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8篇(精華)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語文教案8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設計理念
《牧場之國》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描寫了荷蘭美麗的田園風光,課文運用擬人、比喻等生動形象的描寫方法,四次贊嘆“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以表達喜愛之情。我針對文本特點,循“得意、得言、得方法”的教學理念,在教學設計中,力求依托教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誦讀感悟,豐富語言積累;關注語言形式,加強語言運用。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荷蘭獨特的牧場風光之美。
2、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積累自己喜歡的語句。
3、學會運用積累的語言進行模仿或拓展性小練筆。
教學重點
在學生了解荷蘭牧場特點、進一步感受鄉村生活可愛的基礎上,感悟課文語言的生動,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拓展練筆。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教學準備
1、教師:查閱荷蘭有關圖片和數據,制作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通過詢問、上網、閱讀等方式搜集荷蘭的相關數據。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圖引入,把握主旨。
1、欣賞圖片,初步感受荷蘭特色。
配樂播放一組荷蘭風光圖片,教師介紹:這里是郁金香的王國,這里是風車的故鄉,這里一條條運河縱橫交錯,這里,在藍天白云下,綠色草原上,生活著快樂的牛羊,飛奔著自由的駿馬,多么迷人的景色呀!
引導學生說出圖片展示和教師介紹的是哪個國家的風光,并相機板書“荷蘭”。
2、引入課文主題:同學們預習時,通過搜集資料,朗讀課文,一定對美麗的荷蘭有了一些了解,人們都說,“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今天我們就在捷克作家卡爾恰比克的優美散文的引領下,一同來領略荷蘭牧場獨特的田園風光吧。(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主要內容。
1.邀請學生做向導,通過朗讀把大家帶進荷蘭牧場,去欣賞那一處處美麗的田園景色。(學生自主推薦同學朗讀。)
2.學生分自然段讀課文,其它同學邊聽邊想象課文中描繪的畫面,并想一想:荷蘭牧場留給你怎樣的印象?
3.引導學生用一、兩個詞語、一句話或一段話說說對荷蘭牧場的印象。
三、誦讀感悟,豐富語言積累。
1、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學生按要求自學。
自學提示:
(1)、自由讀課文,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
(2)、想一想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可以在書本空白處簡單地寫下批注。
(3)、有感情地朗讀自己最喜歡的語句。
2、全班交流:指名讀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教師隨機出示段落中相應的句子,并在交流中隨機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有感情地誦讀自己喜歡的句子。
4、品讀課文,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1)、讓學生在品讀課文中關注文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這就是真正的荷蘭”),畫出這個句子,并獨立思考:作者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2)、學生獨立思考后,全班討論交流。
(3)、學生對比讀第三自然段和第二、四、五自然段,說說作者的表達方法有什么不同?
(4)、引讀第三、第四自然段。
四、練習仿寫,學習運用語言。
1.出示課文插圖,引入課文情境:是啊,“這就是真正的荷蘭。”作者通過生動的描寫,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的畫面,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走進了荷蘭牧場。
【出示練筆內容:假如你是荷蘭牧場的一頭奶牛,一匹駿馬,一只小豬或者是一枝郁金香,一架風車,一個荷蘭小朋友……,也來寫寫你眼中的荷蘭吧。】
提示練筆方法:可以根據課文內容介紹你眼中的荷蘭,也可以利用數據袋或課外數據介紹有關荷蘭的其它特色;可以運用文中的優美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寫;可以模仿作者的表達方法,也可以自由地寫。
2、學生自由練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3、學生互相交流,師生共同評價,在交流與評價中作進一步指導。
(在結束時教師特別鼓勵學生:作家卡爾恰比克用他優美的文筆,讓我們領略到了荷蘭牧場的美麗景色;同學們豐富的想象和真情的表述,讓大家再次領略到荷蘭獨特的魅力。謝謝同學們!)
