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材料范例 示范鄉鎮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在我們深入貫徹落實市委總體發展思路,努力加快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召開了這次全市新農村建設現場會,既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向兄弟縣區學習的難得機會,更對我們的工作是一次鞭策和促進。尤其上午觀摩了兩當縣新農村建設示范點,剛才又聽取了兄弟縣的經驗介紹,使我們受益匪淺,深受啟發。下面,我就康縣新農村建設工作做以匯報:
近年來,按照省、市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決策部署和要求,我們堅持從康縣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康縣特色資源優勢,把中央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具體化,提出了“建生態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具有康縣特色的新農村建設奮斗目標,把深入扎實開展鄉村清潔活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載體,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不斷豐富活動內涵,堅持以點帶面推進,積極破解資金投入難題,健全完善長效機制,使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基礎條件有了明顯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鄉風民俗有了新的氣象,文明意識有了明顯增強。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立足康縣實際,明確創建目標
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深體會到,康縣建設新農村重點要做好“建生態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的文章,著力建設生態文明村,通過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村莊環境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改變群眾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通過精神文明建設,教育引導群眾增強感恩意識和文明意識,把群眾之間、鄰里之間相互理解配合、和睦相處的氛圍營造的更濃;通過重點村的產業發展,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全面促進農村發展、社會和諧。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以建設社會主義新村莊、樹立文明健康新風尚、培育思想進步新農民、創造健康向上新生活、探索城鄉一體化新路子、提高農業農村工作新水平為目標,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綜合整治、保護優先、長效管理”的思路,以精品村、示范村、達標村創建為重點,堅持分三步走戰略,第一年抓基礎設施建設,第二年啟動產業配套工程,第三年建立健全長效機制,集中用三年時間,把遍布全縣21鄉鎮占近三分之一的118個重點村建成影響帶動全縣的示范點,把江武路、康陽路、白望路、小康路、寺長路、康云路、河兩路沿線建成文明長廊。
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在全縣打造一半以上生態特色鮮明、村容村貌整潔、增收渠道順暢、鄉村文化繁榮的生態文明村,以后逐年擴大,覆蓋全縣。
二、堅持科學規劃,突出康縣特色
我們始終秉承規劃先行、統籌建設的原則,按照因地制宜、提升內涵、彰顯特色的發展理念,制定出臺了全縣鄉村清潔活動的總體規劃。結合學習借鑒安吉“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經驗,聘請有資質的專業設計單位,根據我縣各村居住環境、村容村貌等不同類別和特點,在充分挖掘各村文化民俗內涵、充分體現康縣生態特色的基礎上,把一個村作為一個景點來設計,把一戶作為一個小品來改造,按照彰顯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標準,編制了陽壩宋溝、莊科、長壩段莊等19個精品村和48個示范村村莊建設規劃及房屋風貌改造設計,編制了51個達標村建設的實施方案,確定了不同的建筑風貌、創建方式和建設標準?h上對各重點村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逐一進行審核,經審核符合要求的,發文批復,允許開工建設,共下發規劃審批文件118份,做到了沒有規劃不設計,沒有設計不審批,沒有審批不建設。
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大資金投入
我們堅持多渠道籌資,積極推行“五個一點”、“八個渠道”的資金籌措辦法,即縣上支持一點、單位部門幫扶一點、鄉鎮擠出一點、社會捐助一點、村民自籌一點,從上級財政專項、環保、以獎代補、借貸、本級財政、社會捐助、單位幫建、災后重建八個渠道籌集資金。切實加強項目資金整合,通過規劃整合項目,通過項目整合資金,按照“集中管理、分類申報、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記其功”的原則,凡是用于農村建設的農業、林業、扶貧、環保、交通、水利等各類項目資金原則上全部整合到鄉村清潔活動中來,向重點村傾斜。為了規范資金籌集、使用、報批、撥付和管理,我們結合實際制定出臺了《康縣鄉村清潔活動資金籌集及管理辦法》和《康縣機關單位125幫扶計劃》等規范性文件,截止目前全縣累計投入資金億元,有效破解了鄉村清潔活動資金籌集難題。
四、創新工作載體,夯實發展基礎
我們把開展以“建生態村、做文明人、走富裕路”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清潔活動作為康縣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抓手,狠抓各項工作任務落實。
