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使楚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教學要求
1.了解故事內容,學習晏子出使楚國時,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駁倒楚王,不辱使命,維護了齊國尊嚴的精神。
2.認真分析人物的語言,注意體會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
3.學會生字、新詞,積累有關詞語。
教學重點:學習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駁倒楚王,不辱使命,維護了齊國尊嚴的精神。
教學難點:用心體會人物語言,注意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
教學準備:投影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晏子使楚
提問:題目是什么意思?
晏子:名嬰,號平仲。
使:出使(動詞)。
楚:楚國。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名分自然段讀文,說說每段大意。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詞意:國勢敝國枳安居樂業
3.答疑。
三、閱讀分析
1.閱讀思考:
①楚王譏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門旁開了個5尺來高的洞讓晏子鉆進去。在這種情況下,晏子是怎樣對待的?結果怎樣?
②當楚王譏笑齊國沒有人才,所以派晏子這樣的人出使楚國時,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的?結果怎樣?
③楚王譏笑齊國人做強盜,沒有出息時,晏子又是怎樣駁斥楚王的?結果怎樣?
2.討論、匯報。
3.重點思考:晏子是怎樣戰勝楚王的?
4.小結:
晏子出使楚國,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不辱使命,維護了齊國尊嚴。
晏子使楚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學認10個會認字,練習寫好8個會寫字,參照“我的詞語庫”自主積累好詞好句。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知道晏子是怎樣機智地駁倒楚王,維護齊國的尊嚴的,體會晏子的話語中所表現出的聰明和機智。
3、任選文中的一個小故事,分小組進行表演。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處理材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體會晏子的話語中所表現出的聰明和機智。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生字卡、課文朗讀磁帶。
學生提前做好預習。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引入課題。
1、老師講述“周總理機智應對美國記者維護祖國尊嚴”的故事。
一次,周總理接受一位美國記者的采訪。記者見桌上放著一支派克牌鋼筆,便不懷好意地說:“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還要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周總理笑了笑說:“提起這支鋼筆,那可說來話長了。這不是一支普通的筆,是一位朋友的戰利品。我無功不受祿,就想拒絕,哪知朋友說,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收下了貴國生產的這支筆。”
2、引導學生談感受。
3、引入課題,板題、讀題、解題。
二、檢查預習。
(一)小老師檢查預習生字的情況。
1、認讀生字、生詞。
2、在課文中找到生字并畫下來。
3、指名朗讀帶生字的句子。
(二)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聲音響亮,并做到“四不”。
(三)評議,相機正音。
(四)同桌相互檢測讀文情況,相互正音。
三、感知文意。
1、聽課文朗讀錄音,想一想課文的主要內容。
2、交流。
3、用上生字卡中的部分詞語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練習寫字。
1、師指導寫“矮”字。
2、學生練寫。
五、作業。
1、練習寫好其他的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閱讀類似的故事。
晏子使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創造性地復述課文;
2、理解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學習簡單的推理;
3、感受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
[教學重點]
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感悟晏子成功反駁楚王的論辯技巧和思維方式。
[教學難點]
1、理解晏子反駁楚王的話,分析句子間嚴密的邏輯關系;
2、感悟晏子的語言藝術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經過第一節課的學習,我們對《晏子使楚》這篇文章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那么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深入學習這篇古文,感悟這篇文章的語言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正式學習之前,讓我們來個課前熱身,一起把這篇古文通讀一遍。(提出一些簡單的朗讀要求,如讀準,大聲等等,并進行簡短評價)
二、進入正課
(師):從大家剛才的朗讀上,老師感覺總體情況還是不錯的,接下來我們深入學習這篇文章,請大家看大屏幕。(放課件)
1、口頭復述課文,理解文意。
2、分析晏子的性格。
3、學習并體會晏子的論辯技巧。
老師給大家列出了今天我們這節課需要解決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一一完成它。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完成第一個學習目標,也就是要鍛煉大家的口頭表達能力的時候了,請大家看大屏幕,(播放圖片)現在我需要大家看著這三幅圖,用自己的話把整篇文章復述一遍,看誰說得又準又全。(提問,課堂隨機)
(生1):
(生2):
(師):(簡單評價)從這三幅圖中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文章的重點應該集中在哪一幅圖中?(生齊聲回答)對,也就是楚王與晏子的對話那一部分,那么就讓我們來好好分析一下對話這一部分,一起來感受一下晏子的論辯技巧吧!(放課件,依據提問的內容依次播出)
(師):面對楚王的侮辱,晏子是否直接就反駁了楚王的無禮侮辱呢?
