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與學問》教案

時間:2021-04-08 17:46:26 教案 我要投稿

《懷疑與學問》教案

  《懷疑與學問》的教案應該怎么設計?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懷疑與學問》教案,歡迎大家閱讀。

《懷疑與學問》教案

  《懷疑與學問》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方法。

  2。學習本文通過事例、道理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進行論述;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在論述中的的作用。

  3。學習本文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透徹周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自主閱讀,提取信息,提出疑問,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相結合,指導學生在小組學習中掌握方法。對于本文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采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

  情感態度:

  1。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從而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

  2。認識懷疑和創造之間的聯系,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1)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設立分論點分層次論述的結構。

  (2)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2。難點:

  品味論證語言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明白懷疑和創造之的關系。

  四、教學環節

  設計意圖

  一、導語設計: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產生了懷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體定律;瓦特因為有“水開了,壺蓋為什么會跳起來”的疑問,發現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對前人的成果不盲從提出了地動學說;牛頓因為有“蘋果為什么時候會落地”的疑問,發現了萬有引力;這些創造都是從懷疑中來,那么懷疑和學問和創造有什么關系了,讓我們來學習顧頡剛先生的《懷疑與學問》。(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發學生對懷疑的關注,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與課文對話的欲望。)

  1。作者簡介(學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資料,說不全由其他人來補充。這也是對預習內容的檢查)

  2。自主閱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提示:按照寫了些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去閱讀。)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掌握閱讀一般議論文的方法,并提出質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敢于質疑的語文習慣。從理清文本結構入手,盡量培養學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識,在結構和基本內容整理后,提出問題。)

  3。討論交流:

  ①我讀出了什么?②我還想知道什么?

  學情分析:學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論點,分論點,論證的方法,從中得到一些啟示。還想知道的如個別句子的含義,論據的作用。有些段落讀不懂,如最后一段等。

  (通過學生自由發言,呈現學生閱讀結果,把握重點,對于學生的疑難問題,可能會參差不齊,但仍需板書到黑板上,體現對學生勞動成果的尊重,保護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性。

  學生互相補充,教師指導解答。補充重點、板書。

  4。合作探究:

  ①解決論點與分論點的關系,論證方法,理清文章層次結構,明確作者論述的思路。

  (通過采用三種方式,⑴小組討論解答;⑵學生幫助解答;⑶老師指導學生解答。直到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為止。)

  ②圍繞分層和“論證語言”兩方面進行。

  (1)討論文章第六段句與句之間的關系。

  (2)辨析第六段中的“一切”和四個“常常”能否去掉,四個分句能否調換順序。(設計意圖:對論證方法和論證語言的學習,采用小組探究,全班交流,師生總結的方式完成。以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適當指點語言研究的方法,讓學生加以體會。)

  5課后總結。: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高爾基曾經說過:“愛書吧,它是你知識的源泉”;對于過去的文化,毛澤東曾經說過:“要批判地吸收”;邦達列夫(原蘇聯)曾經說過:“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懷疑,在探索”。書上說的,難道還要懷疑嗎?懷疑與學問有什么關系呢

  6。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過不少懷疑的經歷。請選擇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寫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記敘文。

  7。板書設計:

  懷疑與學問

  中心論點:

  做學問“須疑”與“會疑”。

  分論點:

  1。懷疑是辯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2。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引證。

  《懷疑與學問》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論點;

  2、認識“懷疑”、“思索”對做學問的重要意義。

  3、學習本文明白樸實、簡潔準確、通達流暢、長短相宜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運用。

  難點:理解論證的層次和過渡句的作用。

  [教學安排]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我國當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學家叫顧頡剛,他幼年讀的書多,知識面廣,并且讀書時就不肯盲從前人之說,敢于提出疑問。因此特別喜歡考證。有一次,他看見一個飯碗,上面畫著許多小孩,有的放紙鳶,有的舞龍燈,有的點爆竹,題為《百子圖》。他知道文王有100個兒子,以為這一幅圖畫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證一下文王的兒子。他從常見的書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幾個人。他很奇怪,為什么這樣一個名人兒子竟如此難考證。后來才知道文王百子說是從《詩經》中來,只是一種諛頌之詞,并非實事。這就是做學問。我們在學習中要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提問,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顧先生的一篇議論文——《懷疑與學問》。 (板書課題)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布置閱讀思考題

  思考題一:文章的論點是什么?總論點是如何提出來的?

  思考題二:分論點是什么?分論點的提出有什么特點?分論點與總論點之間有何聯系?

  思考題三: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思考題四:文章用了哪些議論方法?

