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給學生思維放飛的空間生物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我經常為了趕教學進度而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無形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意識。這是我在近幾年教學實踐中逐步認識到的一個問題。由此我想到自己小時候發生的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到外面去玩,看見一只蝶蛹在繭中掙扎了很久。我覺得它很累,出于好心,回家拿來了剪刀,小心翼翼地把繭剪破了,讓這只幼蝶飛了出來。然而不大一會兒,這只幼蝶竟然死掉了。后來我才明白,這只幼蝶在繭中掙扎,是為了鍛煉自己,讓自己的身體更加結實,翅膀更加有力,從而使自己得以生存和飛翔。可是我的這種“代蝶破繭”的作法卻害死了它。
在教學中我時常犯“愛心”錯誤:忽視了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面對困難、挫折時的掙扎。比如說:在生物教學中,學生學習“莖的輸導作用”這部分內容時,傳統的教法是教師把帶葉的枝條插在紅墨水瓶中,一會兒發現葉脈變紅了,說明導管有輸導水分的功能。我就采用了傳統的方法,整個實驗由我一手包辦,不讓學生思考,教學結果直接傳授給學生,學生并沒有經歷知識的發生過程。近兩年我改變了這種教法。我這樣設置問題:你怎樣證明莖里的導管有輸導水分的功能,除了書上介紹的方法,你還能想出哪些方法?學生紛紛動腦思考,這時我發現學生蘊藏著很多創新思維的火花。
由此我想,像以往那樣,不讓學生去思考或者用“剪刀”剪掉學生遇到的束縛和困難,以利于學生從無知的“繭”中爬出來,其實扼殺了學生創造的靈感,扼殺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精神,由此培養出來的學生依附性強,很難具有努力探索的'精神和迎接生活挑戰的能力。
過去,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呵護”太多,“替代”太多,我們總是站在“繭”旁嘮叨:別人是人,你也是人,別人能從繭中爬出來,你為什么爬不出來?于是各種“代蝶破繭”“拔苗助長”的措施就紛紛出現了。學生嘗到了壓力和恐懼下學習的苦頭,于是金色的學生時代變得黯然失色,明亮的眼睛變得暗淡無光。這種教育是“無生、無我”的教育,把人當做了社會的附庸,把學生當做教師的附庸,教育就蛻化為一種“抱著走、嚼碎喂、滿堂灌”的包攬行為。有一個事實,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國的中學生在參加國際奧林匹克競賽中總是獲得冠軍,可是為什么就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沒有發展的潛力和后勁,沒有強調“個人獨創的自由發展”,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讓學生自主發展,它體現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是平等自由地共同探究,不是指令,不是代替,更不是讓繭中幼蝶違心屈從。
學生的頭腦不能被同化,學生的思想也不能被“克隆”,讓學生在知識的繭中少一些奴性,多一些野性,讓他們自己從“繭”中爬出來吧!
【留給學生思維放飛的空間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留給我》教學反思11-01
《留給我》的教學反思11-29
《留給我》的教學反思04-20
《留給我》的教學反思12-08
《留給我》教學反思10-31
學會把發現的空間留給學生12-07
財產留給誰教學反思05-13
《留給我》的教學反思范文10-23
《財產留給誰》的教學反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