(全班齊答,提示糾正)
(師):那么晏子是首先說了什么?
(全班齊答,放課件)
(師):為什么會導致橘子的不同呢?
(答:水土異也)
(師):太對了!聰明的晏子接著這時候才拐到楚王刁難的問題上,分析到所抓的這個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偷盜呢?
(各抒己見,可提問)
(師):對了,同樣的道理,因為楚國和齊國的水土不同,所以人在不同的地方就會做出不一樣的事情,這是晏子很巧妙的耍了一個小聰明,把這個難題很好的化解了,從老師給大家列出的這個圖表,大家可以看出晏子是采用了什么樣的論證方法的呢?
(可首先通過提問溫習有關的論證方法,然后再回到上面的問題)
(明確:類比推理的方法,放課件)
(師):很好!那么這里老師就納悶了:為什么晏子要費那么大的周折來論證這個問題,而不是直接反駁呢?
(提問,給予肯定,盡力提示)
(師):大家的分析都很有道理,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楚王與晏子的對話,體會一下晏子的外交語言藝術吧!(放課件)
楚王對晏子的侮辱: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針鋒相對的反擊: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晏子的結果:圣人非所與熙也。
楚王的結果:寡人反取病焉。
(看清問題,給予提示)
三、表演課本劇,加以深化
(師):這個問題大家完成得很好,文中的人物形象大家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為了加深印象,老師有請三位同學上臺來表演一下,怎么樣?
(異口同聲)
(師):很好!掌聲!(對表演作簡短的評價)
四、課堂總結
(師):那么課文我們也分析了,表演我們也看過了,相信大家對晏子這個主要人物應該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那么我們一起來概括總結一下:晏子是怎樣一個人?(放課件)
明確:機智勇敢,善于辭令,不辱使命,極大地維護了國家尊嚴的出色的外交家。
(鼓勵提問,歸納總結,得出結果)
(師):好!整節課下來,大家的表現很出色,我們也很順利的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這里老師再給大家的整節課來個回顧,請看大屏幕。(放課件,簡短復述)
縱觀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禮貌的侵犯后,并沒有表現出常人的激憤,而是站在國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辭令回擊楚王的傷及國格的侮辱,從而維護了齊國的形象與尊嚴。因他忠于齊國又機靈善辯,所以他與楚王的斗爭是針鋒相對,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節,他回駁的出發點及選材均是站在國家利益這個至高點上。
五、布置課后作業。(放課件)
你覺得晏子的辯論有無漏洞?如果是你,會怎樣應對楚王?
備注:如時間允許,可在其中加上一兩個小故事加以潤色,隨機應變。
故事一:
一天,德國大詩人歌德在公園散步,在一條狹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對他的批評家,這位傲慢的批評家說:你知道嗎?我這個人從來不給傻瓜讓路。歌德卻說:我卻相反!說完閃身讓批評家過去。
故事二:
德國大詩人海涅是猶太人,常常遭到無端攻擊。有一次晚會上,一個旅行家對他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島,這個島上竟然沒有猶太人和驢子!
海涅不動聲色地說:看來,只有你和我一起去那個島上,才會彌補這個缺陷!
故事三:
俄國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長得很胖,又愛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貴族看到他在散步,便沖著他大叫:你看,來了一朵烏云!