一是圍繞“建生態村”,加快基礎建設。我們搶抓災后重建、對口援建、擴大內需三大機遇,把鄉村清潔活動與農村災后重建、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通過三年災后重建,全縣農村戶住房重建和戶維修加固的全面完成,農村群眾居住條件發生了翻天覆的變化。我們以解決群眾行路難、用電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通訊難等“六難”問題為突破口,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大力實施“四化四改四結合六有六配套”工程,“四化”:即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房屋亮化;“四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庭院;“四結合”:即把鄉村清潔活動與農業綜合示范點建設、生態旅游開發、災后重建后續項目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六有”:即村有場(垃圾場)、社有池(垃圾池)、戶有箱(垃圾箱)、人有廁、畜有圈、機有棚(農機和柴草棚);“六配套”:即把鄉村清潔活動與村級組織活動及農民教育培訓陣地建設、文化體育活動場地建設、便民小超市、醫療衛生服務、惠農政策落實、長效管理機制相配套,努力提升創建工作水平。全縣累計投入資金億元,硬化進村主干道路米,入戶道路米,完成空地綠化平方米,完成鄉村道路綠化米,栽植綠化樹木棵,拆除危房8859間,亮化房屋間,屋頂改造368戶,庭院改造2820戶,改灶、改廁、改圈4808戶,清理垃圾6858方,新修護坡2744米,新建橋梁31座,新建排水渠5294米,整修村級組織活動室92座,修建人飲工程62處,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變,一個個設施齊全的生態文明村基本建成,有力加快了全縣新農村建設步伐。
二是圍繞“做文明人”,加強精神文明創建。為破除農村不良陋習,改變群眾生產生活習慣,樹立科學、文明的新風尚,我們結合農村災后重建成果的宣傳,采取巡回演講、愛國主義電影展映、感恩征文,唱紅歌等方式,在全縣扎實開展了感恩主題教育,營造人人知恩、人人感恩的良好氛圍。在鄉村清潔活動中,我們還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城》、《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家庭》活動、“十大孝親敬老之星”評選表彰活動和“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等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營造了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發展環境。同時,我們注重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挖掘和弘揚地方文化特色,通過整合宣傳、文化、體育等項目,新建文化站21個,農家書屋125個,配送圖書萬余冊,新建村級文化活動廣場80個,安裝健身器材108套,修建文化墻375面5600平方米,籃板13副,球臺40副,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了休閑健身、求知增智的生活環境。
三是圍繞“走富裕路”,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大力實施產業配套工程,通過發展特色產業、擴大勞務輸出等一系列措施,逐步調整傳統單一的增收模式,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在特色產業發展上,按照“整縣核桃,南茶北桑、優勢產業、重點突破”的開發思路和“擴大規模、強化科技、壯大龍頭、健全市場、打造品牌、提質增效”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特色農業提質增效為目標,以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為重點,以農業產業化園區建設為突破口,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突出發展核桃、茶葉、蠶桑三大主導產業,統籌發展花椒、畜牧水產養殖、中藥材、蔬菜等區域重點產業,積極引導發展其它地方特色產品。通過擴基地、狀規模,興企業、深加工,創品牌、建市場等措施,加快了農業特色產業開發提質增效,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縣共建成農業特色產業種植基地萬畝,其中核桃萬畝、茶葉萬畝、桑園萬畝、中藥材萬畝、蔬菜萬畝、花椒24萬畝;食用菌生產規模10萬架,年出欄畜禽萬頭(只);中華大鯢存塘數量6萬尾。建成市級以上特色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5戶,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81個,建成農產品專業市場3個,特色農產品總量噸,特色農業總產值。38萬元,農民人均農業特色產業純收入達到1024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在勞務輸出上,加大政府引導,強化技能培訓,逐步實現勞務輸出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短期向長期轉變,由分散流動向固定企業和用人單位轉變,不斷增加勞務輸轉收入。同時,還組建養殖、中藥材種植、勞務輸出、建筑、購銷運輸等群眾增收產業互助組,實現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計劃,人人有增收項目的致富格局,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快速增長。
五、完善工作機制,不斷促進工作落實
一是靠實工作責任,形成工作合力。為了切實加強對鄉村清潔活動的組織領導,縣上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人大、政府、政協主要領導任副組長,四大班子有關領導和縣直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從縣直相關單位抽調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全縣鄉村清潔活動的組織協調等日常工作。各鄉鎮也成立了相應組織機構,全縣上下形成了統籌有力、推動有方、協調有序、建設有效的良好局面。制定出臺了《康縣城鄉環境衛生清潔活動及文明長廊建設實施方案》和《康縣鄉村環境清潔活動及文明長廊建設考核辦法》、《康縣鄉村環境清潔活動精品村、示范村、達標村驗收及獎勵(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工作目標、方法措施上形成了鄉村清潔活動的一整套建設體系。同時,為了調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縣上建立了縣級領導干部聯系村制度,縣四大班子34位縣級領導分別聯系幫扶2—3個示范村和重點整治村,不定期深入督促指導工作,對在鄉村清潔活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行現場辦公,現場協調解決,促進了鄉村清潔活動的順利開展?h直機關單位在幫扶工作中,全面落實“125”幫扶工作計劃,即一個部門幫助解決1個項目建設資金,幫列2個建設項目,幫扶5戶示范戶,縣派出了500多名干部組成80多個工作隊,開展駐村幫扶活動,工作隊吃住在村上,為鄉村清潔活動獻計獻策,幫助村上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和宣傳發動,解決建設存在的實際問題。我們采取定期與不定期督查、全面檢查與重點抽查、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的辦法,切實加強督促檢查指導?h上采取成立了專門督查組,組織人大代表視察、半年經濟分析會觀摩、現場觀摩等多種形式,對各鄉鎮、各單位鄉村清潔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排序、一月一通報”,通過定期督查,以文件、簡報和會議等形式進行逐月通報,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下發督辦通知,限期要求整改,對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進行通報批評。共編發建設簡報50期,通報30期,各類宣傳稿件100多篇?h委、縣政府專門出臺了相關文件,將鄉村清潔活動納入鄉(鎮)和縣直單位目標管理考核。
