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時間:2022-08-04 17:22:17 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精選1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精選13篇)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1

  一、素質教育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解決辦法:

  1.通過分組討論進行制表的方法,并結合講解,從而使學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云層、光彩的變化同天氣變化的關系,從而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

  2.利用多媒體手段演示云與天氣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3.講講、讀讀、寫寫、練練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積極參與能力。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噹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

  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的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的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題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題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斷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師,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陰雨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光彩識天氣簡表。

  晴天云彩簡表

  名稱

  形態變化

  位置

  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卷積云

  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漸漸消散

  兩千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潔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狀排列,兩千米左右

  兩行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名稱形狀

  變化過程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著,仿佛蒙上白色的綢幕,卷云慢慢向前推進

  高

  晴轉陰

  高層云卷層云越來越低,越來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塊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烏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識天氣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日華和月華大多出現在高積云的邊緣

  里紫外紅

  華環小到大晴,華環大到小陰雨

  虹

  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出現在早、晚,太陽照紅云層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1)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看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后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1.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六)板書設計。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峰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彌漫、征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復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示范朗讀磁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說明角度安排說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云”,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么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云),的確,云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云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云彩(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峰巒(luán)一霎(shà)間點綴(zhuì

  綾紗(líng)彌漫(mí)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

  (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什么?它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準確而形象地說明看云和識天氣的關系)

  (2)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出說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文章從云的形態、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3)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往往”“常常”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云層分為“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具體細致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說明云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說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說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群”,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說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總說——分說——--總說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云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致描繪,仔細觀察云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說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

  (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態變化、特征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分類說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說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說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說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說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云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列表如下:

  晴天云簡表

  云名云的形態變化高度厚度天氣征兆

  卷云像羽毛、像綾紗、

  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積云像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無雨雪

  積云像棉花團上午出現

  傍晚消散兩千米左右較薄陽光溫和

  高積云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扁球狀排列勻稱兩千米左右較薄天晴

  (2)第3段采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那么現象是什么?本質又是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說明云的形態是現象,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說明,又有生動說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平實說明:卷云和卷積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3、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像駝峰,像閘門,像臥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了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并做些解釋,如: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

  (3)“早上烏云蓋,無雨也風來”

  (4)“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5)“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6)“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本文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云,(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云彌漫著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

  (4)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有(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云上的光彩,(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1)常常 (2)往往 (3)有時 (4)一定(5)推測。

  (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后的句序寫在后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說:“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云層變成紅色,這種云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云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②①⑥⑤③⑦④)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說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里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后,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說法()

  (5)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層,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積云……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云()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1)下定義 (2)擬人 (3)分類別 (4)引用 (5)擬人 分類別 作詮釋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著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天氣:晴轉多云,午后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本文是一篇介紹云和天氣關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說明、打比方說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云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著大自然的歷史

  六、布置作業

  1、閱讀文段,完成習題

  投影顯示:

  ①碧藍的天空,鋪過來一層蠶絲般的云幕,不一會兒,太陽周圍現出一道彩色光環它宛若彩虹,但沒有彩虹鮮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內紫外紅,而光環剛好相反,是外紫內紅,這就是“暈”,俗稱“風圈”

  ②人們對“暈”的興趣,不單因為它有斑斕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據我國新疆阿勒泰地區統計,在1980年中就曾出現1052次“暈”,“暈”后兩天內出現風、雨等顯著天氣變化的占80%

  ③不過,也不是所有的“暈”都是風雨之兆氣象工作者經過長期觀察發現:當“暈”的持續時間在1小時以內(俗稱:“短暈”)時,未來的12小時~36小時內會出現風或雨;當“暈”的持續時間在5小時以上(俗稱“長暈”)時,則不會有風雨天氣出現

  ④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我們了解并利用它來觀測風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1)第①段從哪兩個方面說明暈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過5個字)

  (2)人們對“暈”的興趣主要因為,文中“”與它相呼應

  (3)本文段依次運用的說明方法是

  (4)從語言風格看,本文主要是說明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鮮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2)它是天氣變化的一種前兆 美麗的暈環是大自然的天氣預告圖

  (3)作比較 舉例子 分類別 列數字

  (4)平實

  2、本文成功地運用了比喻的說明方法,不但使人們對各種云的認識豁然清楚,而且顯得生動形象,饒有趣味,為我們的習作提供了借鑒的實例。說明文運用比喻有別于敘事寫景文中的比喻,簡言之,是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教學反思:

  這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想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在安排這一節課的每個環節時,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通過這個活動,使整堂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

  而這堂課的另一個環節是通過比較閱讀,使學生能夠體會到本篇課文借助修辭手法,運用描寫等表達方式使語言生動、形象、準確的特點同時通過仿句訓練使學生的寫作能力能到提高。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運用比喻的妙處。

  2、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

  2、培養學生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2、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3、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

  【教學難點】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

  2、培養學生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準備】

  師生共同收集關于天氣狀況的諺語及自然現象

  【教學方法】

  比較法、研討法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春夏秋冬,陰晴雨雪,風云變幻,氣象萬千。天氣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而天氣的變化自有它的征兆。在生活中有許多諺語正說明了云與天氣的關系。同學們知道有哪些呢?如“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看來云是天氣的“招牌”的確不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作者的解讀吧。