怪不得蛤蟆開始叫了!克雷洛夫看著雍腫的貴族答道。
晏子使楚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歷史故事的內容,學習晏子出使楚國時,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2、能根據意思寫出并積累成語。
3、能用“不敢不”造句
4、學習邊讀邊思的良好習慣,繼續提高默讀能力。
5、小組合作,排演課本劇。
教學重點、難點:
邊讀邊思,學習晏子出使楚國時,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駁倒楚王的過程。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通過理解,揭示課題。
1、簡介晏子。古時候有個人名叫晏嬰,他身高不到五尺,就和你們差不多高,他是齊國的大夫,也就是宰相,這個人啊,很有才干,人們尊稱他為晏子。
2、學習生字,理解課題。
請大家仔細看老師寫他的名字。(板書:晏子)“晏”字上邊寫個“日”字頭,下面寫個“安”字,這是一個生字,請大家一起讀——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有關晏子的故事。
3、請大家打開書,齊讀課題——(板書:使楚)從課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說說課題中的“使”作什么解釋?并且說出課題的意思。(“使”是出使的意思,課題的意思是“晏子作為齊國的使者出使楚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過渡:那晏子出使到楚國后,到底發生了什么事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讀書情況。
3、學生交流。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晏子出使楚國,楚國的國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給予了有力地反駁,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三、提出問題,深入學習。
1、出示問題:課文什么地方讓你最氣憤?什么地方讓你最佩服?默讀課文,在書上做上不同的記號。
2、大組交流。(在理解晏子和楚王的三次斗智的基礎上,有感情地讀好課文。)
第一次智斗: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才從狗洞進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①理解:這是晏子和楚王第一次智斗。楚王抓住晏子身材矮小的特點,挖狗洞讓晏子入城,來侮辱晏子,進而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晏子不卑不亢、將計就計,要楚王承認自己的國家是狗國。此次,晏子未見楚王,就給了楚王一次迎頭痛擊。
②齊聲朗讀第二自然段,認識一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晏子!
第二次斗智:晏子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您這一問,我實在不好回答。撒個謊吧,怕犯了欺騙大王的罪;說實話吧,又怕大王生氣。”楚王說:“實話實說,我不生氣。”晏子拱了拱手,說:“敝國有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這兒來了。”說著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著笑。
①理解:楚王尋找借口,諷刺晏子無能,齊國無人。面對楚王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再次回敬楚國,表面上似乎是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際上正是在這不動聲色的裝模作樣中,回擊了楚國,讓楚王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②感悟三次“笑”。
第一次是初見晏子,“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這一笑表示楚王根本沒有把晏子放在眼里。同時,晏子也作了很好的應對。
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舉袖成云、接踵磨肩、欺君之罪等。
第二次是面對晏子不動聲色中的滴水不漏的回擊,他無言以對,“楚王只好陪著笑”他其實是裝作聽不出晏子話里的話,以笑來掩飾自己的尷尬。
第三次“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嘲笑齊國的人做賊沒出息。表面上態度并不尖銳,實際上是笑里藏刀。他不甘心就此認輸,又想出了新花樣,這種笑,居心更加險惡。
③感情朗讀第二次斗智。
第三次斗智: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①理解:晏子的回答不但形象生動地點明了齊國人在楚國為盜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國無方,造成楚國社會風氣不好,致使好人變成盜賊。楚王不僅沒有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反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②感情朗讀第三次斗智。
(說明:這一環節,學生在自己研讀、歸納、思辨和梳理的交流過程中,不斷有新的發現,新的認識,體會出晏子的反駁是那樣的富有邏輯,富有哲理。同時,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評價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總結全文,學做演員。
1、齊讀課文最后一節。
2、用“不敢不”造句。
3、過渡:晏子以智慧擊退楚王侮辱,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我們藐視楚王,更佩服晏子,齊讀課文最后一節。我們是否可以演演這個歷史故事呢?
出示劇幕:
第一幕
時間:春秋末期
地點:楚國城門外
人物:晏子接待晏子的人城門衛兵
畫外音:春秋末期,齊國和楚國都是大國,齊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晏子來到楚國城下,只見城門關著,在城門旁開了一個小洞──。
晏子:這是個狗洞,不是城門。只有訪問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
接待晏子的人:不須多說,快請吧!
晏子: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個明白,楚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
接待晏子的人:(憤怒地瞪著晏子)你,你,竟敢如此無理!也不看看你自己多高的個子!(后一句沒敢大聲說,但充滿了輕蔑的語氣)
晏子:唉,誰讓我訪問狗國呢,只好從狗洞里鉆過去了。(說著假裝要走進小洞)
接待晏子的人:慢,你等一等,快去稟報大王。(一士兵跑下,一會又跑回來)
士兵:大王有令,城門大開,迎接齊國使臣!