五、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背誦或摘抄課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3、搜集閱讀其它描寫異國風光的文章。
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
2、理解課文內容,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故事的道理。
3、體會小木偶的心理活動,能較合理的讀編故事。
教學重點
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讀編故事。
教學難點
準確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內心活動,提高閱讀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你們知道什么是木偶嗎?誰來說一說?
學生回答。
教師展示木偶圖片。解說,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木偶。
2.師:咱們今天一起來玩個木偶人的游戲好嗎?
誰先來學當木偶人?
集體游戲:我是小小木偶人(做動作:如走路、彎腰、揮手、吃飯、寫字、跑步……)
3.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小木偶的故事》
板書:小木偶的故事
齊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那今天就請同學們自己來讀懂課文。
二、學習步驟
1.自學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想想讀懂一篇文章的步驟是什么?)
(1)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通課文。
播放媒體資源中課件中的范讀動畫,更正學生發音
(2)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3)同桌交流,讀體會。
2.指名朗讀課文,讀后互評,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通順。
三、學習情況反饋:
1.交流:讀課文后,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或說說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什么事)
隨機板書:笑嘻嘻——快樂?
2.讀體會:從文章最后一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3.教師對以上問題進行小結,主要點撥故事蘊含的道理。
四、熟悉內容、合作表演:
1.自讀課文,邊讀邊把你想讀的角色,說的話“臺詞”劃出來,認真讀一讀。
2.分角色讀課文。
3.分角色表演,(想想你最想扮演的是哪個角色)
4.觀眾評議,教師指導。
5.學生表演
五、拓展延伸
1.同學們在親身經歷小木偶遭遇中,你一定有好多話說,能告訴大家嗎?
2.齊讀課文最后一句話:“笑是———遠遠不夠的”。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學生討論
3.小結: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都需要我們去經歷,去面對這樣才是完整的生活。
板書:喜怒哀樂——生活
4.啟示:僅有一種本領是不行的,人應該多方面發展。
六、拓展訓練
1.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2.把編的故事寫下來。
七、積累語言(詞語盤點)
1.讀讀寫寫
2.讀讀記記
3.將自己喜歡的詞語或句子摘抄下來。
八、作業
將《小木偶的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并閱讀《小木偶的故事》里面包含的三篇童話故事:《只有笑是遠遠不夠的》、《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和《我喜歡做我自己》
板書設計:
12、小木偶的故事
笑嘻嘻————快樂?
喜怒哀樂————生活!
啟示:僅有一種本領是不行的',人應該多方面發展。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小木偶的故事教學反思
經過前面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童話的特點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而且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生理解課文并不難。因此我在教這課時,采用了以下幾個環節:一、讀懂連接語。二、帶問題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三、以“笑嘻嘻”為線索,找小木偶經歷的委屈。并在課堂上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五、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其中,我感覺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分角色讀,因為這課表情的詞特別多,所以我安排了讓學生運用自己感悟的表情和語氣讀。這篇童話人物眾多,情景對話也很多,讓學生據此演童話是個十分不錯的主意。在表演的時候,讓學生用自己學會的方法學習,學會創造,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自己的動作和表情發揮出來,這樣才叫表演。每個孩子熱情高漲,表演欲和表現欲極強。四組學生表演完后,我適當進行了點評,一堂也就差不多了。
最后是續編故事,我感覺很好,在這樣的教學中,既輕松又收效好。這一節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度過,連我也被他們豐富多彩的表情所感染,如果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這樣輕松愉悅,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能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就是有效教學吧。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知識技能閱讀課文,領略我國園林的建筑美,注意體會作者簡明扼要樸實的語言風格。
過程與方法:兩課時講授完成。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略我國園林的建筑美,注意體會作者簡明扼要樸實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具:錄音機、磁帶、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方法:講授法、點拔法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一、導語導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天我們來學習《蘇州園林》。
二、釋題、簡介文體
葉圣陶(1894——1988)江蘇蘇州人,原名葉紹鈞,字圣陶,作家,教
育家,編輯家,作品收集在《葉圣陶集》。
三、錄音機朗讀課文,把生字和不熟悉的詞語畫出來,給它查字典,予以解決題目。
1、錄音機朗讀課文,正音正音,查字典,解釋詞語,掃除閱讀障礙。
四、看圖,齊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抓住蘇州園林的主要點。
1、投影請學生仔細觀察每一幅圖,具體講解每一個畫面的特點,教進
行引導點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用原文中一句話概括蘇州園林的總特征。
五、分析課文結構特點,深入研究課文內容。
1、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這一段寫了些什么內容,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閱讀2—7自然段,確立說明對象,及之間的關系。
3、朗讀第二、9段,思考重點寫了哪些內容?