  二、整體感知

  1、自由閱讀課文,劃出本文的過渡句或中段落中心句并給文章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1)總寫云是天氣的“招牌”,人們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2-6)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天上的云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7)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2、云有哪些形態和光彩呢?它們分別有什么特征以及分別預示著怎樣的天氣狀況呢?請同學們以四人小組討論完成下表:

  類別

  特征

  天氣情況

  云的形態晴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

  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

  卷積云

  像鱗波

  它不會帶來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

  在天空映著溫和的陽光

  高積云

  像羊群

  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空

  陰

  卷層云

  仿佛白色綢幕

  它向前推進,天氣將轉陰

  高層云

  像毛玻璃

  它預示著將要下雨或下雪

  雨

  雨層云

  布滿天空

  雨雪就開始下降

  積雨云

  形成高大的云山

  馬上就會下暴雨

  云的光彩暈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自然拓展

  過渡:云真是變化多端,很奇妙。它離天最近,是最佳的天氣預測者。但善于觀察的人一定會發現,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預示天氣。你發現或聽說過嗎?它們預示著怎樣的天氣呢?

  明確:燕子低飛,要下雨。雞遲遲不愿入籠,是下雨的.預兆。蜻蜓低飛要下雨。螞蟻搬家預示將要下大雨。蜘蛛張網補網兆天晴……

  4、質疑設懸

  通過剛才的學習,以及同學們對諺語和自然現象的收集,我們發現只要仔細觀察身邊的任何一樣細小的事物,都會發現它蘊藏著的獨特的魅力。但當我們需要將它們描述出來,又怎樣才能做到精彩、生動、有趣呢?那我們下節課再來品讀。

  第二課時

  一、承上課時導入

  二、品味語言

  1、用一個詞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

  優美

  2、生動優美的語言主要是運用了哪些手法來體現的呢?試在文中找出來并舉例說明。

  (1)運用貼切的比喻:

  “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積云的形態特征;

  “像棉花團似的白云”比喻積云的形態特征;

  寫卷云聚集成卷層云時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作比喻。

  (2)運用擬人的手法:

  寫卷層云變成高層云時,用“這時的卷層云得改名換姓,該叫它高層云了”;

  寫高層云變成雨層云時,用“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

  (3)用描寫的語句:

  “陽光透過云層……依然很清晰”,寫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等詞語寫由積云到積雨云;“云底變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潰”、“烏云彌漫”描繪“積雨云”的發展變化。

  (4)用詞準確:

  問:寫“積云”變化為“積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時間的詞,找出來,說說它們的作用。迅速、不一會、頃刻、馬上……說明變化速度之快,用詞又不雷同。

  (5)引用了諺語,簡短、通俗、鮮明、生動。

  三、解析方法

  1、手法的運用是為了將語言變得生動優美,那為了將事物說明得更加清楚,還得講究運用一定的說明方法。例如:打比方、分類別等等。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并說說其作用。

  (1)打比方。

  例:①“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招牌”時商店的標志,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比喻準確。)

  ②卷云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云。

  (將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潔白的紗,說明其輕盈、潔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積云比喻成“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鱗波”,這就形象地說明了卷積云的特點。)

  打比方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云的特征更加鮮明。

  (2)分類別

  根據云的不同特點,把云分成不同種類,這樣使說明條理更清晰,更明確。

  (3)作比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氣關系的特征。

  四、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同時,作者善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說明變得非常生動形象。

  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耐心思考。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細心思考,一樣可以從小事情中發現大道理來。

  【板書設計】

  云是天氣的“招牌”總形象打比方

  云與天氣的關系分生動分類別

  看云識天氣的意義總準確作比較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2、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目標。

  2、聽讀課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⑵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⑴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⑵ 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三、重點研討

  1、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⑴ 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⑵ 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六、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意義。

  2、以列表分類的方式感知全文。(重點)

  3、品味精彩語段,體會修辭手法的作用。(難點)

  4、培養學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學法指導:

  題目告訴了我們作者說明的話題。首先請仔細閱讀課文,找出作者對“云的類型和云的色彩”的認識,并想想他是怎樣來描寫云和天氣的關系(順序與方法);其次,選擇其中一些段落多多朗讀,感受一下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最后,選擇其中一些經典句和諺語做做資料卡片,積累寫作素材。特別要注意的是,讀書時要聯系自己,聯系生活,可對文中的某些現象提出質疑或作一些探討補充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查字典給它們注音、解釋,并學會運用。

  (1)峰巒(luán):山峰和山巒。

  (2)一霎間(shà):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3)預兆(zhào):事前顯露出來的跡象。

  (4)輕盈(yíng):這里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5)勻稱chèn: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相同。

  (6)朦朧不清:模糊不清。

  (7)陰森;形容(地方、氣氛、臉色等)陰沉可怕。本課指天氣陰沉,氣氛可怕。

  (8)絲絲縷縷(lǚ):一絲絲,一條條。縷,量詞,用于細的東西。

  (9)綾紗;泛指稀而薄的織品。本課比喻云彩稀薄。

  (10)崩塌tā;崩裂而倒塌。

  (11)彌mí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12)征兆zhào:即將出現的跡象。

  (13)千姿百態:形容有各種各樣的姿勢。

  (14)變化無常:沒有規律地出現新的狀況。

  2.閱讀課文,思考課后研討與練習。

  3.就課文不理解之處質疑。

  二、學習研討

  (一)導入,簡介作者。

  1805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除此以外,我們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文章《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檢查預習,解決生字詞。

  (三)說明文知識小解

  1、定義:以說明的表達方式為主,向人們介紹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說明文的特點:議論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記敘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說明文以知識喻人,知識性是它的主要特點。

  3、說明文的分類

  ①、以說明對象為標準可劃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②、以表達方式為標準可劃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4、說明的順序一般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可以綜合運用。

  5、說明的方法常見的有九種: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作詮釋、下定義、分類別、列數字、畫圖表、摹狀貌

  (四)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給文章分段并歸納段意。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討論并歸納:全文可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一層(第2—5段):根據天空中云的形態、位置、薄厚來推測天氣的情況。

  第二層(第6段):根據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2.瀏覽全文,思考:

  (1)文中哪句話闡明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即找出全文中心句?如何理解這句話?