(兩個士兵打開大門,晏子大搖大擺走進城門,臉上掛著一抹勝利的微笑)
4、分小組練習表演。
5、大組交流。
五、小結。
師:晏子依靠嚴密的邏輯思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駁倒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他不愧為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六、布置回家作業。
模仿第一幕的寫法,編編第二幕(第二次斗智)或第三幕(第三次斗智),請好朋友一起演一演。
晏子使楚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能夠結合書下注釋和相關工具書通譯全文
2、掌握之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實等古今異義詞
3、體會晏子巧妙的外交辭令和內在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理解本文的文言現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點,體會晏子外交辭令的妙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能夠感受到本單元都是圍繞愛國二字展開的。今天,我們來學習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國古代外交家維護祖國尊嚴、不辱使命的凜然正氣。
二、整體感知
(一)正字正音
(二)通譯全文
1.請學生自己小聲朗讀課文,圈畫疑難點并提問。
明確:曷、熙兩個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實、病等含義易混淆的字詞。
2.請學生集體朗讀課文,隨機抽點學生逐句翻譯。
提示:重、難點句子:
(1)何以也
(2)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3)所以然者何
(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附:《晏子使楚》的參考譯文及文言知識整理)
三、文本研讀
(一)回顧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體朗讀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計謀;第二段詳細描寫了晏子機智巧妙地應對楚王發難的過程。
(二)重點研討課文第二段,思考三個大問題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發難的?針對晏子還是齊國,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話,參照譯文復述情節,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順序。
明確:楚王和近侍先設計了一出戲,然后令官吏綁著一人從晏子面前經過并指稱這個人是齊人且犯了偷盜罪,接著楚王在宴會上質問晏子:齊人固善盜乎?
楚王針對齊國。因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齊國出使楚國的。而且楚王問句中的主語是齊人,明顯針對整個齊國而言,有意輕侮齊國。
2.晏子是怎么回應楚王的?這種回答有什么妙處?從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導:回應包括動作和言語兩方面。言語上,晏子先說什么?然后說什么?最后說什么?采用了何種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確:(1)動作上,晏子避席而對,展現出恭敬的一面。言語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盜枳作比,擺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事實并點明其原因是水土有異,然后轉述當下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最后反問楚王難道是楚國嗎?表現出犀利的一面。
(2)妙處:避席而對,有禮有節,令對方挑不出任何失儀無禮的不是。辭令上,晏子采用類比的方法,以退為進,將問題推還給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著承認自己反取其辱,展現出高超的外交語言藝術。
(3)晏子形象:機智勇敢,善于辭令;不卑不亢,有禮有節;熱愛祖國,愛惜尊嚴。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讀第二段,要求讀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語氣
四、課堂小結
本課主要敘述了晏子使楚時發生的一個小故事,通過具體刻畫晏子回應楚王非難的語言,塑造了晏子這樣一個機智勇敢、善于辭令、積極維護祖國尊嚴的外交家形象,讓讀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辭令之外體會到一種強烈而充盈的愛國熱情和凜然正氣。
五、布置作業
歸納整理本課的文言現象;背誦課文第二段;課外閱讀本課節選前的兩段晏子小故事并嘗試自主翻譯(選作)
晏子使楚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能說出故事的內容,能形象地朗讀課文。
2.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能深入領悟晏子和楚王的形象,把自己的理解傳達給同學,在口語交際、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得到提高。
3.通過合作探究,提高整合資料的能力,并能結合文本談談兩者的聯系和區別。
二.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三.教學步驟
(一)導課: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感知了哪篇課文?這節課我們再次走進楚國,去欣賞外交家晏子的風采。
(二)整體感知: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在我們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性,現在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法,再次感知課文,不過這次可是帶有任務的。
問題: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的內容。
能根據自己的理解朗讀課文。
同學們讀得太好了,來我們為自己出色的朗讀鼓鼓掌。
(三)我的舞臺:過把導演癮
這篇課文故事性比較強,很適合于合作表演,但是這節課老師想帶領同學們去嘗試另一種合作學習的方法,那是什么方法呢?請看大屏幕。過把導演癮。跟同學說戲,可以說言、語動、作神態……,通過這種合作學習的方法,深入了解人物形象,更好的凸現人物性格。這種方法我們平時用的比較少,希望同學們能大膽的進行嘗試,按我們平時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活動,看清要求,注意小組分工協作,組長做好筆記。
同學們討論的非常熱烈,下面哪一組先來過把癮。
學生導演,學生點評,老師適當也點評。
(四)各顯神通:
同學們說得太好了,像晏子這樣愛國的,古往今來比比皆是,數不勝數,這種精神也一直被人們津津樂潰成為人們談論的永恒話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話題。
話題:說說古今愛國的小故事
要求: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
能進行資料整合并能找出與課文的聯系和區別
小組推選代表發言
同學發言,同學補充發言,老師總結。
同學們合作得太好了,既能整合好資料,又能聯系課本找出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我聽出來了,聯系:都是愛國,不同:愛國所表現的方式不同。有轟轟烈烈的,有默默無聞的,有勇敢的,有智慧,還有無私奉獻的愛。
同學們說得太好了,總結得更好,我真感動,我為你們雄辯的口才,廣博的知識,更為你們對語文學習投入的那份熱情感動。正如同學們所說,翻開中國的歷史,處處可見愛國的壯舉,從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關天培永戰外敵,從劉胡蘭面對鍘刀,大義凜然到葉欣、鐘南山在特殊戰場上的視死如歸,還有戰斗在各條展現的人們,他們用自己不悔的青春譜寫了一曲曲感人至深得贊歌。同學們做為學生你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得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感呢?誰來說說?