4、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思考:如果作者不在此結尾,還要繼續寫下去的話,會再寫些什么呢?那為什么作者又不繼續寫下去呢?
5、快速閱讀全文,思考全文緊緊抓住蘇州園林總體特征的哪能一點來進行分析和說明的?
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1、分析課文說明的'順序及其作用。
2、了解蘇州園林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領略我國園林的建筑美,
教學重點:《蘇州園林》說明的順序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教具:錄音機、磁帶、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方法:復習法、講解法、歸納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及教學內容設計
一、溫故知新,復習舊知
1、聽寫上節課所學的生新詞。
2、指名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二、讀課文,思考:本文說明事物的順序如何?
討論并歸納:
從全文來說,從整體到局部;從各部分來說是從主到次,由大到小。
三、歸納本文的說明方法,由學生舉例說明。
1、作比較
2、打比方
3、舉例子
4、描摹
四、理解課文語言,體會本文語言運用的準確性。
1、“可是蘇州園林在不同之中的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務必……完美的圖畫。帶點的詞是否可刪去,為什么?
2、比較“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與至于池沼,全文引作活水”這兩個句子,說說效果為何不同,并請從課文中再找出三個同樣的句子。
3、“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象故意避免似的,”這兩句中的都有“可絕不”意肯定,一點不含糊,這同樣是用詞準確的典型例子,但要注意用得準確。
語文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本單元安排了2篇精讀課文《草原》、《珍珠鳥》;2篇略讀課文《零點降生的女孩》、《母愛》及練習五。
體現課標思想:
1、注重指導學生朗讀,繼續體會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
3、加強學生語言積累。
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學會本單元的.生字及新詞。了解課文內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指定的課文或段落。學生能體會到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培養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從而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學會本單元的生字及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2、掌握安排材料的方法。
3、能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指定的課文或段落。
4、并用多種方法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培養學生語感。
教學難點: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
教學時間:7課時
語文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詞義、句義。
3.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傳神。
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匯,理解詞義、句義。
2.難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與傳神。
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作者介紹
由學生介紹課文作者相關情況。
板塊二:點撥方法
引導學生讀單元提示:讓學生自己發現學習文言文的主要學習方法為積累字詞與朗讀。
板塊三:字詞學習
1.教師選定字詞檢測演板,讓學生注音:
咨 矜 圃 睨 矢 頷 杓
2.學生瀏覽全文,找出難以理解的字詞,共同解決:
學生提出的字詞有:
以 爾 之 嘗 善
自矜 家圃 釋 發矢 但 忿然 輕 乃 置 覆 因 徐 瀝 惟 遣
3.學生齊讀全文
板塊四:節奏劃分
1.學生演板,為下列句子劃分節奏:
①陳康肅公堯咨 | 善射
②徐 | 以杓酌油 | 瀝之
教師點撥規律:
主謂之間(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或是什么);修飾語之間(徐:慢慢,起修飾作用,故也要劃)意思不同類的,也要劃分
2.學生試給課文劃分節奏
3.學生再齊讀全文。
板塊五:學生譯文
學生自由舉手,試譯全文。有兩個學生舉手發言,各譯一段完成了全文的翻譯。
學生分組分段競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復述課文:請同學們發揮大膽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這則小故事,力爭生動形象。
二、精讀課文,理清思路
1.想一想,課文寫了哪兩件相關的小事?