  明確: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招牌”一詞,本義指商業人員用來標志商品,招攬顧客的廣告牌,用在這里形象地說明了云和天氣的緊密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2)、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什么,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明確:第2段那一句

  3.文章依次介紹了那些云彩?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分別預示著什么樣的天氣?(填表)

  云的種類簡表(一)

  云名云的形態變化高度厚度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2000米左右

  較薄

  天晴

  云的種類簡表(二)

  云名形態變化位置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暗灰色云塊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烏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產生和分布情況色彩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陽照著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4、文章把云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樣分類說明有什么好處?

  明確:這樣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5、提問:文章介紹這八種云,按照什么順序?

  明確: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的云。

  (五)小結

  本文運用分類說明的方法,對八種云、四種光彩進行描述,說明它們與天氣的關系。

  第二課時

  一、預習

  閱讀課文,想想作者如何生動形象地介紹天上的云和光彩。

  二、導入

  在準確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直接了當地說明事物,不描寫,不夸張,沒有弦外之音,像數學、物理、生物等教科書;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運用描寫、擬人、夸張等手法,使事物說明得形象、生動、具體,便于讀者理解,可讀性強。本文用大量生動的語言來描述云和光彩,這是值得我們揣摩和學習的。

  三、探究質疑:

  1.課文第1段如何生動形象地寫出天上云的“姿態萬千”?

  討論并歸納:連用八個比喻,分別說明云的形態之多,姿態萬千。

  2.探究質疑:課文第1段如何生動形象地寫出云的“變化無常”?

  討論并歸納:用“有時……有時……一霎間……”寫云的變化無常。

  3.探究質疑:課文第2段把云分為兩類。“薄云往往是……象征”;“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預兆”。“象征”與“預兆”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能。因為“象征”這里指薄云的出現往往天氣晴朗;“預兆”則指低而厚密的云是陰雨風雪還未到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所以兩個詞不能互換。

  4.探究質疑:課文第2段中的“往往”常常”能否去掉?為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能去掉。“往往”常常”指一般的情況,但又不是絕無例外,說明得恰如其分。表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

  5.探究質疑:課文第3段寫天氣晴朗的象征的薄云,各用了哪些生動形象的描摹來寫它們的形態?

  討論并歸納:

  (1)卷云:“最輕盈、站得最高”用擬人手法,將卷云人格化;“絲絲縷縷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用比喻手法,說明卷云的輕盈和潔白。

  (2)卷積云:“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用比喻手法,說明卷積云的形態。

  (3)積云:“像棉花團的白云”用比喻手法,說明積云的形態。

  (4)高積云:“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排列得很勻稱,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用比喻手法,’說明高積云的形態。

  這些比喻,一具知識性,用形象的比喻描摹,分別說清了四種薄云各自的形態特征;二是形象性,便于讀者理解,可讀性強。

  6.探究質疑:課文第4~5段如何生動形象地描摹四種低而厚密的云?(討論并歸納:)

  (1)卷層云:“卷云聚集著,天空漸漸出現一層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綢幕。”運用比喻,動態地描摹卷層云的產生。

  (2)高層云:“卷層云慢慢向前推進,天氣就要轉陰……隔著云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通過比喻,動態地描摹雨層云的演變過程和形態。

  (3)雨層云:“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塊密密層層地布滿了”。運用擬人,動態地描摹雨層云的演變過程和形態。

  (4)積雨云:“積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態高大的云山,群峰爭奇,聳入天頂”。運用比喻,動態描摹了積雨云的形成和形態。“積雨云越長越高……有時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卷風”。形象地動態描摹積雨云形成風雨雷電的過程。用“迅速”、“越……越……”不一會兒”,說明變化快。

  這些比喻、擬人手法,動態的描摹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低而厚密的云形成演變過程,既有知識性,又有形象性,可讀性強。

  7.探究質疑:課文第6段引用一些諺語。諺語是人民群眾通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總結經驗的結晶,它簡短通俗,鮮明生動,讀起來瑯瑯上口。請在課文中找出這些諺語,說說它們的意思,想想引用諺語有什么好處?

