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
身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那么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1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下面我就教了三年級兩個多月來的一些感受和反思。
對于優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在講哪兒。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讓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提高的。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
在教學中,我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基于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了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
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2
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我力求理解教材用活用好教材,理解學生,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的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總的來說這節課是成功的,我總結為以下幾點
1、設計活動——了解學生、理解教材。
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活動:例如設計的猜粉筆、猜同學、聽口令站隊等。首先讓學生猜測粉筆“可能”在老師的哪只手中,讓學生發現這樣推理的“不確定性”;再給予一定的提示信息“粉筆不在左手中”,讓學生準確的推理出粉筆在老師的哪只手中。使學生感受到推理中存在“可能性”,要依據一定的信息來進行分析,才能推測出正確的結果。其次讓學生猜同學,在一次次不確定的猜測中我不斷地補充條件,通過對關鍵信息的系統整理,不斷縮小范圍得出確定的結論。最后為了降低教材練一練第1題的難度我設計了讓學生聽口令站隊游戲,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選擇自己有用的信息從而確定自己的位置。這些活動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數學學習充滿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由閱讀分析到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利用表格、借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我著重讓學生分析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然后,以學校三名教師分別輔導三項活動為例,進行鞏固新知。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悅。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3
11月19日我給三三班上數學課。學生的心里有些放松。走進教室,盡管學生都在座位上,我從學生的神情和眼神里都感到一種浮躁在學生中間蔓延。一部分學生的常規不好,具體表現:其一,坐姿沒有規矩,斜身側坐、前俯后仰,隨便回頭講話;其二,學生沒有傾聽的習慣,想說就說。同學發言,聽到不對的就馬上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由于存在上述問題,就自然出現下面的問題:有些學生沒有表達的機會,也沒了聽課的興趣;不會傾聽;學生單獨回答問題的質量不高;教師的上課心情不好;課上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更不可能實現課堂學習的情感共鳴和智慧共享。一節課下來,我上得很累,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只學習一個例題,每個學生的練習反饋沒有進行。
課后我反思,這節課的問題是我上課追求的目標有問題。我追求的是把兩個例題學完,因此,我一味要求學生注意聽、認真讀。對于學生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的目標放在了從屬地位。“教是為了不教!”教育專家告戒我們:學習品質和習慣就是最重要的目標。學習的例題只是一個實現這個目標的載體和憑借。上節課是我的錯!不能怪學生。
第二天,課的開始我沒給學生提任何要求。歡快的上課預備樂曲過后,我問:誰告訴我這段音樂在告訴我們什么?教師頓時都安靜下來。學生回答:“現在開始上課了。““有不同意見嗎?”我看著全班學生問。另一個學生告訴我:“是提醒我們要做好上課的準備,不要‘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好!我心里暗喜。我讓這個學生解釋了這句話的含義。我肯定了這位同學的傾聽水平。隨后我把“傾聽”寫在了黑板上。接著我讓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怎樣做才是“傾聽”?學生說:“就是安心聽老師講課,動腦思考,不隨便插話。”我強調傾聽不但要耐心聽清他人講話的內容,還要聽出他的心情;不但要聽出哪些我贊同,哪些我有不同的意見,還要友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所以傾聽不但是學習習慣,而且是一種學習能力,更是尊重他人的重要禮節,所以我說傾聽還是一種做人的品質。有了這種品質,你的學習就會有效果,就會有效率。
良好的課堂氣氛為知識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4
本冊教材共有8個單元,其中《兩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除以一位》是教學的重點,《年、月、日》、《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是教學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力求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重視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讓學生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在教學中“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簡單的數學問題,如:讓學生自己到商場買牛奶(批發或零售),讓學生到校后向本組同學介紹牛奶(批發和零售)兩種方法哪種合算,并介紹解決的方法,這就讓學生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推理、分析和交流的過程中去發現數學問題,理解數學問題,自己提出解決方案。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我就放手讓學生通過量、算、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然后歸納出求其周長的公式,這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獲取了數學知識。
三、重視估算數學
強化估算意識,培養估算能力,估算生活中運用廣泛,在教學中重視估算,通達實例強化估算的優越性,逐步養成估算的習慣,從而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四、重視設計、組織數學實踐活動,提高實踐能力。
