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教學反思范文
《蜜蜂》一課是法國生物學家法布爾,以第一人稱寫了他所做的一個試驗,既證實蜜蜂是否具有辨認方向的能力。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蜜蜂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參考!
蜜蜂教學反思1
現代語文教學,非常注重學生朗讀感悟,大膽地表達個人的創見和疑問。因此在教學《蜜蜂》第二課時,我在整體感知課文后,細讀感悟課文。抓住三個主要問題:
1、作者為什么做這個試驗?
2、怎樣做這個試驗?
3、得出什么結論?
進行朗讀感悟,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學習第一自然段時,討論交流:作者為什么做這個試驗?由此我帶領孩子們進入了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抓住“聽說”這一詞語,讓學生理解了因為法布爾不相信蜜蜂真有辨別方向的能力,因此要做這一個試驗,通過實踐才能出真知。
學習第二自然段,先讓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然后讓學生找出作者做試驗的句子。最后才討論作者是怎樣做試驗的。幫助了學生弄清了作者是做試驗的。接著練習用上首先……接著……然后……最后……說試驗的過程,結合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學習第六自然段時,反復朗讀,感悟作者得出什么結論。本課教學,基本達到了教學目的,理解了課文內容,感悟了作者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探索精神。在學完課文后,進行拓展延伸,開闊了學生視野。
我從課堂上走下來,有一個問題困擾了我:那三只蜜蜂為什么沒飛回來?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有一個孩子回答說:迷失了方向。為什么會這樣回答呢?我應抓住“二十只蜜蜂中有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完好無損、準確無誤回到蜂窩”這句話,引導學生體會:三只蜜蜂不是迷失了方向,而是其他原因沒飛回來。
蜜蜂教學反思2
《蜜蜂》作者是法國的生物學家法布爾,課文以第一人稱寫了他為了證明蜜蜂有辨認方向的能力而做的一個試驗,最后發現20只蜜蜂有17只都準確無誤地飛回了家,這靠的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本能課文敘述線索清楚,情節完整,實驗過程介紹得十分清楚,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作風。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掃清生字障礙,讀通課文,理清課文的脈絡,了解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的試驗是怎么做的。
圍繞本課教學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上課一開始我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兒歌《蜜蜂做工》,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歌中的主人翁是誰?學生都聽的很認真,紛紛舉手說是蜜蜂,由此來引出課題。通過這個情境的設置,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在講到“四面飛散”這個詞語的意思時,選了四個學生上來表演蜜蜂,一個學生表演風。雖然學生的表演不盡如意,但通過形象的演示,讓學生在笑的同時來理解詞的意思。當學生了解了實驗的結果后,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有學生說:“蜜蜂了不起,它逆風而飛,而且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居然能飛回蜂窩,真讓人佩服。
2、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明確了默讀要求,即默讀時要集中注意力,不出聲,不指讀,邊讀邊想,還可以動筆畫出重要的詞語和句子。在此基礎上,我又用了采用了分層次默讀的方法進行訓練,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初次默讀,整體感知全文,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蜜蜂》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蜜蜂》教學反思 15篇03-31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15篇03-31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15篇)03-31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15篇10-31
蜜蜂引路教學反思合集15篇03-31
三年級蜜蜂教學反思02-25
蜜蜂引路教學設計04-02
蜜蜂教學設計(15篇)03-30
蜜蜂教學設計(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