  討論并歸納:

  (1)“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說明出現卷層云,并且伴有暈,天氣就會變壞。

  (2)“東虹轟隆西虹雨”,意思是說,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會有大雨。

  (3)“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意思是說,出現朝霞,表明陰雨天氣就要到來;出現晚霞,表示最近幾天里天氣晴朗。

  運用諺語來說明光彩與天氣的關系,顯得準確、生動、簡潔。

  四.小結:

  文章按照總分總的關系展開說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3、4、5段的“綱,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文章采用生動說明,通過大量的比喻、擬人、引用諺語及動態、靜態的描摹,在準確的基礎上把事物說明得生動、形象。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相關的知識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與天氣的有關諺語。(附有關天氣的諺語供參考:)

  (1)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2)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臨。

  (3)云絞云,雨淋淋

  (4)亂云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5)滿天飛亂云,雨水下不停。

  (6)云起掃帚云,三天雨淋淋。

  (7)夏云低而黑,悶熱必打雷。

  (8)先雷后雨,其雨必小,先雨后雷,其雨必大。

  (9)雷公先唱歌,有雨必不多。

  (10)日出不耀眼,一兩天就下雨。

  (11)接落日云底紅,明天曬死老蝦公。

  (12)日出日落胭脂紅,不雨也會風。

  (13)日出燒半邊,大小不要六

  (14)朝霞暮霞無水煮茶。

  (15)烏云遮天黃云現,不過兩天雨出現。

  (16)日暈雨凄凄,月暈草頭飛。

  (17)月華出現,兩天后雨。

  (18)月光生毛有雨在明朝。

  (19)東虹風,西虹雨。

  (20)海水翻騰天出虹,狂風暴雨臺風臨。

  (21)斷虹早現,風雨即現。

  三、完成《導學導練》的練習。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6

  一、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內容,了解云和天氣之間的關系,了解怎樣看云識天氣:學習課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介紹科學知識的特點,摘抄文中的佳詞妙句,積累豐富的詞匯;理清寫作順序,體會說明文條理分明說明事物的特點;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

  二、 課文解讀:

  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云和天氣的關系,涉及的云的種類繁多,相應的天氣現象也多樣,但仍能讓讀者一讀就懂,其原因有:一、安排了合理的說明順序,采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開門見山說明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指出看云可以識天氣,接著依次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即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結尾點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體現了總——分——總的結構。充分體現了科學小品平實準確的介紹而又不乏生動形象的描繪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理力求形象化,如把云和天氣的關系寫成“云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這個比喻既生動形象又通俗易懂;又如,運用大量形象的比喻把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的云的形態生動描繪出來,既突出了云的特點又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多方引用諺語,突出了云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使人興味倍增。由此可見,本文是篇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科普佳作。

  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釋疑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到“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為我們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從中也可看出作者對這一現象細致入微的觀察。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留心觀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來了解天氣的變化,并總結出許多相關的諺語、詩詞等,而在各種觀物識天氣中,最重要的方法莫過于看云識天氣。俗話說:“進門看臉色,出門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臉色”,通過“云”的變化,可以“識”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

  那么,為什么看云可識天氣?怎樣看云識天氣?《看云識天氣》這篇科學小品將教你幾招。

  解題:標題中“看”可以理解為“觀察”的意思,“識”可理解為“識別、推測”的意思。標題即點明了要介紹的事理。

  投影出學習目標:

  1、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的思路(認知方面)。

  2、體會比喻的妙處,摘抄、背誦文中的佳詞妙句、語段,積累豐富的詞匯(技能方面)。

  3、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留心自然現象的興趣和習慣(情感方面)。

  (二)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思考:

  1、為什么看云可以識天氣?怎樣看云識天氣?

  2、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說明的?(提示:學會抓住重要句、段,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1:云是天氣的“招牌”,亦即“臉色”,也就是說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根據云的形態和光彩可以識天氣。

  明確2:首先從云的形態、變化說起,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指出看云可識天氣,接著介紹了可以通過云的形態、光彩現象來識別天氣,最后指出看云識天氣對農業生產的意義及存在的局限性。全文是按照“總—分—總”的順序條理井然地說明事理,并采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進行介紹的。(關鍵句、段:第二段說明可以根據云的形態識天氣,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6自然段首句是過渡句,說明還可以根據云的光彩識天氣。)

  (三)研讀品味、語感體驗

  研讀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處:

  1. 朗讀第一段。

  2. 語感訓練(投影出第一段有關練習)

  天上的云,姿態萬千,變化無常。有的像羽毛 A;有的像魚鱗, B;有的像羊群, C;有的像一張大棉絮, D;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奔馬……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時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1)下面四個短語是對文中的四個比喻的具體描述,它們各自在橫線上的適當位置是:①來來去去 ②輕輕地飄在空中 ③滿滿地蓋住了天空 ④一片片整整齊齊排列著 A—— B—— C—— D——

  (2)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內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確:開頭即介紹了云“千姿百態”“變化無常”的形態和特征,接著連用了八個比喻,緊扣“姿態萬千”進行生動細致的描述,說明云的姿態之多,接著又用“剛才”“霎間”來突出云“變化無常”的特點,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總結,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為什么看云可識天氣”。

  (4)這一段突出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說說其表達效果;請模仿前四個比喻句,再寫仿寫出兩個描繪云的比喻句。

  明確: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云的形態特征及與天氣的“招牌”關系,通俗易懂,既便于我們明白事理,又增添了的趣味性,同時激發讀者留心觀察自然現象的興趣。

  (四) 師生對話、解讀文本

  話題一、體會第二段在文中提綱挈領的作用。

  明確:第二段是3、4、5段的“綱”:段中分號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內容,分號后的 文字引出4、5段的內容。

  話題二、

  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種形態并歸納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輕、高、薄,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②云有許多種類。將第一段文字與課文第三段進行比較閱讀,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魚鱗”的云是云,“像一張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種變化并歸結出共同特征:卷層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氣的預兆。

  話題三、云的光彩現象及預示的天氣情況:暈、華、虹、霞,預示著晴、雨天氣。

  (五) 交流展示、讀背積累

  1.交流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云和天氣關系的成語、諺語,進一步加深對看云可識天氣這一事理的認識。

  之后教師投影出有關諺語(課后可參照相關資料):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麥。

  2. 朗讀、背誦并摘抄文中優美的比喻句及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積累豐富的詞匯。

  (六)討論探究、鏈接生活

  探討:看云識天氣有什么意義?又有什么局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氣象衛星的科學預報,還有沒有必要依據老經驗看云識天氣?