康肅公發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賣油翁瀝油,錢眼不濕,惟手熟爾
很好,這一副對聯,差不多就把人物、事件、結果,甚至心理都點到了大家再想一想,對自己的技巧,這兩人的自我感覺如何?主要體現在這一副對聯的哪個句子上?
以此自矜,惟手熟爾
2.剛才我們主要看了這兩位對自己手藝的感覺。現在我們換一個角度,看看這兩人對對方的態度如何?
(都有一點瞧不起對方的意思你看,陳康肅公說:“爾亦知射乎?”,賣油翁說:“惟手熟爾”)
3.把范圍縮小一點:兩人對對方的態度主要體現在哪四個詞語上?大家能不能找出來?(學生找了“立”、“睨之”、“不去”、“頷之”、“問”、“忿然”、“笑”、“遣之”等,教師一一板書)
找最集中的四個字,你會選哪四個呢
睨 頷 忿 笑(教師擦去黑板上其它幾個詞語)
三、跳讀課文,揣摩心理
1.我們就抓住這四個關鍵詞,我們先來看“睨之”這一細節可見賣油翁當時的心理活動怎么樣?只要言之成理,盡量想出不同的`答案,可以賣油翁的口吻表達來說
(a.看那小子臉有自得之色,手藝究竟怎么樣啊?
b.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樣子,本領不會好到哪里去
c.射箭的技巧和我倒油的技巧也一樣的,我倒要看看他的本領有多高)
2.同學們都變成賣油翁了都能夠透過“睨”這一眼神,看到賣油翁的內心了如果說“睨之”表示一種觀望心理,那么“頷之”這一動作又表示怎樣的心理活動呢?也盡量想出不同的答案,也可以模仿賣油翁的口吻講
(a.“頷之”是點頭贊許的意思吧,也許賣油翁想:呵!箭術真的不錯啊!
b.要注意,是“微頷”,不是使勁點頭,是微微點了幾下頭應該這樣想:嗯,馬馬虎虎,還行
c.這個點頭說不定是悟出了某種道理,譬如,練多了,手法就熟了,這就是熟能生巧啊,老頭我賣油也是這個理啊)
3.很有道理可見賣油翁對陳堯咨的態度是從觀望到有限的肯定那么,陳堯咨對賣油翁的態度前后有了怎樣的變化呢?從那幾個句子表現出來?其潛臺詞可能是什么?
(a汝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嗎?潛臺詞就是你根本不懂!
b吾射不亦精乎?翻譯起來就是我的箭術不是很精湛嗎?潛臺詞就是,我箭術那可是相當的精湛!
c爾安敢輕吾射?你怎么敢輕視我的箭術呢?你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4.同學們演繹起自高自大的人,真是栩栩如生!只見賣油翁不慌不忙,徐以勺酌油瀝之在事實面前,康肅公態度有了變化,“笑而遣之”,這種“笑”意味著什么?是什么樣的笑呢?
(a.歉疚的笑對不起,錯怪你老了
b.真是熟能生巧啊,我不夠謙虛真是慚愧的笑
c.這可能是自嘲之笑吧嘿,和這個糟老頭較什么勁啊
d.不以為然的笑,譬如,好了好了,你以為瀝油可以跟我射箭比啊
e.不要把陳堯咨想象得這么差吧,他可能是心悅誠服的笑呢否則也不會送走他)
四、模擬情景,表演升華
推薦三位同學表演,兩人分別扮作陳堯咨和賣油翁,一人讀白。
表演后點評,著重評議表情、動作、語氣、語調等,表揚處理較恰當的,點評有所欠缺的
五、拓展延伸,提高認識
1.思考討論:故事中只有兩個人物:陳堯咨和賣油翁。我們干脆把題目《賣油翁》改成《陳堯咨和賣油翁》,行嗎?