同學發言,老師總結。
(五)思維火花
同學們說的很全面,下面我們再次回歸課文,用簡潔的語言對晏子進行評價。
學生發言,老師總結。
靜下心來,思考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教學反思
本節公開課比預想得要好,整節課流程清楚,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法,做到了師生互動,同學們能積極投入,踴躍發言,其中學生在課堂中綻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聽課的老師。回顧這節課,感慨頗深,現談幾點,以釋情懷,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賜教!
首先,我感覺學生的狀態特別的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朗讀,不管是個人朗讀還是集體朗讀,讀得非常好,讀出了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聽同學們的朗讀仿佛晏子就活靈活現得站在我們面前。
第二,在“過把導演癮”環節中,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導”的形式是花樣翻新,這是老師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組采用故露破綻的方式,導演先不導,演員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學又用方言說,最后導演再說戲,并特別強調如果不是劇情的需要,表演時必須說普通話,這種方式用心良苦,可見同學們確實動了腦筋。我認為,不管這節課結果如何,同學們的這種創造性發揮是應當肯定的。
第三,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同學們確實得到了能力的鍛煉。比如,同學們學到了如何整合資料,學到了如何根據要求找出與文本的聯系和區別,我想,如果學生們每一節課都能學到一點,那么,學生們的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這節課有幾處疏漏之處:
第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時,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只是簡單的肯定了第二同學的發言而沒有指出第二位同學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學們導演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略顯粗糙,應重點點出同學們要重點點評導演而不是點評演員。
第三,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沒有仔細的考慮問題的深度。
第四,由于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這是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總之,我覺得開一節課很難但又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許正是這點才吸引我鼓足勇氣去嘗試。確實也是如此,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于對教案反復修改,反復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這是我感觸頗深的。另外,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真正的感覺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晏子使楚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句子含著的意思,會說出楚王侮辱晏子時的話中之“話”和晏子反駁楚王時的話外之“話”。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駁楚王話中的邏輯推理。
3、進一步認識晏子過人的才智和善辯的口才。
【教學重難點】
1、楚王怎樣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駁,理清文章敘述順序。
2、理解晏子反駁的話。
【教學過程】
一、引入
用朗讀引入,春秋末年,齊國派誰出使楚國?楚王仗著楚國國勢強盛,想做什么?楚王幾次侮辱晏子?那晏子出使的結果怎樣呢?你從哪句話知道的?
板書:不敢不尊重。
二、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己讀第三自然段,看看楚王如何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的?找到相關的句子,把關鍵的詞句勾下來。楚王的用波浪線,晏子的用直線。
板書:楚王晏子
2、抽生回答,楚王是如何侮辱的,你找到了什么句子,你勾了什么關鍵詞句?楚王這樣做是什么意思?
3、晏子是如何反駁的?先讀句再勾詞。晏子的這番話是話里有話,你讀一讀,體會晏子的話中之意。(板書話中之意)說一說,建議用上“如果……就……”。
楚王聽了之后,一想:如果讓晏子鉆洞,我楚國不就成了狗國了嗎?所以怎樣?(學生用朗讀回答。)
4、楚王的第一次侮辱被晏子擊退了,真是大快人心,我把晏子說的話換了一句,讓楚王不敢小瞧晏子。出示問句,讀一讀,都是問句有什么不同?反問是表肯定的意思,改為肯定句是什么意思?晏子這樣問行不行?晏子心里明白表面糊涂,你覺得晏子會怎樣說那番話,誰來試一試。你體會到晏子的聰明了嗎?