  (七)梳理小結、拓展延伸

  1、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涉及的內容多、術語多,但層次清楚、條理分明,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生動形象,能夠吸引讀者,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方法,更重要的還要歸功于作者對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來。

  2、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篇觀察日記。

  附板書:

  形態 輕、高、薄云——晴朗

  看云 低、厚、密云——陰雨風雪

  識天氣

  光彩 暈 華 虹 霞——晴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的:

  一、學習并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時間:

  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么叫“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系。

  (四)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板書設計:看云識天氣

  (觀察)(推測)(天氣的變化)

  總說:看云可以識天氣。

  條理清楚高、輕、薄層次分明形態分類)

  分說:怎樣看云識天氣。低、密、厚(先總后分)

  (分類)光彩:暈、華、虹、霞

  總說:意義與局限。

  用詞準確往往、常常

  科學嚴密一般、可能、漸漸等

  語言通俗像.....像.....;剛才——一霎時——-;“招牌”;改名換姓

  生動有趣比喻、排比、對比、擬人;諺語

  幻燈片內容:

  (一)、云的形狀與天氣關系。

  (二)、云的光彩同天氣關系(略)。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8

  學習目標:

  重點:

  1、理清文章的結構思路,學習文章的結構方法。

  2、準確把握文章的知識要點,訓練閱讀文章提取信息的能力。

  難點:

  3、品味生動形象的描寫,培養細致觀察、細致描寫的意識和能力。

  學習過程:

  課前預習

  一、通讀課文,標注重點詞語并小組內交流,完成下列練習題。(10分鐘)

  zī shà yíng ling méng lóng tā

  峰巒、態萬千、籠罩、一間、輕紗、勻稱、頃刻間、崩、彌漫、圓弧、諺語

  二、朗讀課文一遍,同桌輪讀一遍,比一比誰讀的熟練,準確,糾正讀錯的地方。(10分鐘)

  三、瀏覽課文,完成下列問題。(25分鐘)

  1、看云識天氣的最基本的經驗是什么?

  2、從文中你了解到哪幾種云,了解了關于這種云哪些知識內容,與天氣有什么關系?你還了解到云的哪些光彩現象,它們與天氣有什么關系?根據這些內容,填寫下列表格。

  云名云的形態變化高度天氣征兆

  卷云

  卷積云

  積云

  高積云

  卷層云

  高層云

  雨層云

  積雨云

  云的光彩產生和分布情況特征天氣征兆

  課堂學習

  一、感知內容(15分鐘)

  1、交流預習環節中兩個思考題。

  2、語言訓練,請大家任選一種云或光彩,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對它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

  Ⅰ、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

  Ⅱ、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

  三、理清思路(5分鐘)

  文章可以分為幾部分,怎么劃分,每一部分告訴我們什么,各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提示:根據上面兩個內容所在的段落。要求:最好能用示意圖的形式,讓人一目了然。)

  四、品味語言,本文語言既形象生動又嚴謹準確,下列句子或詞語分別屬于不同的特點,試著談談你的理解。(10分鐘)

  1、這種云很薄,陽光可以透過云層照到地面,房屋和樹木的光和影依然很清晰。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加點詞語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像這種特點的句子和詞語文章中還有,比一比誰找的多找的好,小組內交流。

  五、當堂訓練(10分鐘)

  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問題。

  1、文段中能說明看云與識天氣之間關系的句子是xxxxx。“它們有的像羽毛 ……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照應了一詞,“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的很美麗……一霎間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照應了一詞,可以看出這一段的結構方式是。

  2、這段文字的主要表達方式是,運用了、的修辭手法,這樣寫的作用是。

  六、積累與拓展(5分鐘)本文引用了很多關于天氣的諺語,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請你記下來,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不僅看云可以識天氣,動物、植物、某種現象都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天氣,并且已形成諺語廣為流傳,你能寫出幾條嗎?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本文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教學難點】

  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難于區分。

  【教學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并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同學們,昨天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么,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游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濕的尷尬,你該怎么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云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

  峰巒 招牌 點綴 預兆 輕盈 綾紗 鱗波

  崩塌 彌漫 征兆

  四字雅詞:

  姿態萬千 變化無常 白云朵朵 陽光燦爛 烏云密布

  大雨傾盆 絲絲縷縷 朦朧不清 密密層層 連綿不斷

  群峰爭奇 聳入天頂

  諺語: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采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云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并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

  ⑴ 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言材料;

  ⑵ 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發言,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云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怎么說呢?像這么說:如:

  本文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并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能根據云的變化,較為準確的判斷天氣狀況,掌握一些地理知識;能準確分析比喻句,了解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點,體會其形象生動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云的圖片,加強感性認識,更好地理解課文。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天氣變化,關注大自然,培養學生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環境、社會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瀏覽課文,能準確搜集到云的變化與天氣變化之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如何在引導學生“看云識天氣”的過程中,既了解了一些地理知識,又能上出語文味。

  【教學過程】

  一、師生談話入題。

  師:閑暇的時候,你們會做哪些事來自娛自樂呢?

