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我們該怎么去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同的文體的讀法,這是小學階段出現的第二篇議論文,學生理解起來比較難一點,沿著以問題為載體的課堂教學主導,這節課,我采取有放有扶,互助與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學習文章。
1、互助提問,梳理問題。讀文后產生怎樣的問題,放手讓學生去提問,以互助的形式展開,為了避免“無效提問”,先讓學生第一輪匯報,只匯報提出的問題,再將問題迅速板書,今天的課堂上,學生提出了這么一些問題:課文是怎么論述的?怎么發現真理?為什么說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課文講了幾件事?寫什么?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好處?第二自然的的“?”和“!”的含義是什么?第七八自然段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出現了幾次“給那些”,有什么好處?這三個事例是怎么過渡的?分別體現在哪里?
顯然,學生的提問聚焦的問題有大有小,有關注內容層面,也有觀眾寫法層面,有可探究,也有過于模糊不好回答的。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梳理,“砍掉”你認為解決不了的問題,于是前面兩個“高大上”的問題取消;同桌互助交流。
2、選擇問題,互助探究。第二輪讀文探究互助有了比較好的方向,有的互助小組還產生了新的問題。第二輪匯報新的問題補充得是課后的思考題“見微知著”什么意思,與課文開頭有什么關系?補充了最后一段運用了引用,這樣有什么好處?
3、教師點撥,提升效率。上面的問題中,停一停,讀一讀,導一導的還是聚焦三個事例的內容與寫法上,匯報過程引導學生跟著筆記,概括三件事例;跟著梳理,了解寫作順序都是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跟著感悟寫法,注意過渡,注意作者用詞的.變化,縱觀千百年來,無獨有偶,最有趣的是;他認為,由此他發現,最后得出結論、;跟著關注結構,提出觀點第一段,論述觀點第二至第六段;總結重申觀點七八自然段。就第二部分又是一個完整的結構,從而感悟議論文嚴密的邏輯性。在品讀句子上,跟著學生的匯報,停一停,讀一讀重點的句子,亮出觀點,作者用了直觀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道理;同樣的句子還有總結觀點的“打破沙鍋問到底”。最后兩段的總結,也是讓學生在讀中加深體會。
要有問題,更要提取有質量的問題,這在今后課堂要引以關注的;要預習,更要關注討論互助后的新的生成分享,更要關注當下的真思維,真學習,這在巡視中要多加以引導,避免只是生硬抄課外資料;要匯報互助結果,更要關注現場生成,有效引導,這在老師備課深度上要下功夫。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說課設計11-16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精選13篇)12-03
“問號”之歌說課稿11-15
“問號”之歌說課稿11-02
標點符號:問號 教學設計(高三)12-06
月考之后反思的作文3篇12-22
月考之后的反思作文2篇09-29
童年的問號作文11-03
小問號弟弟作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