通過教師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開放性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教學《年、月、日》時,引導學生自制月歷、年歷,學生都能做出精美的月歷、年歷。
當然,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學生做題時不細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注意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讓學生養成細心的好習慣,以提高教學成績。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5
這節課我是通過猜想—驗證—判斷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不確定的現象,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經常遇到的現象,也是學生特別感受興趣的事情,而這種現象又和可能性的大小問題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我在課的一開始,就設計了一個抽獎游戲,讓學生親自參與抽獎活動,在摸球中發現摸出的紅球比摸出的綠球次數多,對抽獎箱產生了“問題”,從而積累到關于預測可能性的經驗。同時,學生在摸球、猜測中對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感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可能性的大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設計豐富的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探索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教學中,我為學生設計了多次的摸球環節。第一個摸球實驗是讓學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況,學生操作后發現兩種球個數不同時,哪種球多哪種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在做第二個實驗時,我就更加大膽,整個實驗過程都是通過學生自定標準,自行操作一步步完成的。學生在操作后進一步發現,兩種球個數相同時,摸到的可能性也基本相同,同時,學生在小組合作實驗中運用數據分析,比較鑒別、匯總統計,設想判斷等一系列方法,理解并體會到可能性大小是可以預測的。
《生活中的推理》是北師大版第五冊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之一。學生通過前幾節課的學習,對生活中的事件和現象的確定及其可能性的大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夠用“一定”、“不可能”來描述確定的事情,用“可能”等詞語來描述不確定的事情。下到英牙鄉所執教的三年級班,學生比較積極、主動地在游戲中探索,對推理活動興致較高,部分學生對簡單的推理已具有一些自己的經驗。我利用教材創設的淘氣、笑笑、小明參加興趣小組的情境,組織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某些事件或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通過貼近生活的實例、簡明的表格記錄法以及生動的數學游戲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初步掌握一定的推理方法,能比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并將推理運用到實踐中,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并激勵學生在課后繼續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成功愉悅。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判斷、推理的過程,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的應用意識。在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時,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的方法進行了推理,培養了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學生基本能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6
這節課是三年級數學第七單元復習課。復習課通常給人的感覺是沒意思、無新意,學生也對復習舊知識不太感興趣,但就這兩節課,我個人認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幾點。
1、課堂“活而不亂”。
平時教學中我與學生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在課堂上發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見也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說,不在課堂上說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等。經過兩年多的培養,我真切地感受到學生學會了傾聽,學會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學習有較強的目標性。我想一個形式上有秩序而內容上突顯個性、追求思維發展的課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課堂。
2、學生真正“動”了起來,思維“活”了起來。
兩節課中我力求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見真知。雖然是復習課,但我希望給學生新的感覺、新的收獲,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認識也進一步提高。例如,對小數的認識,有的學生還局限于靠元角分來理解,通過復習交流,認識得到提高。尤其是學生提到的2千克500克與2千克50克用小數怎么表示這個問題時,我覺得這個學生真的不簡單,當學生自己解決這個問題,并且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觀點時,我感到震驚,單名數與復名數的互化問題一直是高年級的教學重難點,可這些三年級的學生竟然自己解決了,我覺得學生的思維真的“活”了。
3、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是真實的,課堂因“我”而精彩。
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研究者、發現者、欣賞者和參與者,引導學生去生活中尋找數學、研究數學,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在“算法多樣化”“歸類整理活動”中我看到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算法的多樣性。我覺得每個學生在數學面前都是自信的,他們已經認識到數學是精彩的,他們每一個人的存在都使課堂更加精彩。
【三年級數學的教學反思(通用6篇)】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反思(通用8篇)12-27
數學的教學反思12-27
通用小學數學教學反思范文5篇02-26
初中數學教育教學反思(通用5篇)12-28
數學老師教學反思(通用7篇)12-25
三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1-10
《用數學》教學反思11-09
大學數學教學反思02-22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10-09
數學角的分類教學反思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