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閱讀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繪本閱讀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1
《我是霸王龍》是宮西達也的作品。宮西達也,1956年生于日本,他的作品充滿了兒童天真的趣味,并以溫馨詼諧的故事和有力度的畫風獨樹一幟,代表作《我是霸王龍》寫了一個關于愛的故事。整本書以灰色,暗黃色為主調,顏色有些粗狂的夸張,但是認真去看這本書時卻不難被期間的柔情打動:翼龍爸爸對小翼龍的殷切期待,翼龍媽媽對小翼龍的點點呵護,小翼龍對霸王龍的悉心照料,以及霸王龍來不及對翼龍說聲“對不起”時的辛酸失落……
一個善良的小翼龍,不管誰遇到困難都會給予無私的幫助,哪怕是自己的敵人。這么為人是不是透著股傻勁?可是,霸王龍的那一滴眼淚,卻讓我們感到這樣的傻勁里有著無形的力量,它能讓粗暴的可怕的家伙被深深地打動。從此,小翼龍多了一個朋友,少了一個敵人。下一次呢,也許小翼龍還會遇到霸王龍,但我們知道,那時霸王龍會悄悄地收起它那尖銳的.爪子,正因為有那種力量。這種力量,同樣會在小讀者的心里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
《我時霸王龍》這本繪本是用圖畫和文字共同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是圖文的合奏。它是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交織、互動來講述故事的一門藝術,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繪本中每張圖畫都有豐富的內涵,圖與圖之間能呈現獨特的敘事關系,在把孩子帶入美好故事情節的過程中,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藝術審美能力不斷發展,而這種能力的提升絕不是單單憑借文字閱讀所能替代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選擇了《我是霸王龍》這本繪本。《我是霸王龍》不僅僅在講述一個故事,同時也在幫助提升孩子的觀察力,豐富他們的想象力,更能提升他們的精神境界。
一、創設情境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繪本的方法
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繪本,會讀繪本。上課伊始,我便帶領學生觀察封面,從書的題目開始,延伸到學會汲取作者、譯者信息,再觀察封面圖畫,猜想故事可能出現的主人公,引起小讀者的興趣,自然過渡到下一環節。
二、采用猜測閱讀,進行語言表達訓練和想象思維訓練
1、聆聽故事、觀察想象。新課標中提到“低年級的學生要借助讀物中的圖畫來閱讀。”繪本的構圖常常因色彩、圖案、材質上的別出心裁,為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創造了條件。課上,前幾幅圖的故事情節由我講給學生聽,通過聲音、動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學生模仿小翼龍飛行,模仿小翼龍絕望的呼喊,和霸王龍可怕的聲音,漸漸將學生帶入到故事情境之中。在課中還采用借助拼音自讀,表演讀、分角色讀、教師讀學生做動作等方法,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觀察霸王龍多了什么,少了什么,結合觀察圖畫讓學生體驗圖畫背后滲透的情感。
2、層層推進、說話訓練。對于低年級從文到圖、從圖到文互相交織、互動、滲透,然學生從觀察圖畫到主動思考。在課堂的結尾處帶領學生體會友愛之情,讓同學們幫霸王龍許個愿望,再問問在文中這幾個人物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沒有了圖片的約束,學生可以完全的放開,這個環節由扶到放,一步一步訓練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訓練了他們的說話能力。