板書:體會晏子的聰明
5、分角色朗讀,有關楚王的句子請1、2大組讀,晏子的句子3、4大組讀。(分角色讀。)
6、第一次交鋒可真是精彩,回憶一下,我們是怎樣學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就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小組匯報,教師相機點撥。
晏子說臨淄人多的話可是非常精彩,后來演變成了三個成語,你知道嗎?當形容某處人多時就可以用上這些詞。
注意引導學生從動作神態上體會晏子的聰明。晏子的笑是假裝表示歉意的笑,而楚王的笑是掩飾尷尬無可奈何的笑,因為他說了不生氣。表演時要注意加上表情與動作。
【板書設計】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 晏子
不敢不尊重 晏子 話中之意
鉆狗洞 狗國 分角色朗讀,評價
沒有人
晏子使楚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學習晏子機智勇敢,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難點:語言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二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字平仲,春秋時政治家,從公元前556年開始,他繼承父親的官職,在齊靈公、莊公、景公時歷任卿相,掌管齊國政治,講究禮儀,以“節儉力行”著稱。
由于晏嬰的“節儉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嬰就為后來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這部書,柳宗元認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稈有齊人者為之”,大約是戰國中期墨家學派的人收集有關晏嬰的言行,編輯成書的。它文學性很強,有不少記敘生動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1、補充解釋
習辭:善于辭令何以也:用什么辦法以:用
為其來也:王引之《經傳釋詞》:“為其來也,言‘于其來也’。”
何坐:犯什么罪避席:離開坐席,表示鄭重。
實:果實熙:同“嬉”,戲弄,開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邊的臣們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學習的規律。
⑴實詞、虛詞的積累。如對課文注釋中的詞語要多讀、多記,不斷溫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識、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開玩笑。一詞多義:之、使
古今異義詞:何坐坐盜避席其實(它的果實)所以(……的原因)
倒裝句:曷為者也(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辦法)
參考譯文
在晏子將要出使楚國的時候,楚莊王聽到這個消息后對他左右的近臣說:“聽說這個晏嬰是齊國善于辭令的人,現在他要到我們楚國來,我想羞辱他,該怎么辦呢?”有一個人說:“這樣吧,當他來的時候,我就綁著一個人從您的跟前走過。然后您問被綁的是什么人,我就說是齊國人;你問為什么被綁起來,我就說是因為偷東西。”
晏子到了楚國,楚王在宮里設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時候,有兩個官吏綁著一個人來見楚王。楚王問:“被綁著的這個人是誰?”官吏回答:“是齊國人,因為在我們這里偷東西。”這時楚王看了看晏子,問道:“你們齊國人都是善于偷東西的嗎?”晏子站起來回答道:“我聽說,橘子生在淮南的時候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變成枳,雖然它們的葉子相似,但是結出來的果實則全然不同。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同罷了。老百姓在齊國的時候安分守己,不偷東西,可是到了楚國便偷東西了,難道不是因為楚國的水土使人善于偷東西嗎?”楚王聽完笑道:“賢能的人是不能戲弄的,我這是自取其辱啊!”
