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的教學反思范文
《豐碑》這篇課文講的是紅軍行軍途中一位軍需處長竟然未留一件棉衣給自已而被凍死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課文語言樸素、自然,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以將軍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展開敘述,人物形象飽滿,讀罷令人難以懷。那么,在《豐碑》一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主動探究、體驗文中之情,從而從維持學習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呢?結合筆者兩次教《豐碑》一課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習任務走向學習需要
《豐碑》一課重點突出,“大雪很快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是這篇課文的中心句。第一次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同學們回顧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接著以“為什么說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是一座晶瑩的豐碑”這個問題突破全文,交待學習任務。這樣一來,雖然從教的角度而言,本課的學習任務交待清晰,但是從學的角度而言并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學習需要是從維持性學習走向自主創新性學習的前提。
那么如何激發學習需要呢?根據認知失調理論,設置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習需要。因此,再教時,我對原先設計作了修正:首先讓同學們讀課文一、二自然段并思考——紅軍隊伍遇到了怎樣的困難;接著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后最后一個自然段并著重理解“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屬于誰呢?”這句話。自然而然,學生不禁要問,剛開始將軍不是擔心“這支隊伍能不能經住這樣嚴峻的`考驗”嗎?現在怎么說勝利一定屬于這支隊伍?這是為什么?這樣修正,就把原來的學習任務變成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主體參與的面,當然有利于學生主體性能力的發展。
二、引導質疑問難:從被動學習走向主動探究
《豐碑》一課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將軍情感的變化來襯托軍需處長精神的崇高。第一次教學時,著眼于將軍情感變化的層次性和遞進性,我設計了自學思考題:將軍的神態是怎樣變化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要求學生圈畫有關詞句。然后分別讀議:將軍為什么“愣了一下”,為什么“臉色嚴峻起來”,為什么“兩腮的肌肉抖動著”,又為什么“愣住了”?讓學生在誦讀中理解,體味將軍復雜的內心活動,從而引起共鳴。但從教學實踐看,雖然激起了學生的情感,但是學生思維空間狹窄,又壓抑了創新個性的發展。這是由于教師規定性的要求太多,造成學生只能被動參與學習。那么如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呢?引導質疑問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因此再教時,我嘗試把學習設計權還給學生,首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第3到第12自然段并在不懂的地方打上“?”,然后集體交流質疑,教師將同學們都不懂的問題按課文的順序重新排列并摘關鍵詞板書在黑板上,一般來說,學生的問題有:當警衛員告訴將軍前面有人凍死了,為什么將軍只是愣了一下?為什么老戰士犧牲時神態還那么鎮定、安詳?將軍為什么要向身邊的人吼?等;接著再引導學生讀文,想象將軍、老戰士等人的內心活動并朗讀體驗。這樣由學生自已提出問題并主動解決,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去,自然情更濃意更切,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豐碑》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豐碑》教學反思07-07
《豐碑》的教學反思11-24
豐碑的教學反思01-23
語文豐碑教學反思07-15
課文《豐碑》教學反思02-16
豐碑教學反思范文01-12
《豐碑》教學反思范文12-13
《豐碑》課后教學反思06-28
課文豐碑教學反思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