(不行。事端是賣油翁引起的,他如果不“釋擔而立”,不露出輕視的表情,陳堯咨就不會發問;又是由他解決的——以酌油技術平息了陳堯咨的憤怒情緒。賣油翁的酌油表演,明顯技高一籌,作者是詳寫;陳堯咨的射技,作者以“發矢十中八九”一筆帶過,是略寫。再者,賣油翁身懷絕技,謙虛沉著;陳堯咨卻因“善射”而自我炫耀,趾高氣揚。我們讀這篇文章必須緊緊把握這一點:賣油翁在事件發展的全過程中起了主導作用。)
2.陳堯咨和賣油翁都算得是身懷絕技,你認為他們成功的經驗是什么?
陳堯咨“發矢十中八九”,賣油翁酌油“自錢孔入,而錢不濕”,究其根由,全在熟能生巧。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各種技能(如唱歌、畫畫、體育、手工等)也是如此,只有多實踐,多訓練,才能熟練,熟練了才能“生巧”。
有了本領,取得了成績,不應自傲,因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賣油翁的一番表演,一句“惟手熟爾”的感慨,不僅教育了陳堯咨,也教育了我們對待學習,對待任何事情,只有精益求精,不斷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如果固步自封,自矜不前,將被世人恥笑。
通過這個小故事,你能受到什么啟發呢?
六、妙筆生花,豐富想象(任選一題)
1、學完本文后,選取一個角度,由人及己,聯系實際,寫一篇讀后感。
2、以“從此以后,陳堯咨……”開頭,充分發揮想象,寫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語文教案 篇6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
1、齊誦《憶江南》
2、出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板書課題。西湖,就是鑲嵌在杭州這個“人間天堂”里的一顆明珠。
自主學習,我嘗試
初讀課文,自學提示:
(1)遇到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圈畫出來,利用課后生字表或查字典認識、理解這些生字詞,并將這些字詞多讀幾遍,讀準為止。
(2)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3)、理清脈絡: 把課文再連起來讀一讀,看看作者怎樣介紹西湖的。
合作交流,我參與
1、 對子互相學習字詞。(充分體現互助互學精神)
2、 讀課文,理清文章層次。
展示探究,
(1)展示字詞。漂浮 鑲嵌 掩映 悠揚 遠眺 層層疊疊 連綿起伏猶如 蕩漾 蔥綠 輕柔 圍繞 心曠心怡 夜幕初垂注意讀好前鼻音“嵌、掩、綿”,后鼻音“揚、層、蕩、漾、輕、曠”,翹舌音“初、垂”。注意區分多音字“華”在“華燈”中讀“huá”。
(2)課文朗讀。
(讀好長句子,注意停頓: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層層疊疊、連綿起伏的山巒,一山綠,一山青,一山濃,一山淡,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3)理解詞語:素、鑲嵌、放眼遠眺、連綿起伏、碩大、掩映、心曠神怡、蕩漾、宛如、悠揚(設計意圖:讀好生字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在此基礎上理解不懂的字詞,為下面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做好準備。)
(4)作者是怎樣介紹西湖的?
達標測試
1、 我能把生字寫的工整、漂亮。
2、我記住了好多詞語。
西 湖
本周習慣養成:認真傾聽、樂于表達
學校:芹池中心小學
主備人:孟粉紅
審核:
課型:自主合作
總課時:第二課時
學習小主人: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全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學習本課1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會用“猶如”、“像”、“仿佛”,“宛如”等詞語口頭造句。
4.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麗,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自主學習,我嘗試
1、 學生自己讀課文,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一讀。
2、 邊讀課文邊想,文章是按什么順序寫的,作者的觀察點在哪里?