在上課后也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第一,在達成教學目標方面,“借助拼音自主閱讀故事,認讀生字”雖然這個環節在教學中有體現,學生通過書本上的拼音認讀了文本,并讀出了詞語“撲棱撲棱”、“撲簌簌”,但是老師反映在ppt上沒有展示出來,后排的同學看不到ppt的文字。如將繪本中的文本清晰羅列出來,更能提升課堂效果。第二,在教學目標預設中的“復述”環節沒有明顯體現,復述環節設置弱。應該巧妙的加入讓學生回顧前面內容的環節,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鍛煉了學生的復述總結能力。第三,課堂缺少框架感,環節感,有串講串問的嫌疑,應通過設立清晰環節,增強整個課程的遞進節奏。比如在講述“父母之愛”的環節時,可以讓學生讀此環節的內容,整體感受,讀完父母之愛的環節后,再讓學生來說一說父母之愛有什么相同之處,不同之處,還可聯系自身,突出情感體會。最后,關于情感體會方面,孩子們已經讀懂了這個關于友愛的故事,也貌似體會到了那種善意的友情,可是總覺得欠了點什么,似乎體會太淺,沒有真情流露,尤其是在小翼龍的爸爸媽媽離開他的環節,孩子們模仿小翼龍恐懼地大聲呼喊,恐懼地小聲呼喊,模仿的很好,但是臺下總有一點哄笑,這正體現出孩子情感體會不足,這時候應該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假如有一天你醒來,發現爸爸媽媽全都不在,等了好久好久也沒有回來,好像消失了一樣,這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你是怎么呼喚爸爸媽媽的。這樣的設計應該效果會更好。還有在課程結尾處,孩子們幫霸王龍許了愿望,表達了霸王龍對小翼龍的感恩之情,如果此處再多加入一些讀書分享,讓學生談一談讀完之后的心情和收獲,擴大讀書分享。
剛接觸繪本閱讀教學時間不長,但是對于繪本卻有深深的感情,總覺得這樣的讀物讓人覺得非常溫暖,沒有口號式的道理,就像是暖暖的溫泉,悄悄潤澤著孩子的生命,書中并沒有強調什么,但細細品讀后孩子又覺得懂得了一個道理,同時又豐富了語文的積累。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2
一、英文繪本教學的概念
我們所指的英文繪本是指集圖畫、英語文字(多以簡短、朗朗上口類似歌謠的韻文為主)為一體的故事書。
英文繪本教學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把英文繪本作為教材,為提升兒童英語閱讀能力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的教與學的全過程。
二、繪本教學的優點與好處
繪本沒有像課本那樣必須重點介紹或是復習某些語法功能或句型,而是在書中呈現一個完整(或是一直重復)的意念或是故事情節,讓孩子能很快聚精會神地融入故事情境,自然地進入由英文繪本提供的環境中去接觸、探索英語。
(1)提供優質的語言學習經驗。優質的英文繪本不只具有能啟發孩子想象的圖畫,其故事本身更是一個整體的語言應用實例。英文繪本提供給孩子學習英語的真實生活情境和豐富語匯,能協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
(2)提供了豐富的知識觸角與想象空間。英文繪本中所呈現的'完整故事情節,能豐富孩子的學習經驗,進而引導孩子加深對于所處周遭環境和世界的了解。英文繪本所提供的多元文學風格與素材和充滿想象的世界,能滋養孩子的想象力。
(3)幫助奠定各方面能力發展的基礎。英文繪本預測的內容和重復的文句可增加兒童閱讀的自信心;通過繪本,學生可以有效認識英美文化,有益其英語學習。在教學中繪本的選擇應跟學生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符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智力因素和認知能力等。教師應該選擇那些原汁原味的經典趣味的、有重復韻律同時符合孩子認知結構的繪本,讓孩子愛上英語課。
三、在繪本教學中該如何建構
(1)準備與思考。在繪本教學中,教師應先對繪本進行充分的準備與思考:對繪本故事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什么?還需要通過學習獲得什么?在此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為他們做什么?學生還需要哪些資源?他們有多少自主學習的空間?
