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

時間:2020-11-26 13:33:07 教案 我要投稿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范文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1

  教學設想

  通過寫自己年輕時期讀書的艱苦,勸人利用便利的條件,虛心求教,認真讀書。在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這種勤奮善學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點字詞,培養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孟子也說:夫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些都說明了苦難并非全是壞事。只要我們善于化苦難為動力,則苦難就會成為成功的墊腳石。今天我們來學習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板書課文標題)

  二、介紹作者和作品

  1.介紹作者。

  學生自讀課文注釋①,教師補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開國文臣,明初文學家。他年少時受業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為翰林院編修,因為身老不仕,隱居龍門山著書。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學提舉,讓他為太子講經,修《元史》,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朝廷的重要文書,大都由他參與撰寫。年老辭官,后因長孫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與劉基、高啟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著有《宋學士集》。

  2.介紹本文的體裁特點。

  本文是一篇贈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贈言的意思。作為文章的體裁,序有書序和贈序之分。書序相當于前言后記,一般是介紹作家的生平,或成書過程與宗旨,為閱讀和評價作品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或給以必要的引導。而贈序與書序的性質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間以言相贈,表達離別時的某種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論,闡明某些觀點,相當于議論性散文的一種寫法。

  三、朗讀全文,并疏通疑難字詞的讀音

  要求學生注意以下字詞的讀音:

  嗜學怠叩問綺秀裘葛謁余撰

  四、學生自由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五、學習課文第1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1段。

  2.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余幼時即嗜學:我從小就愛好讀書。

  (2)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之:指抄書。

  (3)碩師:大師,對學者的尊稱。

  (4)先達:有地位有聲望的前輩。據有關資料來看,可能是指黃滑。

  (5)未嘗稍降辭色:態度一直嚴肅。辭色:語言和臉色。

  (6)援疑質理:援疑,提出疑難;質理,質詢道理。

  (7)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蓋,句首發語詞。我求學時辛勤艱苦的情況大體就是這樣。

  3.指名學生翻譯部分重點句子。

  4.思考: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請簡要概括。

  學生討論后明確:這一段是講述作者本人求學的艱難和用心之專。

  5.思考:文章是如何寫出自己學習時的困難條件的?請引用原文的關鍵詞語或者句子

  回答。

  學生討論后明確:主要體現在借書抄錄,衣食粗劣,生活簡樸,跋涉艱難等方面。主要語句有:(1)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2)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3)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4)余則組袍敝衣處其間

  6.思考:作者寫出了學習時極為艱苦的條件,目的是什么?

  明確:從本段最后幾句話可以看出,作者認為,勤奮和艱苦是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這正是學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7.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述以下作者求學時候的情景。

  明確:要求學生描繪,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準確描述出來,必須理解文句的準確意思,在此基礎上,再用生動的語言描述出來。二是要學生體會作者求學艱難,從而感受到自己求學的幸福。

  六、學習課文第2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2段。

  2.學生采用結合注釋、相互交流、向老師提問等不同方式,理解本段中的重點語句,疏通閱讀障礙。

  3.思考以下問題:

  (1)這一段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文章從哪些地方表現了明代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

  (3)作者寫這些太學生學習條件優越的用意何在?

  學生討論后歸納:這一自然段主要是說明今之太學生學習條件的優越。這些內容與前一段的內容形成鮮明的對比,并從四個方面與前面作者求學的情況形成對比:

  衣食:廩稍之供、葛裘之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組袍敝衣

  住宿: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行深山巨谷

  從師:未有問而不告未嘗稍降辭色、叱咄

  書籍: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經過四層對此,顯而易見昔日艱難和今日條件的優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夠業有所精,德有所成;而處于優越條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說明其用心不專。

  七、學習課文第3段

  1.學生自由朗讀第3段。

  2.學生自行翻譯之后,教師指名學生翻譯本段。

  學生翻譯后,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訂正其中的錯誤,使學生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

  3.思考:請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學生概括歸納后,可以引導學生對寫作背景和寫作意圖作進一步闡述。

  八、領會文章寫作上的基本特點

  本文在寫作上,注意了記敘、描寫、議論三者的自然結合。

  本文以記敘為主,筆法簡潔。有些地方適當地加以渲染和描繪,使文章增添了文采,顯得更加生動具體。比如,寫到百里之外向碩師名人求教的情景,寫了周圍的環境,寫了先達的表現,寫了自己求教時的謙虛恭謹。文字簡潔,而人物神情躍然紙上。又如寫奔走途中的艱難,寥寥數語,情態畢現。寫同舍諸生的服飾華貴,采取了細節描寫的方法,更襯托出作者的樸素與艱苦。敘述、描寫的同時,還適當地穿插了議論,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講述了今之太學生的優越學習條件后,進而推論出: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這就是通過今昔對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九、布置作業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2