二是發揮群眾作用,增強建設動力。群眾是開展鄉村清潔活動的主體,也是直接參與者和受益者。我們在房屋風貌改造、道路硬化、村莊美化、文化娛樂場所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群眾主人翁的作用,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制定了科學的、符合農村發展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認真落實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政策,制定了《康縣財政一事一議獎勵資金補助標準》,明確了道路硬化、庭院美化、房屋亮化、休閑廣場、綠化美化、文化墻建設等各類工程的補助標準和具體要求,通過獎補激勵機制,有力調動群眾參與鄉村清潔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提高鄉鎮、村社干部和群眾對鄉村清潔活動的認識,我們以鄉(鎮)、村社為單位,分別組織鄉鎮干部、村社干部和群眾代表,分期、分批赴四川、陜西等周邊縣區及縣內先進村社參觀學習,讓他們親身感受鄉村清潔活動帶來的新變化,自覺、自愿地投入到鄉村清潔活動中來。
三是加強宣傳引導,營造濃厚氛圍。縣上從縣委講師組、黨校、農廣校等單位抽調專門力量,深入全縣21個鄉鎮350個村開展了黨的惠民政策宣傳和農村適用法律法規宣講活動、科技知識和農村適應技術的培訓,有效提高了農民綜合素質。在康縣電視臺、康縣新聞網、《康縣報》等新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以圖像、文字、圖片等形式,對鄉村清潔活動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報道;利用宣傳車、懸掛標語橫幅、村級大喇叭廣播等多形式,廣泛宣傳鄉村清潔活動的重要意義、方針政策。通過有力的宣傳,努力營造了鄉村清潔活開展的良好氛圍,調動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是健全長效機制,鞏固創建成果。我們積極探索建立和完善鄉村清潔活動成果鞏固的長效體制機制,把建設、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在激勵機制建立上,充分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經考核驗收達到創建標準的精品村、示范村和達標村,由縣委、政府進行授牌,實行掛牌管理,并給予資金獎勵,對精品村一次性獎補資金20—30萬元,示范村10—20萬元,達標村2—5萬元,通過行之有效的措施,調動了廣大群眾參與創建的積極性。在長效管理機制建立上,堅持建管并重,采取邊建設、邊管理的辦法,不斷鞏固建設成果。各村結合實際,制定和完善了村規民約和保潔制度,建立垃圾填埋點,配臵了保潔工具,組建了保潔隊伍,使保潔工作能夠長期堅持延續。如:太石鄉水口村、望關鄉徐羅村等村建立了衛生管理、環保清潔及垃圾處理制度,對村民在環境衛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作了明確規定,并設立“環境衛生評比公示欄”,定期公布每個家庭衛生狀況的檢查結果。徐羅村還成立了理事會,定期對農戶房前屋后“三亂”進行檢查評比,按照清潔、較清潔、不清潔,分紅綠藍三種顏色張貼在農戶墻上,作為星級文明戶評選依據;王壩鄉開展了“小手拉大手、共創文明戶”,發出倡議書,讓學生督促幫助家長整理家庭環境衛生,逐步養成文明衛生的良好習慣,不斷用群眾的監督鞏固鄉村清潔活動成果。目前全縣已有100多個行政村已組建了專業保潔隊伍,制定和完善了村規民約,村莊衛生實現了全天保潔,垃圾做到了日產日清,環境衛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促使農村環境保潔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的軌道。
通過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鄉村清潔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效,涌現出了陽壩鎮宋溝村、龍潭村,岸門口鎮青崗壩村,王壩鄉雞山壩村,碾壩鄉玄麻灣村、望關鄉徐羅村等一批鄉村清潔活動的亮點,為今后深入持久地開展鄉村清潔活動積累了經驗。通過工作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鄉村清潔活動是符合康縣發展實際,符合農民發展需求的一項惠民、利民工程,是鞏固和提升災后重建成果,加快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雖然我們在鄉村清潔活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與廣大人民群眾期望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在今后的鄉村清潔活動中,我們將以這次新農村建設現場會議為契機,認真學習兄弟縣區的先進經驗,在領導力量上再加強,在建設標準上再提高,在工作責任上再靠實,不斷加快生態文明村建設步伐,努力實現全縣經濟跨越式發展。
【新農村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示范鄉鎮建設經驗交流材料】相關文章:
街道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材料01-25
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方案11-18
讀書經驗交流材料12-01
車輛安全經驗交流材料08-09
廉政文化建設示范點匯報材料09-01
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匯報材料(精選24篇)11-18
鄉村振興示范點建設匯報材料(精選21篇)11-21
班主任經驗交流材料總結-經驗交流12-21
師德建設匯報材料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