3、 把你心中感受到的西湖的美讀出來。
合作學習,我參與
1、 互相朗讀指導,取長補短。
2、 小組成員賽讀,讀出水平。
展示探究
1、 朗讀展示,讀出西湖的美。小組賽讀,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老師配樂)
2、 感受西湖的美,從朗讀評價中說出你對這些句子的感受。
3、 學會運用。用“猶如”“好像”練習說話,感受比喻句的好處。
4、 談收獲。說說從這一課你學到了什么。
達標檢測,我會做(第三課時)
1、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站在 的西湖邊放眼遠眺, 是層層疊疊、 的山巒, , , , ,真像一幅 。 , 一面碩大的銀鏡。 白鷗掠過 ,在陽光下 , 。
明凈的湖水晃動著 ,仿佛 。在這 的西湖邊 , ,怎能不令人 呢!
孤山東邊的白堤和西南的蘇堤,就像兩條 ,
在碧水之上。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 , ,湖水蕩漾。岸邊的華燈 在湖中,宛如 在游動。[]
我成我們 我們
【教學總結】
這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品析第三自然段的主要景點“蘇堤春曉”、白堤(斷橋殘雪)、孤山、湖心及四周的鑲邊”。另外還介紹了第四自然段月光下西湖的明月東升、湖水蕩漾、琴聲悠揚。從而激發學生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西湖的贊美及喜愛之情。
整節課下來,我感覺大體上還是可以的。比如從小組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展示時互動流程。大多數組的組員及組長表現相當出色。但有個別成員如李柯瑤在回答用“宛如”造句時,腦筋沒有及時轉過彎來。還好,別的同學幫了她,讓她的問題得以解決。學生能夠用不同的比喻詞:“像、仿佛、、真像、好像、就是、猶如、宛如”說出了不同的比喻句,從而親身體會了比喻句的形象生動。從而從中感悟到日常生活中多用比喻句的妙處。
學生在對自己喜愛的句子進行朗讀時讀得很有情感,松弛有度,抑揚頓挫,升華了自己對文本作者思想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是:小組里的個別成員上課回答在語言組織上還很稚嫩,行動不夠踴躍。我感覺這幾個成員一定對課文理解不夠有深度,或者說對課文的了解,意識還比較模糊,尋不到適當的語言來表達吧。當然,這個也是我平時未能提醒關注、對學困生耐心不夠的集中體現。以后在這個問題上我得加強對學困生的.培養。培養他或者她,節有所思、想有所言的切身感受,去收獲勝利的喜悅、去品味自信的結果。
再一個不足是:我在板書“近看”這一塊時,可以寫成“四周、湖中。”月光下可寫成:“明月、湖水、琴聲。”這樣板書看起來簡潔明了。
還有一個不足是學生討論時,個別組比如:前進組的陳美言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思想交流,給人的感覺是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可見這個學生沒有用大腦去思考,即根本沒有進入文本,與文本進行真正的心靈溝通。所以這一點也是我值得提醒學生注意的。
總之,這節課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有待自己去發揮、去修正、去提升、去開拓。讓課堂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生自由翱翔的廣闊天空。
語文教案 篇7
教學要求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媽媽為什么滿意地笑了,從中受到啟發,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4.語文實踐,會用“滿意”說句子。
重點難點
1.學會本課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3.從中受到啟發,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課時劃分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冬瓜和茄子的異同,知道媽媽為什么滿意地笑了。
教具準備
菜園掛圖,燕子圖、冬瓜、茄子實物,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題質疑
1.教師根據學生課前準備的情況,適當地表揚進步的學生。
2.學生夸一夸,這一段時間以來,你們覺得我們班進步了。
3.教師板書課題,導入:不僅你們進步了,小燕子也進步了!
4.指題。
5.學生根據題目,提問題,教師歸納。
二、初讀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跟著輕聲讀。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3.學生小組內互相幫助讀好課文。
4.指名讀課文,其他學生評議。
5.全班齊讀,教師。
三、認識生字
1.學生自由讀課文,找出生字,自己拼一拼,讀一讀。
2.小組成員互相讀,幫助認讀生字。
3.集體反饋,指名認讀并組詞。
4.開火車檢查讀。
5.鞏固生字的認讀情況。
四、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1.教師出示菜園圖,學生觀察,菜園里有什么?
