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陣圖唐杜甫的古詩朗誦 八陣圖杜甫古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么樣子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陣圖唐杜甫的古詩朗誦 八陣圖杜甫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八陣圖》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釋義:
諸葛亮建立了蓋世功勛,力壓三國。他的聲名從創制八陣圖開始。
任憑江流的沖擊,到如今那陣中的石塊依然牢固不動。
最讓人遺恨的是,劉備失策,想要吞并吳國。
這里需要說明一下,為什么吞并吳國是劉備的失策?
在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中,魏國(曹丕)最強,吳國(孫權)次之,蜀國(劉備)最弱,所以為了自保,諸葛亮原計劃是聯吳抗魏,但因孫權暗中聯合魏國殺了關羽,劉備剛打下漢中后頭腦發熱,便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起兵攻打孫權,想要一舉拿下吳國,結果一敗涂地,劉備也死于白帝城。
蜀軍損失慘重,而劉禪又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由此埋下了蜀國滅亡的禍根,最終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在第五次北伐時,突患急病,逝于五丈原。
贊頌諸葛亮功績
這首詩是杜甫到夔(kuí)州時感懷諸葛亮所作,夔州正是劉備攻打吳國失敗后退守之地,諸葛亮在夔州江灘修建了八陣圖,作為攻吳失敗的補救措施,而夔州也被劉備改名為永安縣,也許他是想以此表達永享平安之意,可惜天不遂人愿,僅過了一年,劉備于永安宮病逝。
此詩首兩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開門見山地對諸葛亮一生的豐功偉績進行了總結和概括,表達了贊頌之意。劉備本無帝王之資,正是得益于諸葛亮的濟世之才,才使蜀國能夠三分天下。
“八陣圖”則是諸葛亮用石堆根據“天、地、風、云、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進行推演兵法、操練士卒的軍事作戰陣法圖,這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突出反映了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華,正是有了八陣圖,諸葛亮在人們心目中抽象的將才形象得以具象化和有了參照物,使他的名聲更加顯赫。
抒發壯志未酬的遺恨
后兩句“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精煉的描寫出了“八陣圖”歷經六百年江水沖激依舊巋然不動的神奇。“八陣圖”石堆建于江灘,一到夏天就會被洪水淹沒沖刷,但它一直保持著當年的狀態,體現了“八陣圖”建造的精良,同時也隱喻諸葛亮對蜀國的忠貞和一統天下的堅定信念,如磐石般不可動搖
但即使有如此良才的輔佐,卻算不過劉備走出了吞吳的錯棋,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真的是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遺恨非常。
杜甫在這里一方面為諸葛亮感到惋惜,其實也借此抒發了自己仕途坎坷,英雄無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
結構格式的完美
杜甫在詩寫作上,煉字精到、格律工整,注重聲律對仗,被譽為“格律大師”,他自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說自己情性孤僻,醉心于寫出好的詩句,如果達不到驚人的地步,就不罷休。他又說“晚節漸于詩律細”——到了晚年,詩的格式韻律越發精細,這些都表明了杜甫對格律和音韻美的注重,體現了他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
如這一首《八陣圖》即充分展現出了這方面的特點。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首聯二句以對仗開篇,精巧工整,后兩句“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則體現了杜甫句法氣象萬千的特色,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著濃烈的情感在里面。正如他的另兩句詩“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出自《江南逢李龜年》),只有深入地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才能明白詩中的真情感,也才能真正讀懂杜甫。
《八陣圖》在格律上也是很優秀的。總是有人說格律是今人搞出來的東西,唐人寫詩都不按格律,這話后半句說對了一半,因為格律詩是在唐初才開始形成,至中唐時完善,所以部分唐人寫詩確實不依格律,因為那時候還沒有出現啊。但在格律詩完備以后,會寫格律詩成了每一個詩人必備的技能,畢竟那時的科舉考試中,格律詩是必考題(以五言為主,有四韻、六韻、八韻等)。
當然即使如此,也并不是說大家就只能寫格律詩,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是格律、古體兩者兼備,最出名的就是李白,因為古體詩更符合他即興成詩的需要,所以李白的古體詩非常多,成就斐然,但李白也有很多格律工整的近體詩。
成都杜甫草堂
回到《八陣圖》,這是一首五言絕句,由首句第二字“蓋”(仄聲)和尾字“國”(仄聲,注:以平水韻為準),可以判斷出,這是一首仄起仄收的句式,它的平仄格式是(括號中表示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八陣圖》的平仄格式為: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除了“石”字的平仄與標準格式不符外,其它均是合律的。“石不轉”形成了三仄尾,但相對于格律詩中完全不能出現的三平尾,三仄尾在唐詩中相當普遍,因此有觀點認為這并不是出律,是可以歸入格律詩(近體詩)的——如果有三平尾,則只能劃入古體詩。
所以從結構上分析,這可以算是一首比較標準的格律詩,也體現了杜甫在格律方面的造詣。
正是因為《八陣圖》語言樸實而情感充溢,將懷古與述懷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結尾又給人余音不絕、情深意長之感,兼之格律完美,《八陣圖》作為杜甫少有的五絕,得到了較高的評價:《唐宋詩醇》——遂使諸葛精神,炳然千古,讀之殷殷有金石聲。
【八陣圖唐杜甫的古詩朗誦 八陣圖杜甫古詩賞析】相關文章:
杜甫《八陣圖》古詩賞析11-21
杜甫《八陣圖》的古詩賞析06-28
杜甫八陣圖古詩07-10
杜甫《八陣圖》古詩原文05-24
《八陣圖》杜甫古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9-11
杜甫《八陣圖》古詩原文及鑒賞07-28
杜甫《八陣圖》賞析10-20
杜甫-八陣圖賞析10-20
杜甫:八陣圖賞析12-01
八陣圖 杜甫賞析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