,全國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向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讓祖逖擔任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
祖逖帶領他的私人兵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發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肅清中原而再渡江回來的話,就像這江水一樣有去無回!”于是駐扎在淮陰,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擴展資料】
聞雞起舞讀音:wén jī qǐ wǔ
解釋: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
出處: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譯文: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想要光復中原,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在同一個寢室睡覺時,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并不是不祥之兆。”于是起床舞劍。
例句:祖逖聞雞起舞的故事,至今依然激勵著我們勤奮學習。
人物介紹
(266年~321年),字士稚 。東晉名將,民族英雄。河北范陽逎縣(今河北淶水)人(有傳言,他是在燕山上出生),《定興縣志》載,他是今河北省定興縣祖村店人,漢族。中國東晉初有志于恢復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將。父親祖武,任過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太守。父親去世時,祖逖還小,他的生活由幾個兄長照料。祖逖的性格活潑、開朗。他好動不愛靜,十四五歲了,沒讀進多少書。幾個哥哥為此都很憂慮。但他為人豁落,講義氣,好打不平,深得鄰里好評。他常常以他兄長的名義,把家里的谷米、布匹捐給受災的貧苦農民,可實際上他的哥哥們并沒有這個意思。著名的“聞雞起舞”就是他和劉琨的故事,雖然外因不利,但他盡力創造條件。司馬睿不給他士兵,他自己招募;不給他兵器,他“起冶鑄兵”,精神可嘉。后因朝廷內亂,北伐失敗。
劉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東北)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裔。西晉詩人、音樂家和愛國將領。
劉琨少年時即有“俊朗”之美譽,以雄豪著名。與他兄長劉輿并稱“洛中奕奕,慶孫、越石”。他聽說好友祖逖被任用,曾與親故寫信說:“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晉書·祖逖傳》還記載過他和祖逖共被同寢,夜間聞雞起舞的故事。晉懷帝永嘉元年(307年),劉琨為并州刺史,對抗劉淵,深得眾心,但“善于懷撫,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雖歸者數千,去者亦以相繼”(《晉書·劉琨傳》)。但因劉琨生性豪奢不檢,且又誤信讒言,被佞人所乘,敗于劉聰,父母亦皆遇害。晉愍帝建興三年(315年),劉琨為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諸軍事,但不久又敗于石勒。敗后投奔幽州刺史鮮卑人段匹磾,相約共同扶助晉室。后因段匹磾的部下、從弟段末波暗通石勒,俘獲琨子劉群,并迫使劉群作書約琨為內應反對段匹磾。事泄,劉琨被段匹磾殺害。子劉群嗣。
善文學,通音律。《隋書·經籍志》有《劉琨集》 9卷,又《別集》12卷,均佚。明代張溥輯為《劉中山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基本史實
東晉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人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后來,“祖逖……與習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因起舞(劍)。逖琨并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與足下當相避于中原。’”是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你聽見雞叫了嗎?”劉琨說:“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祖逖說:“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出處
《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資治通鑒》:“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
【聞雞起舞原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聞雞起舞原文及譯文09-02
聞雞起舞的原文和譯文09-06
聞雞起舞原文及譯文[精品]02-05
聞雞起舞原文翻譯10-05
《題畫》原文及譯文09-12
《納涼》原文及譯文09-10
《寒夜》原文及譯文09-16
《墨梅》原文及譯文08-15
《勸學》原文及譯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