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教學反思范文
從直接的感受來說,課沒有上完,我講了太多話,給學生的思考時間少,我喜歡以不同的方式重復問題,最后導致學生可能搞不清楚究竟要他們思考什么問題,類似于這樣的一些課堂教學問題,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尤其對于我這個雖然不是明知故犯,卻絕對算得上屢教不改的人來說,我覺得這些問題是值得關注并應該努力改正的。
從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來說,就課堂呈現的學生真正的習得過程來看,因為我還是在以上課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生和我之間的知識傳授為中心,所以對于他們的學習經歷關注得肯定不夠,甚至一上起來就可能完全忽視了。但是關于學習經歷,我有些疑惑,在某節課上,自然應該關注學習經歷,但是任何一個學科的學習經歷應該不只是落在某節課上的,比如,我們可以問這樣一個問題,一個高三學生應該有怎樣的語文學習經歷,換言之,一個高三學生面對類似于《未有天才之前》這樣的文本,在沒有老師教過之前,他們能讀到什么水平。我們自然不能沒有限定地說,每個人的差異很大,我們至少應該給出一個這樣的答案,就是所謂的高三學生正常水平,但是我好奇的恰恰就是這正常水平,一篇這樣的文本,學生已有的學習經歷,究竟讀到什么水平,能夠開始按照高三的要求教了呢?在沒有一個真正的符合語文教學邏輯的教學序列誕生之前,我們的關注學生學習經歷會不會不小心成為重復勞動。理想狀態下,學生確實是在每節課上都有了學習經歷,但是一個高一學生看不懂的東西,我們真的能保證高三學生就能看懂了嗎?我們有多少課,在高三做的事其實和在高一是沒區別的,甚而是和初中沒區別的。比如我們說段落大意,從小就教的段落大意,但是教過高三的老師可能都有感受,學生們就是概括不來,那么難道我們就教十二年的段落大意怎么概括嗎?當然問題并不完全如我所說的這樣,能影響閱讀的因素實在不少,我只是想說,如果我們有一個對十二年學習經歷的關注,我們才可能真正關注每節課的學習經歷。與這個問題相關的就是,學生的學習經歷如何有連貫性,說得通俗點,就是我這節課上的學習經歷,會對于我下節課有什么幫助嗎?雖然語文學科不能如此簡單地處理,但是如果某節課上的學習經歷,出了這堂課,要一個月以后才會碰到,作為語文老師有什么信心,覺得這樣的學習經歷是真的能對于學生產生影響的呢?看看我們的教材,它就不是按照學習經歷的要求編的,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確實產生了學習經歷,但是短期之內再也用不到了,那么這樣的學習經歷真的會滲透到他的整個語文學習中嗎,他真的會練就一種語文能力嗎?
這堂課的中心其實是落在學生對于結構的深化理解上,那么深化理解的前提是他們曾經對于結構已有的了解,但是對于結構已有的了解的前提又是他們對于這篇文章基本內容的`熟悉,這熟悉包括能很好地概括段落大意,然后問題就出來了。曾經有一年,我就是教這篇文章怎么概括段落大意,當時有老師提出過疑問,為什么要到高三教段落大意,但是實際情形是,段落大意概括起來一點不容易(這就恰恰構成了一個語文學習的特點,看似簡單的能力有時候就是因為文本本身的難度或者其他因素,而成了學生的瓶頸,但是我們倒更應該問的是,文本怎么會難的,這其實和學習經歷密切相關)。如果一篇文本學生本來閱讀起來就有困難,解決困難自然是重要的,但是如果解決困難的學習經歷恰恰又不屬于這個學段應該有的,那么我們的語文課很多時候就會成為重復勞動。就是你一直在教一個他們本該早就會,但是卻從來不會的東西。這就是低效。
我的課本身問題百出,所以也就當作一個病例,但是我覺得要治好病,首先,當然是我自己的毛病要好好改起,另外我覺得比起要求學生整體把握一篇文章更重要更迫切的要求其實是,我們要整體把握學生的整體語文學習經歷。
【未有天才之前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未有天才之前讀后感04-09
魯迅《未有天才之前》原文鑒賞09-26
《未有天才之前》課文分析(人教版選修)12-06
《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人教版高二選修)12-06
未有天才之前(八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12-06
滬教版《天才之路》優秀教學反思07-16
未有同行詩歌07-06
空前未有的近義詞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