  【學習目標】

  1.聯系自身,學習古人克服困難、專心求學、刻苦自勵的精神和意志,樹立正確的苦樂觀。

  2.掌握文章中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學習重、難點】

  1.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2.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學法指導】

  朗讀課文,了解內容;借助書下注釋、工具書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對比的寫作手法,深入學習古人刻苦學習的精神和意志。

  【學時安排】兩課時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導學

  1.給加點字注音,并補充你認為重要的'讀音。

  嗜學()加冠()叩()問叱咄()容臭()

  負篋()曳屣()皸()裂媵()人餒()

  衾()燁()然缊()袍廩稍()俟()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①無從致書以觀()②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③嘗趨百里外()④未嘗稍降辭色()()

  ⑤援疑質理()⑥腰白玉之環()

  ⑦右備容臭()⑧非天質之卑()共7頁,

  ⑨俟其欣悅()⑩生以鄉人之子謁余()

  3.了解作者、寫作背景,以及“序”這種文體的特點。

  4.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家長評價:您的孩子讀了遍課文。您覺得您的孩子讀的怎么樣?(可從讀音準確、是否流暢等方面評價)

  二、課堂助學

  1.導入

  2.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疏通大意。

  (2)復述課文,理清行文思路

  3.釋疑解難

  4.小結

  三、課堂鞏固

  1.解釋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

  至—色愈恭,禮愈至( )至舍,四支僵經不能動( )

  患—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 )無凍餒之患( )

  以—無從致書以觀()計日以還()

  以中有足樂者()以衾擁覆()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之—弗之怠()走送之()

  益慕圣賢之道()當余之從師也()

  2.指出下列詞的古今不同的詞義。

  余:古義今義假:古義今義

  走:古義今義游:古義今義

  臭:古義今義博士:古義今義

  湯:古義今義

  3.翻譯下列句子。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4)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5)余朝京師,生以鄉人子謁余。

  4.嘗試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預習導學

  1.根據課文內容填寫下表。

  今日太學生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從師

  書籍

  小結:

  2.在預習中,你發現了哪些疑難問題需要解決的?如果沒有,寫下您的閱讀感受。

  二、課堂助學

  1.導入

  2.合作探究

  (1)作者讀書求學經歷“艱難”的具體表現有哪些?又是怎么解決的?我們該學習他哪些品質?

  (2)舉例說明文中的對比手法。

  (3)找出文中描寫和議論的句子,感受“序”的文體特點。

  3.釋疑解難

  4.小結

  三、拓展延伸

  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祖瑩字元珍,范陽遒④人也。父季真,位中書侍郎,鉅鹿太守。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②學生,耽書③,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驅逐僮仆,父母寢睡之后,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為圣小兒。尤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嘆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時中書博士張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④。生徒悉集,瑩夜讀勞倦,不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復還,乃置《禮》于前,誦《尚書》三篇,不遺一字。以才名拜太學博士。(選自《北史》)

  【注】①范陽遒(qiú):范陽郡道縣。②中書:即中書省,官署名。③耽書:酷愛讀書。耽,迷戀、沉溺。④都講:主講。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益慕圣賢之道()(2)或遇其叱咄()

  (3)同舍生皆被綺繡()(4)生徒悉集()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譯文:

  3.如果用“祖瑩偷讀”作為上聯,結合【甲】文相關內容對出下聯,并說說【甲】【乙】兩文所寫人物宋濂和祖瑩在讀書上有什么共同特點。

  下聯:

  共同特點:

  4.體會【甲】【乙】兩文畫線句子的人物描寫在文中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甲】

  【乙】

  5.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從宋濂求師的經歷中,你受到哪些啟發。

  答:

  (三)13.(1)更;(2)有時;(3)同“披”,穿;(4)全、都。14.因此人家大多數愿意把書借給我,我于是能夠讀到各種各樣的書籍。l5.示例:宋濂借閱他們都想方設法刻苦讀書。

  16.【甲】通過對比表現宋濂讀書的清苦(以讀書為樂)。【乙】通過側面(烘托)表現了祖瑩的文章之妙(好)。

  17.示例:“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表明求師的艱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悅,則又請焉”表明虛心、尊師;“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表明要善于質疑。

【《送東陽馬生序》語文教案范文】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答案 送東陽馬生序賞析題及答案10-18

《送東陽馬生序》逐句翻譯07-29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原文11-16

《送東陽馬生序》的原文03-21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講解12-12

送東陽馬生序翻譯注釋10-12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練習及答案09-10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答案(15篇)10-18

送東陽馬生序的文言文09-16

《送東陽馬生序》閱讀答案(15篇)03-29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中文字幕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观看 | 一本到视频在线播放 | 思思久热精品视频 | 亚洲精品五级在线 | 亚洲成年少妇丰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