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準備與思考:①學生生活經歷與閱讀材料之間的關系;②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點,智能因素和認知能力等;③學生的語言能力范圍;④預測學生在學習繪本內容時好的方面和可能出現的問題;⑤與學生閱讀材料相關的其他學科的學習內容,學生學習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
(2)制定教學目標。依據課程的總的教學目標,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把閱讀教學的目的弄清楚,制定教學目標。由于各年段學生的學習特點有差異,繪本教學的目標定位也應該不同。
(3)如何進行有效的繪本教學設計。閱讀教學三階段為:
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Pre-reading: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做相關知識的激活或讓學生進行繪本封面的導讀。在學生閱讀前,教師作一些背景介紹,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還能使他們學習一些與課文有關的知識。教師可以跟學生談論繪本的題目、講述者、美工等,或對繪本內容進行預測。“預測”即學生在沒有閱讀繪本文本內容、只看到繪本標題的情況下,能夠通過想象,大致估計出這個繪本是關于什么方面的內容的。可以說,學生都很喜歡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和結局如何。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3
繪本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正慢慢的進入我們的視野。什么是繪本?怎樣有效力地來利用繪本?繪本教學的形式又有哪些?通過最近幾次的觀摩課,尤其是參加了“玩轉繪本教學——應彩云名師工作室專場教學交流活動”后,我得到了些許啟發,初步明白了繪本教學的選材、設計和意義。也讓我反思:到底我們要怎樣做才能真正的發揮繪本的教育價值呢?看了專家的繪本的教學活動,讓我深深的感到:在繪本教學活動中,首先要透切了解繪本涵蓋的核心意義,緊握活動的教學目標,不動搖;其次是要注意設計活動環節貴“精”不貴“多”,具體到以下幾點:一、選擇合適的繪本選擇繪本首先要考慮繪本內容和兒童經驗的關系,兒童的經驗能讓幼兒與畫面里的'角色行為產生共鳴。繪本中的欣喜或煩惱都會刺激幼兒的閱讀情緒,這是兒童自主閱讀的支柱。為此,選有兒童喜歡的對象,最好是動物和兒童自己。內容借助于畫面,畫面所表達的風格應該符合兒童的審美心理。二、適當的刪選繪本教材
繪本教學不是照搬繪本內容的。選到合適的繪本后,我們在設計教學時應該仔細研究繪本的每個細節,充分挖掘隱含的教育因素,根據孩子年齡特點和班級幼兒閱讀能力進行有目的地刪選和修改。如繪本教學活動《誰咬了我的大餅》中,根據教學時間和孩子的年齡特點,刪減了兩個動物,孩子們不僅在閱讀中興趣盎然,而且在活動中掌握了觀察、猜測、探索,驗證等閱讀方法,這才是他們最需要獲取的。其余的篇幅,完全可以作為課外閱讀,請孩子們在課后自由閱讀。三、直接進入我們在繪本教學活動中老是犯一個毛病:設計一些無關痛癢的導入活動,而且老師的導入語啰嗦。但專家的語言精練,直接進入:“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來閱讀故事書,但是,我把故事書變大了……”簡單的導入,讓孩子明白老師的用意,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四、埋下伏筆,突出核心。
專家的《一根羽毛的不能動》教學技巧事:在玩第一次木頭人的游戲中,小朋友堅持性較差,一受到干擾玩不下去了。第二次游戲時老師教會了小朋友做好木頭人的技巧,并強調孩子要贏,心中要藏有一個信念:我不能動。結果,孩子玩得比上一次好多了。話峰一轉,老師又回到了故事上,這時,小鴨和天鵝遇到了危險,狐貍把它們抓走了,小鴨和天鵝也沒有動。狐貍煲湯了,它們也沒有動,情況越來越危險了,狐貍快要把天鵝下鍋了……老師問“天鵝,應不應該動”,受了前面“木頭人”游戲的影響,大部分的孩子說“不能動”。老師反問孩子:在這個重要的關頭,比賽的輸贏重要還是生命重要”。這時,鴨子動了,它救了天鵝。“鴨子雖然輸了,但是鴨子是天鵝永久的朋友”。峰回路轉的故事情節,意想不到的結果。如果老師在講小鴨和天鵝遇到危險前沒有埋下伏筆,讓孩子建立堅定地信念,再讓他們做出“艱難的決策”就不會讓孩子有“生命比什么都重要”深切體會。老師的巧妙伏筆,突出了故事的核心意義。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06-12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02-10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精選5篇)12-15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精選17篇)08-22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通用12篇)07-13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0篇)06-10
繪本閱讀教學總結08-16
繪本閱讀教學反思范文(通用12篇)06-13
繪本閱讀教學計劃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