2.文中,媽媽讓燕子到菜園里干什么?
3.教師將燕子圖貼到菜園里。第一次燕子發現了什么?
4.教師出示茄子和冬瓜,讓學生感知一大一小。
5.指這一句。
6.第二次小燕子又去菜園里看了看,它又有什么發現?
7.教師出示冬瓜和茄子,讓學生感知一青一紫。
8.指這一句子。
9.第三次小燕子又去菜園里看了看,它又有什么發現呢?
10.教師出示冬瓜和茄子,讓學生感知。
11.指這一句子。
12.教師。
13.交流討論:燕子媽媽為什么滿意地笑了。
14.學生反饋,教師。
五、流利地朗讀課文。
六、布置作業
1.認讀生字。
2.朗讀課文。
教后感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全文,從中受到啟發,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4.語文實踐,會用“滿意”說句子。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
教學過程
一、鞏固復習
1.教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學生認讀。
2.說說燕子三次到菜園觀察冬瓜和茄子,得到的不同結果。
二、延伸,教育孩子
1.小組討論:為什么燕子每次到菜園看到的都不一樣呢?
2.學生集體反饋。
3.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燕子每次觀察都更認真了。
4.從中你們受到了什么啟發?
5.教師:小朋友們,觀察事物的時候要仔細,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這樣才能把事物看清楚。
三、分角色朗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學生互相語文。
3.學生自讀,討論該如何讀好課文。
4.學生反饋后,再讀課文。
5.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
6.檢查學生小組合作讀課文的情況。
四、語文實踐
1.出示課后讀一讀,說一說。
2.學生讀句子,體會“滿意”在句中所表達的作用。
3.學生互相以“滿意”說一句話。
4.指名用“滿意”說一句話。
五、指導寫字
1.出示本次寫字的內容,學生看生字卡片認讀并組詞。
2.教師重點指導。
3.學生練習寫字,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4.交流、反饋自己寫字時的新發現。
5.學生寫字,教師巡視輔導。
6.作業點評。
六、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語。
語文教案 篇8
一、學習詞語
暢談——盡情地談。
昂首挺立——昂,仰。仰著頭,直立著。
遙遙在望——遙遙,形容距離遠。形容遠遠地望著。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見,但不能接近。形容看來可以達到而實際難以達到。
二、在 教師規定的時間內,快速閱讀課文。
三、作者以什么為序來介紹人類登上月球的全過程?
以時間為序來介紹人類登上月球的全過程。
四、登月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并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登月的全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3—5),飛船帶著宇航員進入預定軌道。
第二階段(6—9),飛船作登月準備。
第三階段(10—14),宇航員登上月球。
第四階段(15—16)飛船帶著宇航員順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員在月球上做了哪幾件事?
學生討論后歸納:宇航員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體為:①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情況,發現一切正常;②他們拿出鐵鍬,采集了月壤和月巖的樣品;③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④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了月球的表面;⑤他們又安裝了一臺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激光儀、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⑥他們又取出了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嚴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⑦他們跟美國總統尼克松接通了電話,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后歸納:①用來表時間,如“這一年的7月16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②用來表飛船離地球的'高度和飛行速度,如“當達到182公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自動脫落,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此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③用來總結飛行的里程,如“這次偉大的探險來回共經過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三位宇航員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七、總結、擴展
本文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過程。人類登上了月球,邁出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結合課文,暢談未來探索太空的夢想。
八、布置作業
假設你此時正在遠離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過舷艙,你看到了美麗的地球。請以此為觸發點,展開想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11-16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園地教案03-16
語文《荷花》教案11-26
有關語文的教案12-07
語文的教案【推薦】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