  (此環節指導學生通過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能力。)

  三、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合作探究,考慮思考題的回答 (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領會作者的觀點,這一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自由解讀文本,這樣才能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教師以平等對話的形式加入學生的學習討論過程中。)

  四、師生共同討論并歸納

  1、中心論點: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

  2、分論點:

  ①懷疑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

  ②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文章開頭提出中心論點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從消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再從積極方面進行論證。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啟下的遞進復句,精當地概括了前后兩個分論點:“懷疑不僅是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要步驟,也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而前一方面的論述,又分為兩層來論證中心論點:第3、第4自然段先說對傳說要有懷疑精神,既然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根據,這種證據有時又不能親自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而這種傳說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對于傳說都應當經過一番思考亦即懷疑;第5自然段擴展開來,又提出“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的小論點。這樣,本文議論的內容從對于傳說的懷疑,進而擴大到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從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意義,進而轉到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作用,層層深入論證,對懷疑精神在做學問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做了全面而精當的闡述。

  (在此環節中,尤其要注意鼓勵學生。此外,在評價時我們應采用多種方法,比如說讓學生自評、互評等,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學習中去。)

  2、試找出本文的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請學生各小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書,評出歸納準確、簡潔的學生,增加學生自學的興趣。)

  討論并歸納: ①事實論據: a、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

  b、聽說古代有三皇、五帝。c、聽說“腐草為螢”。 d、戴震善問的例子。

  ②道理論據: a、“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c、“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3、請編寫本文的閱讀提綱,并請同組互評,選出優秀的提綱板書。

  (這個步驟有利于學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結

  本文論述了學者先要會疑,學則須疑的觀點,強調了懷疑精神在治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學者應有懷疑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本文圍繞著中心論點,分設了兩個分論點,分層次地進行論述,條理清楚,中心明確。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值得同學們學習。

  第二課時

  一、導語

  上節課我們分析了文章的論點、論據和文章結構,這節課我們來探討一下文章的論證方法和語言特色。

  二、舉例論證,是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道理論證,是用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來證明論點。試舉出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例子。

  (學生分組討論五分鐘)

  師生交流:

  1、課文中所用的舉例論證: ’

  開頭引用程頤和張載這兩位古代大學問家的經驗之談作為論點,也起到了論據的作用,很有說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名言,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第4自然段為了論證對于傳說必須有懷疑精神這個分論點,列舉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為螢”的例子并連續多次追問清楚地告訴人們做學問時懷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樣以懷疑精神做學問。第6自然段為了論證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這個分論點,舉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幼年讀書善疑多問的事例做論據,也很有說服力。

  2、課文中所用的道理論證:

  第5自然段用關于“懷疑”、“思索”、“辨別”的闡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論證了“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過自己的懷疑”。第6自然段的說理是:“對于別人的話,不經過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地發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起來。”論證了“懷疑……是從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

  (事實論據比較容易理解,道理論據卻往往由于它與論證過程聯系得十分緊密而不容易辨認。因此,在分析道理論據時,我們要判斷這個道理是否正確、合適,要將道理與有關事實聯系起來,分析它們與論點之間的關系。例如文中說:“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這既是論證的過程,又是道理論據。聯系文章的中心論點“學者先要會疑”和文中所舉戴震的事例,就會覺得作者的這個道理論據不但與論點緊緊相扣,而且是很有說服力的。)

  3、教師設疑:第三句“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是舉例論證還是比喻論證?

  (相機提出舉例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概念,有利于學生多了解一些論證方法。)

  明確:這句是比喻論證,設喻以說明“事實和根據”的兩種“來源”,不是舉例論證。如果舉例論證,那就要舉出做學問的實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學問的實例。

  三、再讀課文,品味語言

  1、教師指出本文作為議論文,‘語言準確、精練。請同學們劃出相應的語句,朗讀體會。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抱懷疑的態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生。”這句話中,、四個“常常”,多次重復詞語,突出說明學問家是經常這樣做的,表明這樣做,這種精神,乃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

  (議論文,也應重視語言的品味,這樣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遷移

  以“我嘗到了懷疑的甜頭”為題,向同學說兩三分鐘話。

  要求所舉例子能說明觀點。

  本題旨在引導學生就實際生活進行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及運用舉例論證的方法和口頭論述觀點的能力。我鼓勵學生對事物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評論,課上學生演講,讓他們有了更多進行邏輯思維的機會,這樣,學生的認識與思維水平能得到充實和提高。)

  五、布置作業

  “懷疑”是要有一定根據、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懷疑”。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請以《也談懷疑》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懷疑與學問》教案】相關文章:

《懷疑與學問》教學教案課件03-13

學問與智慧閱讀答案12-11

易經講解:學問與治事10-09

《洗衣服的學問》教案課件05-16

關于懷疑的反義詞06-23

懷疑同義詞有哪些05-13

易經的學問11-08

懷疑的反義詞是什么11-27

懷疑的同義詞及造句07-20

懷疑同義詞有哪些有什么03-25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亚洲亚洲电影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免费一区在线观看 | 一级a爱做片观看免费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9 | 欧美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刚交 |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