  (生可能會出現的回答:體育運動;玩電腦游戲;逛街;看電視,等等。)

  師:我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那時候沒有電視,也沒有電腦,也少有玩具,很多時候,是坐在屋前的石凳上,抬頭看天上的云,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千變萬化啊!有時像人,有時像動物,有時候還像是一棵棵的樹。就這么坐著看云的變化,能看上好半天,真是一種美的享受。你們有和我一樣的經歷和感受嗎?

  (生可能答有,也可能答沒有,后者的可能性可能更大。)

  引:小時候,并不知道這變化多端的云與自然界的陰晴、風雨、電閃雷鳴休戚相關。(面向回答有時也看云的同學,你們也可能跟我一樣,只是純粹的欣賞吧?)那么,今天,讓我們抬起頭來,去觀察天上的云,做一個氣象預報者,如何?(此處,可先打出幾幅云的圖片資料,給學生一個直觀的認識。)

  二、快速瀏覽課文,這篇課文介紹了幾種云?請按先后順序在文中劃出來。

  參考答案: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根據云的光彩)暈、華、虹、霞。

  三、鎖定細讀范圍(3~6段)。

  設計一張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他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晴天云簡表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云的光彩簡表

  四、出示圖片,根據所學的知識判斷天氣狀況(分析課本前的插圖)。

  例:第一幅圖片表明是積云,標志是:云的形狀像團團棉花,預示天氣晴好。

  第二幅圖片表明是高積云,標志是:扁球狀的,云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像羊群,預示天氣晴好。

  第三幅圖片表明是卷云,標志是:像羽毛響綾紗,絲絲綠綠的漂浮著,預示天氣晴好。

  第四幅圖片表明是晚霞,標志是:從黑黑的云幕上可知(判斷晚霞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是根據觀察的時間便知道是朝霞還是晚霞。)預示最近幾天天氣晴朗(晚霞行千里。)

  五、探究交流

  課文開頭,就點出了天上的云的特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為了突出云的這一特點,作者用了很多與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事物加以比喻,請你把這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并用你喜歡的形式展示各種云的形態特點。

  六、從網上下載有關“云”的精美圖片,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幅圖片,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比喻句的形式,描述云的形狀及色彩。

  七、作業。

  課外搜集關于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比一比,看誰積累得多。)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目的:學習科技說明文

  教學重點:打比方的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遷移寫讀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大家都聽說過“草船借箭”的故事吧!那孔明究竟是靠什么“借”得這十萬支箭的呢?孔明又怎樣知道有大霧天氣呢?小說里的孔明故弄玄虛了一番,其實他真正知道有大霧天氣的是通過觀天象,即類似于我們今天的“看云識天氣”。

  二、明確學習目標:精讀一段  自學全篇  習得一法

  三、指出學習方法:教師導讀  自主探究  遷移寫作

  四、朗讀全篇。

  1.說一說文中寫天氣狀況的四字短語或有關天氣現象的民間諺語。

  2.劃出全文的結構圖①/②③④⑤⑥/⑦

  五、精讀一段。

  1.齊讀第①段,總說云的形態和變化特征的短語分別是?

  2.試找出這一段的所包含的美點或特點,各舉例說明。

  結構美;修辭美;形象美;句式美……

  3.點出全文說明中心的一句話是?

  4.提煉一種句式,并用這個句式說一段話。

  六、自主學習。

  學生自己閱讀總結后面段落的主要內容:列舉八種云、四種云彩及其所帶來的天氣狀況

  七、根據自己從這篇文章所學得的有關知識,學寫短文。

  1.出示題目及要求:《看   識   》;用各種的說明方法。

  2.提示:服裝與個性,發型與性格,房間的布置與生活習慣等

  3.教師出示下水文:看動物識天氣

  角度:從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三個方面行文。

  4.學生寫作。

  5.學生當堂誦讀,老師指導評價。

  七、總結。從現象到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

  八、課堂練習設計。

  1.說寫練習。有些事物很難描摹,打個比方,就容易講清楚,而且顯得生動活潑,很有趣味。仿照下面的示例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①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②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2.閱讀第1自然段回答問題。

  ①文段中最能揭示云特征的那句話是?

  ②文段中最能揭示云與天氣關系的一句話是?

  ③文段中與八個“像”和一個省略號相互應的短語是?

  ④文段中與“變化無常”相照的詞語有?

  ⑤本段主要的說明方法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九、板書設計

  精讀一段 自學全篇 習得一法

  教師導讀 自主探究 寫作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標

  1、速讀課文,能概述課文。

  2、掌握并學習抓住事物特征進行說明的寫法。

  3、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4、培養學生觀察熱愛自然的情趣。

  【教學重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好授課及多媒體課件,學生做好預習,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注意觀察天空中的云,同時要積累課文中的佳詞妙句,為課堂交流做好充分準備。

  【教學】

  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本文思路清晰,緊扣題目進行說明,不但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還進一步說明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由說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云的種類很多,但文章從現象人手,進而觸及到事物的本質。如: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是本質。說明層次清晰,將“看云識天氣”事理說清楚,最后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教學設計】

  一、精心導入

  1、可用大屏幕多媒體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種景象,引出課題。

  2、也可通過諺語或詩歌來引出課題。

  3、還可以請學生從課前準備中談談自己的積累和觀察。例如:

  ⑴你觀察了天空中的云嗎?有怎樣的感受?用簡短的話說明。

  ⑵你在預習中搜集積累了哪些有關云和天氣的成語、俗語、諺語?請同學們相互交流一下,好嗎?