四、當堂背誦課文。
五、布置作業:課后練習三。
第二教時
一、復習舊課。
二、繼續學習課文。
1、學生口頭復述課文故事,師生共同評價。
2、分析晏子與楚王的對話,體會晏子的外交語言藝術。
明確:
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語言的藝術,主要在于他成功地運用了邏輯嚴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類比等反駁方式和語言藝術。當然,晏子的成功本質在于他反擊了楚王的無禮和無理,義正辭嚴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不辱使命,如果沒有這一點,那么巧辯成為詭辯而黯然失色。這里晏子性格的本質所在,也是我們學習本文而得到的啟示。
3、分角色朗讀。
揣摩人物說話的語氣,理解晏子語言的邏輯力量。(要讀出人物的語氣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晏子在楚國嚴辭反擊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⑶由晏子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明確:
本文人物形象刻畫鮮明。寥寥數語,楚王的自作聰明、仗勢欺人,晏子的機智善辯,政治家、外交家的風度躍然紙上。
縱觀全文,晏子始終是站在國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辭令回擊楚王的一次又一次傷及國格的侮辱,從而維護了齊的、國的形象與尊嚴。
晏子使楚教案 篇9
【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是一篇講讀課文,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進行反駁,維護了自己的人格和齊國的尊嚴的故事。全文以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為序,順序清楚,結構完整。本文意在讓學生感受正義和智慧的力量,學習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
【教學目標】
1、識生字,感情朗讀,分角色演內容。
2、了解課文內容及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楚王怎樣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駁:理清文章敘述順序。
2、理解晏子反駁的話。
【教學用具】
課件(圖畫、文字)。
【教學過程】
一、承上啟下,直奔課題
上一課,我們學習了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臏幫助田忌以智取勝的故事,今天,我們再認識一位春秋末期齊國的晏子,(人物課件)他干什么呢?從題目看,你想弄明白哪些問題?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看黑板,請看文中對這些問題有沒有說明,在哪些段落,標上記號。
三、閱讀課文,合作探究
1、晏子使楚的起因是什么?抓住“國勢強盛”“想乘機”等詞,引起下文。
2、哪幾節寫晏子使楚經過?主要人物都有誰?晏子到楚國,和楚王之間發生了什么事呢?請用一兩句話概括說明。
3、小聲自由讀3~5節(出示課件問題)引導學生找出“侮辱”與“反駁”的關鍵性的句子,同桌相互交流討論,作上記號。(分析解答,師生互動。)
4、晏子憑著驚人的智慧,卓越的辯才與楚王針鋒相對,斗智斗勇,使自己處于主動地位,楚王處于被動,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這就是故事的結果。
5、你認為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里看出?
6、看結構:除了重點內容之外,還寫了起因和結果,這樣寫好處是什么?
7、既然是按事情發展順序寫,那么這篇文章是寫人還是寫事?寫了一件什么事?請抓住敘事的六大要素口述。
8、今天我們認識了晏子,同時也認識了楚王,作者是從哪方面來寫人物的?(語言)你認為晏子,楚王的語言分別應該用什么語氣讀?課下練習,下節課我們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質疑問難,拓展延伸
1、你還有哪些疑問?課上能解決的解決,解決不了,課下我們共同查找資料。好嗎?
2、你想對晏子說什么?寫在圖下。
3、如果對春秋戰國時期小故事感興趣,課下找有關書籍讀一讀。
4、課件問題:
楚王幾次、怎樣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駁的?結果怎樣?
晏子使楚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字,認識 “侮辱、規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詞語。
2. 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宴子出使楚國國,有力的反擊楚王的三次侮辱,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
3.過程與方法:通過分角色朗讀課文。理解晏子說的話,體會晏子的語言中所蘊含的智慧
教學重點
精讀晏子與楚王針鋒相對的話,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樣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的,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體會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辯的口才,以及維護齊國尊嚴的思想品質。
教學方法
采用“學生質疑,討論釋疑”的方法。
教學準備
投影儀,學生預習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解釋課題,導入課文
1.出示課題“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紹宴子。說明“子”是古代對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說說,你知道中國古代還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說說課題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教師提出初讀要求:
(1)根據拼音,讀準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2)想想課文講了哪幾件事。
2.課堂交流
(1)課文講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駁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學生交流,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2)讀一讀難讀的句子。
3.嘗試給課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寫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讀課文,走近宴子
1.大聲朗讀課文,想想課文讓你感到最氣憤的是什么?讓你感到最高興的又是什么?
2.課堂交流,并朗讀相應的課文。
(1)最氣憤的是楚王“想乘機侮辱宴子,顯顯楚國的威風。”
(2)最高興的是“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從楚王的變化中,你能說說宴子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深入閱讀,體會智慧
1.研讀晏子和楚王間的第一回合較量
(1)找出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駁的句子。
(2)自由朗讀這句話,你認為晏子反駁的話中哪一句最厲害。(讓學生自由說理)
轉折點:由狗洞推想到狗國,向楚王質問:楚國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
(3)晏子面對楚王的侮辱,他又會怎樣對接待的人說這番話呢?請選擇合適的提示語,然后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這樣選擇? (怒發沖沖地 心平氣和地 冷靜地)。
(4)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晏子使楚教案】相關文章:
晏子使楚教案03-16
《晏子使楚》教案01-26
晏子使楚教案07-06
精選《晏子使楚》教案12-07
《晏子使楚》的教案07-20
晏子使楚的教案11-24
晏子使楚經典的教案11-26
晏子使楚教案07-30
晏子使楚優質教案04-09
《晏子使楚》教案及反思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