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實驗教案
1、教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教科書《美術鑒賞》上篇第二單元第七課《新的實驗》,也是上篇的最后一課。它既是第二單元的收尾之篇,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① 引導學生了解20世紀中后期出現和形成的一些新的藝術表現形態,并了解他們新的藝術創作理念和特點,藝術作品的創作方法,材料,技巧等方面的變化。
② 通過認知——討論探究——再認知的欣賞過程,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探究能力、理解感受能力)和創新能力。
③ 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審美能力,形成多元化的藝術審美觀和價值觀,逐步樹立寬廣包容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創新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20世紀中期以來的藝術家的多種藝術“新實驗”(現代實驗性藝術),以及他們獨特的藝術創作理念和表現手法。
難點:大膽發表自己對“新實驗”的感受和見解,通過討論探究獲得對新藝術的再認知。
4、教學方法: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采用如下一些教法和學法。
教法:引導法,演示法
學法:討論探究法,辨析法
5、教學準備
老師準備:多媒體設備和相關的ppt課件,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鑒賞》教材,參考圖片和相關網頁。
學生準備:湖南美術出版社《美術鑒賞》教材、筆記本,筆等。
6、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流程
學生活動及目標定位
一、課題導入
用多媒體出示波洛克“滴淌畫”的圖片,然后請同學們發言,波洛克在干什么?他的作畫方式與你以前所見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你能從他的畫中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板書課題:《新的'實驗》
從波洛克作“滴淌畫”中引起學生的好奇和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和感受畫家的“新實驗”的與眾不同。
二、觀察、感受、探究
第一節:學生自讀全文,自賞每一幅圖片。
第一節:學生通過閱讀欣賞圖文,對20世紀中期以來藝術家的“新實驗”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和感受。
第二節:學生圍繞如下幾個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并以小組為單位總結發言。
1、你對現代藝術的看法如何?
2、你同意P51“思考與交流”里的一些評論嗎?
3、P50—52頁這么多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件作品?最不喜歡哪一件作品?說出你的理由。
第二節:學生通過討論和總結交流 感受的同時,探究現代實驗性藝術的特點:
1、強調藝術的非理性和無意識,從而否定了藝術創作對客觀世界的理性把握;
2、主張藝術的本質在于制造新奇,追求所謂的原創性;
3、嘗試以現成品和自然物來代替藝術品的制作過程,從而取消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
4、企圖打破藝術博物館體系以及收藏制度,主張藝術向自然靠攏,以此來對抗現代資本主義商品社會對藝術的占有和消費。
第三節:老師引導學生將P50-52的每幅作品按現代實驗藝術的特點分類,可列出分類表。
第三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對現代實驗藝術作品的重新評價,再認知。
三、拓展探究
1、提問:傳統藝術中的審美規則能不能評定現代實驗性的藝術?生討論,師小結。
2、還能不能列舉一些現代新實驗美術表現形式?學生欣賞現代興起的一些新美術形式:沙畫和地畫
讓學生通過辨析進一步增加對傳統藝術和現代新實驗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手法、風格特點的差異的認識。通過欣賞進一步了解現代新實驗性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手法、風格特點,提高鑒賞能力。
四、總結
正如德國藝術家博伊斯所說:“在這個多元的時代里,藝術是一個不斷擴張的概念,它與生活的界限正在不斷地模糊”。的確,在當代似乎什么都可以成為藝術。果真如此嗎?也許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能夠留下來的“真金”并不多。
【新的實驗教案】相關文章:
新的實驗教學設計11-16
新的實驗評課稿11-09
實驗室裝修合同新04-25
常州新北實驗中學的入學條件02-23
常州新北實驗中學入學條件02-08
夜晚的實驗教案10-24
精選夜晚的實驗教案10-24
生物實驗教案04-01
初中實驗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