  以上各種導人,只要精心設計,認真準備,都可達到導人課題的目的。

  出示目標并板書課題:看云識天氣

  二、感知

  1、檢查預習中的字詞。

  2、請學生自讀課文或齊讀課文,教師正音正字。

  3、請仔細看問題,再讀課文并小組討論。

  問題組:

  ⑴全文主要說了什么?請簡要概括。

  ⑵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樣的?可分為幾部分?

  學生討論后可以明確:全文主要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基本思路是先總說云的作用,再說明云和天氣的關系(這其中有兩小層:云的形態變化和天氣的關系;云的光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最后是總說,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

  三、研讀賞析

  1、教師導學: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遵循規律,即: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從以上四個方面去研讀一篇文章,會更加清晰。

  2、自主探究:出示表格圖,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

  可讓學生自行設計表格,在閱讀中思考:

  ⑴共有幾種類型的云?

  ⑵表格如何設計得簡潔明了?巳也可以每個小組設計一種。設計后同學之間相互交流,也可通過實物投影儀在班上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教師進行總結,通過設計幫助學生清楚地理解課文。

  教師總結指導: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種。只要順序合理即可,設計的簡潔些、詳細些都可以,給學生一定的空間。

  學生討論填表后,教師進一步指導:通過表格的填寫可以看出,作者抓住了說明事物的特征──云和天氣的關系,同時有一定的合理說明順序──總分。為了將事物事理說明得更加清楚,作者運用了不少說明方法。例如:分類別、打比方等等(當然也有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總括看來可稱為生動說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語言的準確性,請同學們研讀討論。

  3、合作探究:

  ⑴能舉例說明文章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嗎?它們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⑵能舉例說明文章語言的準確性嗎?它們的作用如何?

  學生可以討論并暢所欲言,也許所說的不一定完全準確,但只要敢于探索,大膽講述,教師都應表示贊賞,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明確: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為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之間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這種作比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氣關系的特征。許多句子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不僅使文章生動,更重要的是讓云的特征更加鮮明。用詞準確,“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往往”去掉可以嗎?為什么?──體現語言的準確性。

  4、反饋交流:

  學生再次速讀課文,看大屏幕展示的題目,交流思考,看看本節課有哪些收獲。

  (出示投影)讀課文,理解概括交流對以下問題的解答。比一比,哪一組思維更敏捷,問題組:

  ⑴用簡潔的語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

  ⑵“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⑶第3自然段中總結四種薄云特點的一句話是什么?

  ⑷根據課文舉例說明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單一例即可)。

  ⑸舉例說明看云識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的好處。

  學生討論后,教師引導小結:

  ⑴第1自然段指出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

  ⑵這句話的作用是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⑶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都是很美麗的云;

  ⑷雨層云形成,連綿不斷的雨雪也就開始下降;

  ⑸論述有理即可。

  總結:通過對文章的學習,不僅了解了看云可以識天氣的,還學習了怎樣將事理說清楚,并把握住了一般說明文的說明方法,那就是:抓特征,理順序,用方法,語言準。

  四、延伸作業

  用本課學過的說明方法,寫一篇小小說明文,向同學們介紹一種自然現象。題目自擬。

  【點評】

  此教案突出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理念,在指導學生反復閱讀中去感悟文章,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鮮明地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思想。本教案設計頗有新意,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熱愛自然的情趣。本教案重點突出,難易適度,通過教師適時的引導,整個教學流程貼切自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從課前的積累到課堂中對問題組的研討以及反饋回顧,始終處在積極的學習動態中,使學生在動中學,在學中動,較好地達成了學習目標。可以說,本教案對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索興趣和應用說明文,是很好的課例。但是本課設計一課時比較多,如果設計兩課時也是可行的。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通過檢查預習的情況,疏通文章的生字詞

  2、理解課文,概括文章要點,理清文章思路和結構

  3、了解相關科學知識,激發求知欲望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難點:課文中比喻、擬人、對比、引用等修辭方法的作用以及運用。

  2、教學重點:說明方法(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列數字……),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與生動性。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人們常說:“云往東,車馬通;云往南,水漲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曬麥。”(邊講邊放音樂—下雨、打雷時的聲音)人們為什么這么說呢?就讓我們帶著這個有趣的問題一起來走進云的世界……(或者即興用生活中觀察到的云出發導入,關鍵在于激趣)

  二、學習課文

  1、掃清字詞障礙(找人讀課文,標段)

  魚鱗(lìn) 峰巒(lùan) 一霎(shà)間 彌(mí)漫 勻(yún)稱 綾(líng)紗 頃(qǐng) 崩(bēng)塌(tā) 朝(zhāo)霞

  2、整體感知按邏輯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大部分(文章結構:總分總)

  第一部分(1段):云是天氣的“招牌”。

  第二部分(2~6段):介紹云的形態、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從而導出如何看云識天氣。--(2~5段)云態與天氣的關系(6段) 云的光彩與天氣的關系

  第三部分(7段)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3、(1)通過列圖表的方式,把課文中提到的云的類別以及暗示的天氣作一個分類。圖表如下:

  按照云的形狀來分:

  名稱

  特征

  預示天氣的情況

  卷云

  輕盈 站的最高 很薄

  一般都不會帶來雨雪

  卷積云

  成群成行地排列 象鱗波

  一般都不會帶來雨雪

  積云

  象棉花團似地 常在兩千米的天空 一朵朵分散 云塊四周散發金黃的光輝 一般在上午出現

  不會帶來雨雪

  高積云

  成群的扁球狀的云塊 排列勻稱 象羊群

  不會帶來雨雪

  卷層云

  象白色的綢幕

  天氣轉陰

  高積云

  云層越來越低,越來越厚 象毛玻璃

  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雨層云

  云壓得更低,變得更厚 暗灰色得云塊密密麻麻

  連綿不斷的雨雪就降臨

  積雨云

  越長越高 云底變黑 云峰漸漸模糊

  馬上就會下起暴雨,有時竟然帶來冰雹或龍卷風

  按照云的色彩來分:

  名稱

  特征

  預示天氣的情況

  暈

  外紫里紅

  大風雨的征兆

  華

  里紫外紅

  由小變大,天氣好,由大變小,天氣壞

  虹

  彩色的圓弧

  在東方有雷無雨在西方有大雨

  霞

  紅色的云層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在東,天氣晴朗,在西,有陰雨

  (2)出示關于云的圖片,以搶答或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云。

  (3)自己扮演一種云,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作自我介紹。

  4、 說明方法

  為了將事物說得更加清楚、明白,作者用了不少的說明方法。(畫龍點睛)

  (1)解釋何為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哪些?

  (2)打比方“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有相似點,“招牌”是商店的標志,而云是天氣變化的標志。“卷云絲絲縷縷地漂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卷云最輕盈,站得最高。一個“站”字,就把卷云人格化了。副詞“最”的準確運用,突出了卷云的輕和高;用貼切的比喻描寫出了潔白和輕盈。

  (3)分類別根據云的不同特點,將云分成不同種類,條理清晰。

  (4)作比較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成四種——暈、華、虹、霞,把它們的差別進行了比較說明。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看云識天氣》作為一篇事理說明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而今天,我們就主要來研究文章的描寫。

  二、修辭手法的運用

  (1)請大家大聲朗讀第一自然段,思考:共有幾種修辭方法,分別是什么,請說出他們的作用。

  (2)請大家再從其他自然段里找出別的修辭手法。

  (3)請問這些修辭手法和文章內容有什么聯系嗎?突出云與天氣的關系。

  三、說明文語言準確性與生動性:

  1、語言的準確性

  (1)“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中能不能不用“往往”和“常常”?

  答:不能。“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說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預示著天氣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同樣,“常常”也是表示概述,不是完全肯定,說明低而厚的云經常與陰雨風雪有關系,但不排除例外,也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畢竟有一定的限度。”為什么一定要用“一定”呢?答:表示“一定”還有特殊性,“畢竟”這個詞也體現出了天氣變化復雜,所以人無法判斷得極其準確。因此,“一定”表示人們在觀察天氣時不能單方面根據云的變化來觀察。

  2、語言的生動性

  (1)在第一部分(1段),作者運用了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云的萬千姿態。

  (2)文中引用了大量諺語,有何益處?這些諺語簡潔、生動,既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又加強了文章說服力。

  (3)布置學生積累課文中的關于天氣的諺語,然后通過互聯網等方式積累更多的關于天氣的諺語。

  四、總結

  《看云識天氣》通過總概括“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然后分類從云的形狀以及色彩兩個方面說明不同的云對天氣有著不同的影響,最后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

  五、鞏固練習

  龍卷風造成的破壞異常驚人。當它觸及海面,便會翻江倒海卷起巨瀾;當它觸及地面,可以把人畜像開玩笑似的卷到空中再扔下來,它可以“倒拔垂楊柳”,摧毀建筑物,甚至像利劍似的把堅固的大廈削掉一角。(1956年9月24日,上海曾出現過一次龍卷風,它竟然把一個有三四層樓高的110噸的儲油罐舉到15米高的空中,然后把它甩到100多米以外的地方。1925年,美國曾出現過一次強大的龍卷風,造成兩千多人傷亡。)

  為什么龍卷風的風力這么大呢?主要是龍卷風內的空氣飛速旋轉而產生的離心力和極為強烈的上升運動,引起空氣大量逸散,使龍卷風中心空氣十分稀薄,氣壓很低,與其外圍空氣的氣壓差特別大。

  1.文中括號內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補充了文章最后的幾句話,請根據文段內容排列合理的順序_______。

  ①氣壓梯度越大,風力也就越大。

  ②臺風中心和它的外圍空氣平均每100公里差20毫巴。

  ③難怪龍卷風的風力要比臺風大好幾倍了。

  ④而龍卷風中心與其外圍空氣只有20米,氣壓差就達20毫巴。

  3.文中加粗的詞語“像開玩笑似的”可否刪去?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云識天氣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看云識天氣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看云識天氣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看云識天氣》教案 教案教學設計12-06

看云識天氣教案的設計11-08

《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06-25

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06-01

《看云識天氣》 教學設計07-12

《看云識天氣》的教學設計12-26

《看云識天氣》教學設計02-28

人人狠狠综合99综合久久,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中文,极品精品国产超清自在线,人人澡欧美一区
限制级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区国产精品高清 | 亚洲gv不卡中文字幕 |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亚洲人成网在线播 |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区 |